论文摘要
目的比较LDR-II XA型光致光剂量计与CTLD-J4000型热释光能量鉴别式剂量计的性能。方法通过对两种剂量计的能量响应、剂量响应实验,比较、分析两种剂量计的剂量响应曲线和能量响应曲线。结果制作剂量响应曲线,求线性相关系数R剂光2=0.9999,R剂热2=1,且非线性响应满足国家标准■在0.91-1.11的技术要求,制作能量响应曲线,能量响应满足国家标准■在0.71-1.67的技术要求。结论由于本实验室内部兼有两套系统,通过系统间比对可以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同时,以上两种个人剂量计各有优缺点,根据二者特点选择合适剂量计进行日常或应急情况下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潘秋秋,黄丽华,冯丫娟,张燕,林丹
关键词: 个人剂量,光致光,热释光,非线性响应,能量响应
来源: 中国辐射卫生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医药卫生科技,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单位: 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 R144
DOI: 10.13491/j.issn.1004-714x.2019.03.027
页码: 318-320
总页数: 3
文件大小: 1563K
下载量: 71
相关论文文献
- [1].环境热释光剂量计的测量[J]. 四川环境 2015(03)
- [2].X射线诊断入射体表剂量监测用热释光剂量计的质量控制[J]. 中国医学装备 2012(05)
- [3].一种热释光剂量计的性能检测分析[J]. 中国医疗设备 2019(03)
- [4].Harshaw3500型热释光剂量计读出器操作流程改进[J]. 医疗卫生装备 2015(05)
- [5].山西省环境γ辐射累积剂量水平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7)
- [6].辐射剂量监测用热释光剂量计的校准[J]. 中国医学装备 2019(05)
- [7].热释光剂量计与电子剂量计比对中时间差异问题的浅析[J]. 辐射防护 2018(05)
- [8].某设备所致脉冲X射线辐射场测量与防护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01)
- [9].仿真排粪造影中的患者辐射剂量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13(08)
- [10].热释光剂量计测量结果影响因素研究[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16(10)
- [11].热释光剂量计和平板电离室验证医用加速器电子线剂量对比[J]. 中国职业医学 2014(05)
- [12].几种过滤型鉴别式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性能探讨[J]. 辐射防护 2014(06)
- [13].过滤型鉴别式热释光剂量计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比对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5(05)
- [14].介入放射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X线曝光的一项多中心研究[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05)
- [15].~(125)I密封籽源水中吸收剂量分布的测量[J]. 上海计量测试 2012(05)
- [16].口腔COPT与CBCT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对比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01)
- [17].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的校准、验证及质量自控[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04)
- [18].2009—2013年沈阳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4(12)
- [19].BR4000A型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对不同射线能量响应的研究[J].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3(04)
- [20].~(60)Coγ射线放疗水平二级剂量标准的TLD国际比对[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06)
- [21].应用仿真人体模型估算辐照场所受照人员物理剂量的方法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15(02)
- [22].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反照中子剂量计刻度[J]. 核技术 2015(01)
- [23].田湾核电站热释光剂量计个人监测的质量控制[J]. 辐射防护 2014(06)
- [24].监测受检者入射体表剂量的热释光方法的质量保证[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9(06)
- [25].江苏省放射性疾病哨点监测地区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05)
- [26].2000—2011年上海某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3(07)
- [27].IODOGEN法制备~(131)I-Herceptin操作者辐射安全性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2(02)
- [28].神龙二号多脉冲X射线剂量测量[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9(01)
- [29].HARSHAW6600系统剂量计算方法分析[J]. 辐射防护通讯 2016(06)
- [30].脉冲X射线剂量率测量不确定度分析[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