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异论文_顾秋实,张海平,陈旻,谢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分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区域,客源,蒙古高原,格局,指数,旅游,梯度。

区域分异论文文献综述

顾秋实,张海平,陈旻,谢毅[1](2019)在《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南京市旅游客源地网络层级结构及区域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构成了一张动态的空间网络,流空间视角下的客源网络研究有助于更为真实地反映客流空间结构和客源地区位结构特征。以南京市51个景区的监测客源大数据为例,分别选取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和中秋节5个时段的游客数据,采用社会空间网络聚类分析方法和空间区域划分模型,从地级市层面展开客源地网络层次结构和区域分异模式分析。结果表明:①地市层面的客流强度表现出显着的空间层次结构特征,高等级节点主要位于南京的最邻近区域和次邻近区域,外生网络效应明显;②不同小长假客源网络节点在全局上呈现相似的层次结构和分布模式,局部区域差异显着;③区域化的客源流量表现为南北分异模式,而区域化的客流强度则呈现东西分异模式。(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黄和平,乔学忠,张瑾,李亚丽,曾永明[2](2019)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以14.91%的年均增长率从2006年的6 164.6×104t增长到2015年的20 739.5×104t,同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开始减弱;②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类型分布不均衡,以中碳、较高碳排放类型为主,在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上,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内差异都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区域差异主要根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对区域内差异的依赖程度呈下降态势;④在各影响因素中,旅游业经济规模、人数规模、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着正向促进作用,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着负向阻碍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11期)

林华,李瑞华,王锐[3](2019)在《河南省增温空间分异及其受区域城镇化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河南省增温特征及区域城镇化的贡献,基于1984—2017年河南省和周边49个气象站数据和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ANUSPLIN空间插值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增温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区域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大部分区域具有显着的增温趋势,增温幅度处于1.65℃~3.40℃,增温具有显着的空间分异性,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豫中地区增温速率最高,信阳市和商丘市的东部、安阳市北部和西部叁门峡和洛阳市的部分区域增温次之。区域城镇化与增温速率具有显着的线性关系,人口城镇化对区域增温的贡献为37.85%,单位土地面积GDP的增温贡献为39.04%,区域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增温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那音太,秦福莹,贾根锁,杨劼,包玉海[4](2019)在《近54 a蒙古高原降水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半个世纪,有关全球气候的话题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拥有世界最大温带草原的蒙古高原降水变化是属于全球变化问题,又是其脆弱环境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之一。通过利用蒙古高原1961—2014年136个气象站点的月降水量数据,采用Sen’s斜率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空间地统计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近54 a降水要素基本气候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近54 a蒙古高原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趋势为-2.30 mm·(10 a)~(-1)(P>0.05),整体上年降水量东南及西北显着减少,东北及中南明显增加(2)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趋势分别为-5.75 mm·(10 a)~(-1)和-0.42 mm·(10 a)~(-1)(P>0.05);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显着增加趋势,趋势分别为1.95 mm·(10 a)~(-1)和0.50 mm·(10 a)~(-1)(P<0.05);季节降水量出现正负距平的年份和周期有所不同。(3)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站点居多,占全部站点的89.0%和84.6%,主要分布于高原东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的站点居多,占全部站点的80.1%和57.4%,主要分布于高原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为准确评估蒙古高原气候变化以及合理提出生态环境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6期)

罗怀良[5](2019)在《攀枝花市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地域分异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划分攀枝花市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采用产业结构高度指标分析该市1965—2016年2222的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并用生产活动梯度指数对行政区划稳定以来1994—2016年区域发展的地域分异演化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攀枝花市1965—2016年期间经历了矿产资源开发、资源多元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3个阶段。其产业结构高度在3个阶段呈加速上升趋势,其产业结构具有较强的资源型特征。1994—2016年攀枝花市各县区之间生产活动梯度指数极差明显减小,城乡生产活动梯度指数差异在2004年前迅速缩小而后期缩小减缓,资源开发和产业转型是影响生产活动梯度指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未来攀枝花市应通过资源开发多元化、资源产业创新和强化区域协作等途径推进区域发展的协同演进。(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叶佳琦[6](2019)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位于我国北方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的交错地区,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在内的多重因素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其生态格局也正在发生改变。因此,本文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空间聚类分析、相关分析、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边界进行界定,阐明其区域分异规律,并对1980年和2015年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变化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求为农牧比例的结构调整,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与治理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聚类结果,将位于农区与牧区之间的区域划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面积为64.3万km~2。(2)降水和温度两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农田分布的影响更大。降水、≥10℃积温和水热匹配指数叁者与农田比例的关系均呈现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且水热匹配指数与农田比例之间的相关性比单一的降水和≥10℃积温更强。(3)农牧交错带不同区域的气候主导因子不同,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主要受积温的限制,≥10℃积温均值要大于2275℃;西南部干旱地区主要受降水的限制,多年平均降水量要高于270mm。(4)北方农牧交错带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中部小面积的林农属性的交错区域将整个农牧交错带分割为3个部分。其中东北部农牧交错区景观破碎度低,呈片状分布;而西南部景观破碎度高,呈密集交错分布;中部农林交错区的林地景观破碎程度很小,呈均匀的团聚型分布格局。(5)农牧交错带1980年与201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相比,东北部区域发生明显变化,农田面积比例增加7.75%,草地面积比例减少6.68%。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因地制宜的加强生产管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2)

张玉[7](2019)在《基于自然地域分异的山东省区域发展格局演变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区域发展实质上就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叁大复合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叁个子系统协同增效的过程。当前中国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进程。区域各子系统发展格局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区域自然空间格局的形成都是基于自然地域分异规律,而后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格局的演变与最初的自然空间格局密切相关。全面客观的分析区域的发展格局,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本研究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引言主要阐述了区域发展格局研究背景与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了论文了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概括和界定了相关概念,并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依据山东省自然空间格局划分,重点阐述了不同自然空间格局下的自然环境状况及在全国的地位;第四章从县域尺度分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子系统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在全国的地位;第五章构建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格局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第六章分析了不同阶段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形成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实施成效和问题;第七章基于山东省区位优势和区际联系,提出了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建议;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概括了研究结果、创新点,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方向。通过上述研究内容,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研究分析和总结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叁个子系统发展格局中单要素空间演变特点。经济子系统要素空间演变特点:2000-2016年山东省各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然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削弱。经济密度由双集聚点向多集聚点转变。经济重心出现向东南方向的大幅度移动。社会子系统要素空间演变特点:2000-2016年山东省各县域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集聚点空间分布不完全一致。人口重心出现向西南方向的小幅度移动。各县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部分县域单元城镇化趋于稳定。县域城乡人均收入比值较大区域集中在鲁中南、鲁东和鲁北滨海地区。生态环境子系统要素空间演变特点:2000-2016年山东省各县域空气质量状况普遍下降,总体呈现鲁东>鲁北滨海>鲁西北>鲁西南>鲁中南。水环境遭受污染程度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面临一定威胁,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2)分析和总结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叁个子系统发展格局在全国中的地位。经济子系统在全国的地位:经济规模大,但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创新投入水平持续增加,但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第叁产业占比不足,经济大而不强;多年外贸依存度相对稳定,但低于沿海主要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子系统在全国的地位:城镇化率增长迅速,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贫富差距较大。生态环境子系统在全国的地位:能源消费量高于沿海发达省份,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沿海发达省份还有差距;主要生态环境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3)分析和总结了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格局特点。山东省各县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各子系统发展状况差异明显,并出现地域特征。2000年山东省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在空间分布不一致,出现明显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特征,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呈现“中间高、南北低”的特征。2008年各县域社会发展指数普遍降低,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高水平区县域数量不断减少。到2016年,叁个子系统发展指数变动呈现多极化状态,社会发展指数普遍出现回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低水平区县域数量不断下降。2000-2016年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热点和冷点县域数量减少,次热点和次冷点县域数量增加。区域可持续发展冷热点分布格局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基本吻合。(4)分析和总结了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发展格局形成的实施成效与问题。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效果显着,推动各大板块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同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指数都是下降的,区域间的指数值差距也在拉大,说明区域内部和区际之间的发展差距都在扩大。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发达区域没有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域各子系统和综合发展水平的演变过程基本遵循缪尔达尔(G.Mydral)的区域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经济发展状况理想的区域,各方面的变化具有因果积累性,且是上升的。而对于相对落后战略规划区各方面变化的因果积累性则是下降的。(5)在对山东省不同尺度区位优势和区际联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区域发展格局优化方案。将山东省区域发展格局优化划分为4个大区和9个亚区,4个大区是鲁东海洋经济发展区、鲁中开放创新合作区、鲁西北协调融合发展区、鲁南生态经济发展区。未来鲁东海洋经济发展区依托海洋资源优势以优化提升为主,明确面向世界的发展定位,提升国际竞争力。鲁中开放创新合作区争取国家级战略支撑,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鲁西北协调融合发展区加强与京津冀协调发展区、环渤海地区合作,区域内部注重生态功能脆弱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优化。鲁南生态经济发展区注重向南、向西的跨省域交流合作,区域内部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同时避免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恶化,缩小与其他区域的发展差距。研究存在以下创新之处:突破对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分析的本底空间基础由行政区划范围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本底条件分析,由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代替区域发展格局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格局叁个子系统;运用了地理学研究的“时间+界面”、“过程+格局”的研究视角,着眼于不同尺度、不同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坚持单要素定量求证比较和多要素综合集成定量分析结合。由于资料获取限制等原因,研究在演变时序延长、评价指标构建以及空间格局优化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未来研究要不断延伸研究时间序列,深入探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增加对自然要素、制度文化要素的相关指标,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黄子奇[8](2019)在《泛珠叁角区域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入境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入境旅游的供给水平。二者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入境旅游的发展水平将会持续提升,对于地区经济的意义也越来越大。探索入境旅游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对扩大入境旅游市场份额、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泛珠叁角区域九省(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01~2016年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展开了研究。首先测算出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从时序变化上对其分别展开了分析。然后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视角对其时序变化与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采用标准差与变异系数测度了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最后为明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泛珠叁角区域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泛珠叁角区域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呈现平稳提升的态势。入境旅游流综合评价值由2001年的0.1554上涨到2016年0.3302,增长幅度为112%。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值由2001年的0.1066提升至2016年的0.4594,提升幅度达331%。(2)泛珠叁角区域耦合协调度呈历时性波动上升的态势,整体平均值由2001年的0.2398上升至2016年的0.4352,上升幅度为81%,协调程度上升两个等级,由失调类的中度失调上升到过渡类的濒临失调。随着时间的演化逐渐形成了东南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度高,西部次之,贵州、江西形成“中部塌陷”的空间格局。(3)泛珠叁角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绝对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标准差在研究期内增长了62%。耦合协调度的相对差异则呈缓慢下降的趋势,研究期内的下降幅度为10.3%,表明研究期内泛珠叁角区域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有所缩小。(4)泛珠叁角区域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非显着性的离散状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散程度有所加大。耦合协调度的全局Moran’s I指数在2001、2006、2011、2016年四个年份均为负数,从时间变化上来看,全局Moran’s I指数的绝对值有上升、下降、再上升的“N”字形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丁启燕[9](2019)在《区域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估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气候变化等带来的多重压力下,人口健康支持系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脆弱性日趋显现。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本研究立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通过构建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集对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健康脆弱性指数进行测算,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考察脆弱性指数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对各省区主要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第一,2014年中国人口健康脆弱性省际差异较大,总体上处于中、高水平,在国土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西高、东低、中部居中”分异格局,与健康敏感性、应对性指数的地域分布不尽一致;第二,各省区健康脆弱性指数分布的地域级差化特征明显,低脆弱省市均分布在东部地带,高脆弱省区均分布在西部地带,中度和较高脆弱水平的省区数量最多,在3大地带上均有分布;第叁,健康脆弱性降低的主要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地区差异,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保支出、加大卫生投入、改善医疗条件和优化生态环境对降低脆弱性尤为重要。研究结果可望为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明晰区域人地关系机理以及推动健康地理学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危怀安,平霰[10](2019)在《区域协同视角下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产出效率时空分异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对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其它成员城市科技创新、经济产出均产生巨大影响。运用DEA模型,对2007-2016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科技创新和经济产出两个阶段效率进行测算,发现武汉城市圈两个阶段的科技创新效率时空分异明显,成员城市和中心城市效率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趋势,制约了城市圈整体效率提高。鉴于此,应在在城市圈未来发展中,不断强化区域协同政策效用,持续优化中心城市与成员城市科技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科技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产出效率整体提高。(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11期)

区域分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以14.91%的年均增长率从2006年的6 164.6×104t增长到2015年的20 739.5×104t,同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开始减弱;②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类型分布不均衡,以中碳、较高碳排放类型为主,在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上,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内差异都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区域差异主要根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对区域内差异的依赖程度呈下降态势;④在各影响因素中,旅游业经济规模、人数规模、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着正向促进作用,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着负向阻碍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分异论文参考文献

[1].顾秋实,张海平,陈旻,谢毅.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南京市旅游客源地网络层级结构及区域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9

[2].黄和平,乔学忠,张瑾,李亚丽,曾永明.绿色发展背景下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经济地理.2019

[3].林华,李瑞华,王锐.河南省增温空间分异及其受区域城镇化的影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

[4].那音太,秦福莹,贾根锁,杨劼,包玉海.近54a蒙古高原降水变化趋势及区域分异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9

[5].罗怀良.攀枝花市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地域分异演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

[6].叶佳琦.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界定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7].张玉.基于自然地域分异的山东省区域发展格局演变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8].黄子奇.泛珠叁角区域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9].丁启燕.区域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估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10].危怀安,平霰.区域协同视角下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产出效率时空分异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论文知识图

3-1 1985—2005 年不同类型经济成分示意...一2中国互联网用户空间分布图(2001.1)2...早叁迭世二长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判别图我国水资源安全程度预警省区占比资料...梯度带II各因子影响程度空间分异Fig...哈拉尕吐岩体斜长石分离结晶判别图...

标签:;  ;  ;  ;  ;  ;  ;  

区域分异论文_顾秋实,张海平,陈旻,谢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