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压器智能管理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包括智能配电端本体,所述智能配电端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四周连接有挡板,所述底板的底部设置有减震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板、挡板和收纳篮将智能配电端本体收纳起来,再通过转轴、卡块、盖板和卡座将收纳篮顶部的开口密封起来,使得智能配电端本体不易漏出,接着通过挂钩、凹槽、弹簧、连接块、拉杆和挡条将收纳篮和智能配电端本体悬挂在需要的位置,使得工作人员不需要利用多个螺钉进行安装,从而使工作人员安装或拆卸更方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通过凸块和凸条增加收纳篮内侧的厚度,防止了智能配电端本体在收纳篮发生晃动。
设计方案
1.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包括智能配电端本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配电端本体(3)的底部设置有底板(1),所述底板(1)的四周连接有挡板(2),所述底板(1)的底部设置有减震组件(6),所述减震组件(6)的外侧设置有收纳篮(4),所述收纳篮(4)的两侧连接有转轴(41),所述转轴(41)的一端连接有卡块(42),所述收纳篮(4)的顶部依次连接有挂钩(5)和盖板(8),所述挂钩(5)位于盖板(8)的一侧,所述盖板(8)的两侧连接有卡座(81),所述挂钩(5)上开设有凹槽(51),所述凹槽(5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52),所述弹簧(52)的一端与挂钩(5)连接,所述弹簧(52)的另一端与连接块(53)连接,所述连接块(53)的一侧连接有拉杆(54),所述连接块(53)的一端连接有挡条(55),所述收纳篮(4)的内侧连接有凸条(44)和凸块(43),所述凸块(43)位于凸条(44)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6)包括橡胶板(61),所述橡胶板(61)位于收纳篮(4)的内侧,所述橡胶板(61)呈L形,所述橡胶板(61)的一侧连接有支杆(62),所述橡胶板(61)上开设有穿孔(6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板(61)的另一侧连接有减震垫(65),所述减震垫(65)的一侧连接有挡块(66),所述挡块(66)的一侧设置有智能配电端本体(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通过减震弹簧(64)与橡胶板(6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8)的一侧通过合页与收纳篮(4)连接,所述盖板(8)的另一侧通过转轴(41)、卡块(42)和卡座(81)与收纳篮(4)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配电端本体(3)的顶部连接有拉环(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53)的一端与弹簧(52)连接,所述连接块(53)的另一端与挡条(55)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智能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 TTU。
背景技术
在电力供配电系统中,智能配电端用于对配电变压器的信息采集和控制,它实时监测配电变压器的运行工况,并能将采集的信息传送到主站或其他的智能装置,提供配电系统运行控制及管理所需的数据。
1、现有智能配电端利用多个螺钉进行安装,导致工作人员安装或拆卸麻烦,同时导致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
2、现有智能配电端缺乏减震装置,导致智能配电端易接触变压器产生的大量振动力,进而导致智能配电端上连接的线缆或元件易发生松动。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解决了现有智能配电端不便于工作人员安装或拆卸,及连接的线缆或元件易发生松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 TTU,包括智能配电端本体,所述智能配电端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四周连接有挡板,所述底板的底部设置有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的外侧设置有收纳篮,所述收纳篮的两侧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有卡块,所述收纳篮的顶部依次连接有挂钩和盖板,所述挂钩位于盖板的一侧,所述盖板的两侧连接有卡座,所述挂钩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挂钩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连接块连接,所述连接块的一侧连接有拉杆,所述连接块的一端连接有挡条,所述收纳篮的内侧连接有凸条和凸块,所述凸块位于凸条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橡胶板,所述橡胶板位于收纳篮的内侧,所述橡胶板呈L形,所述橡胶板的一侧连接有支杆,所述橡胶板上开设有穿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橡胶板的另一侧连接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的一侧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的一侧设置有智能配电端本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通过减震弹簧与橡胶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盖板的一侧通过合页与收纳篮连接,所述盖板的另一侧通过转轴、卡块和卡座与收纳篮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智能配电端本体的顶部连接有拉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与弹簧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挡条连接。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箱式智能配电端TTU,通过设置底板、挡板和收纳篮将智能配电端本体收纳起来,再通过转轴、卡块、盖板和卡座将收纳篮顶部的开口密封起来,使得智能配电端本体不易漏出,接着通过挂钩、凹槽、弹簧、连接块、拉杆和挡条将收纳篮和智能配电端本体悬挂在需要的位置,使得工作人员不需要利用多个螺钉进行安装,从而使工作人员安装或拆卸更方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通过凸块和凸条增加收纳篮内侧的厚度,防止了智能配电端本体在收纳篮发生晃动。
2、该箱式智能配电端TTU,通过设置橡胶板、支杆、穿孔、减震弹簧、减震垫和挡块组成减震组件,再通过减震组件减小智能配电端接触的振动力,使得智能配电端上连接的线缆或元件不易发生松动,延长了智能配电端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智能配电端减震的功能,增强了智能配电端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C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D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挡板;3、智能配电端本体;4、收纳篮;41、转轴; 42、卡块;43、凸块;44、凸条;5、挂钩;51、凹槽;52、弹簧;53、连接块;54、拉杆;55、挡条;6、减震组件;61、橡胶板;62、支杆;63、穿孔; 64、减震弹簧;65、减震垫;66、挡块;7、拉环;8、盖板;81、卡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箱式智能配电端TTU,包括智能配电端本体3,智能配电端本体3的底部设置有底板1,底板1的四周连接有挡板2,底板1的底部设置有减震组件6,减震组件6的外侧设置有收纳篮4,收纳篮4的两侧连接有转轴41,转轴41的一端连接有卡块42,收纳篮4的顶部依次连接有挂钩5和盖板8,挂钩5位于盖板8的一侧,盖板8 的两侧连接有卡座81,挂钩5上开设有凹槽51,凹槽51的内部设置有弹簧 52,弹簧52的一端与挂钩5连接,弹簧52的另一端与连接块53连接,连接块53的一侧连接有拉杆54,连接块53的一端连接有挡条55,收纳篮4的内侧连接有凸条44和凸块43,凸块43位于凸条44的一侧。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底板1、挡板2和收纳篮4将智能配电端本体3 收纳起来,再通过转轴41、卡块42、盖板8和卡座81将收纳篮4顶部的开口密封起来,使得智能配电端本体3不易漏出,接着通过挂钩5、凹槽51、弹簧52、连接块53、拉杆54和挡条55将收纳篮4和智能配电端本体3悬挂在需要的位置,使得工作人员不需要利用多个螺钉进行安装,从而使工作人员安装或拆卸更方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通过凸块43和凸条 44增加收纳篮4内侧的厚度,防止了智能配电端本体3在收纳篮4发生晃动,智能配电端本体3型号为GRT-T8000。
具体的,减震组件6包括橡胶板61,橡胶板61位于收纳篮4的内侧,橡胶板61呈L形,橡胶板61的一侧连接有支杆62,橡胶板61上开设有穿孔 63。
本实施例中,通过橡胶板61具有的滞后和内摩擦特性,使得部分力因子被损耗,从而使继续传播的力因子减少,达到了减震的效果,再通过支杆62 支撑橡胶板61,防止了橡胶板61发生变形,接着通过穿孔63可以将智能配电端本体3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具体的,橡胶板61的另一侧连接有减震垫65,减震垫65的一侧连接有挡块66,挡块66的一侧设置有智能配电端本体3。
本实施例中,通过减震垫65可以与橡胶板61配合使用减小智能配电端本体3接触的振动力,再通过挡块66增大减震垫65与智能配电端本体3间的空隙,使得智能配电端本体3产生的热量可以散发出去。
具体的,底板1通过减震弹簧64与橡胶板61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减震弹簧64将底板1与橡胶板61连接,同时减震弹簧64可以与橡胶板61配合使用减小智能配电端本体3接触的振动力。
具体的,盖板8的一侧通过合页与收纳篮4连接,盖板8的另一侧通过转轴41、卡块42和卡座81与收纳篮4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合页将盖板8的一侧与收纳篮4转动连接,再通过转轴41、卡块42和卡座81将盖板8的另一侧与收纳篮4活动连接,方便了工作人员打开或闭合盖板8,同时便于工作人员拿取智能配电端本体3。
具体的,智能配电端本体3的顶部连接有拉环7。
本实施例中,通过拉环7增大了工作人员手掌与智能配电端本体3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工作人员拿取智能配电端本体3更方便。
具体的,连接块53的一端与弹簧52连接,连接块53的另一端与挡条55 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块53将弹簧52与挡条55连接,使得工作人员拉动连接块53即可带动弹簧52和挡条55收缩,从而使挂钩5具有的开口敞开,可以供工作人员悬挂,当松开连接块53时,弹簧52无外力作用自动回位,同时带动挡条55回位,使得挂钩5具有的开口闭合,从而使挂钩5不易脱落。
本实施例中智能配电端为已经公开的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已知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先在挂钩5上开设凹槽51,再将弹簧52与连接块53和挂钩5连接,接着将连接块53与挡条55连接,然后将连接的弹簧52、连接块53和挡条55放在凹槽51内部,再将拉杆54与连接块53连接,接着将组装后的挂钩5与收纳篮4连接,然后通过合页将盖板8 与收纳篮4连接,再将卡座81与盖板8连接,接着通过转轴41将卡块42与收纳篮4连接,然后在橡胶板61上开设穿孔63,再依次将支杆62和减震垫 65与橡胶板61连接,接着将减震垫65与挡块66连接,然后将底板1和挡板 2连接,再通过减震弹簧64将底板1与橡胶板61连接,接着将组装后的橡胶板61放在收纳篮4内侧,然后通过提拉拉环7将智能配电端本体3放在收纳篮4内部的底板1上,再推动盖板8卡在收纳篮4顶部,同时盖板8具有的卡座81卡在转轴41上,接着工作人员转动卡块42,使得卡座81具有的通孔被遮挡,从而使卡座81与转轴41不易分离,保证了盖板8不易与收纳篮4 分离,同时智能配电端本体3不易漏出,接着将智能配电端本体3和收纳篮4 拿至需要的区域,然后拉动连接块53具有的拉杆54即可带动弹簧52和挡条 55收缩,从而使挂钩5具有的开口敞开,可以供工作人员悬挂,当松开连接块53时,弹簧52无外力作用自动回位,同时带动挡条55回位,使得挂钩5 具有的开口闭合,从而使挂钩5不易脱落,确保了智能配电端本体3和收纳篮4可以稳定的悬挂在需要的区域,接着变压器产生的振动力传输至减震组件6处,经减震组件6具有的橡胶板61和减震垫65含有的滞后和内摩擦特性,使得部分力因子被损耗,从而使继续传播的力因子减少,达到了减震的效果,再通过支杆62支撑橡胶板61,防止了橡胶板61发生变形,接着通过穿孔63可以将智能配电端本体3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然后通过减震弹簧64 可以与橡胶板61配合使用减小智能配电端本体3接触的振动力,当智能配电端本体3使用完毕后,将其拿至需要的区域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673830.9
申请日:2019-05-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4(南京)
授权编号:CN209896528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H02B1/54
专利分类号:H02B1/54;H02J13/00
范畴分类:37C;
申请人:南京维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南京维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口大道11号1号楼2201室
发明人:周靖
第一发明人:周靖
当前权利人:南京维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汤东凤
代理机构:1135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