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民族区域传统民族民间山歌艺术的教育价值

论广西民族区域传统民族民间山歌艺术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民族区域;民族民间山歌;教育价值

收稿日期:2010-11-27

作者简介:黄乃星,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1)

民族区域传统民族民间山歌是华夏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广袤的自然空间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壮民族等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肥沃的民间土壤,智慧的各族先民,丰富的山歌艺术,积淀和蕴藏着多姿多彩,千古不变的民族音乐文化。不同各类的民族民间山歌在风格韵味上均有相应的文化内涵,犹如百花园遍地生根,四时鲜艳的芳草奇葩,竟相开放,鲜艳夺目;具有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文化价值,充分的体现了民族的现代教育价值。

一、传统民族民间山歌音乐文化的丰富蕴藏及其审美价值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善良热情的广西各民族兄弟,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美丽神奇的地方创造和发展独特艳丽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绚丽多姿,奇特各异的山歌音乐艺术。伴随着民族发展史所产生的民族民间山歌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民族民间山歌包括叙事歌、多声部民族山歌等。有壮族的“欢”、“三声部”、“大歌”、“酒歌”、“采茶歌”;侗族“大歌”、“放排歌”、“嘎老”、“琵琶叙事歌”;毛南族的“欢”、“侬”、“哈椰”、“哈毛”;京族“海歌”、“摇儿歌”、“赶海潮”;瑶族的“劳动歌”、“风俗歌”、“叙事歌”、“木叶歌”等。由于地域之别,形成不同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彩区,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缩影。它集中反映了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自然、生产、生活斗争中的经历,意志感情,追求美好愿望和憧憬。如“歌仙”刘三姐的对歌中,劳动人民与恶霸土豪斗争的情境;广西右江花壁画以粗犷豪放、朴素生动、精巧有力的笔调,表现了众人聚会欢歌独舞,庆祝与邪恶反抗斗争胜利的热烈场面。真可谓历史悠久、品种纷繁、风格各异,充分的体现出地域、民族、风俗习惯、语言特征,结构形式等成为研究各民族人文社会科学、音乐文化和民族发展极为重要的依据。民族民间山歌艺术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族音乐文化中的源泉。它们都以各自鲜明的表现方式、独特的演唱风格真实的反映本地区、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要求。无论是在壮人村寨那欢庆丰收的酒歌,还是在苗家竹楼那动人的芦笙恋歌;无论是在侗族风雨桥那狂野的大歌,还是在瑶胞火塘那迷人的情歌,到处都听到清新醉人的山歌,处处都飘逸着美妙的天籁之韵。多姿多彩的广西各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精神文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增进民族兄弟之间的交往中加深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许多民族民间山歌,歌种音调在多个民族区域流行或传承,形成了广西各民族各具有特色又互相融合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其繁星闪烁,结构严谨、艺术形式多变而完美,体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舞台上光彩艳丽,令人瞠目结舌赞叹不已,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传统民族民间山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人类表达感情的演唱形式,从远古时期的古骆越为代表的广西壮族先民们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先民们在狩猎之后围着煹火庆祝胜利,他们发出“吭哟、吭哟”的呼喊声为欢歌庆舞助兴,这就是原始民族民间山歌。传统民族民间山歌总是与民族的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并在民族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作用。如壮族的“八音坐唱”、“未伦”;侗族的“合款歌”、“大歌”;毛南族的“隆款歌”、“傩歌”等,特别是壮族的“八音坐唱”、“叙事歌”、“山歌调”中蕴藏着所承载的壮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铜鼓文化,它在广西各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历史地位。聚居在广西的骆越先民们制造铜鼓水平中极高,敲击技术令人叫绝,并在族群或民俗的活动仪式中广泛使用。铜鼓文化已从历史的权威者象征向百姓的娱乐到审美的艺术发展过程。芦笙歌更是苗族兄弟的歌种代表,是世世代代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具有与苗族兄弟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人情、审美观念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男吹芦笙、女弹口琴,唱各相说,即为夫妇”。突出的表现了苗族青年男女通过芦笙,口琴传递感情的历史文化风情。在苗寨家家户户里无处不有芦笙,它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现象,更是被苗族人民视为珍宝,带来吉祥和欢乐。在传统民族文化方面,相同之处特别多,许多传统节目中是共有的,不同民族中存有铜鼓、铜钟等。如春节、元霄节、三月三、吃新节、中秋节等,各民族之间更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歌唱习俗。大概从唐宋时期以来记有的由群歌集会不断发展形成的各民族兄弟的固定的大型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侗族的“踩歌堂”、“走赛”仫老族的“走坡”、毛南族的“唱欢”;布依族的“浪哨”等,虽然具体形式各自不尽相同,但这类歌唱集会无不与青年男女的友情交往和祈祷祝福,欢庆丰收有极大的关系。均从歌唱作为媒介,达到男女之间、宗教之间,历史文化传承的社会目的。

广西各民族有着以歌叙事的优良传统,在各自民族叙事歌的基础上借鉴汉族或其它艺术形式,逐步发展并形成本民族的山歌风格。如壮族的山歌调、白族的大本曲、苗族的嘎白福歌、布依族的八音弹唱等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之外民族民间乐器有壮族波列、马骨胡、壮笛、天琴、土胡、鱼鼓;苗族大塞箫、月琴、苗族三弦;瑶族的牛角、竹简琴、长鼓;侗族侗笛、侗琵琶;京族独弦琴、海螺、竹杠以及多个民族共同拥有的铜鼓、芦笙、八音锣、唢呐、木叶等多姿多彩、繁星闪烁、风格奇异。千百年来广西各民族民间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伴随着各兄弟民族的生产生活而不断根深叶茂。在壮族“三月三歌圩”、侗族“坐月行歌”、瑶族“跳盘王”、苗族“跳坡”、毛南族“歌坡”等民族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处处听到那狂野奔放的山歌铜鼓节奏,欢腾热闹的八音锣鼓、震撼人心的芦笙和声、美妙悠扬的独弦神韵。充分的展现了各族人民的豪迈性格和风土人情,汇合成五彩滨纷的音韵,筑成音美韵和的八桂民族文化,乃成为广西各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传统民族民间山歌音乐文化的艺术教育价值

传统民族民间山歌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展现自身艺术特色和个性的重要特征,是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社会功能的直接表现形式。许多传统民族民间山歌至今仍在广泛的传唱和流传,并在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仍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极大的艺术生命力。传统民族民间山歌进入大中小各类学校的音乐课堂,具有远的现实意义,它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山歌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演唱技能,更重要的是山歌中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等不同的差异都会直接造成山歌音乐文化的差别。当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唱起古老的《布骆陀》、《瓦氏夫人》时,承载着古骆越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饱含着八桂大地那岁月沧桑的古老山歌,仿佛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子孙们诉说着先民那英勇的故事。当我们在音乐课上演奏天琴那奇特天籁与芦笙那音韵和谐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了人山人海歌如潮的壮族“三月三歌节”;狂欢震地笙震天的苗族“嘎忍”芦笙坡歌节。生活在素有“歌海”之美誉的这片土地上,学生的成长过程一直受到本民族民间山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许多学生会唱本地山歌、会吹木叶、会弹天琴、月琴等。在教材中、课堂上引入民族民间山歌的学习,为生活在这一原生态环境中的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和接受,天籁般的民族民间山歌给音乐课堂带来泥土芳香的民族文化,为国民基础教育、艺术素质教育注入鲜活生动的艺术之美。

民族民间山歌完美的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它是用本民族语言,没有经过任何专业严格训练和现代视听技术的包装,纯美而真挚,不需要华丽的伴奏,更不需要花哨的外表,它是歌者面对大自然、面对生活无拘无束将内心世界的思想情感真实表露和宣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山歌在演唱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生活环境、音乐风格特征、旋律音调色彩以及民族情感结合得完美无暇、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世代生活在这片地地上的各民族兄弟崇尚大自然的思想和勤劳勇敢的智慧。在各级各类的学校音乐课教学中引入各种民族民间山歌,让学生学习了解这些民族民间山歌的产生背景及演唱方法之精髓,了解其民族文化中与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地方民族风俗共融的社会特性。另外,它是劳动人民最生动最朴实的生活写照,最突出特点是“原汁原味”,给人最自然最朴素的美感,在人类音乐艺术殿堂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民族民间山歌文化艺术,它具有大型的群众娱乐性广场文化活动性质,是长期以来祖祖辈辈为生存与险恶环境作抗争的群体集会或喜庆的延续,这种民族民间的广场文化是民间艺术表演、风情与习俗、形式与特色的完美结合;深厚的民族特色,独特的民俗习贯,奇特的表现形式等都在各种喜庆或是定俗的“节庆”充分的展示出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积极投入到这种广场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当地各民族的“节庆”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民族文化的神韵和氛围,帮助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培养真善美的艺术审美情趣,激发民族情感,创设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特色和文明的和谐的校园音乐文化艺术活动。

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西各级各类学校把音乐教学与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创设多种多样的民族山歌、小曲、说唱、彩调等进入音乐形式。如广西平果壮族地区,许多学校的教师把壮族嘹歌传统艺术形式带进了校园,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嘹歌,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正月初八”、“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的嘹歌文化艺术节活动,并把嘹歌师请进校园,传教学习。在清脆明亮并富有旋律特色和节奏感鲜明的嘹歌声中,学生不约而同,三五成群的唱歌、对歌、并随乐起舞,校园内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景象。学生积极的参与有意义的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开阔了视野,学会更多的民族山歌,节奏感更强,身心更舒畅。不仅给学生掌握了民族山歌演唱的技术特点,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美感、带来了享受、也带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广西三江、融安、融水是侗族聚居较密集的区域,侗族文化资源丰富而具特色。当地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好本地区宝贵的民间音乐资源,把当地民间艺人,侗族歌师,歌王请进校园传经送宝,学校各班级组织学生参加学习侗族大歌、侗族多耶歌的演唱方法,活跃校园的文娱生活,使这一民族歌种延绵不断,提高了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学生对民族艺术的体验,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事实证明,加强和拓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任务。

传统民族民间山歌、戏曲、说唱及其它民族民间音乐形式,经历着几千年流传与发展,一代代人的传承与演变,构成了独特的地方民族色彩的音乐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风情最具有特色的代表,是经历一代代人传播、承递的结果。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中最基本的传承方式,学校教育是文化知识传递和发展过程中最具基础性和重要性的功能,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精神与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民族民间山歌音乐的高度艺术价值,广阔社会文化生活的作用与需求,使之成为音乐教育中所强调的基础学科,这早就被有识之士所鉴识,并不断的强调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不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使授教育者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和体验,认识它在世界音乐宝库的重要位置。发挥民族多元文化的课程理念,把多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山歌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让原汁原味的民间山歌散发出泥土芳香的音乐艺术在校园里生根淀放。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拓宽学科课程内涵和学生的审美情绪,增强爱家乡、爱民族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是华夏民族历史的缩影,它记载着几千年各民族历史与发展的风风雨雨,真情实感,到处都有着无穷无尽的音乐艺术宝藏。当今“和平与发展”、“互利与共赢”是世界共同的主题,政治与文化交流频繁,经济与知识走向一体化;作为传播人类文明信息的音乐文化艺术交流,更呼唤着全球一体化。把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之精华挖掘出来,发展和完善并与全世界民族性多元文化大融合,将自身完美的诠释和顽强的证明存在价值,奉献给全人类,让青年学生学习掌握民族的“音乐母语”,让老百姓享受民族的“音乐母语”之美妙。全面而系统化的挖掘、收集、整理、抢救工作,打造为优秀的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精品课程,建立健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这是我们强调民族区域传统民族民间山歌音乐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的最终目的。要完成这一目的就必须有长远的规划,建立科学、完整、系统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体系,必须从小学起到高校,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措施,强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意识。在此基础上振兴和繁荣挖掘创作、研究教学,谱写出具有现代思想气息的审美观点;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文化作品。

参考文献:

[1]熊晓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08,1,

[2]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J].中央民大学报,2007.

标签:;  ;  ;  

论广西民族区域传统民族民间山歌艺术的教育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