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存魏了翁文集之宋开庆元年成都刻本与四库全书本存在大量异文,这主要缘于四库本的妄改,大致可分为不谙古语、不明通假、不知古今、不懂引申、不辨字形、不晓通用、形近臆改等几种类型。这些异文不仅见出了二本的优劣,更重要的是,结合魏了翁整个思想学术体系加以考察,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魏了翁“强烈的复古倾向”以及“深厚的汉学功底”两大学术特色。魏了翁对小学的精深研究和造诣,在两宋学者中罕有其伦,他应是宋代理学中汉学一派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宋代汉学;巴蜀文化
今存世魏了翁文集版本凡四种,即宋开庆元年成都刻本(四部丛刊据之影印,并增补安国铜活字本)、明嘉靖初锡山安国铜活字本、嘉靖三十年邛州吴凤刊本和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四种版本均有残缺,而以四部丛刊本和四库全书本为通行本。其中,以完整性而言,安国本最全;以文字内容而言,宋本最精。吴凤本、四库本则恣意妄改,遗患无穷。
在整理《鹤山集》过程中,我们发现宋本与四库全书本存在大量异文,孰是孰非,颇需费一番判断功夫。而这些异文的存在,不仅见出了二本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魏了翁的学术特色,值得加以梳理。总体来看,四库本的妄改大致可分为不谙古语、不明通假、不知古今、不懂引申、不辨字形、不晓通用、形近臆改等几种类型,而以前两类为大宗。以下举出一些实例,略加辨析,以供方家批评。所引例句以四部丛刊影印本[注]《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嘉业堂藏宋刊本,1929年。以下简称《文集》。所引例句均出自该本,不再一一标注出处。为底本,四库本[注]《鹤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7年。异文则用括弧标出。
一
(一)不谙古语
卷14《赐洪咨夔辞免除吏部侍郎兼给事中不允诏》:“卿首以忠清,蠲涤垢玩(污)。”按,“垢玩”乃古语,《后汉书·崔骃传附崔寔传》云“政令垢翫,上下怠懈”,[注]《后汉书》卷52,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26页。《新唐书·宦者下》云“百度崩弛,内外垢玩”[注]《新唐书》卷208,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885页。是其例,此不当改甚明。改者见有一“垢”字,于是望文生义。
1.不管哪门课程的学习,预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2]。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例如,在学习前,将学习课程的目标放在预习方案中,要充分利用录制的短视频将教师的想法和学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融合在视频中,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有效预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前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而且能帮助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养成一种独立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卷26《三辞乞以从官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前者立脱其责,后者兴(与)受其败。”按,“兴受其败”乃《尚书·微子》语,原文是:“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孔传:“灾灭在近,我起受其败,言宗室大臣义不忍去。”[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78页。兴者起也,有挺身而出之意。改者不谙古语,一字之别,深浅立见。
卷37《郑丞相》:“蜀置自近岁多故,习成臯(怠)缓。”按,“皐缓”盖有出处,馆臣浅薄,改“皐”为“怠”,适见其无知。《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人之皐,数年不觉。”杜注:“皐,缓也。言鲁人皐缓数年,不知答齐稽首。”[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181页。
卷38《资州新创贡院记》:“校艺之馆,藩拔级夷(组绂委顿)。”按,“藩拔级夷”乃韩愈语。《韩昌黎文集校注·衢州徐偃王庙碑》:“藩拔级夷,庭木秃缺。”马其昶校注:“《补注》:曾国藩云,藩篱撤,阶级平也。”[注]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13页。此无甚难懂,馆臣不知何苦改之。
卷40《眉州新修蟇颐堰记》:“然则是堰也,昔人之经启(略)于斯为不少矣。”按,“经启”乃古语,源远流长,历世沿用。《左传·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杜注:“启开九州之道。”[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933页。改者陋矣。
卷47《拙斋记》:“具(且)曰予圣,国事之日非而有不知也。”按,此亦古语。《诗经·正月》:“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毛传:“君臣俱自谓圣也。”[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42页。若冷语僻字,尚情有可原,“具”字无甚难懂,不知何苦改之。
卷47《积善堂记》:“朝朝莫夕(朝益暮习),油油翼翼。”按,《周礼·夏官·道仆》:“道仆掌驭象路以朝夕燕出入,其法仪如齐车。”郑注:“朝夕,朝朝莫夕。”贾疏:“朝朝莫夕在正朝来往。”[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858页。此语甚古,然后代沿用,也非稀见。改者不明,添盐加醋,遂与原意大相径庭。
卷20《奏乞将赵汝愚配飨宁宗庙廷第一札》:“党(傥)犹以婴祸触讳为疑,喑不一言。”卷25《三乞祠》:“党(傥)蒙圣慈检会累牍,速赐矜允施行。”卷28《奏和不可信常为寇至之备》:“或者谓党(傥)可以稍纾目前,姑为一二年休养之计。”按,“党”通“傥”,这几例均不当改。《荀子简释·天论》:“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注]梁启雄:《荀子简释》第十七篇,第226页。
掌握城市的交通现状、经济现状以及文教卫生等基础资源信息,进而在制定厦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统筹考虑城市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相关基础设施现状是否能与旅游的开发度相匹配,用详实的资料增加旅游开发策略的可行性。
卷53《彭山李肩吾从周字通序》:“思欲发明文字之本始,聊以乱(集)思丑类,为用力之端本。”按,“乱思”出赵歧《孟子注疏·题辞解》:“聊欲系志于翰墨,得以乱思遗老也。”[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663页。馆臣所改,文意既异,笔风亦别矣。
卷54《卫正叔礼记集说序》:“迨是古(自秦)挟书之令作而《礼》再厄。”按,“是古”者以古为是也。《汉书·刘歆传》:“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颜师古注:“以古事为是者即罪之。”[注]《汉书》卷36,第1968页。作者正用此意,不知为何改之。
汉儒去古未远,然字义已不甚晓,故多失经意。[注]《周礼折衷》上,《文集》卷104,第6页。
正常对照组小鼠肾组织形态结构正常,无炎症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组织病理学变化;模型组小鼠肾组织结构不清晰,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系膜基质增宽,且可见蛋白管型,部分管腔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袢闭塞;阳性对照组和环孢素高、低剂量组小鼠肾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宽现象明显减轻。各组小鼠肾组织病理学显微图见图1。
卷65《题杨慈湖所书韩贯道墓后》:“不平阙可乎(曰:然则可乎)。”按,所谓“平阙”,乃古时敬称阙字的书写体式,如同避讳、抬写之类。《唐六典》卷4就规定:“凡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如平阙之式。”[注]《唐六典》卷4,明刻本,第6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载:“癸卯,诏自今公私文字中有言及玉皇者并须平阙。”[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大中祥符二年四月癸卯,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4页。卷109《师友雅言》重出此条,讲得更为明白。云:“不平阙可乎?曰,魏晋以来文书不足法,谓之出跳。吾六经二汉为据。”自注:“出跳出《左氏》会于夷仪之岁注,襄二十五年出跳疏中。”改者不明“平阙”之义而擅改,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文意不通,不知所云。
卷69《太孺人赐冠帔黎氏墓志铭》:“谓报则那(彰)?卒负其偿。”按,《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杜注:“那犹何也。”[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866页。改者不解“那”字,又不肯存疑,只好胡改一字,致与上句“其报孔彰”重复,不问其义通与不通、其音谐与不谐。
(二)不明通假
如上所举,不难看出魏了翁的行文风格:好用古字古语,尤喜用通假字。凡一古一今,必择其古;一俗一雅,必择其雅。如上文所举不用“垢污”“与受”“怠缓”“经略”“朝益暮习”“相蛊以利”“在高位”“集思”“舣”“境”“悠”,而用“垢玩”“兴受”“皐缓”“经启”“朝朝莫夕”“相盐以利”“载高位”“乱思”“”“竟”“攸”。一本字一借字,必用借字,如不用“宵”“殚”“造”“傥”“绎”“瞻”“详”“赀”“抵”“潴”“娱”“幕”,而用“霄”“单”“簉”“党”“驿”“祥”“訾”“邸”“猪”“虞”“莫”。正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古字、雅字、借字,从而形成了魏了翁古雅的文风。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他的历史观、小学观所决定的。
卷14《赐李埴再上章乞还故里不允不得再有陈请诏》:“夫委质为臣,苟有以毕诚单(殚)虑,济登乃辟,如汉汲、萧,则宁复以居中为嫌?”按,“单”乃“殚”的通假字,尽也,不当改甚明。《荀子简释·富国》:“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注]梁启雄:《荀子简释》第十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5页。杨倞注:“单,尽也。”
而更加体现魏了翁汉学特色的,是他在小学方面的造诣。在魏了翁的思想学术体系中,小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对小学功能的认识,他虽和朱熹一脉相承,但重视程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
卷50《耻斋记》:“虽君公师长载(在)高位,食厚禄。”按,“载高位”出《汉书·董仲舒传》:“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颜师古注:“载亦乘也。”[注]《汉书》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20页。馆臣不解擅改,实足贻笑。
卷20《奏将帅漕馈送添犒诸军》:“备仞(物)假宠,微臣之意不任感激。”按,“仞”为“认”的通假字,此用法古已有之。《汉书·孟喜传》:“后宾死,莫能持其说,喜因不肯仞。”[注]《汉书》卷88,第3599页。宋李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38《回魏教谕》:“谦委贽,备仞勤渠。”[注]李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38,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宋刻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页。备仞者,充分地感受到也。四库本不识通假,率尔改之。
卷35《答丁大监》:“向来曾作邵子工夫,近亦重别寻驿(绎)。”按,“驿”通“绎”,不当改也。《汉书·王莽传》:“及吏民以义入钱谷助作者骆驿道路。”颜师古注:“骆驿,言不绝。”[注]《汉书》卷99下,第4161页。
卷37《郑左相》:“连日俟候取禀,不获詹(瞻)望。”按,“詹”通“瞻”,古已有之,改字多余。《诗·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617页。
“哎呀,我们杨连长真细心,妹子,快接着。我说有沙枣花吧?你看一串一串的花苞,要开了。”女人的话还没落地,一片掌声撵出一片哄笑,田志芳面对这突发的一切,有点不知所措。“跑了这么多天的长途路,终于到家了,妹子,肯定累了,走吧,到你住宿地方休息去。”
近年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推广应用BIM技术。2017年2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指出,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
卷38《永康军评事桥免夫役记》:“既祥(详)颠末,谓不可无纪。”按,“祥”通“详”,知悉也,改字多余。《尚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49页。
卷39《石泉军军学记》:“凡而訾(赀)用,率仰奉赐。”按,“訾”通“赀”,于古有征,不烦改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更名相如,以訾为郎。”[注]《汉书》卷57上,第2529页。
卷39又:“侯以书邸(抵)余曰。”按,“邸”本通“抵”,至也,何烦改之?《史记·河渠书》:“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注]《史记》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08页。
卷44《绵竹县湖桥记》:“度地飞凫门外,猪(潴)为湖,周广六十有五丈。”卷45《璧津楼记》:“尽力于匽猪(潴),且为支流以泄其怒。”按,“猪”通“潴”,水积聚也,亦不当改。《尚书·禹贡》:“大野既猪。”[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48页。
卷66《成都佥判到任谢刘制置启》:“油莫(幕)风清,闲郾城之棋柝。”又《通谢尚书启》:“迺复着从事衫以陪入莫(幕)之宾。”按,“莫”通“幕”,改字多余。《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上功莫府。”[注]《史记》卷102,第2759页。
卷73《安德军节度使赠少保郡王赵公希錧神道碑》:“以琴书诗酒自虞(娱)。”按,“虞”通“娱”,改字多余。《汉书·魏相传》:“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君安虞而民和睦。”[注]《汉书》卷74,第3137页。
(三)不知古今
卷25《辞免除资政殿学士知潭州札子》:“庐山待命,江池(舣)舟。”按,《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注]《史记》卷7,第336页。“”同“舣”,“”早出而“舣”晚出,作者自有取舍,不必改亦不当改。
将测序所得到的16S rDNA全序列利用CExpress完成拼接,提交到Gene Bank数据库,并应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搜索,序列结果用NCBI在线工具Blast在Gene Bank内与标准菌株比对,并用MEGA5.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如图2所示,确定ZP-28是枯草芽孢杆菌。
卷28《奏虏犯随信光黄等处事宜》:“使吾竟(境)内尽空,国贫民寡。”按,“竟”“境”古今字,不当改甚明。《礼记·聘义》:“君使士迎于竟。”[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92页。《管子》卷20《形势解》:“主明而国治,竟内被其利泽。”[注]房玄龄注:《管子》卷20,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4页。
卷37《郑丞相》:“守之以攸(悠)久,谨终如始。”按,“攸”同“悠”,作者从古,无烦改之。《广成集·飞龙唐裔仆射受正一箓词》:“上愿龙图攸久,凤历延洪。”[注]杜光庭:《广成集》卷4,四部丛刊影印明正统道藏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6页。
(四)不懂引申
卷28《除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谢表》:“俾并边渴日(竭力)以经纶。”按,四库本盖不懂“渴日”之义而以为有误,因而擅改。其实“竭尽”只是“渴”字的一个引申义项,宋人岳珂对此早有专门考辨。《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书·泰誓》注:吉人渴日以为善,凶人亦渴日以为恶。疏以渴作竭。《释文》渴,苦曷反。泛而观之,疏则以其义为竭尽之竭,《释文》则音为饥渴之渴。然考之《周礼》‘渴泽用鹿’,渴其列反,则渴字亦有竭音。《说文》:渴,丘葛反,尽也。则音饥渴之渴,其字亦有竭义。注所谓渴日,盖犹言尽日也,今只作渴。”[注]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知不足斋丛书本,第25页。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构建智能的交互式课堂系统,完善教学服务体系,增强学生粘度和满意度;课堂互动教学,反馈学习效果和课后操作系统和评估系统的实施,以及课外学生的自学。教师可以推荐阅读和提出预习目标,并且以学定教,模拟备课,以期达到更好的课堂授课效果;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兴趣引导、智能推荐,寻找优秀资源,有需要还可以进行网上仿真实验,完成跨越式互动交流。
(五)不辨字形
卷62《跋游景仁所藏裴绍业告》:“‘书’不从‘者(曰)’,而其下为‘曰’。”按,此跋乃列举诰命中“东”“都”“书”等字与篆书字形不合,而《说文解字》“书”字从聿,者声,所据正为小篆字形。作者是说诰命中“书”字从“曰”乃后起写法,因而与从“者”之小篆不合。改者不懂字形沿革,足见浅薄。
(六)不晓通用
卷18《应诏封事》:“抽索前后奏椟(牍),从公讨论。”按,“椟”“牍”通用,无须改之。黄震《黄氏日钞》卷93《除史馆检阅谢庙堂》:“奏椟重来,点画睛而既就。”[注]黄震:《黄氏日抄》卷93,元刻本,第11页。
卷19《被召除礼部尚书内引奏事第一札》:“且元祐之治仅四年而侵(浸)改,又四年而改绍圣者。”按,“侵”本有“渐近”之义,如“侵晨”“侵寻”,“侵”“浸”通用,无烦改读。《史记·孝武本纪》:“天子始巡郡县,侵寻于泰山矣。”[注]《史记》卷12,第461页。
卷36《答罗制干》:“《元祐馆职》一书,前所未见,兹蒙辍示新刊五秩(帙),为况(要)典甚。”按,“秩”同“帙”,无须改。《华阳陶隐居集·肘后百一方序》:“方术之书,卷秩徒烦,拯济殊寡。”[注]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卷上,明正统道藏本,第18页。“况”则通“贶”,赐也。《礼记·聘义》:“北面拜贶。”[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92页。改为“要”甚无谓也。
卷75《太常博士李君墓志铭》:“而议者已曰事关奏审,必不可行,祗队(赘)言焉。”按,“队”古同“坠”,《左传·庄公八年》:“公惧,队于车。”[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765页。“队言”即“坠言”,犹俗言“丢下话”。卷38《紫云山崇仙观记》:“然执事尝队言焉。”卷55《止止先生宇文公集序》:“既队言而卒。”固尝言“队言”矣,何苦改之?
卷104《周礼折衷》:“康成以欧(驱)而内之于善训驭字,不知祭祀如何欧(驱)神以内于善。臣有大罪,没入而夺其家财,如何欧(驱)贫者而内于善。”按,“欧”古同“驱”,改之无谓。《管子榷·七法》:“不明决塞而欲欧众移民,犹使水逆流。”[注]朱长春:《管子榷》卷2,明万历刻本,第3页。
(七)形近臆改
卷7《次韵李参政壁见谢游龙鹤山诗二首》:“北山尝乞草堂灵,娓娓高谈折(析)理精。”按,折,断也,判断裁决也。《尚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孔传:“非口才可以断狱,惟平良可以断狱。”[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50页。折理即评判理之是非。《通典》卷69《养兄弟子为后后自生子议》云“尚书闿议言辞清允,折理精练”,[注]《通典》卷69,北宋刻本,第25页。《嵇中散集》卷6《明胆论》云“折理贵约而尽情”,[注]嵇康:《嵇中散集》卷6,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6页。是其例。“析理”虽也可通,但义有不同,无烦臆改。
卷57《存菴铭为张点咏之作》:“汉存雅乐,周存奠(尊)彝。”按,《周礼·司尊彝》明言“大丧存奠彝”,[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774页。原文不误,改者望文生义,无乃太轻率乎。
卷75《太常博士李君墓志铭》:“奕奕令姿,孰膍(媲)而予如。”按,膍,厚赐也。《诗·小雅·采菽》:“福禄膍之。”毛传:“厚也。”[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490页。改为“媲”字,文义亦不通矣。
二
从以上所举诸例不难看出,四库本望文生义,擅改原文,表面的文从字顺掩盖着极端的不学无术,使本来不误的原始文献变得面目全非,实为斯文之罪人。有意思的是,在浅薄的四库本的反衬下,更加凸显出作者的用字行文风格,使我们得以通过这些异文窥见魏了翁的一些学术特点。
(一)语从其朔,述而不作,追求古雅,体现出强烈的复古倾向
卷4《送侯成甫归蜀》:“前霄(宵)大江半归壑,来岁候虫已坏宅。”按,“霄”通“宵”,不误,四库本妄改。《吕氏春秋校释·明理》:“有昼盲,有霄见。”高诱注:“霄,夜。见,明也。”[注]陈其犹:《吕氏春秋校释》卷6,北京: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358页。
无论是打赢“三大攻坚战”,还是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领域改革,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看清楚时和势,保持定力和耐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方能坚如磐石、行稳致远。
同程朱学派一样,魏了翁持倒退的历史观,认为汉唐不如三代,今人不如古人。反映在小学领域,他认为总的发展趋势是今不如昔,每况愈下,体现出强烈的复古倾向。先看他对文字发展的看法:
自秦政灭学,经籍道熄。迨隶书之作,又举先王文字而并弃之,承讹袭舛,愈传愈失。蔡伯喈书石经有意正救之,旋亦焚荡。张序所见石经,又不知果为蔡本否。其所引石经文,多失字体。魏晋以来,则又厌朴拙嗜姿媚,随意迁改,义训混淆,漫不可考。重以避就名讳,如“操”之为“掺”,“昭”之为“佋”,此类不可胜举。况唐人统承西魏,尤为谬乱。陆德明、孔颕达同与登瀛之选,而《释文》与《正义》自多背驰。至开元新书五经,则又以俗字易旧文,如以“颇”为“陂”,以“平”为“便”之类,又不可胜举,而古书益邈。五季而后,镂版翻印,经籍之传虽广,而点画义训谬误自若。本朝胄监经史多仍周旧,今故家往往有之,而与俗本无大相远。南渡草创,则仅取版籍于江南诸州,与京师承平监本大有径庭,与潭抚闽蜀诸本互为异同,而监本之误为甚。[注]《毛义甫居正六经正误序》,《文集》卷53,第19页。
(二)心肌炎型 多无先兆性症状,或仅表现轻微腹泻,继而突然衰弱,呻吟,黏膜发绀,呼吸极度困难,脉搏快而弱,心脏听诊出现杂音,来不及治疗在数小时内死亡。
再看他对词义变迁的看法:
卷57《湘乡萧定夫师友堂铭》:“相酗(鬻)以文,相盐(蛊)以利。”按,酗,滥酒,引申为沉迷,此句并无甚难懂。“相盐以利”则自古语而来。《礼记·郊特牲》:“而流示之禽,而盐诸利,以观其不犯命也。”注:“流犹行也。行,行田也。盐读为艳,行田示之以禽,使歆艳之,观其用命不也。”[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450页。宋黄仲元《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卷一《莆田县庙学圣像记》云:“颠冥富贵,相盐以利者勿入。”[注]黄仲元:《莆阳黄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卷1,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刻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9页。改者不明,必以为“酗”为音近而误,“盐”为形近而误,因而擅改。
五三六经之所传,如仁义中诚、性命天道、鬼神变化,此致知格物之要也。今往往善柔为仁,果敢为义,依违以为中,纯鲁以为诚,气质以为性,六物以为命,玄虚以为天道也,冥漠以为鬼神也,有无以为变化也,甚则以察为知,以荡为情,以贪为欲,以反经为权,以捷给为才,以谲诈为术。圣贤之言炳如日星,而师异指殊,其流弊乃尔。……风气既降,名称亦讹,有一事而数说,一物而数名,学者亦莫之质也。[注]《洪氏天目山房记》,《文集》卷49,第5页。
他还专作《古今考》一书,辨古今名物制度异同,其中多有论及语言文字者,大抵以为昨是而今非。如辨“颜”字:
经传有颡有角,未有称颜者。曰额曰颜,亦后世之称。史册用字之讹如此类甚众,本不足辨,姑一及之,以见风气既降,称谓亦舛。[注]魏了翁撰、方回续撰:《古今考》卷1,明刻本,第25页。
又辨“皇帝”“太公”“吏”“大夫”“夫人”“华表”“碑”等,“今人用庶羞之奠与几筵字尽错”,“自春秋以后,名多混乱矣”,总之是后人今人错了。再看语音:
参诸《易》《诗》以后,东汉以前,则凡有韵之语,亦与孙炎、沈约以后必限以四声、拘以音切亦不可同日语。[注]《永嘉薛荣祖临予观亭记本而书袁和叔之语曰观外不如观内观民不如自观以求予一言》,《文集》卷63,第15页。
韵书既作人趋便,未能书法穷根原,但以声韵求诸篇,形存声亡韵亦牵。[注]《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李公父书来问字》,《文集》卷5,第4页。
基于这样的小学发展观,在阅读写作、研究讲论中,魏了翁对字形、字音、字义锱铢必较,而一以古为准。题字行文讲究“经雅”,即于古有征。
有时即使于古无征,根据自己的研究,魏了翁也以意类推,大胆用字,以形成独特的行文风格。如卷11《次韵虞退夫除夕七绝句》:“长叹熙丰祐圣年,偏轻偏重几番(翻)舡。谁能装载亭匀了,多着男儿尽力牵。”卷26《再辞执政恩数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是以空历(控沥)愚衷,具陈前牍。”以“番”代“翻”,以“空历”代“控沥”,皆属仅见,几同故意写错别字。作者想必是以“番”“空历”为古字,“翻”“控沥”为后起字,取古而弃今。
断弧焊时要求收弧稳定有力、不拖泥带水,把焊条端部的熔化残余甩掉,以便于下一电弧的再次引燃,减少焊条沾粘现象。由于镍基材料的熔深较浅,盲目的增大焊接参数并不能起到增大熔深的目的,还会使焊条的电阻更大、更易发红,造成药皮脱落严重,会因保护不良产生气孔等缺陷,因此应选用稍小的焊接参数。
既然今不如昔,对于往古圣贤高山仰止,亦步亦趋,对于圣人经典涵泳吮吸,身体力行即可,何必著述?所以不论是治学还是行文,都应该尽量效法古人,述而不作。魏了翁思想精深,却不以建树名世;学殖深厚,却未留下一部厚重的专门著作,原因正在于此。他说:
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并描述其例数、均值、标准差等。定性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若考虑到中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采用CHMχ2检验。时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组间整体比较检验水准为0.05。
既入诸经中重新整顿,则益觉向来涉猎疏卤,不惟义理愈挹愈深,而名物度数有一不讲,便是欠阙。缘此且更精读深思,未暇有所著述。[注]《答丁大监》,《文集》卷36,第13页。
Navigation Risk Analysis for Zhejiang Coastal Waters with Bayesian Network
某循环读经,亦以自明此心,未敢便有著述。[注]《答真侍郎》,《文集》卷36,第15页。
今未敢便有所著,且温旧读,以发新知。[注]《答丁大监》,《文集》卷34,第11页。
这是复古取向的逻辑结果。
(二)无一字无来历,汉学功底深厚
由上举可知,魏了翁凡用一字一语,皆有出处,于古有征,未可轻改。远自先秦两汉的《尚书》《诗经》《周礼》《礼记》《左传》《孟子》《荀子》《管子》《国语》《吕氏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说文解字》,近自六朝唐宋的《嵇中散集》《文选》《唐六典》《通典》《昌黎先生文集》《新唐书》《广成集》《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皆为了翁用字的经据。而对于原典中的一字一义,皆必深求其是,锱铢必较,务求准确理解和应用,体现了鲜明的汉学精神。
四库馆臣对魏了翁的汉学特色多所论及。《周易要义》提要云:“其大旨主于以象数求义理,折衷于汉学宋学之间。”《尚书要义》提要云:“一切考证之实学,已精华毕撷,是亦读注疏者之津梁矣。”《仪礼要义》提要云:“使品节度数之辨展卷即知,不复以词义为病。《仪礼》之训诂备于郑贾之所说,郑贾之精华备于此书之所取。”[注]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3、11、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册,第90、265、414页。
《要义》而外,他的《周礼折衷》同样也具有鲜明的汉学特色。如讲制度:“古制上下相联络亲比如此。窃意凡一人生死,闾胥便计其年月日时,有保有受。天地间人都有个数,沟洫道路自有条数,闾有门以讥出入,纵有盗贼,也来不得。”此对古制的憧憬颇有乌托邦的味道。“三年之丧自天子至于庶人,无贵贱一也,故谓之通丧。岂可谓贵者服轻,贱者服重?郑、贾说未然”,“死而未葬无几筵,无荐羞,以其体魄在此。生者可以用几筵字,‘或赐之筵,或授之几’是也。始死只说奠,有朝夕奠,朔月月半则谓之殷奠。奠亦无庶羞,羞却是祭,当在虞祔之后,不当言于始死之时。今人用庶羞之奠与几筵字尽错。且如孔子庙,只使得奠字,使不得祭字。今谓之丁祭亦非。释奠字只见于《礼记》,不见于他经。二汉以前,亦无释奠字,然却未至大误。非报功使祭字不得”。此条释丧祭之礼,明辨古今。“古无灌茅之义,所谓缩酒,只是醴有糟,故缩于茅以清之。若曰渗下去如神饮,此是郑大夫臆说”。[注]以上引文参见《周礼折衷》,《文集》卷104,第17页;卷105,第50、60、68页。按《左传·僖公四年》云“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792页。缩酒如神饮是许多今注还在普遍采用的说法,了翁对此制作了详解,批驳了这一说法。“古者天子有迎送诸侯之礼,如今之飨大宾,至则王乘金辂迓之。有大飨于庙之礼,燕于寝之礼,有戒有宿有速。谓之友邦冡君,乃是与诸侯共守天下,天子统天下而君之,诸侯统一国而君之,皆有君道,上下相维,相亲相敬。自秦罢侯置守,尊君卑臣,一人恣睢于上,极情纵欲而天下瓦解土崩”。[注]《周礼折衷》,《文集》卷106,第15页。
讲名物:“交睫腥,郑以为肉有米似星。乡在靖州,人或告以屠所市豕肉不可食者,问其故,则云夜于星下饲豕,则肉上尽有星,如米状,此不可食。索而观之信然,乃知康成之言有所据。”按,此即所谓“米猪肉”,今天尚未绝迹。了翁所引解释虽不科学,然其援生活经验入实证的方法是值得称许的。“鱼随阴阳而上下,冬在水底,春在水之半,夏在水上。冬腹腴在下,夏至腹腴在鳍。夏时下水,以后上水”;“齐侯疥,遂痁,本是疥疾,后变而为痁。梁元帝改疥作痎,以为初是隔日疟,后来变痁,非是。此便是夏阳溢于肤革,至秋则痁”;“奄是有此天奄之病者,非是后世刑余之人。春秋时,如二五耦皆奄。赵高元是病,非刑余”。按,了翁深于医学,有《学医随笔》。其“疥,遂痁”一条一反对王安石的鄙薄,情不自禁地称道:“荆公此一节最好,常举以教医者。”[注]《周礼折衷》,《文集》卷105,第64、73页;卷106,第4、14页。
卷51《程氏东坡诗谱序》:“非若唐人家花车斜之诗,竞为廋(瘦)辞险韵,以相胜为工也。”按,《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韦注:“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注]《国语》卷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1页。作者此处正用其义,馆臣改为“瘦”字,失其本意矣。
补书证、明避讳:“丧荒之币玉,郑、贾谓宾客所赒委之礼,不知何故不引宣王祷旱之诗云:‘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乎”; “避光武讳,改秀为茂”; “后来为避汉祖讳,传注多改邦字概称国”。[注]《周礼折衷》,《文集》卷104,第34、44、5页。
卷18《应诏封事》:“故士稍知廉耻者,决不肯簉(造)乎其间。”按,“簉”通“萃”,比也,聚也。《六臣注文选》卷31江淹《颜特进侍宴》:“中坐溢朱组,步簉琼弁。”吕延济注:“簉,比也。”[注]李善等:《六臣注文选》卷31,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34页。此属臆改。
书有六体,或指其事,或象其形,或谐诸声,或会以意,或转注相受也,或假借相成也,凡以极天地万物之变,而与八卦九章并行于两间者也。[注]《彭山李肩吾字通序》,《文集》卷53,第1页。
如果说是消费品互联网在很成熟的情况下,产业互联网的难题和挑战是巨大的,消费品互联网具有锐度,产业互联网绝对是厚度,消费互联网是长跑,产业互联网是中长跑。在目前产业互联网包括生鲜产业互联网已经到了高原地带,不仅仅是工业互联网,冷链产业也属于产业互联网范畴,因为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目前的困惑是产业的不融合,供应链不协同,区域的不平衡,以及平台的不支撑,还有我们高端市场要素的不积聚,未来还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但是冷链产业的前景非常好,虽然还存在些许问题,但是终究运用现代科技与手段都将迎刃而解。
能于此处知其端,事事物物谁非天。九章八卦莫不然,一毫人力无加焉。[注]《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李公父书来问字》,《文集》卷5,第4页。
这就是说,语言文字同数学、卦象一样,是用来摹写描画天地万物的。这种描画是自然而然的,莫之为而为之,没有丝毫人为的因素。这一论述异常深刻,深入到了对语言文字本质及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思考,超越了程朱派的简单工具论。正因为如此,小学功夫就是关系到能否穷尽天地万物之理的大事,绝不可等闲视之。在《答巴州郭通判》中,魏了翁说:
其不可忽者,音训声韵、偏旁点画,往往诸儒所未及,今骤然理会,人亦惊怪。不知要作穷理格物功夫,无三代以前规摹在胸次,只在汉晋诸儒脚迹下盘旋,终不济事。程邵张朱诸公亦皆由此而充者。[注]《答巴州郭通判》,《文集》卷36,第2页。
将小学提到了是否能具有“三代以前规模”的高度。因此他认为“形体内事最是切近”,[注]《回牟总干》,《文集》卷37,第11页。需“自《易》《诗》《书》《三礼》《语》《孟》重下顿工夫,名物度数、音训偏旁字字看过”。[注]《答丁大监》,《文集》卷34,第11页。
小学之中,魏了翁尤重文字,认为它是接受间接知识的唯一媒介,舍此无以极天地万物之变,通经入圣。他深受《说文解字》的影响,认为造字的主要原则是表意,因此应当从分析字形入手,以把握造字之初的本义为基本目标。他说,“字之本乎偏旁”,[注]《答遂宁李侍郎》,《文集》卷34,第14页。“偏旁点画各有其义”,[注]《答刘提干》,《文集》卷34,第5页。因此要“知有造书之意”,“力探本始而因声求形,因形得意”,[注]《潘舍人集篆韵序》,《文集》卷53,第15页。“发明文字之本始”,[注]《彭山李肩吾字通序》,《文集》卷53,第1页。“遡流寻源,以及于秦汉而上求古人所以正名之意”。[注]《题陈思书苑菁华》,《文集》卷65,第7页。他本人对文字形义用功甚深,“每夜挟册子商量十字”。[注]《师友雅言》,《文集》卷109,第53页。在他看来,就是“颠张草圣、阿买八分”这样的著名书法家也可以说是不识字,因为他们都不能因形得意,发明文字之本始。
在魏了翁那里,文字发展的趋势是每况愈下。自隶书始,文字的表意作用即开始丧失,“承讹袭舛,愈传愈失”。魏晋以后,更是“随意迁改,义训混淆,漫不可考”。唐代“尤为谬乱”,五代至宋,则“点画义训谬误自若”。他认为隶书出现之前存在一种“先王文字”,实际上就是小篆,加上钟鼎文、蝌蚪文、籀文、石鼓文、泰山石刻等古文。[注]参见《文集》卷3《次韵张太愽得余所遗二程先生集辩二程戏邵子语》、卷5《抚州崇仁县玉清观道士黄石老工古篆以李公父书来问字》、卷34《答刘提干》。而“钟鼎所篆,出入变化未尝不与小篆合”。[注]《答刘提干》,《文集》卷34,第5页。可见所谓先王文字,是指春秋战国至秦代的文字,而以小篆为代表。他说:
去圣既远,礼乐失传,射御与数亦罕有知者,惟六书之学犹见于篆籀仅存之余。[注]《潘舍人集篆韵序》,《文集》卷53,第16页。
今礼慝乐淫,射御数有其名无其义,六书之法惟小篆仅存。[注]《洪氏天目山房记》,《文集》卷49,第5页。
因此,魏了翁大肆力于小篆,进行了精深的研究,俨然名家,一时门庭若市,求其作字者络绎不绝。
本着因形得意的原则,魏了翁或自创新解,发前人所未发,或补充前人不足,纠正其错误,或据字形决定众说之是非取舍,或申说论证前贤之意,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字形义学,俨然宋代“说文解字”一大家。一是对文字形义关系的理解和论述。魏了翁把表意作为造字的第一原则,认为“偏旁点画各有其义”,要“知有造书之意”,“发明文字之本始”,将形义关系的重要性发挥到了极致。虽然有时推求过当,难免以偏概全,但毕竟继承了许慎以来说文解字的优良传统。二是对小篆字形的考定。要讲形义,就必须上溯到原初字形。魏了翁当然还看不到甲骨文和大量的金文,因此他认为原始的“先王文字”就是小篆。而隶书以下字体已经破坏了文字的表意功能,所以不足挂齿。要正确地解析字形,必须从小篆正字开始。在这方面,魏了翁堪称专门名家,上至东汉的许慎,下至唐代的李阳冰,本朝的二徐,他都能指出其错误,遑论其余。三是“因形得意”方法的运用。通过分析字形,找到造字之初的本义,从而由源及流,达到对字义的准确理解,是行之有效的传统训诂方法之一,由来已久,源远流长。魏了翁有声语言的概念相对模糊,声训方法使用很少,“因形得意”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几乎成了其字义训释的基本法则。虽然还谈不上对训诂方法论的贡献,但他对此方法娴熟的运用,在当时堪称首屈一指。关于这一点,魏了翁有很多论述,已见前述。四是以形求义的成果。如前所述,魏了翁运用形训法,取得了很多成果,或自创新解,或补正旧说,或取舍众家,或疏证前贤。凭借其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他从不迷信权威,拾人牙慧,而是实事求是,纵横捭阖,从而成为宋代最重要的说文解字家之一。
形义分析而外,魏了翁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避讳字、多音字、多义字、音韵、检字法、小学史、方言俗语、词汇史、语用学及其他小学领域也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他对小学的精深研究和造诣,在两宋学者中罕有其伦,完全可以和专门名家分庭抗礼。正是凭借这一点,他在宋学风气中鹤立鸡群。其深厚的汉学功底和取向,甚至比起号称学贯汉宋的朱熹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魏了翁应是宋代理学中汉学一派的典型代表。文追古雅,学承汉风——魏了翁这种鲜明的学术特色在《鹤山集》异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GlimpseofWeiLiaoweng'sScholarshipfromTheAnthologyofHeshan'sLiteraryWorks
Yin Bo,Guo Qi
Abstract: The extant wood block edition of Wei Liaoweng's works printed in Chengdu of Song Dynasty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version included in sikuquanshu, or, The 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CLFBL). These differences have resulted from the miswriting on the part of CLFBL editors because of their ignorance of many characters in the original version and their meanings and usages. It is obvious to see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latter version, but an examination of these two editions, coupled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Wei Liaoweng's literary career, helps reveal two features in his scholarship, a back-to-the ancients tendency and a solid basis in classic philology. Indeed, his scholarship in this field was of the highest level among scholars of the Song period.
Keywords: Wei Liaoweng, TheAnthologyofHeshan'sLiteraryWorks, Classic Philology in Song Dynasty, Ba-Shu culture
中图分类号:I206,K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19)02-0144-10
作者简介:尹波,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孔学堂签约入住学者;郭齐,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员、孔学堂签约入住学者(成都 610064)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魏了翁全集”(skjp201301)、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以传状碑志为中心的宋代女性资料整理与研究”(2018hhs-52)
(责任编辑:史云鹏)
标签:注疏论文; 文集论文; 周礼论文; 汉学论文; 汉书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宋论文; 元哲学(960~1368年)论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论文;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魏了翁全集”(skjp201301) 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以传状碑志为中心的宋代女性资料整理与研究”(2018hhs-52)论文; 四川大学古籍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