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不对称畸形论文-周会喜,刘曙光,艾伟健,韩久松

颜面不对称畸形论文-周会喜,刘曙光,艾伟健,韩久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颜面不对称畸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颜面不对称畸形,上颌设计,效果评价

颜面不对称畸形论文文献综述

周会喜,刘曙光,艾伟健,韩久松[1](2018)在《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术中上颌的叁维调控及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为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上颌手术提供一种精确可靠的手术治疗方式。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广东省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病房本组实施治疗的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129例。上颌骨的设计:行Le FortⅠ、Ⅱ型截骨、改良的LeFortⅠ型截骨或同时行分块,在矢状向调整上颌前牙的唇倾度及上颌的颌平面;在冠状向调整倾斜的颌平面并适当过矫正,根据情况采取楔形截骨或其它不对称截骨的方式;在轴向根据上下颌左右的不对称性进行上颌后部的轴向移动以改变下颌后部的离散度,让下颌的不对称性向好的方向转化。通过上述设计,让上颌骨相对于颅骨在叁维方向上均处于合适的位置。研究结果:所有患者在骨组织的对称度上获得了明显的改善,116患者术后颜面软组织外貌改善良好,有13例患者因术前颜面部两侧的软组织对称性差异太大,术后外观改善不太理想,建议行二期软组织修复。研究结论:复杂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手术设计复杂,上颌在叁维方向上的精细调控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凌新连,公柏娟,刘宇妍,孙新华[2](2018)在《颜面不对称畸形诊断评价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颜面不对称畸形涉及颅面部长宽高叁维方向的改变,属复杂的牙面畸形。临床上除了必要的牙颌面检查,还需配合相应的辅助手段评估各类颜面不对称畸形。随着锥形束CT(CBCT)、叁维照相、3D打印、核素与基因检查等技术的发展,使其检查评价方法越来越精准。本文将就颜面不对称畸形检查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8年10期)

凌新连[3](2018)在《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病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颜面不对称畸形是正畸临床上一种复杂的错颌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与心理健康。临床多表现为上下牙齿中线不调,伴有个别前牙反牙合,个别后牙或多数后牙的锁牙合,牙弓狭窄等;骨性因素明显者则下颌常偏向一侧,伴有下颌位置和形态异常,严重危害患者的颜面美观和咬合功能。常见病因有口腔不良习惯及牙合因素,其它如外伤、发育等因素。临床上将颜面不对称畸形分为牙性、骨性与功能性叁种类型~([1])。在治疗方面,对青少年颜面不对称患者提倡去除病因,早期矫治;成人的颜面不对称畸形多根据患者错颌畸形的种类、严重程度及对颜面美观的需求来选择。正畸掩饰性治疗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可供选择的两种治疗方式。采取正畸掩饰性矫治的患者,多为牙性与功能性相混合的颜面不对称畸形,骨性畸形表现不明显。其检查诊断应注意分析正畸代偿性矫治的限度,在治疗上主要以牙齿代偿性移动为主,采取扩弓,颌间牵引等方法,注意减少下颌骨在水平向的位移,避免代偿性矫治超出关节承受限度而出现关节的不适和疼痛。骨性颜面不对称畸形以颌骨不对称为主要临床表现。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牙弓狭窄,磨牙颊舌向倾斜代偿,颌骨在长宽高叁维方向上不调,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术前正畸多需配合扩弓,纠正磨牙倾斜等。合理的手术方式离不开对颌骨叁维方向的相对精确分析,目前多采用CBCT构建患者面部形态,结合相应软件进行手术模拟,并可通过术前配合3D打印患者的上下颌骨,辅助设计截骨部位。本论文通过两例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的病例报告(一例单纯正畸掩饰治疗、一例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合文献综述讨论了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特征、病因分类、检查诊断及其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安薇薇[4](2017)在《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前伸及侧方咬合接触特征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前伸及侧方咬合接触特征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及二者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资料和方法随机选择颜面不对称伴畸形患者25例,年龄13-21岁,男10例,女15例。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前伸及侧方咬合接触特征,同时使用Biopac肌电分析系统同步记录双侧颞肌前份和咬肌的肌电活动,并对二者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1)从牙尖交错建立前伸合过程中,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组的前伸分离时间显着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组左侧与右侧颞肌前份的肌电活动强度存在显着差异(P<0.01),左侧与右侧咬肌的肌电活动强度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2)从牙尖交错分别建立左侧方及右侧方过程中,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组的侧方分离时间均显着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组的左侧方分离时间与右侧方分离时间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3)从牙尖交错分别建立左侧方及右侧方过程中,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组双侧颞肌前份肌电活动不对称指数显着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双侧咬肌肌电活动不对称指数也显着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从牙尖交错建立前伸及侧方过程中,牙列形态不对称或后牙反等因素导致合干扰发生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因而导致分离时间显着延长。患者的双侧颞肌前份和咬肌在动态接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整代偿作用,但也埋伏着咀嚼系统功能紊乱的隐患。(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刘怡[5](2017)在《颜面不对称畸形的叁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视野锥形束CT正中矢状面的方法,并结合叁维模型测量分析颅面不对称患者的骨性和牙颌特征。材料方法:收集48名颏部偏斜大于2mm的患者正畸治疗前的大视野锥形束CT数据为研究对象,在Mimics10.0软件中完成阈值分割,获取数字化叁维头颅模型。在NX Imageware11.0和Geomagic Studio 2012软件中,通过迭代最近点算法和普氏分析算法,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计算并比较双侧共18对骨性测量项目的差异,使用K-means聚类分析初探不对称患者的骨性特征类型。测量双侧共16对牙性测量项目,分析不对称患者的牙颌特征。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3D打印技术,建立解剖牙颌模型。结果:正位截图下观察,叁种方法生成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均可用于临床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叁种生成正中矢状参考平面的方法存在显着差异(P=0.001)。LSD检验显示:迭代最近点算法与点构法生成的矢状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1),普氏分析算法与点构法生成的矢状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颅面不对称患者偏向侧的上颌磨牙位置更靠上,偏向侧的下颌角位置更靠后、靠外;偏向侧的下颌升支长度、下颌下缘长度较短,偏向侧的正位下颌升支倾斜角度、正位下颌下缘倾斜角度较大。基于上述7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本研究的48例不对称患者分为骨性特征显着不同的4组。不对称患者的双侧尖牙和磨牙位置在存在差异,双侧牙齿位置差异的方向与对应的骨性特征类型基本一致。不对称患者的双侧尖牙、双侧磨牙颊舌向倾斜角度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制作的解剖牙颌模型可以反映牙齿相对于颅面骨骼的位置关系,可以更为直观的展现不对称患者的牙特征。结论:迭代最近点算法与点构法生成的正中矢状参考平面无明显差异,具有临床可行性。颏部偏斜患者的骨性特征并不全然相同,颏部的偏斜可由下颌骨形态不对称、下颌骨结构的水平向旋转、下颌骨结构的水平向平移以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不同骨性特征的不对称患者其牙颌特征也不完全相同。(本文来源于《第十五次全国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期刊2017-06-29)

游远榕[6](2017)在《应用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矫正半侧颜面短小畸形颧骨不对称的数字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分析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中骨块移动与截骨线及截骨面方向的关系,分析如何通过截骨线(面)的合理设计减少术后面部下垂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手术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2.分析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双侧颧骨颧弓不对称的特点,对其颧骨颧弓发育不良的特征进行分型并行CT测量比较两侧差异,为临床治疗其不对称的手术设计提供参考。3.回顾性分析应用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改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颧骨不对称的手术效果,评价手术后颧面部对称性的改善程度及应用颧突点变化描述手术效果的可行性。方法1.通过将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中骨表面的截骨线投影至冠状面后调整截骨线不同倾斜角度建立四个模型,分析各模型截骨后骨块移动差异。通过CT叁维重建设计不同截骨面方向,模拟骨块移动后分析颧骨复合体移动与截骨面方向关系,观察骨块移动后的骨质接触情况。2.通过重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头颅叁维CT图像,观察颧骨颧弓形态特点并根据其特点提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颧骨颧弓发育不良的叁度五分法。分析颧骨颧弓发育不良各分型与下颌骨发育不良Pruzansky分型关系。结合CT断层图像及叁维重建图像提出针对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颧骨颧弓测量的坐标系建立及颧突点定位方法,测量分析双侧颧骨突度、宽度、高低位置等差异,并比较本研究所采用方法定位颧突点与前人文献方法定位颧突点差异。3.对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就诊我中心并行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改善颧骨不对称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手术前后CT断层图像及叁维重建图像测量分析颧骨各测量指标手术前后差异。应用叁维配准法观察手术前后两侧颧骨对称度差异。比较手术前骨性颧突点与软组织颧突点距各平面距离分析两者位置关系,比较手术前后骨组织颧突点位置变化与软组织颧突点位置变化,分析两者关系。结果1.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几何学分析示颧骨复合体下移的量与颧骨内收量及长臂截骨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呈正相关,颧骨复合体内收的量与颧骨截除骨块宽度有关但并不一定完全相等。CT叁维重建模拟两个不同倾斜角度长臂截骨面截骨后骨块移动分析示颧骨复合体在垂直方向上移动距离有统计学差异,长臂截骨面越向下倾斜则骨块向下移动距离越大。CT叁维重建模拟五个不同倾斜角度短臂截骨面截骨后骨块移动分析示在颧骨前表面截骨宽度相等的条件下,不同内侧短臂截骨面方向模型之间颧骨复合体各方向移动距离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骨块移动后内侧骨面的接触情况示截除骨块呈现前宽后窄倒梯形时可能实现骨块完全接触。2.85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颧骨颧弓发育不良形态叁度五分法分型与下颌骨发育不良Pruzansky分型无绝对对应关系。84例患者两侧测量结果配对t检验示SOZ-O、SOZ-X、SOZ-Y、SOZ-FP、zy-Y、zy-FP、FMSM/zy-Y 等七项指标两侧有统计学差异,而FMSM两侧无统计学差异。颧骨颧弓发育不良各分型患者颧骨颧弓两侧测量结果配对t检验示IIA型患者zy-Y及FMSM/zy-Y两侧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采用方法与前人方法所定位颧突点至各平面距离配对t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3.23例行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手术前后骨性颧突点至各平面测量参数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后两侧颧骨前外侧对称性较术前增加,手术前后颧弓点位置变化不大,手术后面宽对称性改善有限。软组织颧突点与骨组织颧突点至各平面距离不一致,手术前后软组织颧突点位置变化与骨组织颧突点至各平面距离变化不完全一致。结论1.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中长臂截骨线或面越倾斜则术后颧骨复合体下移的量越大,继而导致术后面部下垂增加。短臂截骨线或面的方向影响颧骨复合体内收的量,当截除骨块呈前宽后窄时可能达到内侧骨面完全接触,有利于骨质愈合,减少术后骨不连的发生。2.本研究采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头面部测量坐标系设定及颧突点定位方法准确性及重复性好。本研究采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颧骨颧弓发育不良分度分型方法简单易用,但临床实用性有待验证。大部分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患侧颧骨突度小于健侧、颧突点位置高于健侧、患侧面宽小于健侧,但亦存在患侧颧骨较健侧突出的特例,手术方案选择时应予注意。3.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可有效改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颧骨前外侧对称性,该手术对面宽改善有限,针对健侧面宽大于患侧的患者可同时施行颧弓截骨内收术。术后原骨性颧突点内收后移,新的骨性颧突点位于长臂截骨线上方。颧突点位置变化与颧骨复合体移动不一致,以手术前后骨组织颧突点位置变化评估手术效果的方法准确性值得商榷。(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4-01)

王璇,张智勇[7](2016)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后面部不对称复发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是一种常见的以下颌骨发育不良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颅面畸形。自从JG McCarthy等1992年首次成功应用牵引成骨技术延长人的下颌骨以来,该技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重要方法。经过20余年的应用和广泛研究后,部分学者发现,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牵引成骨术后的下颌骨生长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远期治疗效果欠佳,出现面部不对称复发。该现象目前备受关注,现将对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后面部不对称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安薇薇[8](2016)在《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特征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咬合接触特征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及二者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资料和方法随机选择颜面不对称伴畸形患者25例,年龄13-21岁,男10例,女15例。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患者的牙尖交错位(ICP)咬合接触特征,同时使用Biopac肌电分析系统记录双侧颞肌和嚼肌的肌电活动,并对二者在建立牙尖交错合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1)建立牙尖交错合过程中,牙列中咬合力达到最大时,25例患者牙列左侧合力与右侧合力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牙列中咬合力为最大咬合力的1/10,1/5,1/2时,双侧咬合力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列中咬合力为最大咬合力的3/4时,双侧咬合力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建立牙尖交错合过程中,牙列中咬合力为最大咬合力的1/10,1/5,1/2,3/4及最大咬合力时,25例患者左侧咬肌与右侧咬肌肌电电压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颞肌前份与右侧颞肌前份肌电电压值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建立牙尖交错合过程中,牙列中咬合力达到最大时,25例患者的单侧咬合力与其同侧咬肌的肌电电压值具有相关性(P<0.05),但与同侧颞肌前份的肌电电压值无显着相关性(P>0.05)。牙列中咬合力为最大咬合力的1/10,1/5,1/2,3/4时,单侧咬合力与同侧咬肌的肌电电压值无显着相关性,与同侧颞肌前份的肌电电压值也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建立牙尖交错合过程中,由于牙列形态不对称或后牙反、偏侧咀嚼等因素,一些患者建合初期咬合力在牙列左侧和牙列右侧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双侧咀嚼肌肌电活动和肌肉收缩强度差异的调整作用下,随着咬合力的增加,分布在牙列两侧咬合力的差异逐渐减小。与颞肌前份相比,咬肌在咬合力分布平衡度调整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0)

陈莹,归来,牛峰,乔嘉,王梦[9](2016)在《半侧颜面短小中颏部不对称畸形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半侧颜面短小患者颏部不对称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10年8月到2015年9月,对14例半侧颜面短小患者进行术前影像学测量和术前设计,采用颏部水平截骨的方法,对偏斜的颏部予以矫正。结果患者均一期愈合,外形满意,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下唇麻木,1~6个月内均自行恢复。结论正确的手术方法选择、精确的手术设计,可有效改善半侧颜面短小导致的颏部不对称畸形。(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黄翎[10](2015)在《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矫治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矫治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50例牙齿与颜面存在不对称畸形的患者,在不进行拔牙的基础上,使用方丝弓技术,对这50例存在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的患者采用固定正畸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牙齿与颜面不对称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接受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矫治的患者,经过方丝弓技术治疗之后,在美观、咬合功能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并且没有1例牙齿与颜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和严重的后遗症。结论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要进行早期的诊断治疗,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值得广泛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5年03期)

颜面不对称畸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颜面不对称畸形涉及颅面部长宽高叁维方向的改变,属复杂的牙面畸形。临床上除了必要的牙颌面检查,还需配合相应的辅助手段评估各类颜面不对称畸形。随着锥形束CT(CBCT)、叁维照相、3D打印、核素与基因检查等技术的发展,使其检查评价方法越来越精准。本文将就颜面不对称畸形检查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颜面不对称畸形论文参考文献

[1].周会喜,刘曙光,艾伟健,韩久松.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术中上颌的叁维调控及效果评估[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2].凌新连,公柏娟,刘宇妍,孙新华.颜面不对称畸形诊断评价研究新进展[J].海南医学.2018

[3].凌新连.成人颜面不对称畸形病例报告[D].吉林大学.2018

[4].安薇薇.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前伸及侧方咬合接触特征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初探[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5].刘怡.颜面不对称畸形的叁维研究[C].第十五次全国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17

[6].游远榕.应用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矫正半侧颜面短小畸形颧骨不对称的数字化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7].王璇,张智勇.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后面部不对称复发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6

[8].安薇薇.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特征与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初探[C].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9].陈莹,归来,牛峰,乔嘉,王梦.半侧颜面短小中颏部不对称畸形的手术治疗[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6

[10].黄翎.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矫治体会[J].中国医疗美容.2015

标签:;  ;  ;  

颜面不对称畸形论文-周会喜,刘曙光,艾伟健,韩久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