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阀改良结构论文和设计-王嘉铭

全文摘要

一种气动阀改良结构,具有阀结构部、切换部及梭动阀,本实用新型的气动阀配接阀门定位器,应用于任何双动气缸上,达到控制气缸精准的开度控制;而当气缸失去风源时,储气室的气体能经由本案气动阀释出,使气缸达到预设的安全复归位置。

设计方案

1.一种气动阀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阀结构部,该阀结构部轴向平行设置一滑槽、一第一通气槽、一第二通气槽、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该阀结构部的侧边分别开设一进气孔、一出气孔、一气室储气孔、一第一气室孔、一第二气室孔、一入气孔及一泄气孔,该阀结构部的底部设置一底板,该滑槽活动设置一活塞轴,该活塞轴具有至少一抵挡部及至少一通气凹部,该活塞轴底部设置一弹性件,该第一通气槽连通该第一气室孔,该第二通气槽连通该第二气室孔,该第一管路连通该进气孔及该出气孔,该第一管路底部设置一逆止阀,该第二管路连通该第一管路、该气室储气孔及一排气孔,该排气孔同时与该滑槽连通;

一切换部,该切换部设置于该阀结构部上方,其内部设一单动接管,该单动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一管路及该滑槽;

一梭动阀,该梭动阀的内部开设一T形通道,该T形通道的端部分别开设一输入气孔、一第一输气孔及一第二输气孔,该第一输气孔底部结合一第一通管,该第一通管另一端结合该第二通气槽底部,该第二输气孔与该阀结构部的该入气孔分别结合一第二通管的两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阀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阀结构部侧边设有一外接气室孔,该外接气室孔连通该第二管路,该外接气室孔设置一止泄件或气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阀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气室储气孔连通一气缸的一IB孔位,该第一气室孔连通该气缸的一IC孔位,该第二气室孔连通该气缸的一ID孔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阀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进气孔连通一气源,该出气孔连通一阀门定位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气动阀结构,尤指一种气动阀改良结构,透过将气动阀内部的通路改变,使气动阀能配合阀门定位器及梭动阀使用,达到更精准控制气缸的进气压力、出气压力以及安全复归。

背景技术

习用的弹簧安全复归气缸系使用比例式控制阀控制,在失去风源时,可经由弹簧的力量回弹达到气缸预设的安全复归位置;然而,双动气缸仅能提供有气压时使用,失去风源时,虽然有讯号源,但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就无法动作,也无法使双动气缸达到安全复归位置。

有鉴于此,创作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动阀改良结构,其结构简单,操作维护方便,能更好的精准控制气缸的进气压力、出气压力以及安全复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动阀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阀结构部,该阀结构部轴向平行设置一滑槽、一第一通气槽、一第二通气槽、一第一管路及一第二管路,该阀结构部的侧边分别开设一进气孔、一出气孔、一气室储气孔、一第一气室孔、一第二气室孔、一入气孔及一泄气孔,该阀结构部的底部设置一底板,该滑槽活动设置一活塞轴,该活塞轴具有至少一抵挡部及至少一通气凹部,该活塞轴底部设置一弹性件,该第一通气槽连通该第一气室孔,该第二通气槽连通该第二气室孔,该第一管路连通该进气孔及该出气孔,该第一管路底部设置一逆止阀,该第二管路连通该第一管路、该气室储气孔及一排气孔,该排气孔同时与该滑槽连通;

一切换部,该切换部设置于该阀结构部上方,其内部设一单动接管,该单动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一管路及该滑槽;

一梭动阀,该梭动阀的内部开设一T形通道,该T形通道的端部分别开设一输入气孔、一第一输气孔及一第二输气孔,该第一输气孔底部结合一第一通管,该第一通管另一端结合该第二通气槽底部,该第二输气孔与该阀结构部的该入气孔分别结合一第二通管的两端。

其中,该阀结构部侧边设有一外接气室孔,该外接气室孔连通该第二管路,该外接气室孔设置一止泄件或气瓶。

其中,该气室储气孔连通一气缸的一IB孔位,该第一气室孔连通该气缸的一IC孔位,该第二气室孔连通该气缸的一ID孔位。

其中,该进气孔连通一气源,该出气孔连通一阀门定位器。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气动阀内部管路改良,使得气动阀可配管连接该梭动阀以及该阀门定位器,透过对该阀门定位器的输入信号,达到对一气缸进气压力、出气压力的精准控制和安全复归原位,且操作更为简便稳定,适用更为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体透视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体透视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阀结构部结合气缸、气源及阀门定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的气缸透视图。

图7为图1的7-7剖面示意图,为气源输气至阀结构部再通往阀门定位器。

图8为图1的8-8剖面示意图,为气源输气至阀结构部再通往阀门定位器,由阀门定位器分两部分进气,一部分直接回到阀结构部,另一部分先通往梭动阀再回到阀结构部。

图9为图1的9-9剖面示意图,示意图8气体通往阀结构部的第一通气槽和第二通气槽进气情形。

图10为图1的8-8剖面示意图,为气源停止输气后,气缸安全复归示意图,由气缸的储气室供气通往阀结构部,气体通过梭动阀再次回到阀结构部。

图11为图1的9-9剖面示意图,示意图10气体通往阀结构部的第二通气槽进气情形。

图12为图1的8-8剖面示意图,为气缸安全复归后由气源供气,再次运作瞬间的排气示意图。

图13图1的9-9剖面示意图,示意图12气体通往阀结构部的第二通气槽进气情形。

图14为气源供气,阀门定位器藉由本实用新型气动阀控制气缸进气压力及排气压力,使第一通气槽进气压力大于第二通气槽进气压力运转的动作示意图。

图15为气源供气,阀门定位器藉由本实用新型气动阀控制气缸进气压力,使第二通气槽进气压力大于第一通气槽进气压力运转的动作示意图。

图16为气源供气,阀门定位器从第一通气槽完全进气的动作示意图。

图17为气源供气,阀门定位器从第二通气槽完全进气的动作示意图。

图18为气源不供气,由气缸的储气室供气,藉由本实用新型气动阀达到气缸安全复归的动作示意图。

图19为气缸已经安全复归后由气源供气,再次运作瞬间的排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详述本案的各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作为例示。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广泛地施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任何所述实施例的轻易替代、修改、等效变化都包含在本案的范围内,并以之后的专利范围为准。在说明书的描述中,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有较完整的了解,提供了许多特定细节;然而,本实用新型可能在省略部分或全部这些特性细节的前提下,仍可实施。此外,众所周知的步骤或元件并未描述于细节中,以避免造成本实用新型不必要的限制。图式中相同或类似的元件将以相同或类似符号来表示。特别注意的是,图式仅为示意之用,并非代表元件实际的尺寸或数量,除非有特别说明。

参阅图1~图4,揭露一种气动阀改良结构,包括一阀结构部10、一切换部20及一梭动阀30。

该阀结构部10轴向平行设置一滑槽11、一第一通气槽13、一第二通气槽14、一第一管路15及一第二管路16,该阀结构部10侧边分别开设一进气孔171、一出气孔172、一气室储气孔173、一第一气室孔174、一第二气室孔175、一入气孔176及一泄气孔177,该阀结构部10底部设置一底板18,该滑槽11活动设置一活塞轴12,该活塞轴12具有至少一抵挡部121及至少一通气凹部122,该活塞轴12底部设置一弹性件123,该第一通气槽13连通该第一气室孔174,该第二通气槽14连通该第二气室孔175,该第一管路15连通该进气孔171及该出气孔172,该第一管路15底部设置一逆止阀151,该第二管路16连通该第一管路15、该气室储气孔173及一排气孔1731,该排气孔1731同时与该滑槽11连通。另外,该阀结构部10可于侧边另外设置一外接气室孔178,该外接气室孔178连通该第二管路16,该外接气室孔178设置一止泄件1781避免泄气或设置气瓶作为额外的气源。

该切换部20设置于该阀结构部10上方,该切换部20的内部设一单动接管21,该单动接管21的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一管路15及该滑槽11。

该梭动阀30内部开设一T形通道31,位于该T形通道31的端部分别开设一输入气孔32、一第一输气孔33及一第二输气孔34,该第一输气孔33底部结合一第一通管41,该第一通管41另一端结合该第二通气槽14底部,该第二输气孔34与该阀结构部10的该入气孔176分别结合一第二通管42的两端。

参阅图5,气动阀的该阀结构部10结合一气缸50、一气源60及一阀门定位器70,该梭动阀30藉由该第一通管41及该第二通管42与该阀结构部10结合,该切换部20设置于该阀结构部10的顶部。

参阅图6并搭配图12及图14,该气缸50内部具有二作动件54、一齿轮轴55、一第一容气室501、二第二容气室502及二储气室503,该齿轮轴55卡抵于该等作动件54之间,使该等作动件54同时相向靠近或同时远离,该第一容气室501位于该等作动件54之间,各该第二容气室502分别位于各该作动件54异于该第一容气室501的另一侧,各该储气室503分别设置于该气缸50两侧,且该等储气室503相互连通,该气缸50外部贯设一IB孔位51、一IC孔位52及一ID孔位53,该气室储气孔173连通该IB孔位51及该等储气室503,该第一气室孔174连通该IC孔位52及该第一容气室501,该第二气室孔175连通该ID孔位53及该等第二容气室502。

参阅图7并搭配图3、图4,该阀结构部10的该进气孔171连通该气源60,该阀结构部10的该出气孔172连通该阀门定位器70,该气源60提供气体,气体从该进气孔171进入该阀结构部10并朝向两个通道前进,其中一个为该第一管路15,另一个为该第二管路16。当气体沿着该第一管路15流动时,一部分的气体会通往该切换部20的该单动接管21,再从该单动接管21回到该阀结构部10的该滑槽11;另一部分的气体会从该出气孔172离开该阀结构部10,气体接着进入该阀门定位器70内。由于该第一管路15与该第二管路16之间设置该逆止阀151,当气体从该第一管路15通过该逆止阀151再到该第二管路16后,气体不会再回到该第一管路15,且气体沿着该第二管路16流动并从该气室储气孔173离开该阀结构部10。

参阅图8、图9并搭配图5~图7及图12~图14,当气体通往该切换部20的该单动接管21后,会顺着该单动接管21的通道回到该阀结构部10的该滑槽11,此时气体向下推压该活塞轴12,使该活塞轴12向下压抵该弹性件123,同时该活塞轴12的该抵挡部121堵住该入气孔176,使该入气孔176形成密闭。另一部分的气体进入该阀门定位器70后,由该阀门定位器70控制气体的输出压力,并将气体依照比例分为两个部分输出;第一部分的气体输入至该第一通气槽13后,从该第一气室孔174离开,接着气体从该气缸50的该IC孔位52进入至该第一容气室501;第二部分的气体则是通过该梭动阀30的该输入气孔32,接着流经该T形通道31并从该第一输气孔33离开该梭动阀30,由该第一通管41进入该阀结构部10的该第二通气槽14,再经由该第一气室孔175离开,气体接着从该气缸50的该ID孔位53分别进入各该第二容气室502。而根据第一部分的气体输入压力与第二部分气体输入压力的差异,使得该等作动件54的受力后的移动方向产生改变。

参阅图10、图11并搭配图5、图6及图18,当该气源60未进气时,该阀结构部10没有气体供给该阀门定位器70,同时该切换部20未通入气体;此时,该滑槽11内的该活塞轴12未受气体抵压,因此该弹性件123提供复归的弹力,该活塞轴12向上移动,使该通气凹部122位于该入气孔176的侧边,供该入气孔176与该阀结构部10形成连通状态;而该阀门定位器70未供气,该梭动阀30的该输入气孔32未进气,气体由该气缸50的该等储气室503提供,气体流经该气室储气孔173进入该阀结构部10,由于该气室储气孔173与该排气孔1731连通,因此气体流入该排气孔1731后,进入连通的该滑槽11内,再依序通过该第二通管42、该第二输气孔34、该T形通道31、该第一输气孔33、该第一通管41,气体通过该第二通气槽14流入该第二气室孔175,达到气体推动该等作动件54复归至预设位置。

参阅图14并搭配图7、图8,气体从该气源60的该进气孔171输入,接着气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气体流经该第一管路15及另一部分气体流经该第二管路16。流经该第二管路16的气体,会顺着该气室储气孔173通过该IB孔位51,接着气体便储存至该等储气室503。流经该第一管路15的气体同样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的气体流入至该切换部20,另一部分的气体则会通过该出气孔172离开该阀结构部10,并进入该阀门定位器70,该阀门定位器70具有调控气体比例及输气压力的功效,可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切换,在此实施例中,该阀门定位器70输出至该第一通气槽13的气体压力较大,气体经由该第一气室孔174通过该气缸50的该IC孔位52,进入该第一容气室501内;而该阀门定位器70输出另一部分较小气体至该第二通气槽14,气体接着经由该第二气室孔175通过该气缸50的该ID孔位53,进入该等第二容气室502内,由于该第一容气室501的气体压力多于该等第二容气室502的气体压力,因此该第一容气室501的气压推动该等作动件54朝向各该第二容气室502的方向移动,同时,由于各该第二容气室502内部具有气体,因此可以避免该等作动件54移动速度过快而撞击至该气缸50的内壁。

参阅图15并搭配图7、图8,图15与图14差异仅在于该阀门定位器70的供气比例不同,流入至该第一通气槽13的进气压力较小,使得该第一容气室501的气体压力小;流入至该第二通气槽14的进气压力大,使得该第二容气室502的气体压力大,进而控制该等作动件54相向移动,同时,位于该第一容气室501的气体能降低该等作动件54相向靠近的速度过快而撞到该气缸50内壁可能。

参阅图16并搭配图7、图8,为该阀门定位器70完全从该第一通气槽13进气的示意图。首先,气体从该气源60的该进气孔171输入,接着气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气体流经该第一管路15及另一部分气体流经该第二管路16。流经该第二管路16的气体,会顺着该气室储气孔173通过该IB孔位51,接着气体便储存至该等储气室503。流经该第一管路15的气体同样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的气体流入至该切换部20,另一部分的气体则会通过该出气孔172离开该阀结构部10,并进入该阀门定位器70,该阀门定位器70调控气体全部从该第一通气槽13输入,气体经由该第一气室孔174通过该气缸50的该IC孔位52,进入该第一容气室501内;该阀门定位器70在未输入气体至该第二通气槽14的情况下,该等第二容气室502并无气体,因此该第一容气室501的气压推动该等作动件54朝向各该第二容气室502的方向移动。

参阅图17并搭配图7、图8,为该阀门定位器70完全从该第二通气槽14进气的示意图。该第一通气槽13未通入气体,该第二通气槽14进气后使该第二容气室502充满气体,进而使该第二容气室502的气体推动该等作动件54相向移动。

参阅图18并搭配图10,当该气源60不供气后,气体由该气缸50的该等储气室503供气,气体经由该IB孔位51通过该气室储气孔173进入该阀结构部10,由于该气室储气孔173连通该排气孔1731,因此气体顺着该排气孔1731再次回到该第一管路15,气体从该出气孔172离开该阀结构部10进入该阀门定位器70,控制该阀门定位器70使气体通往该第二通气槽14,并从该第二气室孔175离开该阀结构部10,经由该ID孔位53进入该等第二容气室502,透过气体推压该等作动件54相向靠近,达到该气缸50安全复归的功效;而相向靠近的该等作动件54会推挤位于该第一容气室501的气体,使气体通过该IC孔位52进入该第一气室孔174,气体在从该第一通气槽13离开该阀结构部10通往该阀门定位器70,透过该阀门定位器70将气体排出。

参阅图19并搭配图12,于该气源60提供气体瞬间,该活塞轴12向下推抵该弹性件123,使该通气凹部122与该入气孔176形成通道;当该气缸50安全复归后,该等第二容气室502的气体会从该ID孔位53离开,并从该第二气室孔175进入该阀结构部10的该第二通气槽14,经由该第一通管41进入该梭动阀30,气体通过该T形通道31并从该第二输气孔34离开,气体接着通过该第二通管42,并通过该通气凹部122与该入气孔176形成的通道,再从该泄气孔177排除气体。

设计图

气动阀改良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3496.1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US

国家/省市:US(美国)

授权编号:CN209892539U

授权时间:20200103

主分类号:F15B13/02

专利分类号:F15B13/02

范畴分类:27J;27F;

申请人:美商·易斯拓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美商·易斯拓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美国密斯里州

发明人:王嘉铭

第一发明人:王嘉铭

当前权利人:美商·易斯拓克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孙刚

代理机构:11239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气动阀改良结构论文和设计-王嘉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