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政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权,国家,社会,乡村,权力,乡绅,行政。
国家政权论文文献综述
陈坚,李东方,刘志新,李崴[1](2019)在《共和国这样走来——新中国70年国家政权与政治制度建设历史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及政治制度源于革命战争年代,成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日益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它既吸收了世界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尽管世界各国在制度和文化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富强、民主、文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共产党就是把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作为矢志不渝的执政目标,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共产党员》期刊2019年19期)
[2](2019)在《新中国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与优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可知,新中国国家政权与政治制度建设,经历了长期的探索、确立、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政治理论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既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积极因素,更重视与时俱进地推动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因此,新中国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具有最鲜明的特色,具有其他制度所没有的强大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共产党员》期刊2019年19期)
徐永军[3](2019)在《新中国70年国家政权建设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经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70年前,毛泽东同志把党在全国执政比作进京"赶考",提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7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其他各项建设一样,新中国70年国家政权建设走过了一段十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大》期刊2019年18期)
李发根[4](2019)在《“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省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政权建设"源于西方学者用以阐释西欧民族国家的生成路径,杜赞奇将之作为探讨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权力演变的主线。他的研究在中国近代乡村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检视这一体系的西方语境发现,国家政权建设是为了打破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乱局,强化对社会资源的支配以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但在行政权力统治社会的传统中国,国家对社会资源具有绝对支配力,中央式微不是西欧式封建制度所致,而是专制权力造成的治乱循环。在西欧,国家政权建设伴随着相对独立的城市、商业之发展及抗争性力量的衍生;反观中国,城市和商业只是政权的附庸。在西方,国家政权建设的根本利益诉求是构建公民社会,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划时代变革,推进了现代国家的确立;而近代中国总体徘徊于农业时代,缺乏建立公民社会的基石。(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侯利文[5](2019)在《国家政权建设与居委会行政化的历史变迁——基于“国家与社会”视角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政权建设,是国家政权的科层化与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在迈向多层级、具体化基础上对社会管理与引领不断强化的过程。研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居委会产生、发展、改革与完善过程的历史检视,发现居委会行政化与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过程是"同频共振"的。在居民委员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通过政权建设的逻辑、革命的逻辑以及改革的逻辑实现了对居委会的不断深入管理,呈现出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策略,国家统合社会中革命的传统与基层治理的不断改进运行,以及国家建设与社会成长中国家与社会治理空间的转换与变迁。(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晓彤[6](2018)在《国家政权与地方社会的关系重构——以士绅阶层地位与功能的消退为线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明清时期乡绅阶层的地位及其治理的角度出发,揭示乡绅所具有的权力要素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探求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国家与社会特殊关系的背景下,乡绅阶层地位的双重性如何建构起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乡村社会争取了一个相对自治的稳态。同时以此为鉴,为现代国家政权建设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8年20期)
张涛[7](2018)在《秦汉里吏是如何支撑国家政权的》一文中研究指出里最早是先秦社会下的聚落共同体。伴随着战国领土国家的发展,里逐渐成为了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在秦汉时代,里是国家行政管理最为基层的组织,里吏则是国家意志在最基层的体现。里吏不仅是国家行政的管理者,也是地方社会秩序的维持者。与里父老一道,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8年22期)
赵晓峰,魏程琳[8](2018)在《行政下乡与自治下沉:国家政权建设的新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处理好与地方自治单位的关系。现阶段行政下乡取得了显着成效,一方面村级组织的行政化色彩加强,成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另一方面惠农政策进村入户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增强了农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但是,农村基层行政效率总体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自治单位从行政村向自然村下沉,激活了村庄社会积累的内生性资源,使得以自然村为边界的社区社会组织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平等参与和民主协商公共事务的空间。这意味着后税费时代国家政权建设不是要完全打碎地方自治单位使国家权力直面农民家庭,而是应重视农村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增强国家通过社会获得权力的能力,构建社会自治协同提升基层行政效力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魏梓桐[9](2018)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研究(1949-1956)》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49年到1956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执掌全国政权后面临着破旧立新的艰巨任务。这一时期,面对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复杂形势和国内“百废待兴”“制度奠基”的困难局面,毛泽东坚持对外实行“以俄为师”的“一边倒”政策,学习苏联政权建设经验;对内继承和总结了局部执政时期的政权建设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为指导,批判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权建设思想,总结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共产党政权建设的理论经验,丰富和完善了其国家政权建设思想,并对新中国国家政权进行了顶层设计,成功指导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实践。1949-1956年的毛泽东国家政权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权建设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现有史料文献的分析,运用整体和部分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建国初期毛泽东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本文认为,1949年初,在中国革命胜利到来之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开始着手为执政全国转移党的工作重心。根据中国社会现实状况以及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性质,将民主集中制广泛运用于政权建设中,启动了开国建政的伟大工程。这项工程的完成,确立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基本形态。建国以后,毛泽东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了党对政权机关的领导体制,以渐进方式建立和改革国家行政机构,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国家政权。通观这一时期毛泽东国家政权建设思想内容的具体设计以及所体现的思路和原则,可以看出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是贯穿于整个思想之中、并能突出表现这一国家政权建设思想实质的几个重要特点。毛泽东国家政权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深邃的内涵对于半个世纪后中国的发展稳定来说仍具有极高的启发性。深刻理解和领悟建国初期毛泽东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的重要精髓,对当前把握中国国情的深刻变化、坚持国家政权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吴立秀[10](2018)在《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宁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的坚定的实践者和推进者。他深知政权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坚持巩固及发展苏联的政权建设。列宁的此思想,产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权建设思想,发展于对各种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辩证批判过程中,逐渐完善于俄国当时的实践中。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思想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列宁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和实践研究相结合、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从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创新、重难点及不足,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其思想形成的整体脉络进行了梳理,讲述列宁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依据、发展过程;第叁部分将其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高度总结,全面阐述了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的主要内涵;第四部分比较客观地评价他的思想,系统剖析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的贡献及历史局限性;第五部分总结了列宁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的经验,深刻地揭示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思想对中国的重大时代价值。在列宁的领导和政权建设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取得的成效明显,但是其政权思想并不能适应一切时期、一切历史条件。在新时代,我们处于奋力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通过分析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思想,引起对我国政权建设的深刻思考。列宁的此思想对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促进我国政权平稳、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国家政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回顾可知,新中国国家政权与政治制度建设,经历了长期的探索、确立、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政治理论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既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积极因素,更重视与时俱进地推动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因此,新中国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具有最鲜明的特色,具有其他制度所没有的强大优越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政权论文参考文献
[1].陈坚,李东方,刘志新,李崴.共和国这样走来——新中国70年国家政权与政治制度建设历史回顾[J].共产党员.2019
[2]..新中国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与优越性[J].共产党员.2019
[3].徐永军.新中国70年国家政权建设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经验启示[J].中国人大.2019
[4].李发根.“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省思[J].近代史研究.2019
[5].侯利文.国家政权建设与居委会行政化的历史变迁——基于“国家与社会”视角的考察[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
[6].杨晓彤.国家政权与地方社会的关系重构——以士绅阶层地位与功能的消退为线索的研究[J].祖国.2018
[7].张涛.秦汉里吏是如何支撑国家政权的[J].人民论坛.2018
[8].赵晓峰,魏程琳.行政下乡与自治下沉:国家政权建设的新趋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魏梓桐.建国初期毛泽东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研究(1949-1956)[D].大连理工大学.2018
[10].吴立秀.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