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岩:美丽的不仅仅是风景

柯岩:美丽的不仅仅是风景

一、柯岩:好看的不仅是风景(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旭[1](2021)在《开明版和统编版(1-4)年级语文教材选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珊珊[2](2021)在《上海《广播歌选》研究(1949-195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奕希[3](2021)在《林斤澜小说创作流变论》文中指出林斤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也是横跨十七年、新时期、新世纪三个创作阶段的作家,他的小说以精湛短小的创作特点被无数后辈作家以及研究者认可。然而比起同时代的老作家,林斤澜的作品关注者相对较少,在2007年的北京作家终生成就奖获奖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一番艰辛。80年代末期,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以家乡温州在改革开放下的发展为背景,以“新笔记体”小说的艺术形式让许多研究者感到“怪味”的同时也不得不被作家悠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本论文对林斤澜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对林斤澜不同阶段小说的创作心理、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究其小说创作之流变。本文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林斤澜的创作历程进行梳理,根据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风格将其创作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作家不同时期下的创作心理进行探讨。第二章研究林斤澜作品中的主题流变。上世纪50年代的表现政治;新时期回归文坛后的叩问历史;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体察人性;90年代末到新世纪以后的感悟生命,揭示作家从现实主题到抽象主题下的创作变化。第三章研究林斤澜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流变。在对作家笔下人物形象进行总体概括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农民新人、知识分子、温州人、老艺术家四类形象,揭示作家创作中人物形象的阶段性特征。第四章研究林斤澜小说的艺术流变。从林斤澜小说的语言创新、文体探索、审美体验、创作方法四个方面呈现出作家小说的艺术流变。

王英[4](2021)在《心之所向皆美好》文中认为2018年,我被调到柯岩中心幼儿园担任园长。柯岩中心幼儿园是一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园,是柯桥区首批融合教育试点单位,也是柯桥区最早开展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实践研究的幼儿园。目前,全园共有750名幼儿,其中有14名为确诊或疑似特殊幼儿,他们被大家亲切地叫作"星宝贝"。他们各有各的特殊,有的喜欢安静地独处,有的会随意发泄情绪,有的肢体残疾,有的语言障碍……然而,也正是这些"星宝贝",指引着我们走进幼儿园融合教育。在这期间,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故事。

张艳林[5](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陈莉[6](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薛莹[7](2020)在《中国体育小镇建设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在不断的提升,在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体育小镇作为特色小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了当前的热潮。体育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运动休闲、人文内涵和经济发展于一体,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新空间。本文将体育小镇核心概念作为出发点,对我国体育小镇的建设类型、发展现状和功能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并通过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溧阳上兴小镇,河北崇礼太舞小镇,浙江德清县裸心小镇和柯桥酷玩小镇等四种不同类型的体育小镇的建设现状为例进行探究,系统分析各体育小镇的建设现状及成效,深入分析体育小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本研究对于丰富我国体育小镇建设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我国体育小镇未来的科学长足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对于政府以及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体育小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通过研究表明,我国体育小镇的建设对于推进体育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消费需求,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对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体育小镇建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小镇定位同质化严重,出现“千镇一面”现象;小镇建设中的规划重点缺失,管理标准体系不完善;小镇发展中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体育小镇建设惠及民生的功能有待发挥。想要切实解决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小镇建设应当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强政府和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健全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体育小镇特色发展;促进“体育+旅游”模式的开展,加强产业融合,让体育小镇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冯璋斐[8](2020)在《绍兴传统公共园林造园手法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园林造园艺术历史悠久、造诣高深,在世界造园史上别具一格,至今还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使得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社会生活环境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时空落差,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比较弱,在西方文化入侵的因素下,我们长期用西方的价值观看世界,使得中国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作品展现了异国的思想,本土的文化逐渐被湮灭。绍兴传统公共园林是公共园林研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绍兴这座古老而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有着众多的自然资源,传统公共园林在真山真水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实际调研、归纳总结等方法对绍兴传统公共园林的历史以及特点进行了梳理,构建了全面系统的框架。在第二章中,本文对绍兴园林的山岁环境和人文环境做了分析和概述,自然环境对绍兴传统公共园林的影响是基础而深远的,有了自然环境才能孕育出那些自然的造园要素,以此为依托,绍兴传统公共园林萌芽和发展。社会环境是公共园林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社会和经济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共园林才能被创造,被充分挖掘,市民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第三章中对绍兴传统公共园林的发展史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形成期、发展期、鼎盛期以及衰落期这四个阶段来梳理,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这期间发展公共园林的时代背景,产生的园林数量和具体的湖山风景区、园林风景点等。第四章中对绍兴传统公共园林的造园手法做了分析,总结归纳历史发展过程中公共园林产生的鲜明的特征。并对绍兴传统公共园林的案例分析,以兰亭为主要案例,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体现绍兴造园理景方面独特的艺术美运用。第五章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的现状,将绍兴传统公共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现代生活中的公共空间有传统古镇街道和现代公园等等,和传统公共园林在空间性质上相似。运用绍兴传统园林文化去改造和提升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不足,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在杭州与绍兴交界处一座山脚下找到了一块75公顷有待开发的苗圃地,探索如何将绍兴传统公共园林的造园手法真正地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的具体实践中,设计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结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

谢真真[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向芳[10](2019)在《苗族的艺术起源神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苗族的艺术起源神话是苗族神话中的一支,它不仅以神话表述的形式揭示苗族艺术的起源,其自身也是艺术,具有涵咏不尽的审美价值。在关于苗族服饰、歌舞等诸多艺术形态如何产生的表述中,苗族的艺术起源神话始终秉持着苗族艺术起源的“神话说”观念,在此观念基础上,苗族艺术的生成发展、传承演绎均因根植于族群神话的丰沃土壤,而呈现出与起源神话相类似的、古朴悠远、韵味无穷且独具风格的审美特征。根据现有的苗族艺术起源神话资料,从神话文本的情感维度出发,论文将苗族的艺术起源神话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感恩神灵说”,包括神灵直接参与的“神创”/“神赐”艺术与神灵间接参与的“神感”/“灵启”艺术两部分;二、“纪念祖先说”,细分为“追怀祖先品德之艺术”和“颂扬英雄功勋之艺术”两大类;三、“祭祀娱乐说”,因祭祀对象的不同又有“尚巫鬼、娱人间”的娱乐型艺术及“祈祝福、禳灾祸”的祭祀型艺术之分。三类神话虽在情感指向上各有侧重,但情感又因族群集体信仰而内在统一于“神话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之中,故此,“神灵”之于苗族艺术的起源,始终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底色和终极解释。论文认为,结合古今文献资料以分析苗族的日常生活、节庆仪式与礼俗规范,亦能见出苗族的艺术起源神话在苗人的日常行为、仪式活动及文艺创作中扮演着影响支配、表现诠释、支撑启示的重要角色。苗族的艺术起源神话在与本族群艺术或艺术性活动的交流互动中,彰显了艺术起源神话自身蕴含着的神圣性、神秘性、典范性的审美特征。

二、柯岩:好看的不仅是风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柯岩:好看的不仅是风景(论文提纲范文)

(3)林斤澜小说创作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林斤澜小说创作研究现状
第一章 林斤澜的创作分期与创作心理的变化
    第一节 顺应时势:歌颂新生活
    第二节 重返文坛:在暴露中自省
    第三节 回归家乡:从断处生发
    第四节 唱出自己的歌:低处偏是深处
第二章 林斤澜小说主题之变
    第一节 从表现政治到观照命运
    第二节 从叩问历史到深层反思
    第三节 体察人性:从发现善到揭露恶
    第四节 感悟生命:从遗憾到释怀
第三章 林斤澜小说人物之变
    第一节 农民形象:共性中透出丝丝个性
    第二节 知识分子:苦难中依旧执着坚守
    第三节 “皮实”的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奋斗者
    第四节 老艺术家:“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第四章 林斤澜小说艺术之变
    第一节 语言创新:由北京话到瓯语
    第二节 文体探索:由散文化到“笔记体”
    第三节 审美体验:由生活体验到艺术感受
    第四节 创作方法: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心之所向皆美好(论文提纲范文)

禄禄的故事
航航的故事
铭铭的故事

(5)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几对概念
    四、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一、产生与确立
        二、发展与繁盛
        三、分流与多元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一、积累与沉淀
        二、传播与推进
        三、土洋之争
        四、中西结合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一、歌唱定位
        二、根植于传统
        三、军旅实践
        四、历史贡献
    小结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第一节 呼吸技法
        一、“美声”呼吸理论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第二节 共鸣技法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第三节 “哼鸣”训练
        一、“哼鸣”唱法
        二、“哼鸣”练习
        三、“哼鸣”唱高音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一、气与声和
        二、声与乐和
        三、乐与意和
    小结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第一节 语言表达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四、其他方法
    第二节 韵味呈现
        一、装饰音润腔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四、特殊的韵味
    第三节 情感表达
        一、构建歌唱情境
        二、提升歌曲内涵
        三、传达民族情感
    小结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第一节 感官享受
        一、动作手势
        二、身形表演
        三、歌唱表情
        四、三位一体
        五、高音演唱
    第二节 句法享受
        一、速度偏离
        二、力度偏离
        三、换气与顿挫
        四、个案分析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一、自由想象
        二、模拟联想
        三、通感联想
        四、情境联想
    第四节 期待视野
        一、概念的界定
        二、合法偏见
        三、视界融合
        四、效果历史
    小结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一、生活体验
        二、歌唱联想
        三、审美意象
    第二节 独创性
        一、运腔方式
        二、情感表现
        三、意象表达
    第三节 歌唱自由
        一、真善美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三、文化内涵
    小结
结语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6)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中国体育小镇建设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 体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概念界定
        2.1.2 体育小镇概念界定
        2.1.3 体育小镇的类型
    2.2 体育小镇建设的理论依据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新型城镇化理论
3 体育小镇建设的功能意义
    3.1 推进体育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2 有助于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3.3 满足人民多样化体育需求,加快建设健康中国
    3.4 帮助推动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4 我国体育小镇建设现状
    4.1 体育小镇建设兴起的时代背景
    4.2 体育小镇建设数量
    4.3 体育小镇建设的区域分布
    4.4 体育小镇建设的行业分布
5 体育小镇建设的地方实践
    5.1 康体型体育小镇:以江苏溧阳上兴镇为例
        5.1.1 江苏省概况
        5.1.2 溧阳上兴镇体育小镇建设现状及经验
        5.1.3 存在问题及对策
    5.2 赛事型体育小镇:以河北崇礼太舞冰雪体育小镇为例
        5.2.1 河北省概况:
        5.2.2 河北崇礼太舞体育小镇建设现状及经验
        5.2.3 存在问题及对策:
    5.3 产业型体育小镇:以浙江省德清县“裸心”体育小镇为例
        5.3.1 浙江省概况
        5.3.2 浙江德清县裸心体育小镇建设现状及经验
        5.3.3 存在问题及对策
    5.4 休闲型体育小镇:以浙江柯桥酷玩体育小镇为例
        5.4.1 柯桥酷玩小镇建设现状及经验
        5.4.2 存在问题及对策
6 中国体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6.1 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
    6.2 行业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
    6.3 专业型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缺失
    6.4 体育小镇“惠及民生”功能有待发挥
7 中国体育小镇建设对策
    7.1 小镇建设应着眼未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7.2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推进体育小镇规划
    7.3 注重专业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7.4 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多方管理机制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8)绍兴传统公共园林造园手法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概述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围概述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现状
        1.4.1 绍兴园林
        1.4.2 公共园林
        1.4.3 传统造园手法
        1.4.4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绍兴传统公共园林的成长环境
    2.1 绍兴山水环境对传统公共园林的影响
        2.1.1 绍兴的山
        2.1.2 绍兴的水
    2.2 绍兴人文环境对传统公共园林的影响
        2.2.1 绍兴政治及经济环境对传统公共园林的影响
        2.2.2 绍兴文化对传统公共园林的影响
3 绍兴传统公共园林造园简史
    3.1 绍兴公共园林形成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3.1.1 时代背景及造园特色
        3.1.2 古籍文献考证
    3.2 绍兴公共园林发展期——隋唐及北宋时期
        3.2.1 时代背景及造园特色
        3.2.2 古籍文献考证
    3.3 绍兴公共园林鼎盛期——南宋时期及明代
        3.3.1 时代背景及造园特色
        3.3.2 古籍文献考证
    3.4 绍兴公共园林衰落期——清代
        3.4.1 时代背景及造园特色
        3.4.2 古籍文献考证
4 绍兴传统公共园林造园手法分析
    4.1 绍兴传统公共园林选址
        4.1.1 选址在平地
        4.1.2 选址在山林
    4.2 绍兴传统公共园林造园手法
        4.2.1 空间布局
        4.2.2 造园要素
    4.3 绍兴传统公共园林造园手法的主要特点
        4.3.1 融于自然,山水筑园
        4.3.2 文化积淀,底蕴深厚
        4.3.3 以亭为盛,层次分明
        4.3.4 造园淳朴,借景自然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述及分析
        5.1.1 项目概况
        5.1.2 区位分析
        5.1.3 基地变迁
        5.1.4 项目愿景
    5.2 总体方案设计
        5.2.1 设计理念
        5.2.2 设计方法
        5.2.3 园区总体布局
        5.2.4 道路系统设计
        5.2.5 景观轴线设计
        5.2.6 功能分区设计
        5.2.7 植物系统设计
    5.3 各分区造园手法的运用
        5.3.1 康养植物冥想区—融于自然
        5.3.2 传统植物文化教育区—文化积淀,底蕴深厚
        5.3.3 智慧种植科技示范区—以亭为盛,层次分明
        5.3.4 优质樱花观赏区—造园淳朴,借景自然
    5.4 设计要素中传统手法的运用
        5.4.1 山石布局
        5.4.2 水体营造
        5.4.3 传统植物
        5.4.4 传统建筑
    5.5 设计思想上绍兴传统公共园林的借鉴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传统园林设计的传承
        6.2.2 城市民俗的传承
        6.2.3 历史遗存的传承
参考文献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一) 成人识字
        (二) 儿童识字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 集中识字法
        (二) 分散识字法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四) 其他识字方法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三) 师资的进步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士论文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苗族的艺术起源神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苗族艺术研究
        二、苗族神话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揭示苗族艺术起源的神话
    第一节 起源神话与艺术起源神话
        一、起源神话
        二、艺术的起源与神话
        三、艺术起源神话
    第二节 苗族及其族源神话
        一、汉史典籍对苗族起源的记载
        二、苗族古歌关于族源的追忆
        三、苗族的艺术起源神话
    第三节 苗族艺术起源神话与苗族艺术的关系
        一、苗族艺术的起源:“神话说”
        二、苗族艺术的历史发展:“神话滋养论”
        三、苗族艺术的现代呈现:“神话演绎论”
第二章 苗族的艺术起源神话类型
    第一节 “感恩神灵说”
        一、苗族的神灵信仰及其艺术起源神话
        二、直接参与:神创/神赐的苗族艺术
        三、间接参与:神感/灵启的苗族艺术
    第二节 “纪念祖先说”
        一、苗人的崇祖意识与其艺术起源神话
        二、追怀祖先之德的苗族艺术
        三、颂扬英雄之功的艺术
    第三节 “娱乐祭祀说”
        一、苗族的祭祀风俗及其艺术起源神话
        二、娱乐:“尚巫鬼”与“娱人间”
        三、祭祀:“祈祝福”与“禳灾祸”
第三章 苗族艺术起源神话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神圣性:日常生活中的神性光辉
        一、铜鼓——“诸蛮视之为神物”
        二、芦笙——“芦笙天上来”
    第二节 神秘性:节俗仪式里的深邃意味
        一、牯脏节——庆典上的情感寄托
        二、祭桥节——仪式中的审美蕴藉
    第三节 典范性:文艺活动中的权威楷模
        一、从口传到书写——苗族文艺的发展逻辑
        二、从歌场到礼堂——苗族婚恋的神话规约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文集
    二、论文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柯岩:好看的不仅是风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明版和统编版(1-4)年级语文教材选文比较研究[D]. 陈晓旭.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2]上海《广播歌选》研究(1949-1958)[D]. 王珊珊. 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1
  • [3]林斤澜小说创作流变论[D]. 陈奕希.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心之所向皆美好[J]. 王英. 幼儿教育, 2021(13)
  • [5]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6]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7]中国体育小镇建设的实践研究[D]. 薛莹.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1)
  • [8]绍兴传统公共园林造园手法其应用[D]. 冯璋斐.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9]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10]苗族的艺术起源神话研究[D]. 向芳.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柯岩:美丽的不仅仅是风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