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功率微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波,功率,测量,晶体管,前门,非核,毫米波。
高功率微波论文文献综述
姚强[1](2019)在《高功率微波:改变战争形态的革命武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防卫省正在就研制可使敌方导弹和无人机失灵的高功率微波武器进行最后协调。该媒体称,防卫省2014年就开始进行高功率微波照射的技术研究,在取得一定进展后研制发射装置。防卫省拟在2021财年预算中列入相关经费并着手研制,除陆基武器和舰(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9-11-30)
陈凯柏,高敏,周晓东,岛新煜[2](2019)在《高功率微波对毫米波引信耦合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功率微波对毫米波引信的前门耦合效应问题,利用电磁仿真软件对某型毫米波调频连续波引信模型进行辐照试验,并与引信前端限幅电路结合进行联合仿真。在此基础上,继续设计正交试验,对信号参数影响水平进行分析。通过仿真试验发现,在高功率微波信号频率和引信工作频率对准的情况下,辐照场强峰值为60kV/m时,天线末端耦合电压最大可达188V;当辐照场强峰值为40kV/m时,改变辐照信号特征参数,发现长脉宽信号更容易导致限幅器的热击穿效应;信号上升时间会影响天线末端耦合电压波形复杂程度,当信号峰值、脉宽一定时,上升时间为5ns的输入信号导致的尖峰泄漏电压约为5.94V,而当上升时间为0.1ns时,尖峰泄漏电压为18.4V,并且限幅电路更快达到饱和状态;通过正交试验发现,信号上升时间对尖峰泄漏峰值电压的影响最大,信号峰值对其的影响次之。(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11期)
王振坤,顾祥龙,曹锐[3](2019)在《基于物理光学法的建筑物内高功率微波耦合场分布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物理光学法计算了高功率微波在建筑物内的耦合场分布。根据建筑物墙壁和窗户的透射率可以得到墙壁内侧的透射场,将它代入到矢量衍射公式中直接计算出在整个建筑物内的透射场;根据建筑物地面的反射率得到地板表面的反射场,将它代入到矢量衍射公式中可计算出整个建筑物内的反射场;对透射场与反射场进行矢量相加,得到迭加场。将本文方法得到的场分布情况和时域有限差分法得到的场分布进行比较,二者结果一致。物理光学法的优点在于其物理图像清晰,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适合应用在大型建筑物内部耦合场分布计算上。(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11期)
王文祥[4](2019)在《高功率微波功率、频率和模式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高功率微波的极高功率、极短脉宽的特点,高功率微波功率、频率和模式的测量不同于常规微波的测量,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已提出的各种高功率微波功率、频率和模式的测量方法,它们的特点和适用性,包括我国国内开展高功率微波研究的各单位采用的各种测量方法和本人在该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由于高功率微波测量还存在不少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个讨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真空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王建争,彭少磊[5](2019)在《高功率微波对北斗系统接收机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功率微波对北斗系统接收机的威胁,介绍了高功率微波对北斗系统接收机的损伤效应和耦合效应,分析了高功率微波的作用对象,从系统、器件以及材料叁个层级给出了接收机的防护措施。(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杨浩,闫二艳,郑强林,石小燕,鲍向阳[6](2019)在《临近空间高功率微波辐照放电试验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功率微波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面临强电磁辐射攻击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对电子设备的防护加固提出了更高要求,临近空间飞行器及其放电效应是目前较少考虑的环节,且缺少相应的环境试验条件。文章提出了一种将临近空间气体环境与高功率微波电磁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在柱形真空罐内壁布置吸波材料,使用MW级S波段微波源及辐射聚焦系统在腔室中心形成强电磁辐射区,以便开展相关辐照放电试验研究。针对脉冲微波强场监测,通过光纤电场探头测量小信号连续波的方式进行等效传递,中心场强最高超过2kV/cm。利用该试验装置可开展临近空间电子学系统在高功率微波辐照下的放电击穿研究,对薄弱环节分析及防护加固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10期)
靳文轩,柴长春,刘彧千,吴涵,杨银堂[7](2019)在《硅基单片式复合晶体管的结构参数对高功率微波损伤效应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叁种不同结构的硅基单片式复合晶体管(由T1和T2两个晶体管构成)的二维电热模型,研究了高功率微波对不同结构的硅基单片式复合晶体管的损伤效应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器件结构下导致复合晶体管损伤的损伤功率阈值和损伤能量阈值分别与脉宽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复合晶体管的总体尺寸不变而T2和T1晶体管的面积比值更大时需要更多的功率和能量来损伤器件。通过分析器件内部电场、电流密度和温度分布的变化,得到了复合晶体管的结构对其微波损伤效应的影响规律。对比发现,叁种结构的复合晶体管的损伤点均位于T2管的发射极附近,随着T2和T1晶体管面积比的增大,电场、电流密度和温度在器件内部的分布将变得更加分散。此外,在发射极处增加外接电阻Re,研究表明损伤时间随发射极电阻的增大而增加。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适当改变器件结构或增加外接元件可以增强器件的抗微波损伤能力。晶体管的仿真毁伤点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9年10期)
梅志林,李瑞,封斌[8](2019)在《通信装备高功率微波屏蔽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高功率微波波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模式匹配法和FDTD法对机箱上的各种典型开口、孔、缝隙在高功率微波照射条件下的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由此评估机箱的屏蔽效能.以此为基础,文中对可能影响机箱屏蔽效能的不同因素如开口方式、吸波材料、来波方向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能用于指导机箱结构设计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广州航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涵,柴常春,刘彧千,李赟,杨银堂[9](2019)在《SiGe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的高功率微波效应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射频前端低噪声放大器的高功率微波效应,利用仿真软件构建了NPN型SiGe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的器件模型,采用多晶硅作为发射极,SiGe作为器件的基极,研究了集电极和基极分别注入高功率微波时,器件内部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高功率微波的效应机理。结果表明,高功率微波注入集电极时,器件内部峰值温度呈现周期性的"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直至最终烧毁,烧毁位置在集电结与氧化层交界处;当高功率微波注入基极时,由于器件的发射极尺寸很小,产生的电流密度很大,热量无法耗散,器件的多晶硅发射结最终被烧毁。SiGe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的集电极抗高功率微波的能力要强于基极。(本文来源于《现代应用物理》期刊2019年03期)
任雪峰,钱国栋[10](2019)在《相控阵雷达抗高功率微波武器损毁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相控阵雷达抗高功率微波武器损毁能力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由于相控阵雷达采用多天线合成所需波束,单个通道天线增益小。相对于传统雷达,相控阵雷达在相同条件下接收信号功率小、抗高功率微波武器损毁能力强。在典型条件下,高功率微波武器对相控阵雷达的有效杀伤距离约为对相同指标传统雷达有效杀伤距离的1/10。(本文来源于《雷达与对抗》期刊2019年03期)
高功率微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高功率微波对毫米波引信的前门耦合效应问题,利用电磁仿真软件对某型毫米波调频连续波引信模型进行辐照试验,并与引信前端限幅电路结合进行联合仿真。在此基础上,继续设计正交试验,对信号参数影响水平进行分析。通过仿真试验发现,在高功率微波信号频率和引信工作频率对准的情况下,辐照场强峰值为60kV/m时,天线末端耦合电压最大可达188V;当辐照场强峰值为40kV/m时,改变辐照信号特征参数,发现长脉宽信号更容易导致限幅器的热击穿效应;信号上升时间会影响天线末端耦合电压波形复杂程度,当信号峰值、脉宽一定时,上升时间为5ns的输入信号导致的尖峰泄漏电压约为5.94V,而当上升时间为0.1ns时,尖峰泄漏电压为18.4V,并且限幅电路更快达到饱和状态;通过正交试验发现,信号上升时间对尖峰泄漏峰值电压的影响最大,信号峰值对其的影响次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功率微波论文参考文献
[1].姚强.高功率微波:改变战争形态的革命武器[N].中国航天报.2019
[2].陈凯柏,高敏,周晓东,岛新煜.高功率微波对毫米波引信耦合效应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3].王振坤,顾祥龙,曹锐.基于物理光学法的建筑物内高功率微波耦合场分布计算[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4].王文祥.高功率微波功率、频率和模式的测量[J].真空电子技术.2019
[5].王建争,彭少磊.高功率微波对北斗系统接收机影响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2019
[6].杨浩,闫二艳,郑强林,石小燕,鲍向阳.临近空间高功率微波辐照放电试验技术[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7].靳文轩,柴长春,刘彧千,吴涵,杨银堂.硅基单片式复合晶体管的结构参数对高功率微波损伤效应的影响(英文)[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
[8].梅志林,李瑞,封斌.通信装备高功率微波屏蔽效能研究[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9
[9].吴涵,柴常春,刘彧千,李赟,杨银堂.SiGe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的高功率微波效应与机理[J].现代应用物理.2019
[10].任雪峰,钱国栋.相控阵雷达抗高功率微波武器损毁能力分析[J].雷达与对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