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世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可寻求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吕瑶[1](2019)在《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技术贸易在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的比重日趋加强,技术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突显出其核心地位,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引入国际化变量,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推进本国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对促进国家创新政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科技高速持续的增长和巨大市场及经济潜力的出现,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或缺的创新合作伙伴。当今中国,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亦或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都需要用创新思维去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转型国家,许多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等问题尚未完善,如何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政府对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在创新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及国际技术流动极大的带动了经济增长,其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也为中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显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地位相对衰退,中国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地位突显,在创新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美国态度发生转变。特朗普上台之后,千方百计制约中国,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对华为5G技术的阻碍。因此,当前的形势已经完全不同,创新国际化的内涵发生变化,一个国家既需要利用创新国际化推进本国技术进步,同时又要防备创新国际化不被他国利用,还要考虑创新国际化的难度已经大幅提升,后发国家再想免费或低价获得发达国家的创新技术已经难上加难。本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接下来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问题建立模型提供参考依据;第二章介绍论文的相关理论,围绕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国际技术流动进行分析,提出创新国际化的主要理论如新古典增长理论、技术差距理论、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技术转让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发展演变,包括三方面内容:(1)金融危机前以技术引进为主要方式的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2)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再到技术“走出去”的转变,(3)特朗普时期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挑战;第四章将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与发达国家美国、赶超国家日本、韩国和转型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进行比较,找到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的可行路径,同时也为转型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五章建立创新国际化的增长效应模型,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研发投入、国际技术贸易流动与创新能力三方面组合成一个指标即创新体系国际化指标,以索洛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创新体系国际化、研发人员投入、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分析创新国际化对经济增长的推进或阻碍作用,并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2008年前后变量间影响的重要程度;第六章是结论与对策建议,从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流动并提高创新产出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创新国际化活动受经济发展阶段影响比较显着,创新产品在国际间的技术转移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国家有着类似的创新国际化演进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研发投入和技术流动越高,并且转型国家和赶超国家有向发达国家创新国际化模式演进的趋势,中国正沿着“低低”——“高低”——“高高”创新国际化模式的演进路径实现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路径选择的合理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3)创新国际化发展对发达国家的增长效应高于转型国家,但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达国家创新国际化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所减少。基于此提出几点对策建议:(1)加强科技自主研发投入经费,获取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首先从提高研发投入开始,实现“低低”向“高低”模式的转变,其次通过加强国际技术流动并提升创新协同能力,实现“高低”向“高高”模式的转变;(2)强化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注重创新国际化发展尤其是国际技术流动,加大技术转让的法律保护,形成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打造良好的国家竞争环境,带动技术贸易往来;(3)提高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促使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抓住世界经济形势转变带来的机遇;(4)加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创新合作力度。
范兴坤[2](2010)在《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文中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针对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特别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实现社会管理的规则是党的政策,而非法律,即使是在已改革开放30年、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今天,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行政系统实现社会管理的传统仍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家管理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首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图书馆事业领域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及各种制度,都仍然是在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各级政府社会发展政策框架下发挥作用。因此,对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和了解,必须在对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对政府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政策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和社会环境政策的了解,需要有适用的科学方法。政策科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创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基础雄厚、专业系统、研究手段多样的成熟学科,并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和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图书馆学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问题,也开始尝试结合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研究,期望通过借助政策科学的帮助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但惜乎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深度也稍嫌不够。该论文是在宏观上将我国1978-2008年三十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政策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作为工具,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及政策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论文第一章《导论》部分,定义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对以政策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介,介绍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作为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性介绍部分,分别以阶段性方式和综述性方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认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的指引下,图书馆事业通过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符合事业客观规律的政策体系,逐步实现了事业政策的科学化、客观化,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效率化和效益化的发展;在篇章结构上,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全面介绍了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社会环境,包括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8)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挫折,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了1949-1978年间的政策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直接引导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图书馆界的努力方向;该章并结合我国图书馆系统现实状态,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四个方面讨论了中观政策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四章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主体情况,分别介绍了国家立法机关、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各级行政及事业管理部门、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图书馆的情况,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种类及政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部分,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情况,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建设、建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30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类缕析和总结述评,使各领域的政策沿革通过研究变得更为清晰,并据此总结出这些政策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第六章是研究的实证部分。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政策分析的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的问题,按照政策过程划分模式,以立法的提出、法律的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测、法律效果评价、法律修正和终止的六个阶段讨论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过程,对立法在不同阶段的观点、立法背景、立法理论研究及立法进度进行了汇总和综述性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图书馆法建设在立法基础、立法程序和进度发展上是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客观现实的,图书馆界和社会在《图书馆法》立法上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结束语部分,以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三个部分陈述了作者对我国1978年以来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总体认识,认为政策建设的基础在于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设计,需要从事业制度设计的基本点着手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当前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未来,图书馆事业政策需要检讨、完善、优化,基于法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更需要新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设想,是通过借用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与图书馆理论,以“政策科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在研究图书馆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政策内容”和“政策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覆盖领域上,实现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各领域政策的全面概括;在纵向政策整合上,实现对30年间主要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变化沿革的条理化分析;在研究目标上,实现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政策承前启后的价值论证;在体系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但种种研究设想,受研究者理论水平、专业背景和研究时间、研究手段、资料完整度、资料取舍标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方面都只能部分地实现,而且在个别问题的研究上还逃不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深感自己以后还需要更多地潜心学习,并在该论文研究方向上继续努力。对于已完成论文的不足,欢迎各位老师和同行批评指正。
王珏[3](2010)在《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科技期刊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科学出版物,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着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水平也应与之相匹配。目前针对科技期刊的质量、期刊编辑出版、期刊改革和发展等系列问题,学术界大多基于理论上的探讨。通过定量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利用国际权威的评价体系,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对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水平做一个具体分析,以期切实找出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引言。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回顾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国际科技期刊市场发展的特征,并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展开讨论。第三章利用管理学及出版发行学相关理论知识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构成及形成机制作了详细阐述,提出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编辑出版竞争力和经营管理竞争力是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三个组成部分。第四章结合文献计量学与管理学相关理论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进行界定,阐述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是对我国主要学科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本章利用文献计量学的通行指标,借助国际权威的期刊评价工具JCR对我国数、理、化、生物学科科技期刊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分析,纵向上统计并计算从2001年至2008年JCR收录我国这些学科科技期刊的指标数据,然后进行分析,从中看到他们的发展变化,同时在横向上与国际同类期刊的平均水平以及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两个国家作比较分析,从而看到我国这些学科科技期刊在亚洲乃至世界上所处的相应地位,并指出他们的优势与不足。第六章分析了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水平。主要从期刊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第七章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第八章是对如何全面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钮文玲[4](2008)在《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事物被赋予了竞争力的概念。竞争力即是竞争的能力,有市场就有竞争的存在,就必须要对自身及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就是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吸引、拥有、控制读者、作者和市场的影响力和能力,可用多指标进行衡量。我国农业学术期刊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正走在通往期刊经济的发展道路上。面对良好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发展环境和激烈的国内外期刊竞争态势,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体现为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期刊优胜劣汰机制、为促进编辑工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等三个方面。本文主要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竞争力进行研究。首先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宏观环境和自身运作进行了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分析;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学术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和结果进行了科学验证;在学术期刊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7本学术期刊,运用定标比超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际应用和验证,即定量的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做出具体分析。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对于理论的应用和数据论据的收集,采用了文献调研、数据采集与统计、调查问卷设计与统计、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SWOT和定标比超的分析,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竞争力有了较深的认识。我国农业学术期刊具有的优势较少,弱势较多,数量对比鲜明;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同样多,又相互影响,为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确立了较明确的竞争地位。根据学术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刊物各指标值代入加权计算得到刊物的竞争力指数值,进行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对所选期刊的竞争力指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并不高。其中,学术竞争力水平在所选期刊之间差距明显;编辑竞争力、出版竞争力和经营竞争力各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针对四大竞争力进行了具体指标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农业学术期刊具体指标的症结所在,分析了各指标之间相互消长的潜在联系。在对样本期刊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本文推出的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指标体系做出了验证。最后,通过定标比超的实证研究,结合之前对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地位的评估情况,本文给出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即精品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集团化战略、网络化战略。
库耘[5](2005)在《科技期刊的目标与实现》文中指出提出不同类别的科技期刊应结合科技发展水平和我国办刊体制,认识办刊目标的差异,明确各类期刊的办刊目标;在分析科技技期刊目标实现要素的基础上,认为科技期刊应在合理的布局中有序有效地开发市场,步入与学科发展紧密关联的良性发展轨道。
王英雪,周金龙[6](2004)在《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中国加入WTO和国家出版体制改革为社会背景,以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趋势为参照系,以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现状为出发点,以业内同行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的代表性看法为直接参考,从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初步构架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今后5-10年的发展战略,以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业内同行的共同探讨。
邵曰剑[7](2004)在《科技期刊发行工作创新之我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科技期刊的发行现状和出版发行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搞好科技期刊发行工作,提出了促进和提高科技期刊发行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吴淑金[8](2004)在《我国地方医学期刊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章宪[9](2004)在《中国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文中指出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文分析了中国“入世”后出版业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探讨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应对之策
高雪梅,韩晋平,耿红敏,柳玉柏[10](2004)在《面对挑战 抓住机遇 促进科技期刊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 2001年11月10日的多哈卡特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迈勒用一记小小的木槌敲开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15年的谈判与等待之后,WTO终于接纳中国成为他的第143个成员,中国的大门正式向世界敞开。为接轨WTO,中国各行各业都围绕这一新生事物发生着各种变化;中国司法开始积极配合;欧美的反倾销吹折中国钢铁行业出口的翅膀:绿色壁垒让不问世事的中国农民也亲身体会到了WTO的苛刻,并开始高度重视和提高环保意识。
二、入世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可寻求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可寻求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创新国际化发展研究的文献评述 |
1.2.2 关于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的文献评述 |
1.2.3 对文献的综合评述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基本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创新国际化的分析构架及理论基础 |
2.1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构建 |
2.1.1 创新投入 |
2.1.2 创新产出 |
2.1.3 国际技术流动 |
2.1.4 创新国际化模式 |
2.2 创新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理论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2.2.2 技术差距理论 |
2.2.3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
2.2.4 技术转让相关理论 |
2.3 创新国际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构建 |
2.3.1 投入产出与经济增长模型 |
2.3.2 引入创新国际化指标的索洛生产函数 |
2.3.3 神经网络模型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发展演变 |
3.1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制度环境 |
3.1.1 创新体系的初步形成 |
3.1.2 国家技术创新的系统发展 |
3.1.3 创新国际化的全面发展 |
3.2 全球金融危机前:以技术引进为主要方式 |
3.2.1 以外部技术驱动的创新国际化 |
3.2.2 创新产出绩效 |
3.2.3 国际技术贸易收支 |
3.3 后金融危机时代:自主研发与技术“走出去”的双向互动 |
3.3.1 自主研发与海外研发投入 |
3.3.2 高技术产品或服务与技术“走出去” |
3.4 特朗普时期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挑战 |
3.4.1 特朗普发起对华贸易战的成因 |
3.4.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创新国际化的挑战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国际比较 |
4.1 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 |
4.1.1 美国:发达国家的典型范式 |
4.1.2 日本和韩国:赶超国家模式的特点 |
4.1.3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转型国家的发展模式 |
4.2 创新国际化模式的比较 |
4.2.1 创新政策 |
4.2.2 模式演进 |
4.3 创新国际化水平的比较 |
4.3.1 研发强度 |
4.3.2 专利申请量 |
4.3.3 国际技术比较优势 |
4.3.4 跨国投资实现的技术流入与流出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增长效应分析 |
5.1 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阶段分析 |
5.1.1 创新发展国际化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
5.1.2 创新发展国际化环境比较分析 |
5.2 创新国际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5.2.1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相关性检验 |
5.2.2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平稳性检验 |
5.2.3 主成分分析 |
5.2.4 建立方程 |
5.2.5 方程的单位根检验 |
5.2.6 方程的协整检验 |
5.2.7 实证过程与回归分析 |
5.3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2)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1.1 关键词释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案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论文框架 |
1.3.5 论文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 |
1.3.6 论文研究实现的创新点 |
1.4 本选题背景、现实价值、学术意义 |
1.4.1 本论文选题背景 |
1.4.2 现实价值 |
1.4.3 学术意义 |
1.5 本论文选题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
1.5.1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
1.5.2 对三大图书馆系统共性与个性政策的包容问题 |
1.5.3 时间、空间、层次、内容四维关系的处理 第二章 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 |
2.1 三十年以来我国图书馆政策建设特点 |
2.2 三十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发展特征 |
2.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变化特征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环境 |
3.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及环境 |
3.1.1 建国后到文革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 |
3.1.2 "文革"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
3.2 三十年来对外开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
3.2.1 我国学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方法 |
3.2.2 我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
3.3 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 |
3.3.1 政治环境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
3.3.2 文化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
3.3.3 教育政策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高校馆为例 |
3.3.4 国家科技信息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第四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主体及所制定的政策 |
4.1 国家立法机关 |
4.2 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 |
4.3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事业部门 |
4.4 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 |
4.5 图书馆 |
4.6 其他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各领域发展政策 |
5.1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的特点 |
5.2 管理现代化发展政策 |
5.2.1 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政策 |
5.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
5.2.3 大众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的确立 |
5.2.4 以检查和评估促发展 |
5.2.5 设置图书馆管理机构 |
5.3 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发展 |
5.3.1 1978年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主要相关法规政策 |
5.3.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
5.4 人力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 |
5.4.1 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相关法规政策 |
5.4.2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
5.5 技术现代化政策 |
5.5.1 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发展政策环境 |
5.5.2 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政策 |
5.6 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性规则和标准 第六章 以政策分析法解析我国《图书馆法》立法 |
6.1 本研究中政策过程阶段划分 |
6.2 《图书馆法》的立法相关问题 |
6.2.1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任务规定 |
6.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预期及其实现 |
6.2.3 以立法手段解决政策问题的思路来源 |
6.2.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对图书馆立法的促进 |
6.2.5 《立法法》为图书馆法的制订提供了技术条件 |
6.2.6 《图书馆法》立法的前期准备基础 |
6.2.7 对以立法解决问题的预期 |
6.3 《图书馆法》的制订 |
6.3.1 《图书馆法》的性质 |
6.3.2 立法活动历程 |
6.3.3 《图书馆法》立法法律案的提出 |
6.4 图书馆法立法原则及相关内容规定 |
6.4.1 基于法理的立法原则 |
6.4.2 元政策问题及指导思想的规定 |
6.4.3 正确处理图书馆法规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
6.4.4 《公共图书馆法》中条款规范侧重点的处理 |
6.4.5 对各领域问题的规范明确性和深度问题 |
6.5 《图书馆法》的实施 |
6.5.1 《图书馆法》实施的原则 |
6.5.2 《图书馆法》执行的政策工具 |
6.6 《图书馆法》实施的监测、修订与终结 |
6.6.1 《图书馆法》实施过程中的监测 |
6.6.2 《图书馆法》的修订和终止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从制度建设角度观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
7.2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
7.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后记 |
(3)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
2.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
2.2 国际科技期刊市场的发展特征 |
2.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
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
3.1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构成 |
3.2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形成机制 |
3.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 |
3.4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评价体系 |
4 基于JCR的我国主要学科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 |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思路 |
4.2 JCR收录中国数学期刊分析 |
4.3 JCR收录中国物理学期刊分析 |
4.4 JCR收录中国化学期刊分析 |
4.5 JCR收录中国生物学期刊分析 |
5 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分析(以英文版为例) |
5.1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
5.2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 |
5.3 影响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
6 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分析 |
6.1 SCI评价系统本身的局限性 |
6.2 我国科技期刊载文学术水平相对偏低 |
6.3 我国科技期刊稿件编审制度国际化程度低 |
6.4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
7 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
7.1 争夺内容资源,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 |
7.2 规范编审制度,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竞争力 |
7.3 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经营 |
7.4 建立"走出去"发展模式,扩大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念与定义 |
1.1.1 期刊、学术期刊、农业学术期刊、中国农业学术期刊 |
1.1.2 竞争力、竞争优势、竞争情报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社会背景 |
1.2.2 我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经济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期刊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3.1 前人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概况 |
1.3.2 前人关于国外期刊竞争力的研究进展 |
1.3.3 前人关于中国期刊竞争力的研究进展 |
1.3.4 前人关于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切入点 |
1.5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框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调研 |
2.2.2 数据采集与统计 |
2.2.3 调查问卷设计与统计 |
2.2.4 专家咨询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地位评估(SWOT 分析) |
3.1.1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中的优势 |
3.1.2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中的弱势 |
3.1.3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中的机遇 |
3.1.4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中面临的威胁 |
3.2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定标比超分析(BENCHMARKING) |
3.2.1 定标比超分析方法(Benchmarking)原理 |
3.2.2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定标比超框架结构 |
3.2.3 指标分析及计算方法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学术期刊竞争力评价 |
3.3.1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的原理 |
3.3.2 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期刊竞争力评价的步骤 |
第四章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定标比超实证研究及农业学术期刊发展战略 |
4.1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定标比超实证研究框架 |
4.1.1 评价对象设计 |
4.1.2 评价内容设计 |
4.1.3 评价样本和数据的选取 |
4.2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定标比超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4.2.1 整体分析 |
4.2.2 学术竞争力分析 |
4.2.3 编辑竞争力分析 |
4.2.4 出版竞争力分析 |
4.2.5 经营竞争力分析 |
4.3 中国农业学术期刊发展战略 |
4.3.1 精品化战略 |
4.3.2 国际化战略 |
4.3.3 集团化战略 |
4.3.4 网络化战略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 |
(5)科技期刊的目标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期刊目标的多样性 |
1.1 不同类别期刊的目标差异 |
1.2 期刊业的发展受制于科技水平和办刊体制 |
1.2.1 现实科技水平 |
1.2.2 办刊体制 |
2 科技期刊目标的分步实现 |
2.1 坚持目标与实现方式的一致性 |
2.2 准确而稳定的读者定位 |
2.3 有效的经费保障 |
3 结语 |
(6)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战略的社会背景 |
2.1 WTO环境下国内科技期刊所面临的挑战 |
2.2 国家期刊产业化的发展政策 |
3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战略研究之参考——业内同行的代表性观点 |
4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总体发展战略 |
4.1 发展目标 |
4.2 发展原则 |
4.2.1 国际化原则 |
4.2.2 品牌化原则 |
4.2.3 层次化原则 |
4.2.4 专业化原则 |
4.2.5 区别对待的原则 |
4.2.6 现代化原则 |
4.2.7 规模化、产业化原则 |
4.2.8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3 发展机制 |
4.3.1 渐进发展机制 |
4.3.2 合作开放机制 |
4.3.3 市场化的进入、退出机制 |
4.3.4 协同发展机制 |
4.3.5 科学的评价机制 |
四、入世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可寻求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D]. 吕瑶. 辽宁大学, 2019(12)
- [2]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 范兴坤. 南京大学, 2010(07)
- [3]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王珏. 武汉大学, 2010(05)
- [4]中国农业学术期刊竞争力研究[D]. 钮文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5]科技期刊的目标与实现[J]. 库耘.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05)
- [6]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发展战略研究[J]. 王英雪,周金龙. 图书情报工作, 2004(11)
- [7]科技期刊发行工作创新之我见[J]. 邵曰剑.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10)
- [8]我国地方医学期刊发展的思考[J]. 吴淑金.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4(04)
- [9]中国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章宪. 学会, 2004(03)
- [10]面对挑战 抓住机遇 促进科技期刊新发展[A]. 高雪梅,韩晋平,耿红敏,柳玉柏. 中国科协期刊工作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