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庆都市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整体性,抗战遗产,时空分布,GIS
重庆都市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卓,周钰婷,李和平[1](2019)在《基于整体性保护的抗战遗产时空分布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遗产是人类战争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抗战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在近代中国战争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战遗产是重庆历经陪都时期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见证之一,近年来却面临着"孤岛化"和"建设性破坏"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从整体性保护的角度再度审视其价值内涵,以进一步彰显重庆陪都文化特色。基于此,本研究聚焦重庆都市区范围内的全部抗战遗产,通过对历史文献、地图和现状调研等数据的收集整理,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尝试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别探究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演变的历史脉络和抗战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时空关联的视角挖掘抗战遗产在全域空间上的价值内涵,旨在为抗战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价值彰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10-19)
杨艺[2](2019)在《重庆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接受“年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批复:重庆环都市区纳入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近日,国家有关部委组建的评估组来到永川区、涪陵区,调研重庆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年考”情况如何?4月4日,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评估新闻通气会召开。评估组(本文来源于《重庆日报》期刊2019-04-05)
陈瑜[3](2019)在《重庆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亮出漂亮成绩单》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商报讯 昨天下午,市发改委召开重庆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通气会。我市涪陵、永川等八个示范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攻方向,部署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年GDP(本文来源于《重庆商报》期刊2019-04-05)
曾立[4](2019)在《重庆8个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似八仙过海》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升级?这是困扰全国许多城市的难题。而重庆的涪陵、沙坪坝、长寿、江津、合川、永川、铜梁、荣昌等8个环都市区,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各显神通本报讯 ( 曾立)重庆日报3月28日从市发改委获悉,作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本文来源于《重庆日报》期刊2019-03-29)
王卓[5](2018)在《基于遗产廊道理念的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产廊道理论起源于美国,是美国探索区域化遗产群体保护与利用的一种前瞻性尝试,其保护思想顺应了当前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整体性发展趋势,对于指导我国现阶段遗产群体的整体性保护与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当前国外关于遗产保护的最新趋势、国内城市化浪潮给抗战遗产空间与文化带来的冲击以及GIS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等背景,并将研究对象聚焦到重庆都市区范围内的抗战遗产,针对目前抗战遗产保护中面临的“整体结构尚需加强”、“全域主题有待完善”、“全域旅游有待提升”和“公众参与尚显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引入“遗产廊道”保护理念的必要性,并对这一理念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涵进行了综述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借鉴,提出了“背景研究——资源调查与登录——价值评估——抗战遗产“廊道型”保护结构构建——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策略”的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路,尝试构建了重庆都市区“一横叁纵、两核十七片、多点联动”的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结构,并最终从空间、文化、经济和管理四个方面探讨了抗战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策略。论文主要包含叁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2章):提出问题。阐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并梳理了遗产保护发展历程、遗产廊道和战争遗产相关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对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的总体特征与现状问题展开分析,并对抗战文化生成的背景及保护历程进行了追溯,结合现状调研,总结出目前重庆抗战遗产在空间、文化、经济和管理等方面已取得的保护成效与主要问题,为后文遗产廊道保护理念的引入做好铺垫。第二部分(第3章):理念借鉴。全面梳理了遗产廊道概念的由来和四个内涵,揭示了遗产廊道理念对于重庆抗战遗产保护的重要启示,对这一概念进行转译与拓展,并由此提出了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廊道型”保护结构的基本概念。第叁部分(第4、5章):分析与解决问题。承接现状总结的四个主要问题,提出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廊道型”保护结构构建的方法与步骤,并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AHP与GIS综合分析技术方法,从“资源的调查与登录——抗战遗产的价值评估——文化廊道的格局构建——游道线路的关联组织——解说系统的文化彰显”五个步骤尝试构建了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廊道型”保护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策略,即空间层面需要加强廊道体系的要素层级保护、文化层面应当促进文化事件的解说与彰显、经济层面需要推广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管理层面应当倡导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并从廊道格局(宏观)、游道线路(中观)和抗战遗产(微观)叁个要素层级将以上策略层层分解落地,也重点探讨了基于文化事件导向的抗战遗产“廊道型”保护结构解说系统,希望实现抗战文化在区域层面的最大化彰显和利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余海慧[6](2018)在《基于价值评价的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产业的更替,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后期阶段,许多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城市也正面临“退二进叁”的城市转型,大部分老旧工厂已经或者正在被拆除~([1])。15年后城市发展用地越来越紧张,政府倡导紧凑集约发展,大部分城市已经或正在展开城市更新工作~([2])。在城市中占据大量用地的老旧工厂开始成为城市拓展的契机,众多有价值的工业厂区及建筑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众多工业资源由于未被认定为工业遗产而流失严重,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亟待完善。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及认定是保护的前提,然而目前关于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研究还不是很完善,对于工业资源的价值评价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城市转型及“十叁五”后倡导工业结构升级城市紧凑集约发展的背景下,理清国内工业遗产的保护历程,分析工业遗产的特殊性及其文化遗产价值,针对当前工业遗产的保护困境及价值评价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研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及基于价值评价的工业遗产保护策略。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全面分析了重庆工业遗产的历史脉络和重庆工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并结合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现状及保护现状,提出了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困境。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基于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困境,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以及基于价值评价的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引入科学全面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的必要性,并结合重庆工业遗产的价值研究,构建了重庆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第叁部分(包括第4章)。针对目前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困境,即工业遗产进行普查时缺乏具体的价值判定标准、价值评价体系缺乏定量的判断、评价体系应用性不强、保护与利用策略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结合第叁章中构建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提出科学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办法来对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工业遗产分为四类:地段保护类工业遗产、建筑保护类工业遗产、元素保护类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保护类工业遗产。第四部分(包括第5章)。针对重庆市都市区目前的工业遗产保护困境及价值评价结果,提出了基于四类工业遗产的不同的保护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遗产制定层次性的保护梯度,从保护、利用及与城市关系的角度构建完整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婷[7](2018)在《重庆都市区石墙植物组成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墙是山地城市中的独特景观,其作为一类受干扰较弱的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对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石墙物种组成特征及成因,对人们正确认识和保护石墙景观具有积极作用,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尤其是城市乡土植物和自生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为城市垂直绿化和立体景观提质提供物种选择和搭配建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中国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重庆市为研究区域,以重庆都市区289块石墙为对象,研究分析了石墙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特征,探讨了石墙植物散布方式、繁殖策略及生长特征,并从不同城乡区域和气候带城市间对石墙植物的物种组成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调查到重庆都市区石墙植物221种,分属于80科175属;菊科和禾本科植物物种数最多,分别有22种和17种。从生活型和生长型组成看,石墙植物物种以草本植物和矮生长型植物为主。乔木优势种为黄葛树(Ficus virens),灌木优势种为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和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草本优势种为蜈蚣草(Pteris vittata)、蒲儿根(Sinosenecio oldhamianus)、贯众(Cyrtomium fortunei)、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和假粗毛鳞盖蕨(Microlepia pseudostrigosa)。(2)石墙植物果实类型以蒴果和瘦果为主,分别有39种和38种,占石墙植物物种总数的17.81%和17.35%。石墙植物繁殖体散布方式以风力散布和鸟类散布为主,分别有119种和60种,占石墙植物物种总数的53.85%和27.15%。石墙植物繁殖方式以种子繁殖和兼性繁殖为主,分别有124种和88种,占石墙植物物种总数的55.71%和40.18%,其中大部分多年生草本以兼性繁殖为主。(3)石墙植物与周边地面物种相似性系数较低,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27±0.01,繁殖体为鸟类散布的石墙植物与地面植物物种组成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40±0.01,显着高于风力散布、自体散布和不确定散布方式的植物(P<0.05)。(4)石墙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共179种,约占物种总数的81.00%;又以自生植物为主,共169种,约占物种总数的76.47%;石墙植物中有29种适石墙植物在石墙周边地面生境很难发现,石墙对该类物种的生存具“避难所”作用。(5)春季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城区石墙植物有140种,郊区石墙植物有84种,城区和郊区石墙植物之间物种组成Jaccard相似性系数较低,约为0.38,物种组成存在差异。郊区石墙自生植物和乡土植物分别占物种总数的92.85%和90.71%,高于城区石墙自生植物和乡土植物占比。在石墙生境的筛选作用下,重庆城区和郊区石墙植物的物种组成具有共同特征,优势种主要为乡土植物,其中乔木和灌木优势种主要依靠鸟类散布,草本优势种主要靠风力散布。(6)南京、重庆和香港叁个城市间石墙乔木植物的地理成分、物种组成和生活型,与区域气候和城市绿化相关。南京城市石墙位于北亚热带,其上乔木植物组成呈现温带性质,常绿与落叶树种之比为0.21,以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为优势种;香港城市石墙位于南亚热带,其上乔木植物则呈现较强的热带性质,常绿与落叶树种之比为1.54,以榕树(Ficus microcarpa)为优势种;重庆城市石墙处于中间过渡的中亚热带,常绿与落叶树种之比为0.41,以黄葛树为优势种。(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栩晨[8](2017)在《基于美丽山水城市特色的重庆都市区交通应对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都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基于重庆都市区美丽的山水城市特色,对其山水城市的特征和交通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交通发展的问题,并对重庆交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主要表现为:出行需求总量增长、出行距离增加、出行质量要求提高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重庆都市区交通应对的现实策略,包括坚持公交优先理念、构建都市区"双快"网络、打造山城特色的步行交通系统、引入智能交通等,实现城市交通的绿色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7-07-27)
柯真[9](2016)在《重庆都市区内小城镇道路设计方案优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区内小城镇道路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项目建成后能否满足都市区内小城镇建设和当地民众出行的需要,影响到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和运营条件的好坏,关系到该项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最终决定该道路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对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而传统的仅以经济和财务来评价方案的优劣,忽视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是不能全面反映道路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的;都市区内小城镇道路设计方案应在原经济评价、财务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小城镇道路设计方案对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以及是否还有进行优化的空间,从而形成总体更优的方案。本文通过五宝沿江一路这一实际案例,对都市区内小城镇道路设计方案的优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结合重庆都市区内小城镇的特点,在系统分析影响小城镇道路设计方案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和社会评价四个方面,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决策原理、相对隶属度理论和系统模糊优选理论,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都市区内小城镇道路设计方案综合评价工作方法的规范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为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城镇道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创造了条件;通过重庆江北五宝沿江一路设计方案综合分析与评价,运用系统模糊优化理论模型,建立了道路设计方案的多层次多目标决策系统模糊优化理论模型,通过分析评价,对原方案进行优化和重构,形成更为合理的新方案。(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6-12-03)
王福海,吴华安,陈丹,姜文[10](2016)在《重庆山地都市区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选取LandsatTM影像和区域1:5万的地形图为基础信息源,以遥感和GIS为技术支撑,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分析了重庆山地都市区2000—2014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探讨了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5a重庆山地都市区土地利用状况变化显着,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其他地类保持相对稳定。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主要由林地支撑(69.98%~70.33%),其次是耕地及水域(34.89%~35.45%),整体变化较小,呈现逐年较少的趋势;林地、耕地面积的减少是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主要原因,建设用地的扩张进一步加剧了生态服务价值的减少;2000—2014年重庆山地都市区生态服务价值共损失183.07×10~6元,占总量的2.64%;其中各项生态功能的服务价值对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大小的等级基本稳定。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研究成果具有可信度。文章旨为重庆山地都市区土地利用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建议与参考。(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3)
重庆都市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批复:重庆环都市区纳入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近日,国家有关部委组建的评估组来到永川区、涪陵区,调研重庆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年考”情况如何?4月4日,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评估新闻通气会召开。评估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庆都市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卓,周钰婷,李和平.基于整体性保护的抗战遗产时空分布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9
[2].杨艺.重庆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接受“年考”[N].重庆日报.2019
[3].陈瑜.重庆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亮出漂亮成绩单[N].重庆商报.2019
[4].曾立.重庆8个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似八仙过海[N].重庆日报.2019
[5].王卓.基于遗产廊道理念的重庆都市区抗战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D].重庆大学.2018
[6].余海慧.基于价值评价的重庆都市区工业遗产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18
[7].李婷.重庆都市区石墙植物组成特征及成因[D].重庆大学.2018
[8].张栩晨.基于美丽山水城市特色的重庆都市区交通应对策略研究[C].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7
[9].柯真.重庆都市区内小城镇道路设计方案优选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
[10].王福海,吴华安,陈丹,姜文.重庆山地都市区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C].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