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气成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变形特征,成因机制
油气成藏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何敏,朱伟林,吴哲,钟广法,任建业[1](2019)在《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描述了珠江口盆地新近纪断裂活动、主要不整合面、差异构造沉降、古地貌与沉积响应等变形特征,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和成藏特点,明确定义新构造运动为南海扩张停止之后13.8 Ma以来发生的构造活动,共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其中上新世(5.33 Ma)是构造活动最强烈的时期。研究发现,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以东沙地区的再次隆升为最明显特征,伴随早期断裂继承性发育与坳陷区异常快速沉降,并影响海底古地貌和沉积充填;新构造运动不仅影响了油气成藏体系的各地质要素,而且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宏观格局,导致珠一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时间具有从东往西逐渐变晚的特点;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阶段是大多数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番禺4洼、恩平凹陷、白云凹陷东北部等新构造运动活跃区为浅层油气勘探最有利地区,而西江主洼、陆丰凹陷、白云凹陷西南部等新构造运动较弱区则是古近系深层油气勘探最有利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5期)
张洪,赵贤正,王居峰,刘海涛,姜文亚[2](2019)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高斜坡馆陶组不整合面及其油气成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高斜坡距离油源较远且油气主要是阶梯状运移,在馆陶组底部不整合面附近聚集成藏,形成该区的主体油藏。该区馆陶组底部不整合构成样式包括平行—削截型、平行—平行型2种类型,具下部半风化淋滤带和上部不整合面顶积层两层结构,岩性配置关系主要为上砂下泥型、上砾下泥型、上砂下砂型、上泥下泥型多样分布,而平行—削截型、上砂下泥型与上砾下泥型配置关系是油气分布的主体。立足不整合地质特征建模,开展叁维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单一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上砂下泥型、上砾下泥型的岩性配置关系是成藏的关键要素;与断层共同作用的复合油气藏,具有断层关闭时不整合岩性—断层控藏和断层开启时不整合岩性—古地形控藏两大类成藏模式。不整合与断层、古地形的复合控藏作用,使得不整合面既存在聚集油气的作用,也存在运移油气的作用。高斜坡不整合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不整合上下岩性配置关系,其次是断层启闭性和古地形构造背景,这一认识将为相似区块不整合油气藏研究与勘探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浩,王保华,陆建林,左宗鑫,徐文[3](2019)在《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断陷层油气成藏组合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的断陷层勘探程度低,沉积充填具有"火山—沉积"二元特征,成藏组合类型多,且不同构造带主力成藏组合差异大。从成藏组合类型划分入手,剖析不同成藏组合的差异,分析了长岭断陷研究区火山岩与致密碎屑岩两大类油气成藏组合的特点、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构建了3种成藏模式:(1)营城组火山岩油气成藏组合主要表现为近源、近火山口亚相、断裂输导、区域盖层、继承性古隆起控油气富集;(2)营城组下生上储式碎屑岩成藏组合表现为直接盖层、不整合—断裂复合输导、近源、继承性斜坡带(超剥带)控油气富集;(3)沙河子组源内致密油气成藏主要表现为优势相带、埋深、反转构造带控油气富集。基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成藏组合油气评价关键参数及标准,分类分区计算了不同成藏组合的油气富集概率,指出了查干花地区营城组火山岩成藏组合、东岭斜坡带、龙凤山反转构造带以及伏龙泉地区致密碎屑岩成藏组合为下步重点勘探方向,尤其是沙河子组源内致密油气勘探潜力较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韩强,黄太柱,耿锋,费剑炜,杨喜彦[4](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早期(45.5~16.5 Ma)和喜马拉雅中—晚期(22~4 Ma)2期海相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雅克拉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翘倾"作用控制了海相油气的晚期充注和成藏有利区。喜马拉雅早期,雅克拉地区前中生界构造呈北东高、西南低的构造格局,油气充注范围广,雅克拉—雅东构造圈闭群均处于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范围内。喜马拉雅晚期受库车坳陷快速沉降,雅克拉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发生了"翘倾"作用,前中生界构造由原来的北东高和西南低格局转变为北东低和西南高的构造格局,轮台断裂构造带及其以南圈闭是晚期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同时构造"翘倾"使喜马拉雅早期充注的海相油气藏遭受破坏或向南调整聚集。(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王宝萍[5](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ZS地区长6-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研究区9口井23块储层样品进行包裹体分析,依据不同类型烃类包裹体产状、丰度、气液比大小、地球化学组分和与烃类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参数对比分析,并结合盆地热演化史和埋藏史恢复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油藏的成藏史。结果显示:研究区流体包裹体存在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叁类;石英愈合微裂隙和石英加大边两类宿主矿物产状;有机质的成熟度属于中等;油气成藏为相对漫长的连续过程,充注没有明显的间断,为一期成藏,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王德英,薛永安,于海波,黄江波,张宏国[6](2019)在《渤中凹陷斜坡类型与新近系油气成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海域新近系是最重要的勘探层系,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深层汇聚脊、基底形态、斜坡产状等共同控制了浅层的油气富集。本文主要依据洼中隆起型汇聚脊特征及其与斜坡产状的关系,结合基底形态将渤中凹陷区斜坡划分为14个二级斜坡带。不同类型斜坡带的浅层成藏模式、成藏特征分化性较大,其中顺脊斜坡区运移条件好,油气在高凸起区大规模聚集成藏,斜坡区难以大规模成藏,但是在切脊断裂强发育区可以形成中小型商业聚集;横向脊宽缓斜坡区是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部位,具有多个交叉脊成排成带富集的特征;挠曲坡折晚期断裂相对不发育,深层沉积砂体发育,油气主要富集在深层,一部分可以侧向运移在斜坡高部位馆陶组成藏,但规模相对较小。勘探实践表明,斜坡类型及其浅层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可以有效指导渤海海域斜坡区勘探,指明下步方向,并为类似的断陷盆地浅层勘探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4期)
董大伟,赵利,李婷婷,施瑞,李彤[7](2019)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统计国内断陷盆地斜坡带的宽度和坡度基础上,以冀中坳陷文安、蠡县、束鹿西3大典型斜坡带为例,利用现有的地震、石油地质等资料,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各类型斜坡带构造演化及其成藏特征。根据斜坡带的坡度和宽度,划分出宽缓型、平台型和窄陡型3类斜坡带,分别对应冀中坳陷的文安斜坡、蠡县斜坡和束鹿西斜坡。宽缓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单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浅,以沉积为主控因素;宽缓型斜坡油气成藏以横向长距离运移、多层系含油为特征,圈闭类型多样。平台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双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中等,为构造—沉积复合型成因机制;平台型斜坡含油气丰度取决于斜坡内生烃次洼,圈闭类型以鼻状构造和岩性尖灭为主。窄陡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单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深,以构造为主控因素;窄陡型斜坡带油气成藏以垂向运移为主要特征,圈闭类型以构造型为主。(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白桦,张建国,米中荣,杨滔,王荣新[8](2019)在《伊拉克中部油区油气成藏要素特征及成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美索不达米亚盆地是全球油气最富集的盆地之一,研究区位于该前陆盆地的斜坡带,其地质认识程度低,对油气成藏的研究不系统。基于地震剖面和烃源岩热解数据,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伊拉克中部油区油气成藏要素。研究表明,该区正断层未断穿新生代地层,断裂活动中部最强,北部较弱,南部最弱;褶皱活动中部最强,南部稍弱,北部最弱。早白垩世-中白垩世期间,研究区处于弱伸展构造环境;晚白垩世Hartha组沉积时期,断层发生正反转,研究区处于弱挤压构造环境;晚白垩世末到始新世,研究区处于弱伸展构造环境;渐新世,褶皱作用开始;中新世,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上白垩统Khasib组-Hartha组砂屑灰岩和下白垩统Zubair组砂岩是研究区主要储层。主力烃源岩为中侏罗统Sargelu组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Chiagara组,次要烃源岩为下白垩统Ratawi组和Zubair组。综合分析认为:与油源断裂紧临的背斜圈闭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侏罗系顶部发育良好的盖层,可为下伏主力烃源岩排出烃类的成藏提供良好的封盖条件,推测中-下侏罗统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4期)
薛志远[9](2019)在《梨树断陷苏家洼槽油气成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梨树断陷苏家洼槽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成藏模式及成藏主控因素入手,对本区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认为本区有效烃源岩为营城组下部及沙河子组的大套暗色泥岩,烃源岩类型以Ⅱ1型为主。目前状态下苏家洼槽烃源岩在1000~2750m后开始成熟并具有排烃能力。结合本区构造演化、沉积储层、生烃条件及其配置关系,认为苏家洼槽发育营二段、营一段和火石岭组叁套含油气层。(本文来源于《石油知识》期刊2019年04期)
郑庆华,尤继元[10](2019)在《黄骅坳陷王官屯构造带白垩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骅坳陷王官屯构造带白垩系火山岩发现了多口高产井,油气较为富集。为了探讨该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王官屯构造带火山岩油气地质特征,结合包裹体及埋藏史,明确了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王官屯构造带油气来源于孔店组孔二段暗色泥岩和页岩;火山岩储层岩性为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可划分为4类岩相、7种亚相;原生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气孔、晶间孔、粒间孔及收缩缝,次生储集空间主要为高孔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发育两大类有利储层;火山岩具有2套储盖组合,即地垒构造圈闭及断鼻构造圈闭;油气充注期开始于晚渐新世,持续至今,为典型的"新生古储"侧向供烃油气成藏模式。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供烃窗口控制源岩侧向供烃,构造缝与溶蚀作用改善储集性能,构造样式及演化控制油气保存与聚集。(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9年05期)
油气成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高斜坡距离油源较远且油气主要是阶梯状运移,在馆陶组底部不整合面附近聚集成藏,形成该区的主体油藏。该区馆陶组底部不整合构成样式包括平行—削截型、平行—平行型2种类型,具下部半风化淋滤带和上部不整合面顶积层两层结构,岩性配置关系主要为上砂下泥型、上砾下泥型、上砂下砂型、上泥下泥型多样分布,而平行—削截型、上砂下泥型与上砾下泥型配置关系是油气分布的主体。立足不整合地质特征建模,开展叁维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单一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上砂下泥型、上砾下泥型的岩性配置关系是成藏的关键要素;与断层共同作用的复合油气藏,具有断层关闭时不整合岩性—断层控藏和断层开启时不整合岩性—古地形控藏两大类成藏模式。不整合与断层、古地形的复合控藏作用,使得不整合面既存在聚集油气的作用,也存在运移油气的作用。高斜坡不整合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不整合上下岩性配置关系,其次是断层启闭性和古地形构造背景,这一认识将为相似区块不整合油气藏研究与勘探提供有益的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气成藏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何敏,朱伟林,吴哲,钟广法,任建业.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成藏[J].中国海上油气.2019
[2].张洪,赵贤正,王居峰,刘海涛,姜文亚.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高斜坡馆陶组不整合面及其油气成藏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3].李浩,王保华,陆建林,左宗鑫,徐文.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断陷层油气成藏组合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9
[4].韩强,黄太柱,耿锋,费剑炜,杨喜彦.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J].石油实验地质.2019
[5].王宝萍.鄂尔多斯盆地ZS地区长6-长9油层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史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
[6].王德英,薛永安,于海波,黄江波,张宏国.渤中凹陷斜坡类型与新近系油气成藏特征[J].中国海上油气.2019
[7].董大伟,赵利,李婷婷,施瑞,李彤.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9
[8].白桦,张建国,米中荣,杨滔,王荣新.伊拉克中部油区油气成藏要素特征及成藏模式[J].地质科技情报.2019
[9].薛志远.梨树断陷苏家洼槽油气成藏特征研究[J].石油知识.2019
[10].郑庆华,尤继元.黄骅坳陷王官屯构造带白垩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