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火箭增程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火箭,炮弹,火箭弹,密集,火具,偏角,初速。
火箭增程弹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峰,王鹏新,曹成壮,王红革,纪雪松[1](2015)在《火箭增程弹发动机推力辨识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火箭增程弹射表编拟和弹道仿真的精度,文中利用样条函数与参数微分修正技术构建弹道时变参数整体辨识方法,给出了发动机标准特性参数与非标准特性参数的转换模型,实现了从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数据获取发动机动态推力。射表编拟实践和仿真验证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赵宜新,钱建平,季正峰[2](2006)在《火箭增程弹延时点火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针对火箭增程炮弹在发射过程中,实现火箭发动机延时点火设计了一种利用炮膛内的膛压作为环境力,能够避免高膛压击穿,具有延时精度好、作用可靠性高、完成发火、延期、点火功能的长延时点火具,描述了此点火具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建立了工作过程的物理模型,并给出了试验结果。为增程炮弹或其它弹药的延时点火具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06年S6期)
孙爱明[3](2001)在《火箭增程弹多普勒雷达测速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火箭增程弹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弹道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全弹道分为叁段,根据各段不同的特点导出了不同的弹道模型及测试数据处理方法。在火箭发动机工作段采用了多项式拟合方法,结合六自由度的弹道方程拟合换算推力曲线;在发动机不工作的炮口段和被动段采用Chapma-Kirk拟合方法结合四自由度的弹道方程求取阻力系数。通过编制火箭增程弹多普勒雷达测试数据处理程序,进行实例计算证明,本文推导的数据处理方法正确可靠。该方法可以用于火箭增程弹多普勒雷达测速数据处理。(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1-12-01)
叶道海[4](1991)在《提高低速、低旋火箭增程弹密集度分析及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40Ⅱ型反坦克火箭增程弹(Ⅱ型弹)战斗部威力比40型反坦克火箭弹(40型弹)有较大的突破.Ⅱ型弹弹重增加较多,炮口初速、炮口转速明显下降.炮口初速与和转速的降低.是影响Ⅱ型弹密集度的主要因素.由于Ⅱ型弹仍采用40发射筒,火炮条件受到制约,从提高初速的途径来提高密集度是行不通的.为此除了新设计弹尾涡轮来提高膛内转速外,还根据弹种的特点做了全弹的推力中心,质心、阻心叁点之间的位置距离和确定增程发动机点火箭的合理转速等工作.本文是以上述措施提高低速、低旋火箭弹密集度而写的,同时将试验数据、计算结果与同类型弹种的主要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确已证明是提高密集度的有效措施,它对近程反坦克火箭弹总体方案设计的参数确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依据。(本文来源于《弹道学报》期刊1991年01期)
于训杰[5](1984)在《火箭增程弹滚花表面的自动光学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将战斗部装配到其推进系统(火箭发动机)之后,在发射和飞行期间,战斗部和推进系统必须始终保持锁紧状态。传统做法是,在战斗部和火箭发动机之间用粗牙螺纹拧紧,并用滚花表面协助锁紧。最近克莱斯勒-亨兹维利公司的电子分部为美国陆军军械研究和发展司令部研制出滚花表面的半自动光学检验系统(本文来源于《现代兵器》期刊1984年08期)
赵祥乾[6](1983)在《火箭增程弹初始扰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探讨了初速VO对由初始扰动■0、0和0引起的偏角■0、■0和■0的影响,给出了它们的关系式和关系曲线:进而探讨了影响初始扰动0和■0的主要因素.并应用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推出了前冲.后座冲量△I与初始扰动(?)0的关系式以及炮管垂直冲量I_L与初始扰动■0的系关式;然后在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了影响前冲.后座冲量△I和炮管垂直冲量I_L的主要因素,最后得出了总体设计中提高密集度的几点启示.(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1983年04期)
江鑫明[7](1982)在《关于涡轮式火箭增程弹的扰动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现有的外弹道学基本运动方程出发,采用WKB法求解了包含马格努斯力矩系数在内的攻角方程,并积分偏角方程,得到了涡轮式火箭增程弹在起始段、主动段和被动段中诸扰动因素(起始扰动、推力偏心、动不平衡和风)引起的攻角及偏角特征函数。文中分两种情况((?)为常数及不为常数)讨论了主动段的角运动规律,得出对于单一直喷管情况为保证点火时的稳定性,推力加速度存在一个上限,该上限随点火时速度的减小而迅速减小,在选择点火时间时必须考虑这个上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1982年03期)
孙富治[8](1982)在《XM650E4火箭增程弹内部温度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XM650E4火箭增程弹飞行过程中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对战斗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美国陆军弹道研究所1976年在尤马靶埸对XM650E48英寸火箭增程弹做了试验。试验过(本文来源于《现代兵器》期刊1982年01期)
蒲兆友[9](1981)在《火箭增程弹立靶密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高初速火箭增程弹解决密集度时应注意的问题,结合Z-5火箭增程弹的特点,重点讨论了总体参数选择及一些影响密集度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一些对Z-5产品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供同类产品设计时参考。(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1981年01期)
徐明友[10](1980)在《火箭增程弹的扰动运动理论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几个主要扰动因素引起的火箭增程弹的扰动运动特性,导出了散布计算及确定合理点火条件的公式,为正确选取一些重要设计参数并进行散布分析提供了依据。全文分以下几个专题:①野战尾翼式增程弹扰动运动特性;②高初速条件下起始扰动引起偏角的极限值;③高初速条件下周期性扰动因素所引起的扰动运动;④合理点火条件的确定;⑤反坦克增程弹的立靶散布。本文是在文[1]基础上修订补充而成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0年02期)
火箭增程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中针对火箭增程炮弹在发射过程中,实现火箭发动机延时点火设计了一种利用炮膛内的膛压作为环境力,能够避免高膛压击穿,具有延时精度好、作用可靠性高、完成发火、延期、点火功能的长延时点火具,描述了此点火具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建立了工作过程的物理模型,并给出了试验结果。为增程炮弹或其它弹药的延时点火具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箭增程弹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峰,王鹏新,曹成壮,王红革,纪雪松.火箭增程弹发动机推力辨识与应用[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5
[2].赵宜新,钱建平,季正峰.火箭增程弹延时点火具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
[3].孙爱明.火箭增程弹多普勒雷达测速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1
[4].叶道海.提高低速、低旋火箭增程弹密集度分析及措施[J].弹道学报.1991
[5].于训杰.火箭增程弹滚花表面的自动光学检验[J].现代兵器.1984
[6].赵祥乾.火箭增程弹初始扰动研究[J].兵工学报.1983
[7].江鑫明.关于涡轮式火箭增程弹的扰动运动[J].兵工学报.1982
[8].孙富治.XM650E4火箭增程弹内部温度测量[J].现代兵器.1982
[9].蒲兆友.火箭增程弹立靶密集度研究[J].兵工学报.1981
[10].徐明友.火箭增程弹的扰动运动理论及其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