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怒江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演化过程分析

班公湖-怒江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演化过程分析

一、班公湖—怒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演化历程的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向珍,熊发挥,张承杰,陈建,张然,闫金禹,杨经绥[1](2021)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地幔橄榄岩成因:来自钻孔ZK02地幔橄榄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约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是该缝合带出露面积最大的蛇绿岩。为查明岩体成因,在丁青东岩体中实施了一口165.19m的钻孔。除最顶部有约0.5m厚的第四系残坡积物外,其余均为地幔橄榄岩。结合显微镜鉴定将岩心划分出17个岩性单元层,岩性主要以方辉橄榄岩为主,夹少量纯橄岩和含铬铁矿纯橄岩。地幔橄榄岩中橄榄石的Fo变化于88.79~93.73,铬尖晶石的Cr#变化于44.33~81.66,揭示丁青地幔橄榄岩可能经历过约20%~40%的中高度部分熔融作用;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具有富镁(MgO=45.98%~49.45%)、贫铝(Al2O3=0.19%~1.37%)和贫钙(CaO=0.28%~0.70%)的特点,属于熔融程度较高的地幔残余物质。岩石具有明显不同于阿尔卑斯蛇绿岩的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指示区内地幔橄榄岩先经历了较强程度的部分熔融,后经历了俯冲消减过程中的流体交代。利用地幔橄榄岩中的铬尖晶石成分计算母熔体Al2O3含量对应的FeO/MgO值,与不同构造环境原始岩浆成分相比较,发现丁青地幔橄榄岩母熔体大多处于玻安岩中。纯橄岩氧逸度估算FMQ=-3.05~-0.71,方辉橄榄岩氧逸度FMQ=-3.89~+1.47,显示丁青地幔橄榄岩有俯冲作用的参与。通过丁青钻孔岩心的研究,提出丁青东岩体可能形成于俯冲带之上的弧前环境这一观点。

王冬兵,王保弟,潘桂棠,罗亮,唐渊[2](2021)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东段早石炭世洋壳残片及其古特提斯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东段是破译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在对八宿县怒江大桥-邦达地区嘉玉桥岩群详细野外观察基础上,对赋存其中的玄武岩岩块及其围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并对玄武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嘉玉桥岩群具有构造混杂岩的特征,基质主要为板岩、千枚状板岩、薄层状结晶灰岩,岩块主要为玄武岩、结晶灰岩、大理岩。玄武岩岩块锆石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均一的年龄结果显示其为基性岩浆结晶锆石。基性锆石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338±2Ma,代表玄武岩形成时代。玄武岩的围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范围为3157~500Ma,最年轻一组年龄为513~500Ma,限定其原始沉积时代不早于该年龄范围。玄武岩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无异常,εNd(t)值为+7.4~+8.5,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N-MORB型玄武岩一致。受海水蚀变影响,Rb、Ba、U、Sr元素和87Sr/86Sr(i)同位素有不同程度的富集。玄武岩岩块是由亏损地幔中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代表洋壳残片。八宿县怒江大桥-邦达地区嘉玉桥岩群是一套俯冲增生杂岩,其基质岩石和岩块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构造就位时间有待进一步限定。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存在较多前侏罗纪的化石和同位素年龄信息,本研究揭示班公湖-怒江洋在338±2Ma已经具有成熟的洋壳,指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打开时间应早于早石炭世(338±2Ma)。

李航,王明,曾孝文,曾先进,申迪[3](2021)在《西藏阿索地区目思旦角凝灰熔岩形成时代、岩浆成因及构造背景》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探讨西藏中部阿索地区的白垩纪岩浆活动演化历史,于阿索南部的目思旦角附近采集了一期早白垩世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熔岩样品,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及全岩地球化学测试。测得目思旦角凝灰熔岩中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9.3±1.9 Ma(n=17,MSWD=0.039)。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凝灰熔岩具有极高的Si O2(76.27%~78.70%)含量,中等的Al2O3(11.23%~12.21%)及全碱(5.60%~6.30%)含量,很低的全铁(1.16~1.50%)、Ca O (0.62%~1.40%)、Mg O (0.19%~0.24%)、T i O2(0.09%~0.15%)和P2O5(0.02%~0.02%)含量;且它们表现出富集U、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 i等高场强元素,并具有富集的轻稀土元素,平缓的重稀土元素,以及明显的负Eu异常。这些特征与陆缘弧地区发育的典型I型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属性相似,指示它们的源区可能为部分熔融的中地壳,并在后期经历了显着的结晶分异作用。结合阿索地区已报道的120 Ma左右的陆缘岛弧岩浆活动,以及105 Ma左右的伸展型岩浆活动,认为阿索地区130 Ma左右的早白垩世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熔岩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的构造背景。

陶刚,杨远江,杨文光,朱利东,祁欣,卢志友,何碧[4](2021)在《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西段亚日二长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证据》文中提出广泛分布在拉萨地体的中生代岩浆岩越来越受到地质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研究成果对拉萨地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拉萨地体西段晚侏罗世亚日二长花岗岩体岩石成因、岩浆源区性质目前尚未得到很好地约束。对拉萨地体中西段亚日二长花岗岩体进行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52.1±1.5 M a,表明其形成于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Si O2含量为73.55%~74.19%,P2O5为0.12%~0.14%,铝饱和指数(A/CNK)为1.07~1.23,主要为一套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ΣREE)在104.12×10-6~247.22×10-6之间,(La/Yb)N值为32.14~51.03,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54~0.68),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右倾特征;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样品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Th、U,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Nb、Ti的特征,整体显示其为一套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综合表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和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的双向俯冲作用引起冈底斯微陆块与下察隅岩浆弧带发生陆-弧碰撞,而被板块俯冲作用卷入新生地壳的泥质岩夹杂砂岩在受热后抬升减压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晚侏罗世亚日S型二长花岗岩,同时研究区在晚侏罗世可能处于构造背景体制的转换阶段,即可能处于由俯冲向碰撞作用过渡的演化过程。

车旭,刘一鸣,范建军,于云鹏,郭润华,权立诚,解超明,王明[5](2021)在《西藏洞错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圈拆沉的产物》文中研究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恢复和反演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对南羌塘地块南缘洞错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为74.1±1.1 Ma,εHf(t)值为4.5~6.9。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具弱负Eu异常;富集Rb、Th、U、K和Pb,亏损Ba、Nb、Ta、La、Ce、P和Ti。该花岗闪长斑岩为加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在综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岩石圈拆沉的产物。

刘飞,李观龙,薄容众,杨经绥[6](2021)在《班公湖-怒江洋的扩张脊俯冲:宗白增生杂岩中侏罗世辉长岩脉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文中指出丁青蛇绿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被宗白增生杂岩分为东、西2个蛇绿岩体,面积分别约为400 km2和150 km2。宗白增生杂岩由异地体亚宗混杂岩和上部原地体陆缘碎屑沉积岩组成。亚宗混杂岩由低变质岩带、砾岩带、玄武质凝灰岩夹薄层泥硅质岩带和作为主要基质的泥页岩夹薄层杂砂岩组成,其中泥页岩基质被中侏罗世辉长岩脉侵入。辉长岩脉发育双侧冷凝边,走向90°~110°不等,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成分均介于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之间,结合εN d(t)=1.88~2.41和(87Sr/86Sr)t=0.70912~0.70919,指示宗白辉长岩岩浆为大洋岩石圈地幔底部地震波低速带(LVZ)顶部富集挥发分和不相容元素的洋岛玄武岩型熔体,与源自LVZ下部亏损软流圈地幔的正常洋中脊玄武岩型熔体混合的产物,形成于弧前扩张脊与俯冲带相互作用的板片窗环境。

侯增谦,许博,郑远川,郑洪伟,张洪瑞[7](2021)在《地幔通道流:青藏高原大规模生长的深部机制》文中提出地处喜马拉雅造山带后陆区的青藏高原,其成因与生长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前人资料和我们的综合研究发现,西起西昆仑,东经北羌塘和昆仑山口,向南折向芒康-大理,直抵红河-哀牢山,发育一条跨越青藏高原不同构造单元的长达数千公里的巨型高热流带,并显示由高原内部向东北部边缘迁移之势.沿此巨型高热流带,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钾质镁铁质岩-煌斑岩群(42~32 Ma)和钾质碱性岩-碳酸岩(27~7 Ma)、软流圈减压熔融产生的洋岛玄武岩(ocean island basalts, OIB)(16~1 Ma),以及中下地壳熔融产生的钾质长英质岩(40~0.3 Ma)呈群聚式断续展布;以峰期麻粒岩相变质为特征的高温深变质带与大型走滑断裂带(40~17 Ma)相伴发育;下地壳麻粒岩包体具有高达800°C的变质温度,地幔橄榄岩包体显示地幔垂直流动特征;地球物理探测所揭示的6个大型低速异常体呈群聚式、等间距、断续式展布.我们提出:印度大陆岩石圈地幔俯冲触发了亚洲大陆软流圈涌动,后者沿后陆区若干地幔通道垂直上涌,热蚀并吞噬地幔岩石圈,直抵地壳底部.这些"地幔通道流"源于400 km深处,形成于晚(硬)碰撞以来(≤40 Ma),不仅为维持青藏高原隆升提供了深部热能,而且为高原地壳生长输送了新生幔源物质,同时引发中下地壳塑性流变和侧向流动,并驱动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侧向生长.

张少文,纪占胜,武桂春,李涌溪[8](2021)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物玛地区原“晚古生代”混杂岩块中发现中生代化石》文中指出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物玛地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地层中新发现了中生代孢粉化石14种及未定种,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将该地层修订为下白垩统多尼组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上石炭统拉嘎组被修订后,研究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不再存在拉嘎组混杂在中生代地层中的现象。同时本次研究在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以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物玛分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中,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10种及未定种,并在其灰岩夹层中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6种及未定种,同时在原划分为中二叠统下拉组中也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根据化石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拉嘎组和下拉组分别被修定为上侏罗统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至此,物玛分区的上侏罗统以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为代表,与其北侧的班公湖—怒江地层区上侏罗统可进行对比。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为例,证实在混杂岩带开展古生物学研究非常必要。

赵峥[9](2021)在《嘉黎断裂那曲—通脉段活动性分段与多尺度地貌特征》文中提出嘉黎断裂带是一条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大型走滑断裂,也是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最东端的一条断裂,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块体运动重要的调节断裂。断裂全长超500km,从平坦高原内部向SE方向延伸,经过南迦巴瓦构造结前缘,后转为SSE走向延伸出西藏,跨越三大类型的地貌单元。对嘉黎断裂带进行晚第四纪活动性的系统性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现今青藏高原的变形模式,对认识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检验刚性块体模型和连续变形模式的关键构造。本文通过Google Earth影像解译、Aster30m分辨率的DEM分析以及高精度无人机航测的DEM分析处理,并结合野外细致调查,确定了断层的几何展布,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段。主要通过野外实地测量、无人机高精度DEM测量、剖面图绘制等工作,得到嘉黎断裂的走滑量及正断量,进行剖面清理、OSL及14C的样品测年工作,对嘉黎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研究,取得以下结论:(1)嘉黎断裂带从高原内部以NW-NNW走向绕过东构造延伸出西藏,从遥感影像上可以清晰看到嘉黎断裂经过三大地貌单元,依次是平坦高原内部、U型河谷过渡带、V深切峡谷带,通过提取区域的地形起伏度、地表陡峭度、HI指数、条带状剖面的地貌指数,分析断裂带不同段的地貌及活动性差异,确定基本分段原则,即那曲-林堤段、夏玛-嘉黎段和嘉黎-察隅段;根据前人地质工作及大地测量结果显示,那曲-林堤段、夏玛-嘉黎段张扭性质,嘉黎-通麦段在东构造界北缘,受持续向北运动影响表现为压扭性质,通麦-察隅段推测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特征,地貌特征也反应该性质的转换。(2)嘉黎断裂北西段那曲-林堤段整体走向NW-SE,倾向NE,倾角>60°,全长近55km,卫星影像上线性特征明显,沿线冲沟均有明显位错,沿途可见一系列的反向陡坎和串珠状沼泽地,表明断裂除明显右旋走滑运动外,还有显着的正断特征。在克加村陡坎处,测得沼泽地宽度以及边坡坡度,通过假设断裂倾角可能值,计算得到断层倾向滑动量为31.7-41.7m之间,在该地区阶地上采集的OSL样品年代为24.4±2.05ka,得到断裂1.30-1.71mm/a倾向滑动速率;断裂走滑使诺玛隆村处的不对称河流阶地发育,通过对阶地的恢复,得到110m二级阶地位错量和290m三级阶地位错量,依据前人在三级阶地上采集的OSL样品定年结果,得到那曲断裂约6.1mm/a的走滑速率。(3)那曲断裂地表破裂带清晰可辨的部分自克加村至克马尼亚,长度达30km,沿线有多处草皮撕裂,并根据新月形撕裂构造,测量得其单次水平位错量0.56m,垂直位错量0.42m,另外在断裂东端的桑地盆地西侧发育一条长500m的张性破裂,无明显水平和垂直位错,裂缝最大宽度10cm,根据高原草皮破坏恢复周期,推测地震发生在距今300a以内,根据破裂长度与震级关系,估计那曲断裂的发震震级区间约为5.2-6.6级;(4)那曲断裂两端发育两个小型三角形张性盆地,在盆地之间断裂行迹最为清晰,地表破裂带也主要在该段落上,而延伸出盆地之后活动性明显减弱。通过对盆地的剖面测量证实,位于断裂西端北西侧的克马尼亚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盆地东侧发育控盆正断裂,断裂活动形成眉脊;断裂东端东南侧的桑地盆地地势自东南向西北缓降,而盆地西侧形成陡崖,推测盆地边缘发育控盆正断裂,因此提出那曲断裂的运动学模式,断裂北侧的羌塘块体快速向东运动,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运动,由于两侧盆地拉张吸收大部走滑量,导致盆地内外活动速率的差异性。(5)实地考察后对夏玛-嘉黎段断裂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段,由东向西依次为娘亚-帕多段、雀隆段、夏玛段。娘亚-帕多段断层走向279-291°,长度26km,从嘉黎县城西南隅娘亚基地内向NWW方向延伸到帕多村,线性特征明显,通过卫星影像判读,其西延部分似乎与当雄-嘉黎剪切带相接;雀隆段断层走向302°,长度约12km,因其较其他段的强活动性以及反常的断裂倾向,推测其为一条右行走滑阶区内的调节断裂;夏玛段断层走向275-280°,长度约30km,在夏玛盆地南北两侧进行了无人机航测和剖面清理工作,综合分析认为夏玛盆地南缘的断裂为主断裂,北侧的断裂应是被动分支断裂。在三段断层上均有倾向NNE的陡坎发育,因此推断断层性质都为右旋走滑兼正断。娘亚-帕多段断裂上一处基岩断错量达到15m,因基岩陡崖与区域三级阶地高程一致,取断裂正断活动开始的年代为三级阶地的形成最大年代,三级阶地的OSL定年结果为38±1.6ka,得到约0.4mm/a的倾向滑动速率。嘉黎县城西9km处的四级阶地上的冲沟位错揭示了断裂的走滑特征,冲沟最大位错量达96m,前人测得本区域四级阶地的定年结果为47.5±5.4ka,得到约2mm/a的走滑速率。那曲-嘉黎段断裂活动速率由西向东有明显降低趋势,推测是由于高原中部块体整体向东运动过程中,向东逐渐受东构造结向北推挤作用影响,致使嘉黎断裂的右旋走滑活动速率降低,断裂的正断作用也相对减弱。(6)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那曲-嘉黎段表现为南侧抬升,而北侧下降的总体特征,结合地球物理、GPS研究结果,建立该段地球动力学模型:在印度块体持续向北东运动,断裂南侧拉萨块体抬升量明显高于北侧的羌塘块体,导致断裂北侧快速向东运动的同时,还有显着的向北倾滑运动。地质工作表明,班公怒江缝合线附近以南的广大区域内的走滑断层都具有正断特征;对青藏高原进行的三维GPS测量结果,揭示了高原上不同区域的抬升与沉降特征,印证了嘉黎断裂现今的正断特征;嘉黎断裂显示的张性特征可能来自于深部地壳挤压隆起、中部软弱层的存在引起的上部地壳的不均匀沉降。地球物理资料显示,92°E附近的印度地壳以高角度俯冲挤压高原下地壳,可能造成拉萨地体下地壳的隆起;壳内水平反射层的存在可能代表中地壳的软弱层存在。

董宇超[10](2021)在《西藏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被认为是约束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和反演古大洋演化史的重要证据。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位于拉萨板块的中部,是近年来青藏高原上新识别的一条重要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被认为是青藏高原高压变质作用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进展。自松多地区榴辉岩发现以来,在吉朗、新达多、白朗等地区又陆续发现了新的榴辉岩露头,不仅扩大了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分布范围,并且在年代学、变质温压条件和变质相平衡模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榴辉岩受后期改造作用明显以及区域上复杂的构造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程度仍然较低,关于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属性、形成机制及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等问题仍尚未解决。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内的榴辉岩样品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研究表明,松多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266Ma-265Ma,锆石206P/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6.4±9.3Ma、265.1±5.3Ma和266.5±2.5Ma;龙崖松多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268Ma-261Ma,锆石206P/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8.3±7.3Ma、260.5±6Ma和261±5.1Ma;吉朗榴辉岩的锆石206P/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4±12Ma,因此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中二叠世。通过对松多和龙崖松多地区榴辉岩的直接围岩中白云母进行40Ar-39Ar同位素测年,获得的有效坪年龄分别为234.9±2.7Ma和223.3±2.3Ma,表明其折返时代为晚三叠世。结合白朗地区报道的峰期变质时代为晚三叠世的榴辉岩数据,本文认为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主要分为中晚二叠世(274Ma-254Ma)和晚三叠世(238Ma-230Ma)两个时期。在对榴辉岩的岩相学、矿相学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电子探针成分测试结果,确定了松多和龙崖松多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矿物组合,标定了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最终获得松多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T条件为606—695℃和23.5—27.5k Pa;龙崖松多地区榴辉岩峰期变质的P—T条件为593—679℃和21.6—25.8k P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内中晚二叠世的榴辉岩具有低硅、富镁、铝的特征,与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Ti O2含量变化较大,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变化趋势分组明显,具有N-MORB和E-MORB的原岩属性;晚三叠世榴辉岩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典型的OIB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上中二叠世OIB型蛇绿岩与晚石炭世的OIB型火山岩等证据,本文认为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上具有不同地球化学属性的榴辉岩可能是地幔柱和大洋中脊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由于其易于开采、可利用组分高和对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上榴辉岩中金红石矿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利用地球化学手段分析这些岩石的Ti O2含量,发现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可能存在富钛的基性原岩,这是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形成的物质基础;榴辉岩的温压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上存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变质作用,这有利于金红石的大量保存;此外,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及其直接接触围岩的40Ar-39Ar的测年结果,表明松多高压变质带上的榴辉岩都具有较快的折返速率,有利于榴辉岩中金红石的保存。因此,本文认为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具备成矿的基本条件,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通过对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结果,结合区域蛇绿岩、岩浆岩以及地层等方面的资料,本文探讨了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了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演化模式。晚石炭-早二叠世(~300Ma),松多古特提斯洋初具规模,区域上广泛出露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松多岩组代表了松多古特提斯洋盆初始打开过程中的沉积记录;中晚二叠世(274Ma-254Ma),松多古特提斯洋发生洋内俯冲作用,晚二叠世榴辉岩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晚三叠世(238Ma-230Ma),区域上一部分洋岛基座(OIB型洋壳)随着松多古特提斯洋壳持续俯冲向下被拖拽至地幔深处,在晚三叠世形成白朗榴辉岩,随着俯冲板片断离产生的巨大差应力作用将白朗榴辉岩沿着俯冲通道折返回地表;早侏罗世(199Ma-163Ma),在中拉萨地块南缘形成了火山-岩浆弧,早侏罗世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侵位于上石炭-下二叠统松多岩组之中;并伴随着中拉萨地块南缘及蛇绿岩残片的向南增生,形成了区域内早侏罗世弧岩浆作用。

二、班公湖—怒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演化历程的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公湖—怒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演化历程的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地幔橄榄岩成因:来自钻孔ZK02地幔橄榄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钻孔岩性柱及岩相学特征
3 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地幔橄榄岩矿物化学特征
        4.1.1 橄榄石
        4.1.2 辉石
        4.1.3 铬尖晶石
    4.2 地幔橄榄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
        4.2.2 稀土元素
        4.2.3 微量元素
        4.2.4 铂族元素
5 讨论
    5.1 丁青地幔橄榄岩的原始岩浆特征及成因
    5.2 丁青蛇绿岩的构造环境
6 结论

(2)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东段早石炭世洋壳残片及其古特提斯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野外地质及岩石特征
3 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锆石U-Pb年龄
    4.2 全岩元素组成
    4.3 全岩Sr-Nd同位素
5 讨论
    5.1 玄武岩形成时代
    5.2 玄武岩岩石成因
        5.2.1 蚀变及地壳同化混染评估
        5.2.2 岩石成因
    5.3 嘉玉桥岩群时代及其属性
    5.4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早期演化
6 结论

(3)西藏阿索地区目思旦角凝灰熔岩形成时代、岩浆成因及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与样品特征
2 测试方法及结果
    2.1 测试方法
    2.2 测试结果
3 讨论
    3.1 岩浆成因
    3.2 构造背景
4 结论

(4)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西段亚日二长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描述及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锆石U-Pb测年结果
    3.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 讨论
    4.1 岩石成因及演化特征
    4.2 构造背景及意义
5 结论

(5)西藏洞错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圈拆沉的产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岩石学特征
3 分析方法
    3.1 锆石U-Pb测年与Lu-Hf同位素
    3.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4 分析结果
    4.1 锆石U-T h-Pb与Lu-Hf同位素测试
    4.2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 讨论
    5.1 岩石成因
    5.2 构造背景
    5.3 地球动力学机制
6 结论

(6)班公湖-怒江洋的扩张脊俯冲:宗白增生杂岩中侏罗世辉长岩脉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宗白增生杂岩
3 样品描述和测试方法
4 测试结果
    4.1 主量和微量元素
    4.2 Sr-N d同位素
5 讨论
    5.1 构造环境和地幔源区
    5.2 班怒洋俯冲极性的地质意义
6 结论

(7)地幔通道流:青藏高原大规模生长的深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主要构造变形与高原生长
3 地壳深熔变质与深部热状态
    3.1 高温变质与地壳深熔
    3.2 下地壳包体与地壳热状态
4 主要岩浆组合与地幔源区特征
    4.1 时空分布与岩石组合
    4.2 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源岩
5 地幔包体与地幔垂向运动
6 高原北东部深部结构与大型低速体群
7 讨论
    7.1 地幔通道流的概念与由来
    7.2 地幔通道流的启动机制
    7.3 地幔通道流的空间位置与结构形态
    7.4 地幔通道流的发育过程
    7.5 地幔通道流的垂向与侧向流动

(8)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物玛地区原“晚古生代”混杂岩块中发现中生代化石(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测剖面描述
    1.1 剖面A
    1.2 剖面B
    1.3 剖面C
2 岩石地层单位厘定及其古生物学证据
    2.1 剖面A的地层划分及其古生物学证据
    2.2 剖面B地层划分及其古生物学证据
    2.3 剖面C地层划分及其古生物学证据
3 地质学意义讨论
4 结论和建议

(9)嘉黎断裂那曲—通脉段活动性分段与多尺度地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区域地震活动性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构造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活动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球物理场
    2.4 现代地壳形变与构造应力场
    2.5 区域地貌特征
第三章 嘉黎断裂几何结构
    3.1 遥感影像解译及差分GPS测量
    3.2 嘉黎断裂基础分段
        3.2.1 地表粗糙度指数
        3.2.2 地形起伏度指数
        3.2.3 HI指数
        3.2.4 条带状剖面
    3.3 嘉黎断裂进一步分段
        3.3.1 那曲-林堤段
        3.3.2 夏玛-嘉黎段
        3.3.3 嘉黎-察隅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那曲-嘉黎段活动性分段及速率
    4.1 那曲-林堤段
    4.2 夏玛-嘉黎段
        4.2.1 娘亚-帕多段
        4.2.2 雀隆段
        4.2.3 夏玛段
    4.3 嘉黎-察隅段
    4.4 小结
第五章 新发现的那曲断裂地表破裂带及参数确定
    5.1 那曲断裂地表破裂带
    5.2 对那曲断裂正断特征的检验
    5.3 与那曲断裂相邻的盆地
    5.4 小结
第六章 那曲-嘉黎段断裂右旋正断性质与动力学机制讨论
    6.1 区域断层活动性
    6.2 区域GPS揭示的特征
    6.3 嘉黎断裂张剪性质的深部成因
    6.4 嘉黎断裂带的分段成因讨论
第七章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10)西藏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进展和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蛇绿岩
    2.4 岩浆岩
        2.4.1 侵入岩概况
        2.4.2 火山岩
    2.5 高压变质带
第3章 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地质特征
    3.1 松多榴辉岩
        3.1.1 地质产状
        3.1.2 岩相学特征
        3.1.3 矿物学特征
    3.2 龙崖松多榴辉岩
        3.2.1 地质产状
        3.2.2 岩相学特征
        3.2.3 矿物学特征
    3.3 吉朗榴辉岩
    3.4 高压带变质P—T条件估算
        3.4.1 榴辉岩峰期变质温度压力条件的估算
        3.4.2 小结
第4章 松多高压/超高压带年代学研究
    4.1 样品描述与测年方法
        4.1.1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方法
        4.1.2 ~(40)Ar-~(39)Ar测年方法
    4.2 锆石U-Pb测年结果
        4.2.1 松多榴辉岩锆石U-Pb测年结果
        4.2.2 龙崖松多榴辉岩锆石U-Pb测年结果
        4.2.3 吉朗榴辉岩锆石U-Pb测年结果
    4.3 白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榴辉岩原岩属性及构造指示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2 松多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5.2.1 分析结果
        5.2.2 原岩属性探讨
    5.3 龙崖松多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5.3.1 分析结果
        5.3.2 原岩属性探讨
    5.4 吉朗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5.4.1 分析结果
        5.4.2 原岩属性探讨
    5.5 小结
第6章 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演化与构造意义
    6.1 松多地区E-MORB型榴辉岩的构造意义
    6.2 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形成机制探讨
    6.3 松多高压/超高压带形成与演化
    6.4 榴辉岩型金红石成矿作用
第7章 结论
    7.1 取得的认识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四、班公湖—怒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演化历程的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地幔橄榄岩成因:来自钻孔ZK02地幔橄榄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约束[J]. 徐向珍,熊发挥,张承杰,陈建,张然,闫金禹,杨经绥. 岩石学报, 2021(10)
  • [2]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东段早石炭世洋壳残片及其古特提斯意义[J]. 王冬兵,王保弟,潘桂棠,罗亮,唐渊. 岩石学报, 2021(10)
  • [3]西藏阿索地区目思旦角凝灰熔岩形成时代、岩浆成因及构造背景[J]. 李航,王明,曾孝文,曾先进,申迪. 地质通报, 2021(08)
  • [4]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西段亚日二长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证据[J]. 陶刚,杨远江,杨文光,朱利东,祁欣,卢志友,何碧. 地质通报, 2021(08)
  • [5]西藏洞错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圈拆沉的产物[J]. 车旭,刘一鸣,范建军,于云鹏,郭润华,权立诚,解超明,王明. 地质通报, 2021(08)
  • [6]班公湖-怒江洋的扩张脊俯冲:宗白增生杂岩中侏罗世辉长岩脉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J]. 刘飞,李观龙,薄容众,杨经绥. 地质通报, 2021(08)
  • [7]地幔通道流:青藏高原大规模生长的深部机制[J]. 侯增谦,许博,郑远川,郑洪伟,张洪瑞. 科学通报, 2021(21)
  • [8]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物玛地区原“晚古生代”混杂岩块中发现中生代化石[J]. 张少文,纪占胜,武桂春,李涌溪. 地质论评, 2021(04)
  • [9]嘉黎断裂那曲—通脉段活动性分段与多尺度地貌特征[D]. 赵峥.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1(01)
  • [10]西藏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D]. 董宇超.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班公湖-怒江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演化过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