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配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络,交通,编组站,模型,多模,组合,作业。
网络配流论文文献综述
周心怡,寇玮华[1](2019)在《基于多品种流网络的双向编组站配流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安排与进行编组站的车流组织工作,对提高整个铁路路网的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品种流方法,从网络的角度对双向编组站的配流问题进行研究,选取车流在双向编组站"到、解、集、编、发"等各个技术作业的起止点以及其他特殊等待时间的起止点,作为多品种流网络的源点、汇点及转运点;在相互关联的节点间设置连接弧,以表达车流具体的技术作业过程;将双向编组站的配流过程转化为一个多品种流网络,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综合运输》期刊2019年09期)
杨海飞[2](2019)在《交通网络平衡配流模型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网络配流问题是将实测或预测的交通分布量按照特定的出行规则分配加载至具体的道路网中,并根据相应算法求解得到各道路路段与交叉口节点的交通流量。首先介绍了有关交通配流的基本方法及性质,总结了常用的平衡及非平衡交通配流模型。考虑到平衡模型求解困难且算法运算时间长,将非平衡配流模型解法运用到平衡配流中去,以寻求复杂平衡问题的高效解法。(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张思佳,贾顺平,王瑜琼,李军,张桐[3](2018)在《考虑地铁站点多方式接驳范围的接运网络配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接运地铁站点的多方式接驳网络内出行者接驳方式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改进既有接驳时间费用的计算方法.本文考虑地铁站点不同接驳方式的接驳范围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建立基于Logit-SUE的多方式接驳网络配流模型,并通过算例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分析出行者对路径阻抗感知系数θ、接驳距离增加系数β和共享单车停车位设置距离l?bike对配流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θ越大,配流结果随机性越弱,实际阻抗越小的接驳方式选择概率越大;β越大,接驳距离越长,步行方式选择概率越小,自行车方式选择概率先增大后减小,而公交方式选择概率则逐渐增大;l?bike越大,自行车方式选择概率越小,公交和步行方式选择概率则越大,且随着β的逐渐增大,l?bike对自行车接驳方式选择概率的影响程度先增加后减小.(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8年05期)
周豪,四兵锋,汪勤政[4](2018)在《考虑距离因素的多方式交通超级网络均衡配流模型及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了出行距离对出行者不同感知费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考虑距离因素的多方式用户平衡配流方法。对出行者在多方式交通系统中的出行行为进行了分析,基于图论构建了用于描述一般出行过程的多方式超网络模型,并定义了有效超路径和子路径。针对出行者在不同出行过程中时间和花费这两个主要定量因素的计算方法,同时考虑了出行距离对出行者感知费用的影响机制,构建了考虑距离因素的出行广义费用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用户平衡准则的多方式交通网络配流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子路径费用的最短超路径搜索算法。最后用一个简单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及算法可行有效。(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于晓桦,晏克非,牟振华,张辉[5](2018)在《基于多级网络的多模式交通配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多模式复合网络的交通配流问题,将复合网络转化为多级网络形式,并提出多级网络客流分配模型、约束条件,以及其求解算法。将多模式复合网络转化为多级网络结构。以叁级网络结构为例,网络第一级为带有组合出行的方式选择网络;网络第二级为基于出行逻辑的平面拓展网络;网络第叁级为小汽车出行的道路网络。分析多级网络中的路径阻抗,包括线段阻抗与换乘点阻抗,提出以N-L模型解决多级网络流量的分配问题。根据复合网络构建的实际情况,在模型中加入有效路径筛选、有效换乘筛选与典型组合方式筛选等约束条件,以提高模型求解效率。采用连续平均法对多级网络配流模型进行求解。以叁模式迭加的复合网络配流为算例,模型迭代7次即达到收敛条件。结果显示,在算例网络中,轨道换乘出行方式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约占总出行量的40%。通过SP调查验证了该结果的可靠性。该方法在考虑了路径选择、换乘点选择、组合交通方式选择的情况下,将客流分配到多模式复合网络中去,弥补了传统四阶段法在多模式交通配流应用中的不足。(本文来源于《交通信息与安全》期刊2018年01期)
潘静静,林凯迎,胡喜生,杨亚东[6](2017)在《海港集疏运网络配流优化模型及其在福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港集疏运网络的货物流量的合理分配问题,以网络运输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考虑网络中转运节点作业能力和线路运输能力约束,建立线性整数规划模型。以福建为例对模型进行应用和验证,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福建海港集疏运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公路运输是福建海港集装箱集疏运的主要方式;福建集疏运网络运输总成本受泉州港外贸集装箱吞吐能力影响最大;加强海港到内陆腹地的铁路建设有利于降低福建海港的集装箱集疏运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国航海》期刊2017年04期)
陈佳列[7](2017)在《基于有限理性的多模式交通网络配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交通低碳发展和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可以从引导出行者的出行行为入手,本文首先通过城市低碳交通引入对交通出行行为决策的研究,从有限理性的角度下刻画出行者在多模式交通网络中的出行行为,其中分析有限理性基本观点以及对出行者出行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然后构建了多摸索交通网络的出行模式与路径的分层结构模型,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出行者会根据参考点进行行决策,由出行者的决策结果形成了交通流量分布情况。最后分析了出行者在日常出行中的有限理性行为,构建了逐日动态配流模型及提供了求解过程,通过算例分析证明该模型能够达到交通网络均衡状态,并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均衡状态的影响以及为交通管理者提供引导出行者出行行为的对策。主要的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了居民交通出行结构和计算出了近10年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行的CO2总量和排放量效率以及在不同出行方式的分担。得出了重庆市主城区居民总体交通出行CO2排放量显着上升是出行结构发生变化,私家车的出行分担比例增加而且载客数量降低,提出了出租车是居民出行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公交和轻轨是最好的低碳出行方式。(2)阐述了有限理性的观点,前景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和损失的不同风险偏好以及重视小概率事件,这将更准确及合理的解释现实中居民出行的现象。以此通过个性特征和出行决策过程两方面分析了出行行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影响因素。(3)分析和构建了多模式交通网络结构及模式和出行路径联合选择的分层网络模型。其中出行决策不是根据出行成本(时间和费用)的大小值,而是通过出行成本与所对应出行模式的参考点的差值进行比较,通过价值函数得到的价值来替代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进行选择,从而得到各模式和路径的流量分布。(4)在此基础上分析出行者逐日出行决策过程的特征,当次出行决策会受到以往出行经验影响,同时出行经验也会累积,以及在对测算各路段各模式的运行时间方面会根据出行者的以往在各模式和路径的运行时间;建立多模式交通网络的逐日动态配流模型,其中考虑了出行经验的依赖程度和出行者的认知误差,并通过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5)通过算例分析说明该模型能够达到交通网络均衡状态,其中参考点的按时到达概率、对交通网络的熟悉程度和时间的换算参数对均衡状态下的流量分布有显着影响,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了出行者对按时到达的要求越高,越会选择小汽车和轻轨;出行者对出行经验的依赖程度越高,交通网络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网络均衡状态;出行者对交通网络的熟悉程度越高其选择会越理性;出行者越重视时间价值,出行者的选择会倾向一致;征收交通管理费能有效促进公共交通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5-24)
唐金金,杨露萍,周磊山[8](2016)在《基于服务网络动态配流的直达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编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编组站视为服务网络的节点,编组站间可开行的直达去向视为节点间的有向弧(方案弧),并将该直达去向车流的集结时间和旅行时间之和作为方案弧的旅行费用;将服务网络节点进一步分解成入流节点和出流节点,由此区分车站的始发、终到和通过车流;在入流节点与出流节点之间构造1条有向弧(解体弧)供通过车流解体使用,并将车流的解体时间作为解体弧的旅行费用;从而将直达列车开行方案转化为服务网络。以全服务网络车流总旅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服务网络动态配流优化模型。基于动态配流算法求解模型,实现服务网络车流量的平衡。此时服务网络中有车流量的方案弧表示对应编组站间应开行直达列车,从而得到优化直达列车开行方案。以某地区铁路网络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黄健[9](2016)在《含拼车的多模式交通网络配流模型及系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居民出行需求增加和城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由于可以分享小汽车的运载能力和道路资源,拼车被认为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与应用,拼车已逐渐成为人们接受并采用的一种新型交通出行模式。这一新型交通模式势必对交通均衡产生影响。为了鼓励拼车出行,多个城市为出行者提供HOV/HOT车道,旨在引导出行者的交通模式和出行路径。如何设计HOV/HOT车道需要交通规划者的系统思考。在归纳总结现有交通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假设出行者先方式、再模式、最后选择路径的出行选择模型,并根据均衡条件找到与之等价的变分不等式模型,证明了该模型与均衡条件的等价性和模型解的存在性。利用含拼车、自驾和公交叁种交通模式的数值算例,分析拼车对道路交通网络均衡及系统总出行成本的影响。发现当存在拼车交通模式的路网达到配流均衡后,各条路段上的交通流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影响出行需求在交通模式之间的划分,交通网络中的出行者的总出行时间和总舒适度损耗得到显着降低。研究还探讨了燃油价格、HOV/HOT车道等相关影响因素对出行选择的影响,发现随着燃油价格的上升,选择拼车出行的比例先上升后下降,设置一条HOV/HOT车道可能降低路网负担,也可能增加路网负担,加剧交通拥堵。综合考虑引入HOV/HOT车道的优化问题,从最小化路网总出行成本的角度构建双层规划模型描述HOV/HOT车道最优设计问题,并给出了求解该双层规划模型的遗传算法。结合含拼车、自驾、公交的多模式交通网络,本文找出给定路网的最优HOV车道设计方案,使得交通网络总出行成本达到最小。在多模式交通网络中,出行需求可能存在高峰低谷,为出行高峰时段设计的HOV车道在出行低谷时的利用率可能不高。当出行需求发生变化,本文计算叁种策略下的城市交通网络总出行成本,并通过模型和算法找到使得路网系统总出行成本达到最小的最优HOT车道收费方案。(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24)
朱鹏[10](2016)在《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配流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继北京、上海、广州的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化运营第一梯队之后,深圳、天津、武汉等城市也加快了轨道交通的发展步伐,初步形成轨道交通网络。随之而来的是,客流网络化特征的日趋明显,乘客的路径选择行为存在差异,进而产生网络客流时空分布的不均衡特性。由此需要对轨道交通乘客的路径选择规律进行总结,对轨道交通流量分配方法进行研究,进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精细化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围绕复杂网络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问题而展开。通过对乘客出行特性的实证调查,在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影响乘客择路倾向的相关因素,以此为依据对乘客进行科学的分类,提出了基于乘客分类的轨道交通客流分配模型;以深圳轨道交通为例,分析了深圳轨道交通的网络特征,通过对新线开通前后的网络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深圳轨道交通的无标度网络特性;利用深圳轨道交通运营客流数据对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证实了基于乘客分类的配流方法相对于不考虑乘客分类的方法,其计算精度更符合实际;根据相关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得出,相关参数中乘客的网络熟悉程度对结果的影响较小,而影响较大的包括有效路径扩展系数与换乘惩罚参数,同时也证明了对乘客进行分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网络配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交通网络配流问题是将实测或预测的交通分布量按照特定的出行规则分配加载至具体的道路网中,并根据相应算法求解得到各道路路段与交叉口节点的交通流量。首先介绍了有关交通配流的基本方法及性质,总结了常用的平衡及非平衡交通配流模型。考虑到平衡模型求解困难且算法运算时间长,将非平衡配流模型解法运用到平衡配流中去,以寻求复杂平衡问题的高效解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配流论文参考文献
[1].周心怡,寇玮华.基于多品种流网络的双向编组站配流问题[J].综合运输.2019
[2].杨海飞.交通网络平衡配流模型算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9
[3].张思佳,贾顺平,王瑜琼,李军,张桐.考虑地铁站点多方式接驳范围的接运网络配流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8
[4].周豪,四兵锋,汪勤政.考虑距离因素的多方式交通超级网络均衡配流模型及算法[J].山东科学.2018
[5].于晓桦,晏克非,牟振华,张辉.基于多级网络的多模式交通配流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8
[6].潘静静,林凯迎,胡喜生,杨亚东.海港集疏运网络配流优化模型及其在福建的应用[J].中国航海.2017
[7].陈佳列.基于有限理性的多模式交通网络配流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8].唐金金,杨露萍,周磊山.基于服务网络动态配流的直达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编制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2016
[9].黄健.含拼车的多模式交通网络配流模型及系统优化[D].南京大学.2016
[10].朱鹏.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配流及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