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论文和设计-余旋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以及位于底壳(1)内的散热风机(5)、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20)和出风孔(110),进风孔(120)开设在底壳(1)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散热风机(5)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底壳(1)的底壁的至少对应散热风机(5)的位置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凸台(100),从而可避免桌面积水被吸入底壳内,且提高了散热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以及位于所述底壳(1)内的散热风机(5)、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所述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20)和出风孔(1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孔(120)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所述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所述散热风机(5)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所述底壳(1)的底壁(105)的至少对应所述散热风机(5)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凸台(100)。

设计方案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以及位于所述底壳(1)内的散热风机(5)、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所述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20)和出风孔(1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孔(120)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

所述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所述散热风机(5)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所述底壳(1)的底壁(105)的至少对应所述散热风机(5)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凸台(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100)的内底面与所述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mm~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内腔中具有挡风筋(6),所述挡风筋(6)将所述底壳(1)的内腔分为可安装所述散热风机(5)、所述线圈盘(3)和所述电路板组件(4)的第一腔室(11)以及可安装灯板(7)的第二腔室(12);

所述进风孔(120)开设在所述第二腔室(12)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

所述挡风筋(6)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2)和所述第一腔室(11)的通风口(6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60)开设在所述挡风筋(6)的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5)外围的部分上;

所述通风口(60)正对所述进风孔(120)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60)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不高于所述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

所述通风口(60)延伸至所述挡风筋(6)的底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110)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与所述进风孔(120)相对的侧壁上,和\/或,所述出风孔(110)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底壁(105)的远离所述进风孔(120)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侧壁包括:沿所述底壳(1)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所述第三侧壁(103)与所述第一侧壁(10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102)与所述第四侧壁(104)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壁(101)面向用户,所述进风孔(120)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101)上;

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孔(110)开设在所述第三侧壁(10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3)、所述电路板组件(4)和散热风机(5)整体呈三角形排布;

所述线圈盘(3)位于所述散热风机(5)和所述第三侧壁(103)之间,所述电路板组件(4)位于所述散热风机(5)和所述第四侧壁(104)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内腔中具有挡风筋(6)时,所述挡风筋(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筋段(61)和第二筋段(62);所述第一筋段(61)形成为第二腔室(12)的部分腔壁,所述第二筋段(62)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5)的外围;

所述挡风筋(6)还包括第三筋段(63),所述第三筋段(6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筋段(62)连接,所述第三筋段(63)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三侧壁(103)的方向延伸,或者,所述第三筋段(63)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三侧壁(103)与所述第二侧壁(102)的接合处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3)和所述散热风机(5)之间还设置有挡筋(8);

所述挡筋(8)延伸至所述线圈盘(3)与所述电路板组件(4)之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位于底壳上的面板、位于底壳内腔中的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其中,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等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用于为发热元件散热。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进风孔具体开设在底壳的底壁上,且进风孔位于散热风机的正下方。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从底壳底壁上的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将线圈盘、电路板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底壳的出风孔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了电磁炉的散热。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的进风孔开设在底壳的底壁上,底壳的底壁距离桌面比较近,尤其是对于外形较薄的电磁炉,其底壁到桌面的空间特别狭小,散热风机工作时,容易将桌面上的积水等吸入至底壳内腔中,导致底壳内的电子器件遇水受潮或者发生短路的现象出现,进而导致电磁炉损坏以及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避免桌面积水被吸入底壳内,且提高了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以及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散热风机、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所述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底壳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

所述散热风机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所述散热风机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所述底壳的底壁的至少对应所述散热风机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凸台。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将所有进风孔开设在底壳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即,仅在电磁炉底壳的前侧面开设进风孔,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进风孔远离风机压力区,进风孔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底壁的位置要高,且进风孔处内外的风压差较小,从而可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内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若烹饪过程中发生溢锅现象,由于进风孔仅开设在底壳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即,进风孔靠近操作区域(即电磁炉前侧)设置,也就是说,放置在电磁炉面板上的锅具距离进风孔较远,即使发生溢锅现象,从锅具里溢出的汤水也不容易从进风孔流入底壳内腔中,进一步对电磁炉内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使散热风机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散热风机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即,散热风机的底部形成为进风区域,使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进入至散热风机的底部,然后经散热风机增压后,从散热风机的顶部吹出,吹至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为发热元件散热;同时,通过将底壳的底壁的至少对应散热风机的位置朝向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凸台,即,使底壳的底壁的至少对应散热风机的位置下沉,从而增大了散热风机的正底部的负压力区的容积,即,增大了散热风机底部的进风空间,从而减小了风阻,增大了总进风量,提高了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凸台的内底面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面之间的距离范围为10mm~25mm。

通过将凸台的内底面与散热风机的进风面之间的距离设置在该范围内,不仅增大了散热风机底部的进风空间,增大了进风量,同时可避免底壳过厚的情况出现,使电磁炉可向较薄化发展。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内腔中具有挡风筋,所述挡风筋将所述底壳的内腔分为可安装所述散热风机、所述线圈盘和所述电路板组件的第一腔室以及可安装灯板的第二腔室;

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二腔室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

所述挡风筋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的通风口。

通过设置挡风筋,将进风孔开设在第二腔室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使得底壳内腔形成温度高低相对的冷风腔和热风腔,同时在挡风筋上开设通风口,使得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能够经过通风口顺畅地进入至散热风机底部的进风区域,保证了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使冷却风得以有效利用,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由于电磁炉工作时,安装有灯板的第二腔室内的热量很小,将进风孔开设在第二腔室,使得从第二腔室进入至第一腔室的冷却风温度较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通风口开设在所述挡风筋的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外围的部分上。

这样设置使得进风更加顺畅。

可选的,所述通风口正对所述进风孔设置。

这样设置使得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的流经路线大致呈直线,减小了延程阻力,使冷却风能够更加快速、顺畅地到达第一腔室,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通风口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不高于所述散热风机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

若将通风口的顶端所在的平面设置为高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会导致散热风机可能会将部分风吹回至第二腔室内,进而导致该部分风无法吹向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导致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变小,本实用新型通过使通风口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低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所在平面,或者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平齐,从而保证从通风口进入至第一腔室的进风量,进一步保证了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通风口延伸至所述挡风筋的底端。

通过将通风口延伸至挡风筋的底端,使得从通风口进入的冷却风能够直接且尽可能多的到达散热风机的进风面,进而通过散热风机增压后吹向发热元件,进一步提高了进风的速度和顺畅性。

可选的,所述出风孔开设在所述底壳的与所述进风孔相对的侧壁上,和\/或,所述出风孔开设在所述底壳的底壁的远离所述进风孔的一侧。

通过将出风孔开设在底壳的与进风孔相对的侧壁上,和\/或,开设在底壳的底壁的远离进风孔的一侧,即,所有出风孔开设在电磁炉的后部,电磁炉底壳两侧的壁上不开设进风孔,也不开设出风孔,也就是说,该电磁炉为前进风后出风结构,当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从进风孔进入底壳内腔后,风不能从其他未开设出风孔的位置吹出,只能从集中在远离进风孔的出风孔吹出,使得电磁炉的风道的整体流向为从底壳内腔中从前部往后部,使风道流向大致呈一直线,减少了气流的弯道压力损耗,使电磁炉内形成较大的风压,使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更集中,风速更大,从而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而且,若烹饪过程中发生溢锅现象,从锅具内流出的汤水从底壳两侧流下时,由于底壳两侧的壁上未开设进风孔和出风孔,因此,汤水不会进入至底壳内腔中;由于进风孔仅开设在底壳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即,进风孔靠近操作区域(即电磁炉前侧)设置,也就是说,放置在电磁炉面板上的锅具距离进风孔较远,即使发生溢锅现象,从锅具里溢出的汤水也不容易从进风孔流入底壳内腔中,进一步对电磁炉内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侧壁包括:沿所述底壳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侧壁面向用户,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

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三侧壁上。

这样可进一步保证电磁炉内腔中的风流路径基本成直线型,保证了风速,且使热风的流出路径更优,流出更快。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所述电路板组件和散热风机整体呈三角形排布;

所述线圈盘位于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

这样使得散热风机的出风一部分吹向线圈盘,一部分吹向电路板组件,然后热风直接从底壳后部的出风孔吹出,由于出风孔开设在底壳的后部,位于两侧的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上均未开设出风孔,在第二侧壁上不设置出风孔的目的是避免气流流经这一侧而不对电路板组件和线圈盘产生有效的冷却,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气流浪费;在第四侧壁上不开设出风孔的目的是避免此处的出风孔会引起风道路径的改变,避免大量先流经线圈盘的被加热的气流流经电路板组件的后部,累积的温度使此处的温度变得更高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内腔中具有挡风筋时,所述挡风筋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筋段和第二筋段;所述第一筋段形成为所述第二腔室的部分腔壁,所述第二筋段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的外围;

所述挡风筋还包括第三筋段,所述第三筋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筋段连接,所述第三筋段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三侧壁的方向延伸,或者,所述第三筋段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接合处延伸。

通过设置第三筋段,使第三筋段朝向第三侧壁的方向延伸或者朝向第三侧壁和第二侧壁的接合处延伸,从而缩小了第一腔室的宽度,使得吹向第一腔室的冷却风更加集中,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和所述散热风机之间还设置有挡筋;

所述挡筋延伸至所述线圈盘与所述电路板组件之间。

通过在线圈盘与散热风机之间设置挡筋,使散热风机的起风效果更好,且使得冷却风可按预设路径流向;通过使挡筋延伸至线圈盘与电路板组件之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线圈盘与电路板组件之间的热辐射,避免两者的热量相互影响,且进一步保证电路板组件的电路板和位于电路板前端的散热器能够获得足够的冷却气流,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俯视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00—凸台;

101—第一侧壁;

102—第二侧壁;

103—第三侧壁;

104—第四侧壁;

105—底壁;

110—出风孔;

120—进风孔;

11—第一腔室;

12—第二腔室;

2—面板;

3—线圈盘;

4—电路板组件;

40—散热器;

5—散热风机;

6—挡风筋;

61—第一筋段;

62—第二筋段;

63—第三筋段;

60—通风口;

7—灯板;

8—挡筋;

h—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俯视结构图;图2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内部的立体结构图。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底壳1、面板2、位于底壳1内的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散热风机5以及灯板7。其中,面板2位于底壳1的顶部,面板2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2的材质不作限定。灯板7上可设置按键、指示灯等操控器件和\/或显示器件。

线圈盘3具体可包括线圈盘架以及绕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线圈与电路板电连接。在电磁炉工作时,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5用于为线圈盘3以及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2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3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其中,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20和出风孔110,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5的吸力作用下从进风孔120进入至底壳1中,通过散热风机增压后,吹向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等,将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10吹出,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

电路板组件4具体可包括电路板和散热器40。电路板上一般设置有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等电子元件,IGBT和整流桥堆发热很大,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通过设置散热器40,使散热器40与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接触,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器40,通过散热器40将热量散发出去。

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的进风孔设置在底壳的底壁上,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由底壳的底壁上的进风孔进入底壳内,但是底壳的底壁距离桌面比较近,尤其是对于外形较薄的电磁炉,其底壁到桌面的空间特别狭小,散热风机工作时,容易将桌面上的积水等吸入至底壳内腔中,导致底壳内的电子器件遇水受潮或者发生短路的现象出现,导致电磁炉损坏以及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20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使用电磁炉正常烹饪时,底壳1的靠近且面向用户的那个侧壁即为开设进风孔120的侧壁,即,电磁炉的前侧壁。

通过将所有进风孔120开设在底壳1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即,仅在电磁炉底壳1的前侧面开设进风孔120,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进风孔120远离风机压力区,进风孔120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1底壁105的位置要高,且进风孔120处内外的风压差较小,从而可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1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内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若烹饪过程中发生溢锅现象,由于进风孔120仅开设在底壳1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即,进风孔120靠近操作区域(即电磁炉前侧)设置,也就是说,放置在电磁炉面板上的锅具距离进风孔120较远,即使发生溢锅现象,从锅具里溢出的汤水也不容易从进风孔120流入底壳1内腔中,进一步对电磁炉内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实施例的散热风机5具体可以是成本较低的轴流风机。散热风机5具体可包括:风机支架和扇叶,风机支架上具有转子,扇叶与转子连接。当散热风机5安装好之后,比如,风机支架位于上方,扇叶位于下方。风机支架可以固定在底壳1的下盖上,也可以固定在上盖上,或者固定在面板2上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当然,散热风机5也可以包括扇叶和罩设在扇叶外围的风机罩。

具体地,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进风面,散热风机5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即,扇叶的下表面为进风面,扇叶的上表面为出风面,进风方向为下进风上出风。散热风机5的底部形成为进风区域,冷却风进入至散热风机5的底部,然后经散热风机5增压后,从散热风机5的顶部与面板2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吹向发热元件。

同时,为了增大散热风机5底部的空间,即,增大散热风机5底部的进风区域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底壁105的至少对应散热风机5的位置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凸台100,可以理解的是,底壳1的底壁105的至少对应散热风机5的位置下沉,该位置比底壳1的底壁105的其他位置要低,即,增大了散热风机5的正底部的负压力区的容积,也就是说,增大了散热风机5底部的进风空间,从而减小了风阻,增大了总进风量,从而提高了散热效果。

参照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凸台100具体为底壳1的底壁105的正对散热风机5的位置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而形成。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底壳1的底壁105的对应散热风机5的位置的部分下沉形成,或者,底壳1的底壁105的对应散热风机5的位置以及该位置周围的部分区域共同下沉形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将所有进风孔120开设在底壳1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即,仅在电磁炉底壳1的前侧面开设进风孔120,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进风孔120远离风机压力区,进风孔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底壁105的位置要高,且进风孔120处内外的风压差较小,从而可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1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内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若烹饪过程中发生溢锅现象,由于进风孔120仅开设在底壳1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即,进风孔靠近操作区域(即电磁炉前侧)设置,也就是说,放置在电磁炉面板上的锅具距离进风孔120较远,即使发生溢锅现象,从锅具里溢出的汤水也不容易从进风孔120流入底壳1内腔中,进一步对电磁炉内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使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散热风机5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即,散热风机5的底部形成为进风区域,使从进风孔120进入的冷却风进入至散热风机5的底部,然后经散热风机5增压后,从散热风机5的顶部吹出,吹至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为发热元件散热;与此同时,通过将底壳1的底壁的至少对应散热风机5的位置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凸台100,即,使底壳1的底壁的至少对应散热风机5的位置下沉,从而增大了散热风机5的正底部的负压力区的容积,即,增大了散热风机5底部的进风空间,从而减小了风阻,增大了总进风量,提高了散热效果。

较为优选的,可将凸台100的内底面与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之间的距离h设置在10mm~25mm之间。此处的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即为散热风机5的扇叶的下表面,具体指的是扇叶的下表面的最低处。这样设置不仅增大了散热风机5底部的进风空间,增大了进风量,同时可避免底壳1过厚的情况出现,使电磁炉可向较薄化发展。

一般地,电磁炉的底壳1底部具有脚垫,可以理解的是,凸台100的外底面所在的高度不低于脚垫的底面,从而可保证电磁炉放置的平稳性。

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的出风孔沿底壳的两侧侧壁随意散布,导致出风方向比较分散,影响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速而导致散热效果降低。基于此,本实施例的电磁炉的出风孔110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与进风孔120相对的侧壁上,和\/或,出风孔110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105的远离进风孔120的一侧。也就是说,出风孔110开设在电磁炉的后侧壁上,或者,出风孔110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105靠近后侧壁的位置,或者,在电磁炉的后侧壁以及底壳1的底壁105靠近后侧壁的位置均开设出风孔110。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电磁炉的所有进风孔120位于电磁炉的前部,所有出风孔110位于电磁炉的后部,电磁炉底壳两侧的壁上不开设进风孔120,也不开设出风孔110,即,该电磁炉为前进风后出风结构,当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5的作用下从进风孔120进入底壳1内腔,经散热风机5增压后,风不能从其他未开设出风孔110的位置吹出,只能从集中在远离进风孔120的出风孔110吹出,使得电磁炉的风道的整体流向为从底壳1内腔中从前部往后部,使风道流向大致呈一直线,减少了气流的弯道压力损耗,使电磁炉内形成较大的风压,使吹向发热元件风量更集中,风速更大,从而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而且,若烹饪过程中发生溢锅现象,从锅具内流出的汤水从底壳1两侧流下时,由于底壳1两侧的壁上未开设进风孔120和出风孔110,因此,汤水不会进入至底壳1内腔中;由于进风孔120仅开设在底壳1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即,进风孔120靠近操作区域(即电磁炉前侧)设置,也就是说,放置在电磁炉面板上的锅具距离进风孔120较远,即使发生溢锅现象,从锅具里溢出的汤水也不容易从进风孔120流入底壳1内腔中,进一步对电磁炉内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其中,底壳1具体可包括:下盖以及位于下盖上方的上盖。在本实施例中,下盖具体为腔体结构,上盖可以为框形盖。下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进风孔120开设在下盖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出风孔110具体开设在下盖的远离进风孔120的侧壁上,和\/或,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105远离进风孔120的位置。当然,也可以是,上盖包括侧壁,上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进风孔120具体可开设在上盖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出风孔110具体可开设在上盖的与进风孔120相对的侧壁上。再例如,上盖包括中盖体以及位于中盖体上方的上盖体,中盖体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进风孔120具体可开设在中盖体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出风孔110具体可开设在中盖体的与开设有进风孔120的侧壁相对的那个侧壁上。也可以是,上盖的侧壁和下盖的侧壁共同形成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该种情况下,可以在上盖以及下盖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均开设进风孔120,出风孔110可以开设在上盖以及下盖的与开设有进风孔120侧壁相对的那个侧壁上。

其中,线圈盘3具体可固定在上盖上,也可以固定在上盖上,或者被夹持在上盖和下盖之间,或者,固定在面板的下表面,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实现时,可以将进风孔120设置为多个,多个进风孔12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比如,多个进风孔120排布成格栅状,不仅保证了进风量和进风均匀性,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多个进风孔120也可以排布成多行多列或者环状等。每个进风孔120可以是条形、圆形等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出风孔110也可以设置为多个,比如多个出风孔11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与开设有进风孔120的侧壁相对的那个侧壁上,比如,多个出风孔110沿该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成格栅状,和\/或,多个出风孔11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远离进风孔120的底壁上,比如,多个出风孔110呈辐射状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内腔中具有挡风筋6,挡风筋6将底壳1的内腔分为可安装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和散热风机5的第一腔室11以及可安装灯板7的第二腔室12。也就是说,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和散热风机5位于第一腔室11,灯板7位于第二腔室12。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挡风筋6将底壳1的内腔分为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可以是挡风筋6将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完全隔离,也可以是,挡风筋6将底壳1的内腔大致分为两个区域,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并不是完全隔离。

具体实现时,挡风筋6可以与底壳1一体成型,比如,当底壳1为塑胶底壳时,在注塑底壳1时,在底壳1内一体注塑成型挡风筋6。当然,挡风筋6也可以是后续固定在底壳1内,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进风孔120具体开设在第二腔室12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为了使从进风孔120进入的冷却风能够顺畅地进入至散热风机5所在腔,挡风筋6上还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二腔室12和第一腔室11的通风口60。

通过设置挡风筋6,将进风孔120开设在第二腔室12的面向用户的侧壁上,使得底壳1内腔形成温度高低相对的冷风腔和热风腔,同时在挡风筋6上开设通风口60,使得从进风孔120进入的冷却风能够经过通风口60顺畅地进入至散热风机5处,保证了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使冷却风得以有效利用,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由于电磁炉工作时,安装有灯板7的第二腔室12内的热量很小,将进风孔120开设在第二腔室12,使得从第二腔室12进入至第一腔室11的冷却风温度较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其中,通风口60具体开设在挡风筋6的围设在散热风机5外围的部分上,使得从进风孔120进入的冷却风直接被吸入散热风机5位置,使进风路径更短,进风更加顺畅。较为优选的,可以使通风口60正对进风孔120设置,这样使得从进风孔120进入的冷却风的流经路线大致呈直线,减小了延程阻力,使冷却风能够更加快速、顺畅地到达第一腔室11,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较为优选的,可使通风口60延伸至挡风筋6的底端。这样使得从通风口60进入的冷却风能够直接且尽可能多的到达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进而在散热风机5的作用下吹向发热元件,进一步提高了进风的速度和顺畅性。

进一步地,可使通风口60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不高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即,通风口60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不高于扇叶的进风面的最低处。若将通风口60的顶端所在的平面设置为高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会导致散热风机5可能会将部分风吹回至第二腔室12内,进而导致该部分风无法吹向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导致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变小,本实用新型通过使通风口60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低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平面,或者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平齐,从而保证从通风口60进入至第一腔室11的进风量,进一步保证了散热效果。

对于通风口60的具体轮廓形状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保证良好的进风即可。

其中,底壳1的侧壁具体可包括:沿底壳1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其中,可使第三侧壁103与第一侧壁101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02与第四侧壁104相对设置,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底壳1具体形成为方形底壳。当然,底壳1也可以为由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第三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4围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底壳。

在使用电磁炉进行正常烹饪时,第一侧壁101面向用户,即,形成为前侧壁;第三侧壁103远离用户,即形成为后侧壁;第二侧壁102和第四侧壁104分别形成为左右两侧的侧壁。进风孔120开设在第一侧壁101上。

较为优选的,至少部分出风孔110开设在第三侧壁103上,也就是说,所有出风孔110全部开设在第三侧壁103上,或者,一部分出风孔110开设在第三侧壁103上,一部分出风孔110开设在底壁的靠近第三侧壁103的一侧,这样可进一步保证电磁炉内腔中的风流路径基本成直线型,且使热风的流出路径更优,流出更快。

继续参照图1至图3,具体可使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和散热风机5整体呈三角形排布。散热风机5位于挡风筋6后方,线圈盘3位于散热风机5和第三侧壁103之间,电路板组件4位于散热风机5和第四侧壁104之间。这样使得散热风机5的出风一部分吹向线圈盘3,一部分吹向电路板组件4,然后热风直接从底壳1后部的出风孔110吹出。

由于出风孔110开设在底壳1的后部,位于两侧的第二侧壁102和第四侧壁104上均未开设出风孔110,在第二侧壁102上不设置出风孔110的目的是避免气流流经这一侧而不对电路板组件4和线圈盘3产生有效的冷却,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气流浪费;在第四侧壁104上不开设出风孔的目的是避免此处的出风孔会引起风道路径的改变,避免大量先流经线圈盘3的被加热的气流流经电路板组件4的后部,累积的温度使此处的温度变得更高的情况发生。

其中,挡风筋6具体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筋段61和第二筋段62,其中,第一筋段61形成为第二腔室12的部分腔壁,第二筋段62围设在散热风机5的外围。

较为优选的,挡风筋6还可以包括第三筋段63,第三筋段的一端与第二筋段62连接,第三筋段63的另一端朝向第三侧壁103的方向延伸,或者,第三筋段63的另一端朝向第三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2的接合处延伸。

通过设置第三筋段63,使第三筋段63朝向第三侧壁103的方向延伸或者朝向第三侧壁103和第二侧壁102的接合处延伸,从而缩小了第一腔室11的宽度,使得吹向第一腔室11的冷却风更加集中,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更好。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三筋段63,使第二筋段62延伸至第二侧壁102,与第二侧壁102连接。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线圈盘3和散热风机5之间设置挡筋8,使起风效果更好,且使风可按预设路径流向。其中,挡筋8延伸至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之间,这样能够对风进行更好的导向,使得风的一部分能够吹向线圈盘3,一部分吹向电路板组件4,保证电路板组件获得足够的冷却气流,提高散热效果。而且,挡筋的存在还可以使线圈盘3与电路板组件4之间的热辐射减小,避免两者之间的热量相互影响。

具体可使散热器40正对散热风机5设置,挡筋8具体延伸至线圈盘3和散热器40之间,保证了电路板以及位于电路板前端的散热器40位置能够获得足够的冷却气流,进一步提高了对电路板组件4的散热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电磁炉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5688.3

申请日:2019-01-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801543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F24C7/00

专利分类号:F24C7/00;F24C7/06;F24C7/08;H05K7/20;H05B6/42

范畴分类:15F;

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2017 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工业园区世纪西街3号

发明人:余旋;马强;史庭飞

第一发明人:余旋

当前权利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佩;刘芳

代理机构:1120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电磁炉论文和设计-余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