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吴存凤(江苏省南京中医学院附属昆山中医院江苏昆山21530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190-02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患者的影响,有效减轻ESD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35例ESD患者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并采用状态焦虑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结果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恐怖等各项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在ESD术前实施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精神压力,提高ESD疗效及安全性。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心理干预焦虑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1],在内镜下将较大面积、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一次性改革完整地从固有基层表面剥离下来,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在95%以上,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势。但是ESD为微创技术,手术要求高,加之在ESD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痛苦和不适,使患者感到有心理压力而产生疑虑、焦虑、抑郁甚至恐惧心理。现对2009年1月-2010年6月共完成的35例ESD患者施行心理干预,获得较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8—78岁,平均54.2岁。其中胃间质瘤15例,结肠间质瘤4例,胃平滑肌瘤13例,早期胃癌2例,异位胰腺1例,所有病例均无淋巴结转移。
1.2心理干预方法
1.2.1术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ESD的全过程及手术目的、意义、方法、该手术优点及治疗后可取得的效果,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如何配合,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注意事项。介绍操作医生的资历、技术水平和设备,使患者了解操作医生的技术水平,增加患者安全感及顺利进行ESD的信心,使患者安心接受ESD。
1.2.2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宗旨,为患者营造温馨的治疗休息环境,大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多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耐心倾听想法、顾虑,对不良心理反应给与同情、理解、耐心疏导、鼓励宣泄并耐心解答,满足其心理需要,对患者热情、真诚、关心、体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主动配合能力。
1.2.3术前准备阶段,协助患者安静、舒适地半躺或仰卧在病床上,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主要通过深深的腹式呼吸,轻松、愉快的音乐,全身肌肉的放松,改变植物神经系统状态,使患者心情平静,呼吸平稳,肌肉关节放松。检查时进一步解释、安慰、鼓励,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1.3观察项目
1.3.1采用状态—特制性焦虑调查表中的状态焦虑分量表(20项)[2]来评估患者的焦虑状态,每一项进行1—4级评分,1级为几乎没有;2级有些;3级为中等程度或是经常有;4级为非常明显或几乎总是如此,然后算累加分,得分范围20—80分,反映状态焦虑的程度。得分越高,焦虑越明显。
1.3.2采用90项症状量表按Deragatis5级评分法,因子分≥1.5分为阳性征;由专人指导完成SCL-90的测试。
1.4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心理干预前后,焦虑分值比较。干预前,焦虑分值为56.66±5.36,干预后焦虑分值为37.49±4.18,两者相比,P<0.01。
2.2心理干预前后,SCL-90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注:干预前后比较,P<0.01。
3讨论
目前,ESD被认为是治疗早期胃肠道黏膜肿瘤的有效手段,特别适合平坦型肿瘤(早期胃癌、结肠癌和息肉),或者巨大、难以用常规方法进行切除的息肉,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因ESD开展时间短,患者对ESD缺乏了解,且有并发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感染等各种并发症,故不能全面了解ESD,担心其操作的痛苦、是否安全、是否有后遗症等,这些都可作为应激原刺激患者发生生理、心理反应,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敏感性增强等,因此,对ES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医疗安全所必须的。
心理干预是适应现代医学护理理念和模式的转变。把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来看待,从整体上将治疗与病人的生理、心理反应结合起来,重视并有效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的一种治疗。心理干预要从术前、术中、术后的认知、情绪、家庭、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使患者解除心理障碍,提高患者主动配合能力。
因此,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在技术保证的情况下,对ES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ESD疗效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周平红,徐美东,陈巍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1):4-7.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