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声电换能领域,提供了一种扬声装置,包括发声单体和与发声单体连接的盖板,盖板上与发声单体的对应位置处设有通孔,发声单体包括主体部和夹板,其中,发声单体的夹板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发声单体的主体部贴设于第一夹板的一表面,第二夹板设置在盖板的通孔中,第一夹板的背离主体部的另一表面与第二夹板的靠近主体部的一面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装置在进行装配时,将第一夹板的表面与第二夹板的表面作为装配面,其装配间隙稳定,且连接方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打胶密封时可避免出现胶水超高或下渗的情况。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扬声装置,所述扬声装置包括发声单体和与所述发声单体连接的盖板,所述盖板上与所述发声单体的对应位置处设有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体包括主体部和夹板,其中,所述发声单体的夹板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发声单体的主体部贴设于所述第一夹板的一表面,所述第二夹板设置在所述盖板的通孔中;所述第一夹板的背离所述主体部的另一表面与所述第二夹板的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面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扬声装置,所述扬声装置包括发声单体和与所述发声单体连接的盖板,所述盖板上与所述发声单体的对应位置处设有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体包括主体部和夹板,其中,所述发声单体的夹板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
所述发声单体的主体部贴设于所述第一夹板的一表面,所述第二夹板设置在所述盖板的通孔中;
所述第一夹板的背离所述主体部的另一表面与所述第二夹板的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的连接方式为通过双面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的连接方式为点焊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的连接方式为注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板注塑在所述盖板上,并与所述盖板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靠近所述发声单体的第一壁面和与所述第一壁面位置相对的第二壁面,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盖板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形成连接所述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的孔壁,所述孔壁上靠近所述第二壁面的一侧向所述第一壁面凹陷形成有凹陷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板包括底壁和自所述底壁的各边向外延伸的弧形壁,所述第一夹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夹板的底壁上;
所述第二夹板的弧形壁的边缘具有与所述凹陷部相对应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嵌设于所述凹陷部中。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扬声装置。
【背景技术】
微型扬声器件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助听器等便携性电子设备中。随着便携性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其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应用于其上的微型扬声器件也得以快速地发展。
目前的扬声装置通常包括一端开口的扬声装置壳体、发声单体、安装在扬声装置壳体的开口端并与该扬声装置壳体围成一内腔的盖板,发声单体收容于该内腔中。当对现有的扬声装置进行装配时,由于盖板上与发声单体的对应位置处设有通孔,发声单体通过其夹板与盖板连接在一起,该夹板整体装配于盖板上的通孔中,且夹板的外侧壁与通孔内壁之间预留有装配间隙,通过在该装配间隙处打胶连接夹板的外侧壁与通孔的内壁,从而密封扬声装置的内腔。但是,现有的扬声装置的结构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夹板的外侧壁与通孔的内壁之间的装配间隙稳定性差,打胶密封时操作要求较高,胶水在装配间隙处容易出现超高或下渗,导致胶水堆积在盖板表面或者漏到扬声装置的内腔中,污染内腔中的其他部件,导致扬声装置的性能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扬声装置,其有效解决了现有扬声装置中由于装配间隙处稳定性差,打胶密封时有可能出现胶水超高或下渗,从而导致扬声装置性能不良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扬声装置,包括发声单体和与所述发声单体连接的盖板,所述盖板上与所述发声单体的对应位置处设有通孔,所述发声单体包括主体部和夹板,其中,所述发声单体的夹板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
所述发声单体的主体部贴设于所述第一夹板的一表面,所述第二夹板设置在所述盖板的通孔中;
所述第一夹板的背离所述主体部的另一表面与所述第二夹板的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的连接方式为通过双面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的连接方式为点焊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的连接方式为注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板注塑在所述盖板上,并与所述盖板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盖板包括靠近所述发声单体的第一壁面和与所述第一壁面位置相对的第二壁面,所述通孔贯穿所述盖板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形成连接所述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的孔壁,所述孔壁上靠近所述第二壁面的一侧向所述第一壁面凹陷形成有凹陷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板包括底壁和自所述底壁的各边向外延伸的弧形壁,所述第一夹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夹板的底壁上;
所述第二夹板的弧形壁的边缘具有与所述凹陷部相对应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嵌设于所述凹陷部中。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装置,其通过将现有的扬声装置的夹板一分为二,第一夹板贴设于发声单体的主体结构上,第二夹板设置在盖板的通孔中,当对扬声装置进行装配时,将第一夹板的表面与第二夹板的表面作为装配面,其装配间隙小,连接方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打胶密封时可避免出现胶水超高或下渗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扬声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扬声装置的立体组装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图2所示扬声装置的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扬声装置的P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扬声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扬声装置的立体组装结构的正视图,图3为图2所示扬声装置的沿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扬声装置的P部放大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单体包括由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组成的主体部1以及设置在主体部1上的夹板,磁路系统用于驱动振动系统发声。如图1所示,发声单体的夹板包括第一夹板2和第二夹板3,其中,发声单体的主体部1贴设于第一夹板2的一表面,第二夹板3固定在盖板4的通孔40内。第一夹板2的背离主体部1的另一表面与第二夹板3的靠近主体部1的一面连接。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一夹板2的所述表面与第二夹板3的所述表面作为装配面,彼此连接时装配时间隙小,且连接方式多样,可操作性强。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板2与第二夹板3的连接方式为通过双面胶连接,用于密封装配面之间的间隙。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夹板2与第二夹板3的连接方式为点焊连接。在第一夹板2的装配面和第二夹板3的装配面之间形成焊点。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夹板2与第二夹板3的连接方式为注胶连接。
如图2至图4所示,盖板4包括靠近发声单体的主体部1的第一壁面41和与第一壁面41位置相对的第二壁面42,通孔40贯穿盖板4的第一壁面41和第二壁面42形成连接第一壁面41和第二壁面42的孔壁43。孔壁43上靠近第二壁面42的一侧向第一壁面41凹陷形成有凹陷部44,该凹陷部44沿孔壁43的方向一端临接第一壁面41,另一端延伸到第二壁面42上。
第二夹板3包括底壁和自底壁的各边向外延伸的弧形壁,第二夹板3的底壁和弧形壁共同构成碗状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夹板3的底壁包括与第一夹板2连接的底面31、与底面31相对设置的顶面32,以及由顶面32的边缘向底面31方向延伸形成的弧形壁面。第二夹板3的弧形壁的边缘具有与凹陷部44相对应的弯折部33,弯折部33嵌置于凹陷部44中固定。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盖板4与第二夹板3为分体结构,通过凹陷部44与弯折部33匹配连接后再施加额外的固定措施。
作为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二夹板3注塑在盖板4上,并与盖板4一体成型。
在实际应用中,第二夹板3的顶面32与盖板4的第二壁面42持平,处于同一平面上。第二夹板3的底面31即为其装配面,并与孔壁43上靠近第一壁面41的一侧分别构成容胶槽5的槽底和槽壁,第一夹板2的背离主体部1的一表面贴设于该容胶槽5的槽底上,容胶槽5可用于收容当注胶连接第一夹板2和第二夹板3时胶水的外溢部分。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胶水既不会超过盖板4的第二壁面42,也不会进入到扬声器的其他结构中,进一步保证了扬声器的性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9146.0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SG
国家/省市:SG(新加坡)
授权编号:CN209390364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H04R 9/06
专利分类号:H04R9/06;H04R9/02
范畴分类:38B;39C;
申请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新加坡卡文迪什科技园大道85号2楼8号
发明人:童迪江
第一发明人:童迪江
当前权利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代理人:袁文英
代理机构:44312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恒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盖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