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子,纳米,亚铁,疏水,还原法,丙烯腈,硅藻土。
复合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金,郭效德,刘杰,梁力,李宽宽[1](2019)在《超细亚铁氰化铅/高氯酸铵复合粒子的制备及热分解、防团聚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高氯酸铵(AP)的分解性能,改善AP的团聚问题,采用配位沉淀法合成亚铁氰化铅(Pb2Fe(CN)6),并通过立式搅拌球磨机对其进行粉粹纳米化,分别采用直接研磨法、超声辅助法、溶剂非溶剂法3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超细Pb2Fe(CN)6/AP复合粒子。通过扫描电镜、激光干法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对所制备的复合粒子形貌、粒度分布、晶体结构、热分解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样品的防团聚性能等。结果表明:溶剂非溶剂法合成复合粒子形貌为准球形,粒径约8μm,分散较为均匀,复合效果较好; AP在纳米Pb2Fe(CN)6的催化下,直接研磨法所制备的复合粒子高温分解温度由原来的446. 3℃降低至390. 4℃,超声辅助法降低至391. 2℃,溶剂非溶剂法降低至379. 1℃; Pb2Fe(CN)6/AP复合粒子较纯AP高温分解活化能降低了14. 2%,速率常数提高了28. 6倍; Pb2Fe (CN)6与AP复合后能有效地阻止AP的团聚,同时Pb2Fe(CN)6/AP复合粒子相比于同粒径的纯AP松装堆积密度提高了6. 16%,振实堆积密度提高了10. 4%.(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静韵,米扬,张桂霞,刘国军,王艳[2](2019)在《硅藻土/羟基锡酸锌复合粒子的自组装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温自组装方法制备了硅藻土/羟基锡酸锌复合粒子(DZHS-CP),研究了DZHS-CP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阻燃效果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锡酸锌(ZHS)晶体的生长及组装受与Zn(OH)_4~(-2)浓度有关的"溶解-重结晶"过程控制,85℃时ZHS晶体呈边长1.0~1.5μm的立方体结构,表面光滑;室温时的ZHS晶体呈立方八面体结构,棱长约为1.0μm,表面沉积有0.1μm的细小微晶;而DZHS-CP中的ZHS晶体也呈立方八面体结构,棱长为0.3~0.5μm;DZHS-CP对ABS的阻燃效果和拉伸性能要优于ZHS与硅藻土混合物的。(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杨雪莉,彭丽媛,李栋,曹敏,同婉莹[3](2019)在《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复合粒子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的水解获得二氧化硅粒子,通过冻干、灼烧,制得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以巯丙基叁甲氧基硅烷为巯基化的硅烷化试剂,制得巯基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SH);弱酸性条件下,以N-(3-二甲氨基丙基)-N′-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I)为缩合剂,将巯基乙酸与壳聚糖结构中的氨基缩合,获得巯基化的壳聚糖(CS-SH);最后通过MSNs-SH与CS-SH巯基连接制得纳米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复合粒子(MSNs-SS-CS),并实现了对阿霉素(DOX)、布地奈德2种药物的包载。实验通过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马尔文激光粒度仪等对粒子的结构、粒径、Zeta电位、载药等性能进行表征。(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李雪健,熊英,郭少云[4](2019)在《球磨法制备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复合粒子及其对聚氯乙烯的增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球磨法对聚氯乙烯(PVC)和氯化聚乙烯(CPE)进行固相力化学处理,制得复合粒子MGC,研究了MGC对PVC的增韧增强作用及机理。与PVC/CPE相比,PVC/MGC(Y2G0.5)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39%、92.11%和472.91%。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两步法球磨有利于使CPE包覆在PVC初级粒子表面,并生成部分接枝共聚物PVC-g-CPE,两相界面作用得到提高,从而使CPE在PVC体系中呈类网状结构分布,应力场体积增加直至应力网络完全构建,使材料在断裂过程中基体发生完全屈服,最终产生韧性断裂。(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李亚宁,于宪峰,郭婉肖,甘璐瑶,韩志伟[5](2019)在《静电喷雾法制备n-Al/PVDF复合粒子及其放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铝粉/聚偏二氟乙烯(n-Al/PVDF)复合粒子。为优化制备参数,设计了正交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设备研究了静电喷雾过程中针头内径、推进速率、输出电压、接收距离等4种因素对制备的复合粒子形貌和放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1mm针头内径,1mL/h推进速率,10cm接收距离,12kV输出电压条件下制备的复合粒子形貌最为规整,平均粒径为75nm,与原料n-Al颗粒基本一致;PVDF包覆层厚度均匀,平均厚度为5nm。DSC测试结果显示,按此条件制备的样品在惰性气氛及空气气氛条件下放热量最大,且均大于其他条件下制备的样品,PVDF包覆层能够显着改善n-Al粉末能量释放效率,使铝粉反应更完全。(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马艺冰[6](2019)在《Fe_3O_4/rGO/PANI复合粒子及其微波吸收涂层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型智能电子产品被广泛使用,电磁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和国家军事信息的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微波吸收材料是指能吸收电磁波或将电磁波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而消耗掉,并且反射与散射较小的一类功能复合材料。相比于普通的电磁屏蔽材料,吸波材料避免了反射到环境中的电磁波造成的二次污染。因而,设计和合成制备“宽频、高效、轻质”微波吸收材料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热点。目前,基于双组分或多组分原理,已设计合成出“宽频、高效、轻质”粉末状微波吸收材料。为了实际应用,这些高性能微波吸收材料需要与高分子进一步混合掺杂制备成涂层材料。但是,因为粉末状微波吸收材料在涂层中分散和均一性较差,导致微波吸收涂层仍然存在吸波性能差,有效吸波频宽窄等问题。此外,微波吸收涂层在风沙,阴雨,冰雪环境中,容易破坏或失效,增加了微波吸收涂层的维护成本。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宽频、高效、轻质”,且在溶液中分散和稳定性好的粉末状微波吸收材料;进一步与高分子复合制备高分散性的微波吸收涂层,通过调控其表面结构和性能,提高微波吸收涂层的吸收频宽和性能稳定性,为其实际应用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如下:(1)以自制分散性能优异的四氧化叁铁(Fe_3O_4)、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棒状聚苯胺(PANI)溶液为原料,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Fe_3O_4/rGO/棒状PANI叁元复合粒子。该Fe_3O_4/rGO/棒状PANI叁元复合粒子显示了“宽频、高效、轻质”特性。当rGO含量为15 wt%的Fe_3O_4/rGO/PANI复合粒子与石蜡的复合材料,在厚度为3.0 mm时,其最小反射损耗(RL)达到了-50.0 dB,有效吸波带宽(QB)达到了11.4 GHz[6.6-18.0]。同时,该Fe_3O_4/rGO/棒状PANI叁元复合粒子在水溶液中稳定和分散性较好,可以分散稳定于水中2-3个月不沉淀,这为进一步制备高性能微波吸收涂层奠定了基础。(2)以自制Fe_3O_4/rGO/PANI叁元复合粒子分散液和商用水性涂料为原料,采用简单的共混法制备得到微波吸收涂料,进一步采用喷涂工艺制备得到微波吸收涂层。并利用磁场诱导磁性粒子移动原理,通过控制外加磁场大小来调控微波吸收涂层表面粗糙度。研究结果显示,涂层表面粗糙度(0.069-3.855μm)随着磁场大小(0-0.632Ts)增加而增加。同时探索了涂层的粗糙度对其微波吸收性能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涂层的微波吸波随着表面粗糙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这归功于表面粗糙度引起电磁波的多次散射和吸收。当粗糙度(Sa)为1.934μm时,Fe_3O_4/rGO/PANI/EP涂层最小的反射损耗为-27.7dB,有效的吸波带宽(RL<-10 dB)为5.19 GHz[8.26-13.45],是目前微波吸收涂层公开报道的最大值。(3)设计制备了一种双层-夹杂结构的微波吸收涂层。上层由核壳结构低表面能Fe_3O_4@OTS-SiO_2组成,其不仅为微波吸收涂层提供粗糙的表面,增加电磁波吸收,同时还为涂层提供了超疏水特性,增加了涂层的自清洁和防结冰性能。下层是Fe_3O_4/rGO/PANI掺杂的EP复合涂层,其不仅提供了微波吸收,且同时作为黏结剂将上层纳米粒子紧密粘附在基体表面,增加了涂层的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双层-夹杂结构的微波吸收涂层,不仅显示了优异的微波吸收性能电磁波最小的反射损耗(RL)达到了-32.5 dB,有效的吸波频宽约为13.8 GHz[4.2-18.0],是目前微波吸收涂层公开报道的最大值;且还显示优异的超疏水特性(接触角为168.9~o,滚动角约为1~o),增加了耐环境稳定性(在户外7天,微波吸收性能没有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3-30)
吕依颖,高珊,徐庆君[7](2019)在《基于Mie散射理论的C@H_2O复合粒子散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中大量存在的复合粒子会对激光传输效率产生很大影响。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以C作为凝结核外层包裹以水的核壳结构微粒对光传输具有明显的散射效应。本文应用Mie散射理论对C@H_2O核壳结构微粒的散射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首先给出了不同入射波长、核粒子半径以及水膜厚度条件下散射强度分布变化曲线;其次给出了不同入射波长、核粒子半径以及水膜厚度条件下偏振变化情况;最后讨论了光学截面与粒子半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参数对前向散射强度影响较大,入射波长越大散射强度越弱,C核半径增大粒子的前向散射增强,水膜厚度增大粒子的前向散射增强,而后向散射无明显影响;入射波长较大时,粒子在多个角度出现线偏振光,入射波长增大、碳核半径变大、水膜厚度增大,偏振度峰值都会增多;随着入射波长的增大,散射截面最大峰值位置向着半径增大的方向移动,并伴随一定的振荡现象,散射和消光截面在碳核半径为0.1μm左右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瑞琦,唐文婷,蒲传奋[8](2019)在《玉米醇溶蛋白肽-丁香酚纳米复合粒子稳定的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胰蛋白酶对玉米醇溶蛋白进行水解,采用反溶剂法用制得的水相肽与丁香酚制备纳米复合粒子。考察油水比例、粒子质量浓度、离子强度、p H对纳米复合粒子制备乳液的性质影响。最终发现在油水体积比1∶5、粒子浓度0.06 7%、离子强度在0.3 mol/L、p H为7.5时,乳液的乳化活性为4.77×10~(-2) m~2/g、乳化稳定系数为1.368×10~(-2),离心分层系数为0.780。(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9年03期)
尹超舜,马琛敖,杨星法,范余娟,周兴平[9](2019)在《原位聚合法制备碳点/聚丙烯酸复合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高分子材料聚丙烯酸为修饰剂,原位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酸荧光复合微球。以水热法合成的荧光碳点为芯材,共同参与到聚丙烯酸合成过程中,以期得到核-壳式结构荧光复合微球。通过改变引发剂、丙烯酸单体用量等因素分析聚丙烯酸荧光复合微球粒径、表面电位、荧光强度及形貌的变化,确定聚丙烯酸荧光复合微球合成的最佳条件。(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高巍,李兰,耿芹,谢洪涛,杨浩鹏[10](2019)在《磁性Fe_3O_4@SiO_2@N_3多层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部分还原法制备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MNP),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在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表面包覆SiO_2且其表面由迭氮(-N3)基团进行修饰,制备了一种新Fe_3O_4@SiO_2@N3复合材料。TEM和IR对材料形态结构及包覆情况的分析,显示SiO_2包覆在Fe_3O_4表面,形成尺寸约为50 nm,硅球结构清晰较为均匀,单分散性好的复合结构。其与3-迭氮丙基叁乙氧基硅烷接枝迭氮基团,形成尺寸为70 nm左右的叁层复合结构。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可作为合成磁性纳米应用材料的中间体。(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复合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室温自组装方法制备了硅藻土/羟基锡酸锌复合粒子(DZHS-CP),研究了DZHS-CP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阻燃效果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锡酸锌(ZHS)晶体的生长及组装受与Zn(OH)_4~(-2)浓度有关的"溶解-重结晶"过程控制,85℃时ZHS晶体呈边长1.0~1.5μm的立方体结构,表面光滑;室温时的ZHS晶体呈立方八面体结构,棱长约为1.0μm,表面沉积有0.1μm的细小微晶;而DZHS-CP中的ZHS晶体也呈立方八面体结构,棱长为0.3~0.5μm;DZHS-CP对ABS的阻燃效果和拉伸性能要优于ZHS与硅藻土混合物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正金,郭效德,刘杰,梁力,李宽宽.超细亚铁氰化铅/高氯酸铵复合粒子的制备及热分解、防团聚性能研究[J].兵工学报.2019
[2].刘静韵,米扬,张桂霞,刘国军,王艳.硅藻土/羟基锡酸锌复合粒子的自组装及应用[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9
[3].杨雪莉,彭丽媛,李栋,曹敏,同婉莹.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复合粒子的合成[J].化工科技.2019
[4].李雪健,熊英,郭少云.球磨法制备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复合粒子及其对聚氯乙烯的增韧作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5].李亚宁,于宪峰,郭婉肖,甘璐瑶,韩志伟.静电喷雾法制备n-Al/PVDF复合粒子及其放热性能研究[J].推进技术.2019
[6].马艺冰.Fe_3O_4/rGO/PANI复合粒子及其微波吸收涂层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9
[7].吕依颖,高珊,徐庆君.基于Mie散射理论的C@H_2O复合粒子散射特性研究[J].发光学报.2019
[8].刘瑞琦,唐文婷,蒲传奋.玉米醇溶蛋白肽-丁香酚纳米复合粒子稳定的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及性质[J].粮食与油脂.2019
[9].尹超舜,马琛敖,杨星法,范余娟,周兴平.原位聚合法制备碳点/聚丙烯酸复合粒子[J].生物化工.2019
[10].高巍,李兰,耿芹,谢洪涛,杨浩鹏.磁性Fe_3O_4@SiO_2@N_3多层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J].广州化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