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调肝和胃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药疗法,硝基,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中医,功能,复方。
调肝和胃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瑜[1](2019)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证候学特点和调肝和胃法对FD大鼠的干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分为临床证候学分析和动物实验两部分。临床证候学分析旨在通过对FD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统计学计算处理,探究FD的中医证型的主要分类。动物实验主要是通过调肝和胃法干预FD模型大鼠,比较胃排空率及血清MTL、Ghrelin及NPY的变化差异,探究脑肠肽与FD的相关性,探讨调肝和胃法治疗本病的可能机制。方法临床证候学分析:通过病例采集,选取150例符合FD罗马IV诊断标准的患者,采集其四诊信息,使用统计学计数统计调查数据,并采用因子分析及旋转的方法对证候调查结果归纳及分析处理。实验研究: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命名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正常组予常规方法饲养,另外叁组采取慢性应激刺激法造模21天。造模后,正常组、模型组每日使用蒸馏水进行对照灌胃,中药组予以调肝和胃方灌胃,西药组予以莫沙必利灌胃,共用药14天。疗程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对比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及血清MTL、Ghrelin及NPY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通过统计学处理共旋转提取10个主因子,综合分析得到7种类证型:类胃气壅滞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胆)胃郁热证、类脾胃湿热证、类脾虚气滞证、类寒热错杂证、类脾胃虚寒(弱)证。病位主要涉及胃、脾、肝,病性包括虚、实、虚实夹杂,涉及气虚、阳虚、寒、热、气滞、湿热等病理因素。2.实验研究:(1)造模结束后,FD模型大鼠出现皮毛颜色晦暗而干枯,攻击性下降,行为迟缓,大便偏稀不成形,垫料腐臭,进行造模处理的叁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少于正常组,提示造模成功。(2)调肝和胃方对大鼠体重的影响:造模前,四组大鼠之间的体重较为相近(P=0.251);造模后,与未经处理的正常组相比,进行造模处理的叁组大鼠体重均偏低,差异较为明显(P<0.01);治疗后,中药组、西药组大鼠体重稍高于模型组,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3)调肝和胃方对大鼠胃排空率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胃排空情况明显较差,差异较为明显(p<0.01),西药组胃排空情况亦较差,存在差异(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胃排空情况明显较好,有显着差异(P<0.01),西药组则无明显差别(P>0.05);与中药组相比,西药组的胃排空情况明显处于较低水平,差异较为明显(P<0.01)。(4)调肝和胃方对大鼠血清MTL、Ghrelin的影响:较之于正常组,模型组MTL、Ghrelin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明显(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西药组大鼠的血清MTL、Ghrelin含量明显升高(P<0.01);药物干预的两组间的MTL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1),Ghrelin含量存在差别(P<0.05)。(5)调肝和胃方对大鼠血清NPY的影响:较之于正常组,模型组NPY含量偏高,组间有明显的差异(p<0.01);较之于模型组,药物干预的两组大鼠的血清NPY含量明显偏低,差异较为明显(P<0.01);药物干预的两组间的NPY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1.FD的类证型分类主要包括以下7种:类胃气壅滞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胆)胃郁热证、类脾胃湿热证、类脾虚气滞证、类寒热错杂证、类脾胃虚寒(弱)证。病位主要涉及胃、脾、肝,病性包括虚、实、虚实夹杂,涉及气虚、阳虚、寒、热、气滞、湿热等病理因素。2.FD大鼠存在明显的胃排空缓慢,FD的发生可能与MTL、Ghrelin分泌减少,其促进胃肠收缩、加速胃排空的作用亦随之减弱有关。调肝和胃方可能通过调控MTL、Ghrelin等脑肠肽进而起到治疗FD的作用。3.调肝和胃法可能通过减缓应激相关反应而降低NPY的含量,进而改善FD相关症状。(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小庆[2](2016)在《调肝解郁和胃法治疗痛经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陈某某,女,23岁,2010年12月14日初诊。经期腹痛已二年,每次行经前烦躁不安,头两侧胀痛,胸膈及脊背胀闷不舒;经来腹痛难忍,呕吐腹泻;经期眼睑浮肿,腰酸痛。平时胸胁胀满,噫气,不欲饮食。末次月经2010年12月7日,色黑有块,五天净。脉象沉弦而涩,舌质淡红,苔薄白。印象:痛经。证系肝郁气滞,木失条达,气血运行不畅,冲任经脉受阻,兼有脾肾不足之象。治则:调肝解郁和胃。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柴胡6克,茯苓9克,姜半夏9克,炒积实(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6年04期)
桑杲,王翰,陈勇毅[3](2015)在《陈勇毅运用调肝运脾和胃法治疗胃痞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勇毅认为胃痞病机总以脾胃虚弱、肝郁不达、气机升降失常为本,气滞、湿阻、热蕴、血瘀为标,其病位在胃,与脾、肝等脏腑有密切关系。据此他提出首辨虚实、次辨寒热、辨气血痰食、分辨缓急和分主证兼证的辨证经验,确立调肝运脾和胃的基本治法,创制主方柴术消痞汤,并随证加减,临床应用取得较佳疗效。(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王亚,李春婷[4](2011)在《调肝治胃法治疗慢性胃炎》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胃炎患者如因肝气升发无力,肝气下陷于胃,致使胃气不利,当以温养肝木,养肝血、助其升发之品以治之,如桂枝汤合酸枣仁汤等加减;如因肝气升发太过,当以平肝气降肝逆为主,佐以和胃之品,方以旋覆代赭汤、镇肝熄风汤为宜。如因肝经气机郁滞,肝气郁而化火,应以清泄肝火为主,可选左金丸、龙胆泻肝丸等方加减;如因肝寒太过,肝气疏泄不及,则以温肝暖胃为主,可选吴茱萸汤、附子理中丸等方加减;肝阴肝体失养,治疗应以养肝阴、补肝血为主,可选芍药甘草汤、一贯煎、四物汤等随证加减。(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1年12期)
李太红,彭小平,甘苑入[5](2011)在《调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调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FD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调肝和胃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西药抑酸,保护胃黏膜,增加胃动力,杀灭幽门螺旋杆菌(HP),抗焦虑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80%。结论中医调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1年14期)
肖银雪,贾守凯[6](2009)在《调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120例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病症的范畴,中医治疗该病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本文收集自2005年9~2009年3月的120例病例,运用传统中医及与常规西药做为对照治疗,取得的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2005年9~20(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12期)
查炜[7](2003)在《穴注调肝和胃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表明,在足叁里、肝俞、胃俞等穴位注射黄芪、当归注射液对CAG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消除氧自由基,保护和减少胃粘膜的损伤;穴注法可以清除幽门螺杆菌(Hp)等攻击因子,控制胃粘膜炎症的活动性,增加胃粘膜血流,改善微循环,促进胃液分泌,减轻或逆转肠化;穴注法对异常的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可促进异增粘膜的细胞凋亡,达到治愈CAG、防止癌变的目的。可见,穴注法在防治CAG中疗效肯定,是防治CAG的一个经济、安全,并且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法,进一步研究使之完善、规范、科学,将具有极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作为一项体现中医疗法特点,本课题从肝胃关系着手,提出调肝和胃这一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的方法,为穴注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丰富的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同时,由于穴注法较好地体现了中医学治疗CAG的基本思想,通过对该疗法的研究,能够更真实、客观、深入地反映中医疗法治疗CAG的机制,提高中医治疗CAG的作用与地位,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临床防止CAG、阻断其向胃癌进展提供更为确切的途径。[研究方法]为了系统地观察穴注防治CAG针灸处方配穴的作用异同,本研究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开展调肝和胃穴注法防治CAG的研究。实验研究以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复制大鼠不同程度的CAG及粘膜损伤模型。实验大鼠50只,随机分为四组,即模型组(20只)、调肝组(10只)、健脾组(10只)和空白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饮用60ug/ml的MNNG溶液。调肝组和健脾组至实验第10周开始进行穴注防治。注射药物为当归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的混合液,每穴注射0.2~0.5ml。调肝组取足叁里、太冲;健脾组取足叁里、太白,隔日1次。至31周末,处死所有实验大鼠,取胃、肝和血液作相应指标检测,从肝、胃粘膜组织病理学,胃粘液屏障,胃粘膜超微结构,胃粘膜细胞保护因子,抗自由基损伤及胃粘膜血流等方面观察穴注调肝和胃法对CAG的保护作用。临床研究主要分调肝和胃组和健脾和胃组,前者55例,后者54例。注射用药同实验研究,每穴2ml。调肝和胃组取穴肝俞、胃俞、足叁里;健脾和胃组取穴脾俞、胃俞、足叁里。隔日治疗1次,左右穴位交替进行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和两个疗程结束后分别作胃镜检查,分析临床症状、胃镜改变情况和粘液组化;对常规病理和胃<WP=8>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胃粘膜细胞增殖指标,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穴注调肝和胃法防治CAG的作用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1.实验研究:(1)成功复制出大鼠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2)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胃粘膜损伤指数、萎缩、肠化、异增等病变显着增加。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改善胃粘膜的损伤程度,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3)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提高胃粘膜氨基己糖和磷脂值,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4)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保护和改善胃粘膜细胞及其内的一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5)穴注调肝和胃法可促进内源性胃粘膜保护因子的释放,抗自由基损伤。(6)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改善胃粘膜血流。(7)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改善肝组织的血流,保护肝组织细胞。健脾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调肝组和健脾组相比,调肝组多数观察指标优于健脾组。2.临床研究:穴注调肝和胃法可以改善CAG患者临床症状,改变胃镜征象,可以逆转CAG患者腺体萎缩、肠化,控制其向胃癌方向发展,抑制CAG患者异常增殖细胞。穴注调肝和胃法治疗CAG明显优于健脾和胃法。[结论] 穴位调肝和胃法防治CAG与逆转肠化、异型增生、抗胃粘膜损伤、保护胃壁屏障及保护肝脏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提高胃粘膜氨基己糖及磷脂含量,加固胃粘液屏障。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改善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加强胃粘膜屏障。穴注调肝和胃法可调整或提高内源性保护因子水平,增强组织抗损伤能力,从而保护胃壁屏障。穴注调肝和胃法可明显改善粘膜血流量,促进组织修复,从而逆转腺体的萎缩、肠化与异性增生,阻断其向癌变发展。穴注调肝和胃法可以明显改善CAG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征象,明显逆转CAG患者腺体萎缩、肠化,控制CAG的发生发展,抑制CAG患者异常的细胞增殖,从而消除胃粘膜的病变。与穴注健脾和胃法相比,调肝和胃法疗效占优,说明治疗CAG不能忽视调肝。(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3-05-01)
方晓华[8](1999)在《调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调肝和胃法自拟基本方(当归、白芍、佛手、香橼皮、丁香、玫瑰花、鸡内金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总有效率96%。与对照组42例比较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提示本法有柔肝养阴、理气和胃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1999年04期)
唐伟其[9](1994)在《调肝理脾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器官慢性疾病,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其实质为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伤之后,由于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了改建,而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根据胃镜和组织病理的改变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慢性胃炎无特异性症状,可表现为多种多样,但以胃脘疼痛或胃脘胀满不适为主要症状,常伴纳差、嗳气、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表现。笔者自1987年以来,通过对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225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观察,结果依次为:肝脾(胃)失调者109例,占48.44%;胃阴不足者55(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调肝和胃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陈某某,女,23岁,2010年12月14日初诊。经期腹痛已二年,每次行经前烦躁不安,头两侧胀痛,胸膈及脊背胀闷不舒;经来腹痛难忍,呕吐腹泻;经期眼睑浮肿,腰酸痛。平时胸胁胀满,噫气,不欲饮食。末次月经2010年12月7日,色黑有块,五天净。脉象沉弦而涩,舌质淡红,苔薄白。印象:痛经。证系肝郁气滞,木失条达,气血运行不畅,冲任经脉受阻,兼有脾肾不足之象。治则:调肝解郁和胃。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柴胡6克,茯苓9克,姜半夏9克,炒积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调肝和胃法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证候学特点和调肝和胃法对FD大鼠的干预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王小庆.调肝解郁和胃法治疗痛经1例[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
[3].桑杲,王翰,陈勇毅.陈勇毅运用调肝运脾和胃法治疗胃痞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15
[4].王亚,李春婷.调肝治胃法治疗慢性胃炎[J].吉林中医药.2011
[5].李太红,彭小平,甘苑入.调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6].肖银雪,贾守凯.调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120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
[7].查炜.穴注调肝和胃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
[8].方晓华.调肝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陕西中医.1999
[9].唐伟其.调肝理脾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