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吴方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音,晋代,鼻韵母,塞音,韵母,漫笔,朝花夕拾。
吴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华晴岚[1](2019)在《吴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迁移作用及教学策略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方言区内部分歧较明显,应充分重视子语言区的特点进行研究,并应同时研讨正、负迁移作用,以期达到精准纠偏、因势利导的教学效果。选取有代表性的无锡方言为例,探讨了无锡方言的汉语发音特点及其对英语语音习得的正、负迁移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正迁移、削弱负迁移效应,同时应重视语言新迁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借助量化工具辅助研究、教学。(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伟[2](2019)在《吴方言区前后鼻韵母难点音修正实践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后鼻韵母发音一直是吴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难点,尤其是起点音是前高元音的鼻韵母。本文结合语音学相关理论和普通话语音教学实践成果,提出了利用降低舌位法进行前后鼻韵母难点音的训练对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5期)
吕军伟,俞健[3](2019)在《浙江吴方言仙居话的程度副词“有”》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字句在汉语南方方言中是一种典型的多功能性语法形式,对此学界已有较多研究,但尚未发现"有"作为程度副词的报道。浙江吴方言台州片仙居话"有"具备程度副词的功能,且通过分析其语法化过程和动因发现:(1)语义上,仙居话的"有"经历了"客观领属>高程度"的演变,动因为主观化;(2)句法上,"有"从领属动词语法化为程度副词;(3)仙居话"有"的主观化和句法化经历了语用理解和句法功能从相互龃龉到再平衡的特殊过程。(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褚红[4](2019)在《《戒庵老人漫笔》与明代吴方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戒庵老人漫笔》是明代李诩所撰笔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国内学者多从史料方面对其展开研究,对其所记载的方俗语词考释与研究的专篇未见。依据中华书局点校本,运用传统训诂学方法,结合现代方言用例,对《戒庵老人漫笔》所收的明代吴方言词进行考释,并兼及对《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补正。(本文来源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单秀珍[5](2018)在《《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中的吴方言词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朝花夕拾》与《故事新编》两部着作中,吴方言词语的使用很有特色:朴质、生动、简练、活泼。尤其是作者提炼的人物语言,是高度个性化的,很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一两句话就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写了出来,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是与作者熟练自如、恰到好处地运用吴方言词语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堪称使用吴方言词语的典范。(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8年12期)
王素敏[6](2018)在《晋代吴方言中鱼、虞、模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释文》录存的"众家别读",是研究魏晋六朝时期各地方音的资料库。比较《经典释文》所引的《字林》与徐邈音注考察晋代鱼部的情况。用晋代诗歌押韵材料作进一步证明。认为晋代吴方言中鱼、虞、模叁韵截然划分且此叁韵的韵腹相异,韵头也可能不同。(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正奇,周乐乐[7](2018)在《吴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方言作为大多数人第一习得的语言,影响着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系统方面的影响表现得最为明显与突出。因此,英语学习与本地方言的冲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感性化的语音语调转变成为理性科学的唇形、舌位之间的动态变化,发现吴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别来源,探知到吴语口型舌位与英语发音相互影响的本质,得到正负迁移的内容及得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8年16期)
黄紫[8](2018)在《中国学生西班牙语塞音发音中的母语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许多研究指出,由于汉语普通话缺少浊塞音音位,学习西班牙语的中国学生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掌握西班牙语的浊塞音,以及将它们和清塞音区别开来。而汉语吴方言具有清浊音位对立,按照对比分析的观点,吴方言区的学生将更容易听辨西班牙语塞音的清浊;目前的一些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本文从发音这一角度,对分别以普通话和以吴方言为母语的中国学生的西班牙语塞音发音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由于普通话同时也是吴方言区学生的母语,我们利用多语习得的理论模型,预测这些学生能够从吴语得到正迁移。在对西班牙语、吴语和普通话中的塞音的音位变体分布和语音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后,我们得出假设,认为吴语学生在发某些语音环境中的塞音时,发音会比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学生更准确。对以普通话和以吴语为母语的学生的发音进行声学分析和统计后,我们基本证实了这一假设:在词首塞音的发音上,以吴语为母语的学生在浊音起始时间上没有优势,但是在重音音节上能够利用基频更明确地区分清浊音。在鼻音后塞音的发音上,以吴语为母语的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发出清音,而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学生倾向于把清音发成浊音。本文在目前对中国学生西班牙语语音习得的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的母语(方言)这一考虑因素,通过实验说明这一因素确实能够影响学生的发音,因而在语音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母语特点。(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素敏,彭小乐[9](2018)在《南北朝时期民族迁移引起的语音变迁——以晋代吴方言的韵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接触和民族语言融合的重要时期。《颜氏家训·音辞》记载当时的语言状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比较《经典释文》所引的徐邈音与《切韵》韵目下吕静的小注反映的语音状况,得出11处南异于北的语音特征;比较徐邈音与吴郡文人顾野王《玉篇》音,11处语音特征当中,有9处是吻合的,吻合度达82%。可以认为,由于五胡乱华,北语在南渡之后受到了当地吴音的浸染。(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管恒川[10](2018)在《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方言文化主要江南地区,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依靠江南水乡的优势位置,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吴方言文化凭借着自己本身具有的独特特征,对江南民歌的编写和演唱产生一定影响。吴文化和吴方言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江南民歌的民族特色,江南民歌以温柔敦厚、含蓄缠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出现在中国的民歌文化艺术中,体现了"软、糯、甜、媚"的歌唱风格以及音乐特征。(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03期)
吴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后鼻韵母发音一直是吴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难点,尤其是起点音是前高元音的鼻韵母。本文结合语音学相关理论和普通话语音教学实践成果,提出了利用降低舌位法进行前后鼻韵母难点音的训练对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华晴岚.吴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迁移作用及教学策略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2].张伟.吴方言区前后鼻韵母难点音修正实践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9
[3].吕军伟,俞健.浙江吴方言仙居话的程度副词“有”[J].嘉应学院学报.2019
[4].褚红.《戒庵老人漫笔》与明代吴方言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单秀珍.《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中的吴方言词语[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
[6].王素敏.晋代吴方言中鱼、虞、模之间的关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
[7].王正奇,周乐乐.吴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8
[8].黄紫.中国学生西班牙语塞音发音中的母语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9].王素敏,彭小乐.南北朝时期民族迁移引起的语音变迁——以晋代吴方言的韵母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
[10].管恒川.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研究[J].北方音乐.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