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论文和设计-徐振家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包括连接总支架、总底板、压紧螺栓、压紧钢板、底板定位杆、缓冲调节螺栓、驱动轮组和缓冲弹簧;当所述智能移动平台工作时,若承载物较重,则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了所述驱动轮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承载物较重造成轮体被压住不能移动的情况。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总支架(1)、总底板(2)、压紧螺栓(3)、压紧钢板(4)、底板定位杆(5)、缓冲调节螺栓(6)、驱动轮组(7)和缓冲弹簧(8),所述总底板(2)和所述连接总支架(1)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缓冲调节螺栓(6),缓冲调节螺栓(6)连接所述总底板(2)和所述连接总支架(1)设置,各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内侧均设有底板定位杆(5),底板定位杆(5)连接所述总底板(2)和所述连接总支架(1)设置,所述底板定位杆(5)上均设有缓冲弹簧(8),所述缓冲弹簧(8)的底部与所述总底板(2)的上表面相邻设置;压紧钢板(4)设置于各所述缓冲弹簧(8)的上表面,所述压紧钢板(4)穿过所述底板定位杆(5),并通过所述压紧螺栓(3)将所述缓冲弹簧(8)固定;所述压紧螺栓(3)设为多个,且对称设在所述底板定位杆(5)的周向外侧,所述压紧螺栓(3)的底部与所述压紧钢板(4)相邻设置,所述压紧螺栓(3)的上端用于贯穿所述连接总支架(1),同时利用螺母固定在所述连接总支架(1)上;所述驱动轮组(7)安装在所述总底板(2)的中心。

设计方案

1.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总支架(1)、总底板(2)、压紧螺栓(3)、压紧钢板(4)、底板定位杆(5)、缓冲调节螺栓(6)、驱动轮组(7)和缓冲弹簧(8),

所述总底板(2)和所述连接总支架(1)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缓冲调节螺栓(6),缓冲调节螺栓(6)连接所述总底板(2)和所述连接总支架(1)设置,各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内侧均设有底板定位杆(5),底板定位杆(5)连接所述总底板(2)和所述连接总支架(1)设置,所述底板定位杆(5)上均设有缓冲弹簧(8),所述缓冲弹簧(8)的底部与所述总底板(2)的上表面相邻设置;

压紧钢板(4)设置于各所述缓冲弹簧(8)的上表面,所述压紧钢板(4)穿过所述底板定位杆(5),并通过所述压紧螺栓(3)将所述缓冲弹簧(8)固定;

所述压紧螺栓(3)设为多个,且对称设在所述底板定位杆(5)的周向外侧,所述压紧螺栓(3)的底部与所述压紧钢板(4)相邻设置,所述压紧螺栓(3)的上端用于贯穿所述连接总支架(1),同时利用螺母固定在所述连接总支架(1)上;

所述驱动轮组(7)安装在所述总底板(2)的中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组(7)包括驱动轮(10)、轴承座(9)、链轮(11)和横轴(12),所述轴承设为一对,贯穿设在所述横轴(12)的左右两端,所述驱动轮(10)的轴向中心线和所述横轴(12)的轴向中心线重合设置,且所述驱动轮(10)设在所述轴承座(9)之间,并与所述横轴(12)固定连接,所述横轴(12)通过链条连接所述链轮(11),所述轴承的底部和所述总底板(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9)上设有轴承安装孔(13),所述轴承安装孔(13)供轴承螺栓(14)将所述轴承座(9)安装在所述总底板(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中心设有螺栓套(15),所述螺栓套(15)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顶杆(16),所述顶杆(16)上下为一组的铰接在所述螺栓套(15)的左右两侧,

所述顶杆(16)远离所述螺栓套(15)的一端设有固定板(17),所述固定板(17)通过固定螺栓(19)固定在所述连接总支架(1)和所述总底板(2)上;

所述螺栓套(15)上设有螺孔,所述螺孔用于贯穿设在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螺杆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上下一组的所述顶杆(16)之间设有连杆(18),所述连杆(18)为包括多个相互套合卡接且可伸缩的多连杆结构;所述连接总支架(1)的下方间隔设有多个供所述固定螺栓(19)固定的螺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18)包括第一螺杆(20)、第二螺杆(21)和螺杆套(22),所述第一螺杆(20)上设有螺杆套(22),所述螺杆套(22)上设有螺栓孔(23),所述螺栓孔(23)供所述第一螺杆(20)和所述第二螺杆(21)通过所述螺杆套(22)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一螺杆(20)远离所述螺杆套(22)的一端设有第一挡块(2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杆(21)远离所述螺杆套(22)的一端设有第二挡块(25),所述第二挡块(25)上设有调节限位杆(26),所述第二挡块(25)的周向侧壁自下而上设有多个限位孔(27),所述限位孔(27)供所述调节限位杆(26)相互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限位杆(26)远离所述第二挡块(25)的一端设有把手(28)。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

背景技术

地下管廊在施工过程中,是先利用底板模具浇筑出管廊底面,再利用内模板浇筑出管廊立墙,最后再利用顶板模板浇筑出管廊顶板;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廊内模较大且厚重,每次安装必须要利用吊机配合,同时在安装过程中还需要随时移动模板,从而保证安装孔位能够对正并装配在一起;因此,在管廊的内模安装过程中,需要对内模进行安装、拆卸和移动时均需要利用智能移动平台对模板在管廊槽体内进行移动才能实现安装,但由于模板较重,现有的驱动轮在使用过程中易造成智能移动平台的上顶面被模具的重量下压后,智能移动平台的上顶板会压向驱动轮,造成驱动轮被压死的情况,从而造成智能移动平台不能移动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用以解决管廊施工过程中智能移动平台在运载模板过程中,不会因模板过重将所述智能移动平台的驱动轮压死不能行走的情况。

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包括连接总支架、总底板、压紧螺栓、压紧钢板、底板定位杆、缓冲调节螺栓、驱动轮组和缓冲弹簧,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缓冲调节螺栓,缓冲调节螺栓连接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设置,各所述缓冲调节螺栓的内侧均设有底板定位杆,底板定位杆连接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设置,所述底板定位杆上均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底部与所述总底板的上表面相邻设置;

压紧钢板设置于各所述缓冲弹簧的上表面,所述压紧钢板穿过所述底板定位杆,并通过所述压紧螺栓将所述缓冲弹簧固定;

所述压紧螺栓设为多个,且对称设在所述底板定位杆的周向外侧,所述压紧螺栓的底部与所述压紧钢板相邻设置,所述压紧螺栓的上端用于贯穿所述连接总支架,同时利用螺母固定在所述连接总支架上;所述驱动轮组安装在所述总底板的中心。

为便于所述驱动轮能够实现行走的目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驱动轮组包括驱动轮、轴承座、链轮和横轴,所述轴承设为一对,贯穿设在所述横轴的左右两端,所述驱动轮的轴向中心线和所述横轴的轴向中心线重合设置,且所述驱动轮设在所述轴承座之间,并与所述横轴固定连接,所述横轴通过链条连接所述链轮,所述轴承的底部和所述总底板固定连接。

为保证所述驱动轮能够和所述总底板固定为一体,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轴承座上设有轴承安装孔,所述轴承安装孔供轴承螺栓将所述轴承座安装在所述总底板上。

若所述缓冲调节螺栓出现折断或螺栓掉落的情况,从而导致整个所述智能移动平台出现偏心而导致其损坏的情况,为避免上述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缓冲调节螺栓的中心设有螺栓套,所述螺栓套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顶杆,所述顶杆上下为一组的铰接在所述螺栓套的左右两侧,所述顶杆远离所述螺栓套的一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总底板上;

所述螺栓套上设有螺孔,所述螺孔用于贯穿设在所述缓冲调节螺栓的螺杆上。

为了保证所述连杆能够随时根据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间距,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上下一组的所述顶杆之间设有连杆,所述连杆为包括多个相互套合卡接且可伸缩的多连杆结构;所述连接总支架的下方间隔设有多个供所述固定螺栓固定的螺孔。

为了保证所述连杆能够随时根据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间距,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螺杆、第二螺杆和螺杆套,所述第一螺杆上设有螺杆套,所述螺杆套上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供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通过所述螺杆套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一螺杆远离所述螺杆套的一端设有第一挡块。

为了保证所述连杆能够随时根据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间距,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螺杆远离所述螺杆套的一端设有第二挡块,所述第二挡块上设有调节限位杆,所述第二挡块的周向侧壁自下而上设有多个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供所述调节限位杆相互配合。

为了保证所述连杆能够随时根据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间距,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限位杆远离所述第二挡块的一端设有把手。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使用时,将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利用所述缓冲调节螺栓固定为一体,将所述驱动轮组固定在所述总底板上,并将所述驱动轮组的驱动轮穿过所述总底板,使得所述驱动轮能够着地运行;在所述驱动轮组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底板定位杆,在所述底板定位杆上设置缓冲弹簧,在所述缓冲弹簧的上方设置压紧钢板,最后再利用贯穿在所述连接总支架上的所述压紧螺栓将所述压紧钢板的尺寸进行调节,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间距越远,所述缓冲弹簧的压缩率越高,同时根据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压缩情况随时调整所述缓冲调节螺栓的距离,即实现了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驱动轮组的距离越近;反之,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间距越近,所述缓冲弹簧的压缩率越低,在所述缓冲弹簧弹开变长时,根据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高度变化情况随时调节所述缓冲调节螺栓,从而实现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驱动轮的距离越远的目的;所述连接总支架连接所述智能移动平台的顶板,因此,当所述智能移动平台工作时,若承载物较重,则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了所述驱动轮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承载物较重造成轮体被压住不能移动的情况;同时具有安装快捷、调节灵敏、保养方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的驱动轮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的螺栓套和顶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的连杆和顶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的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的第二挡块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连接总支架,2-总底板,3-压紧螺栓,4-压紧钢板,5-底板定位杆,6-缓冲调节螺栓,7-驱动轮组,8-缓冲弹簧,9-轴承座,10-驱动轮, 11-链轮,12-横轴,13-轴承安装孔,14-轴承螺栓,15-螺栓套,16-顶杆, 17-固定板,18-连杆,19-固定螺栓,20-第一螺杆,21-第二螺杆,22-螺杆套,23-螺栓孔,24-第一挡块,25-第二挡块,26-调节限位杆,27-限位孔,28-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根据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包括连接总支架1、总底板2、压紧螺栓3、压紧钢板 4、底板定位杆5、缓冲调节螺栓6、驱动轮组7和缓冲弹簧8,所述总底板 2和所述连接总支架1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缓冲调节螺栓6,缓冲调节螺栓 6连接所述总底板2和所述连接总支架1设置,各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内侧均设有底板定位杆5,底板定位杆5连接所述总底板2和所述连接总支架 1设置,所述底板定位杆5上均设有缓冲弹簧8,所述缓冲弹簧8的底部与所述总底板2的上表面相邻设置;压紧钢板4设置于各所述缓冲弹簧8的上表面,所述压紧钢板4穿过所述底板定位杆5,并通过所述压紧螺栓3 将所述缓冲弹簧8固定;所述压紧螺栓3设为多个,且对称设在所述底板定位杆5的周向外侧,所述压紧螺栓3的底部与所述压紧钢板4相邻设置,所述压紧螺栓3的上端用于贯穿所述连接总支架1,同时利用螺母固定在所述连接总支架1上;所述驱动轮组7安装在所述总底板2的中心。为便于所述驱动轮能够实现行走的目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驱动轮组包括驱动轮10、轴承座9、链轮11和横轴12,所述轴承设为一对,贯穿设在所述横轴12的左右两端,所述驱动轮10的轴向中心线和所述横轴12的轴向中心线重合设置,且所述驱动轮10设在所述轴承座9之间,并与所述横轴12固定连接,所述横轴12通过链条连接所述链轮11,所述轴承的底部和所述总底板2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座9上设有轴承安装孔13,所述轴承安装孔13供轴承螺栓14将所述轴承座9安装在所述总底板2上。使用时,利用电机驱动所述链轮,所述链轮利用链条驱动所述横轴,所述横轴运动时,即可使所述驱动轮实现转动并行走的目的。

使用时,将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利用所述缓冲调节螺栓固定为一体,将所述驱动轮组固定在所述总底板上,并将所述驱动轮组的驱动轮穿过所述总底板,使得所述驱动轮能够着地运行;在所述驱动轮组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底板定位杆,在所述底板定位杆上设置缓冲弹簧,在所述缓冲弹簧的上方设置压紧钢板,最后再利用贯穿在所述连接总支架上的所述压紧螺栓将所述压紧钢板的尺寸进行调节,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间距越远,所述缓冲弹簧的压缩率越高,同时根据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压缩情况随时调整所述缓冲调节螺栓的距离,即实现了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驱动轮组的距离越近;反之,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间距越近,所述缓冲弹簧的压缩率越低,在所述缓冲弹簧弹开变长时,根据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高度变化情况随时调节所述缓冲调节螺栓,从而实现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驱动轮的距离越远的目的;所述连接总支架连接所述智能移动平台的顶板,因此,当所述智能移动平台工作时,若承载物较重,则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所述压紧钢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了所述驱动轮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承载物较重造成轮体被压住不能移动的情况;同时具有安装快捷、调节灵敏、保养方便的特点。

根据图3所示,若所述缓冲调节螺栓出现折断或螺栓掉落的情况,从而导致整个所述智能移动平台出现偏心而导致其损坏的情况,为避免上述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中心设有螺栓套15,所述螺栓套15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顶杆16,所述顶杆16上下为一组的铰接在所述螺栓套15的左右两侧,所述顶杆16远离所述螺栓套15的一端设有固定板17,所述固定板17通过固定螺栓19固定在所述连接总支架1和所述总底板2上;所述螺栓套15上设有螺孔,所述螺孔用于贯穿设在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螺杆上。上下一组的所述顶杆16之间设有连杆18,所述连杆18为包括多个相互套合卡接且可伸缩的多连杆结构;所述连接总支架 1的下方间隔设有多个供所述固定螺栓19固定的螺孔。

使用时,先将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螺杆端穿过所述连接总支架1,再利用所述螺栓套15上设置的螺孔穿过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螺杆端,使所述螺栓套15套设在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螺杆中心位置,再将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螺杆端穿过所述总底板2,通过调节上下一组所述顶杆16的尺寸,实现对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间距控制的目的,最后利用螺栓将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螺杆端和所述总底板固定为一体,即可实现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固定,当需要根据使用需求而调节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间距时,由于所述顶杆16是铰接在所述螺栓套15上的,因此变换其上下一组所述顶杆之间的间隙,即可实现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总底板之间的高度,即可实现了其高度的调节的目的,同时还可有效防止所述缓冲调节螺栓在使用过程中因重力或使用时间过久出现材料磨损情况而导致的断裂的情况,有效提高了所述智能移动平台的使用寿命,同时保证了生产安全的目的。

根据图5所示,为了保证所述连杆能够随时根据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间距,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杆18包括第一螺杆 20、第二螺杆21和螺杆套22,所述第一螺杆20上设有螺杆套22,所述螺杆套22上设有螺栓孔23,所述螺栓孔23供所述第一螺杆20和所述第二螺杆21通过所述螺杆套22固定为一体,所述第一螺杆20远离所述螺杆套22 的一端设有第一挡块24。

根据图6所示,为了保证所述连杆能够随时根据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间距,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螺杆21远离所述螺杆套22的一端设有第二挡块25,所述第二挡块25上设有调节限位杆26,所述第二挡块25的周向侧壁自下而上设有多个限位孔27,所述限位孔27 供所述调节限位杆26相互配合。根据图6所示,为了保证所述连杆能够随时根据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之间的间距,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调节限位杆26远离所述第二挡块25的一端设有把手28。

利用上下一组所述顶杆的高度调节实现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总底板之间的间距调节的目的,但是由于上下一组的所述顶杆设为铰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同时限制上方的顶杆和下方的顶杆,在安装时多有不便,因此,利用所述连杆18对所述顶杆之间的连接和高度调节,即可实现一个人也能完成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总底板安装的目的;使用时,先根据所述智能移动平台所需要承载的物体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总底板之间的间距进行计算,最后得出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总底板之间的间距,其间距设为A,此时,利用所述连杆将上下一组所述顶杆进行调整,使上方的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到下方的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的间距为A,并预留公差为A-,其公差范围可设为0~5mm;此时将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螺杆端穿过所述连接总支架,再将调整好A尺寸的所述顶杆上的所述螺栓套15套设安装在所述缓冲调节螺栓6的螺杆上,同时保证其上方的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贴合所述连接总支架的下方,利用所述固定螺栓将上方的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固定为一体;再将所述缓冲调节螺栓的螺杆端穿过所述总底板,再将所述总底板的上表面和下方的所述固定板下表面贴合,并利用所述固定螺栓将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总底板的下表面;最后再利用螺栓将所述缓冲调节螺栓和所述总底板固定为一体,由此完成所述总底板和所述连接总支架的高度调节并安装为一体的目的,减少因所述智能移动平台承载物过重造成所述驱动轮组被压住不能移动的情况。

当所述智能移动平台在安装并使用过程中,若需要对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总底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所述智能移动平台的承载力提高或减小的情况,此时通过调节所述连杆的高度即可实现上述目的;具体操作为,通过旋拧所述螺杆套,使所述螺杆套向上运动,并脱离开所述第二螺杆;再拆卸所述顶杆和所述连接总支架及所述总底板之间的连接,重新按照新的所述连接总支架和所述总底板的尺寸设定A的尺寸;根据新的尺寸重新安装上方所述顶杆和所述连接总支架,以及下方所述顶杆和所述总底板,再利用所述螺杆套向下运动,使所述螺杆套将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挡块用于防止所述螺杆套过于往上运动,在拆卸或安装所述螺杆套时延长旋转所述螺杆套的时间的目的;当所述第一螺杆和所述第二螺杆通过所述螺杆套合并为连杆时,再利用所述调节限位杆固定在所述限位孔上,从而实现所述螺杆套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滑动的情况,保证了所述连杆的稳定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设计图

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2150.X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505373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B60G 11/14

专利分类号:B60G11/14

范畴分类:32B;32G;

申请人:海门市帕源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海门市帕源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26100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开发区长江路丝绸路口

发明人:徐振家

第一发明人:徐振家

当前权利人:海门市帕源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代理人:朱健;张迪

代理机构:11399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一种悬挂式驱动轮抓地力调节模块装置论文和设计-徐振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