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强: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的时空转向——基于五种青年研究期刊的内容分析论文

邓志强: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的时空转向——基于五种青年研究期刊的内容分析论文

研究综述 Yan Jiu Zong Shu

摘 要:时空是青年研究理论的基本分析视角,是青年研究方法的重要分析工具,也是青年研究者一直比较关注的主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青年现象、青年文化、青年问题等青年研究的主要议题发生了时空变迁。因此,青年研究要进行学术性反思,从现实社会场域转向网络场域,修正其理论研究范式,为青年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新的问题意识。本文基于内容分析法,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青年研究学术刊物,从中抽取关于网络议题的论文作为随机样本,经过对论文的编码和统计分析,探讨青年研究的网络场域转向及未来趋势。

关键词:网络场域;青年研究;时空转向

一、引 言

青年研究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兴起并快速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一。“青年研究是最早被社会学界所重视、最早发展的研究领域,是社会学研究中的先锋”[1]。青年研究遵循社会学研究范式,注重整体性和结构性。“青年”不仅意指年龄等生理性内涵,政治力量、社会力量等还赋予其不同的意义[2]。因此,青年既具有“时间”意义,又具有“空间”意义。

船舶尺度对船舶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船舶长度。为研究船舶尺度对船舶领域的影响,选取研究水域内除渡船以外的70~90 m和90~110 m两类船舶的船舶领域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船舶在航道中航行时分为靠近沙市的下行方向和靠近埠河的上行方向,通常上行船舶航速小于下行船舶航速,为研究航速与船舶领域之间的关系,将每一种尺寸的船舶分为上行船舶、下行船舶。

时空社会学一直是青年研究的基本视角,大多数青年研究侧重于对历时性、现时性和在场性研究。青年学研究者从世代、代际的视角分析了不同时空下的青年特征。世代是观察和把握青年重要而独特的视角,袁贵礼从纵向维度将中国青年分为六代[3]。青年的意义建构总是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社会事件紧密相关。周晓虹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建构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青年从一开始就处于国家与社会的夹缝之间,其成长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是由两者此消彼长所赋予的[4]。代际本义就是指时间的意义,同时又蕴含了空间的意义,不同代际的群体处于不同的社会时代空间和政策空间。李庆真基于线上和线下70后、80后和90后青年的调查,结果发现青年群体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代际差异[5]。“青年群体的意义是在社会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变迁中建构而成的。时空转换下,当代青年的行为层面及精神领域均表征出新特征”[6]。网络社会的兴起与扩展正构成一场社会变迁,网络社会使人类社会步入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作为客观存在,网络社会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在本质上是网络生存方式的镜像表达[7]。刘少杰认为,交往、经验、权力是社会结构中基本要素,网络时代中此三要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应运而生[8]。

青年问题始终是宏大社会结构的一种外在设定,青年问题与社会问题、青年行为与社会结构变迁出现了“同构现象”。网络空间为青年的社会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情境。以前,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体,如今,网络逐渐走入青年社会化的核心,网络已经成为塑造青年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重要力量。随着时空的转换,从现实社会场域转向网络场域,时间与空间都表征出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特性,而青少年是网络使用者的主要群体,且深受网络的影响,网络青年研究的意义重大。因此,青年研究要进行学术性反思,研究领域要从现实社会转向网络社会,修正其理论研究范式,为青年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新的问题意识。

青年研究处在一种“经验型”研究范式转变到“专业化”研究范式的时期,青年研究要重视学科的元研究,即探讨青年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法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等基本理论问题[9]。青年研究的发展走向是学科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网络社会的崛起必然涉及青年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元理论问题,而且青年现象、青年文化、青年问题等青年研究的主要议题亦发生了时空变迁,这必然影响青年研究的现状和态势。鉴于此,笔者认为,通过系统梳理近20年青年研究刊物有关网络社会研究,从整体上描述和总结网络场域中青年研究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探寻未来青年研究的时空转向。

二、青年研究转向网络场域何以可能

1.时空是青年研究的基本理论视域

时空是青年研究理论的基本分析视角,是青年研究方法的重要分析工具,也是青年研究学者一直比较关注的主题。时空问题,一直以来是青年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议题。从时间与空间的视角分析青年现象、青年问题,遵循了青年发展规律,把时空作为独立的结构性要素,将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置于时空结构之中,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比如说,青年研究学者从时间维度分析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的特征变化以及遇到的问题;从空间维度分析转型社会时期青年发展面临的境遇和挑战。时空的变迁为青年研究提供了建构和检验不同青年理论的素材。有学者提出,“关系”是青年研究的基本出发点,青年的研究视角应着眼于青年与青年、青年与环境的现实关系。其实,基于社会关系的研究视域分析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本质上就是从社会空间开展青年研究。而互联网的兴起和扩展已经构成一场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国内青年研究开始探讨网络社会给传统青年研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3.3.1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在现有用户负荷管理范围内,选取部分可中断负荷,建设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系统,优化升级现有负荷管理系统。应用大数据平台,试点对用户用电行为开展实时分析,进一步挖掘其在用电预测、错峰调度等方面潜力,促进供需互动。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主任单学刚介绍说:“通过建章立制为农药行业舆情处置机制打下基础,并梳理内部流程,提升舆情反应能力显得非常必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成为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新场域、新情境,青年研究转向新的时空场域—网络场域,这是青年研究秉承时空基本理论视域的应有之义。青年本身就是一个指向时间维度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研究的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的意义不一样,而且青年的意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建构起来的。在网络空间,青年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现实生活中的青年群体,还包括网络场域中的青年群体,即“网络青年”。李洁认为,青年通过网络的虚拟实境可以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创造,互联网能够且应该成为青年研究的“场域”选择之维[10]。

网络时代已然来临,青年在网络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要求青年研究转向网络场域,此乃青年研究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个动力要求青年研究者发挥“想象力”,将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联结起来,将线下青年群体与网络社群联结起来,将现实利益诉求与网络表达内容及方式联结起来。随着网络空间的变化,青年研究结合时代变化情境,形成青年学特有的系统化理论、方法以及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比如,在网络空间,青年群体在新的场域创造了新的亚文化,且对其他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青年研究要紧紧抓住网络时空的新变化、新情况,牢牢把握网络场域中青年的行为规律和特点,为青年的成长发展提供全新的解读和诠释。

施工过程中,局部人工配合挖除并清理好槽底,按照图纸要求不得超挖,施工人员要把好高程、边坡坡比的精确度,开挖前尽量反复复核方可施工。严禁扰动坑边原状土。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加强现场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按照专家审定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且对施工周围进行视屏监控,落实好深基坑以及四周环境的沉降、变形、地下水位的变化等观察工作,有异常应立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危险源扼杀在摇篮之中。

2.青年研究转向网络场域的条件

青年学研究转向网络场域,探索青年特征、青年行为、青年现象、青年问题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和背后的影响机制,是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深入研究青年问题,遵循了青年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规律,传承了青年研究的时空取向,并将时间与空间作为独立的结构要素,形成鲜明的问题意识。

据相关资料表明,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原料价格逐渐降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出口量也在增加。但是,由于国外速冻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竞争,造成产品价格持续降低,利润也随之减少。

表3结果显示,五种刊物在网络研究对象的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反映了不同刊物关注网络研究对象的不同,也反映了不同刊物的学术风格。一是《中国青年研究》关注普通青年网民、学生网民和网络新兴群体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四种刊物,其中,关注普通青年网民、网络新兴群体的比例分别是21.7%和10.0%。网络新兴群体研究是网络场域新生现象,这反映了《中国青年研究》紧跟学术前沿,比较关注网络场域中的新职业群体,代表着青年研究的时空转向趋势。二是与其他刊物相比,《青年研究》偏重理论研究和整体性青年研究,因此,普通青年网民成为其最关注对象,而特殊网络青年群体,比如网络新兴群体、网络成瘾者等不被其关注。可见,青年研究转向网络场域,这虽然消减了不同刊物的地域特征,但刊物依然保持各自的学术风格。

⑤高水位时间久,洪峰过程长。嫩江、松花江干流超警戒水位历时46天,黑龙江干流超警戒水位历时58天。松花江干流哈尔滨站洪峰水位119.49 m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黑龙江干流勤得利站洪峰水位48.65 m持续时间长达84小时,同江—抚远江段超历史最高洪水位历时长达30天。

二是青年社会化场域发生了变化。经典社会化理论从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大众传媒四种社会机构探讨其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而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年的虚拟社会化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风笑天认为,家庭、同辈群体、学校、传统大众传媒、网络这五种社会化机构构成了一个连续性很强的社会化体系。转向网络场域的青年研究能够把青年的现实问题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当前,许多青年现象、青年问题与网络社会密切相关,网络社会深刻影响青年的生存与发展,倘若青年研究忽略了网络社会领域,那么青年现象难以用以往的青年理论进行解读,青年问题也难以解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互联网为青年研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青年研究方法带来了更多的途径,进一步拓展了青年研究的视野,给青年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研究资料,且数据获得的途径更为简便、有效。网络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新的青年研究方法,比如说网络调查法。利用网络进行调查,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超越时空性,通过网络途径获取青年群体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将会提高,且可以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并能动态地观察青年群体的数据变化,这将是今后青年问题经验研究的主要调查方法之一。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即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青年研究学术刊物,并从中抽取关于网络议题的论文作为随机样本,经过对论文的编码和统计分析来进行定量地描述和概括。

1.选取有代表性的青年研究刊物

本文选取《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改名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和《青年探索》五种刊物作为代表,前两种刊物是CSSCI期刊,后三种是CSSCI扩展版期刊,能够较好地反映国内青年研究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过程。

2.确定分析样本

本文关注的是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的状况,因此在中国知网分别输入“网络”“互联网”新媒体”三个关键词。一是明确论文发表时间,从1998年1月—2018年10月。二是将公开发表在《青年研究》等五种刊物并包含上述三个关键词中任何一个的文章作为研究总体。三是剔除“网络”一词隶属社会资本范畴的相关研究论文,一共823篇相关研究论文作为分析样本。

由于同一个电机运行于电动和发电两种状态下,它们保护的值就不一样,但如设两套相互独立的装置成本过高,江都三站短路电流计算依据江都站变电所短路电流计算成果,其保护整定值供江都三站保护装置调试时使用,具体各种保护整定值最终以现场试运行的情况进行调整。江都三站主机有抽水和发电两种工况,保护设有两套整定值,通过压板进行切换。江都三站进线保护整定值设一套,抽水和发电两种工况相同。

表1:1998—2018年网络场域青年研究所占比例

刊 物 网络相关论文篇数 论文总篇数 百分比青年研究 57 1738 3.28中国青年研究 342 5788 5.91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121 3379 3.58当代青年研究 163 2802 5.82青年探索 140 2817 4.97

3.研究变量的测量及编码

(1)网络场域青年研究主题的总体特征

四、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的主要特征

表5的结果显示,在研究主题上,两个不同时期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一是研究主题均呈现上升趋势。数据显示,后10年研究主题比例均高于前10年研究主题。可见,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青年的行为、观念等方面日益融入网络,互联网空间已经成为影响青年最主要的力量之一。青年研究场域也随之发生空间转向。二是研究主题变化在不同时期具有差异性。结果表明,网络行为、网络共青团、网络文化的变化相对较大。网络行为因互联网平台发展产生变化;网络场域青年研究遵循学科发展内在逻辑,进一步探讨青年网络亚文化;共青团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分布在网络空间,共青团开始探索和运用新媒体,网络共青团相关研究随之增加。网络认知、网络与现实的关系和其他等主题变化幅度相对降低,这反映了学术界和社会对网络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此等主题不再引起青年研究的关注。

1.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对象分布特征

(1)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对象比较聚焦

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对象聚焦于集合概念、学生群体和新兴群体。表2的结果表明,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整体性青年,青年网民排在研究中第一位,所占比例为51.3%。青年网民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偏好理论研究,52.1%的研究类型属于理论研究,而经验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比较具体化。其次,学生是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对象的第二位群体,所占比例为23.4%,青年研究者主要来自高校教师,学生是他们比较关注的群体。再次,网络新兴群体是青年研究比较关注的对象,所占比例为17.7%,新媒体从业人员、网红、网络乌合之众、网络黑帮、网络掘客、网络换客、网络晒客、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推手、网络爱国青年、网络暴民、网络青年志愿者等是因网络而形成的新兴群体。除此之外,青年网络精英、网络成瘾者、农村青年网民、其他等研究对象所占比例,分别为1.2%、2.8%、0.7%、2.9%。可见,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对象比较集中,聚焦于整体性概念、学生网民和网络新兴群体,其他研究对象则鲜少。

表2:不同时期网络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

不同时期对象类别合计1998—2007 2008—2018普通青年网民 15.7 35.6 51.3学生网民 6.8 16.5 23.4网络新兴群体 4.7 13.0 17.7青年网络精英 0.6 0.6 1.2网络成瘾者 1.5 1.3 2.8农村青年网民 0.2 0.5 0.7其他 0.7 2.2 2.9统计检验 Pearson卡方=11.008 df=7 Sig.=0.138

(1)网络场域青年研究方法的总体分布

(2)不同时期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对象的比较

为了更好地从总体上揭示20年来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的特征及变动趋势,笔者将1998—2018年分为1998—2007年和2008—2018年两个阶段,比较两个不同时期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的变化。结果统计表明,在两个不同的10年,不同地域青年研究刊物在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对象分布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网络场域突破了传统时空的意义和限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一是普通青年网民、学生网民、网络新兴群体的比例明显上升,研究增长率分别是126.7%、142.6%和176.6%,呈直线上升态势。普通青年网民和学生网民是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对象,已成为青年研究在网络场域中最主要对象。因为网络平台变化快,以及由此催生新兴业态,而青年研究比较关注新兴群体及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所以网络新兴群体成为20年网络研究对象上升幅度最大的群体。二是青年网络精英没有什么变化,且所占比例也比较小,仅有0.6%。可见,青年研究对网络空间的阶层结构分析较匮乏。三是网络成瘾者从第一个10年的1.5%,下降到第二个10年的1.3%。虽然下降幅度很小,但是唯一出现下降的研究对象。这可能是因为网络已经融入青年的生存生活之中,青年研究降低了对“成瘾”的关注。

(3)不同刊物网络研究对象的比较

一是网络场域是青年行动的主要场域。中国互联网中心的数据表明,青年依然是网络群体构成的主体,互联网是青年群体的世界。青年在网络社会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物理身份,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呈现。因此,网络场域应当成为青年研究的重要领域。

表3:不同期刊网络研究对象分布状况(%)

刊物名称对象类别合计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当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普通青年网民 4.7 21.7 6.6 7.9 10.3 51.3

(续表)

刊物名称合计青年研究对象类别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学生网民 1.2 7.2 5.7 6.9 2.3 23.3网络新兴群体 0.0 10.0 1.7 3.6 2.4 17.7青年网络精英 0.2 0.4 0.2 0.2 0.1 1.2网络成瘾者 0.0 1.0 0.1 0.4 1.3 2.8农村青年网民 0.0 0.2 0.1 0.1 0.2 0.7其他 0.7 1.1 0.2 0.5 0.4 2.9统计检验 Pearson卡方=101.443 df=28 Sig.=0.000

2.网络场域青年研究主题及其分布

根据研究目标,本文主要测量与描述网络时空青年研究的五个基本变量: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类型和研究学科。五个基本变量的具体测量与编码方式如下:一是研究对象。根据初步研究的情况,列出普通青年网民、学生网民、农村青年网民、青年网络精英、网络成瘾者、新型网络青年群体、其他等七类网络青年进行编码。二是研究主题。根据网络场域行为、文化、心理等标准,对网络文化、网络行为、网络教育、网络共青团、网络问题、网络认知、网络心态、网络与现实关系、其他等九类研究主题进行编码。三是研究方法。依据调查研究、线上内容分析、文献研究、大数据分析四种方式进行编码。四是研究类型。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五是研究学科。网络空间青年研究视角主要有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学等。除此之外,研究中还对五种不同的刊物以及论文发表的年代这两个变量进行了编码统计,以便于进行不同时期和不同刊物的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及其催生的新业态、新群体、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涌现,网络场域研究的议题日趋丰富,而且绝大多数议题与青年息息相关,青年学开始探讨网络场域议题。青年刊物发表论文所涉及主题,反映了青年学研究者在网络场域中关注的焦点和重心,也反映了不同刊物选题的倾向性。表4显示网络场域青年研究主题的特征:一是研究主题集中,主要聚焦于网络行为、网络问题、网络教育和网络文化,其所占比例分别是32.4%、17.9%、12.3%和10.8%,这四个方面的研究主题占网络场域研究的73.4%,而其他研究主题则相对较少。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场域,网络社会化则成为青年学研究者比较关注的议题。网络行为、网络文化和网络教育是青年网络社会化的具体表现,网络问题则是青年网络反社会化表现。二是不同青年刊物在研究主题分布上存在统计差异性。在上述四个研究主题中,《中国青年研究》所占比例均最大,研究议题相对集中。相对而言,《青年研究》的主题类别以网络行为和网络问题为主,此两类主题偏向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与刊物的学术风格吻合。《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和《当代青年研究》均比较关注网络教育议题,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体现刊物的学术关怀。《青年探索》《中国青年研究》和《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则比较关注网络共青团议题,这与三家刊物所属机构有关,他们均与共青团系统有着紧密联系。

以水质检测中17项设备为标准;其中主要包含了:万分之一天平、浊度仪、PH酸度计、离子计、电导仪、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火焰原子吸收仪、原子吸收仪(火焰石墨炉一体)、原子荧光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定仪、荧光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器以及培养箱。在所调查的7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其中有6家机构仪器均未达到要求。

表4:不同期刊网络研究主题分布状况(%)

刊物名称主题类别青年探索网络文化 0.1 4.4 1.8 2.7 1.8 10.8网络行为 3.4 14.7 3.3 6.0 5.1 32.4网络教育 0.4 3.6 3.3 3.2 1.8 12.3网络共青团 0.0 1.3 1.1 0.0 1.5 3.9网络问题 1.1 6.9 2.7 3.6 3.5 17.9网络认知 0.9 3.3 1.0 1.5 1.1 7.7网络心理 0.7 3.6 0.2 1.3 1.1 7.0网络与现实的关系 0.4 2.2 0.5 1.0 0.5 4.5其他 0.0 1.5 0.9 0.6 0.6 3.5统计检验 Pearson卡方=70.713 df=32 Sig.=0.000合计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当代青年研究

(2)不同时期网络场域青年研究主题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青年研究已转向网络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研究对象、主题、方法、类型及学科在网络时空分布呈现新特征,其背后蕴含着网络场域出现的青年新情况和新问题。

表5:不同时期网络场域研究主题的比较(%)

不同时期研究主题合计1998—2007 2008—2018网络文化 2.8 8.0 10.8网络行为 7.3 25.2 32.5网络教育 5.2 7.1 12.3

(续表)

不同时期合计1998—2007 2008—2018网络共青团 0.2 3.6 3.8网络问题 6.6 11.3 17.9网络认知 2.9 4.7 7.6网络心理 2.2 4.9 7.1网络与现实的关系 1.5 2.9 4.4其他 1.2 2.3 3.5统计检验 Pearson卡方=29.815 df=8 Sig.=0.000研究主题

3.网络场域青年研究方法及其分布

近20年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青年是网络空间的主力军,越来越多青年学研究者开始关注网络空间的青年行为、青年现象、青年文化、青年心理等议题。1998—2018年《中国青年研究》发表网络相关论文342篇,占五种刊物的41.6%。

对照组28例患者行多巴丝肼治疗:口服,治疗第1周,125mg/次,2次/d,以后每周,日服量增加125mg,最大剂量≤1g,3~4次/d。

自2014年以来,笔者对楚雄市公示语英译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摄像和笔录收集了大量的语料,发现当地公示语翻译的准确率不高,外国友人及业内人士普遍对公示语翻译的满意度较低,具体问题如下:

在新的场域,青年研究既要继承传统研究方法的优势,又需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方式,更好地诠释青年行为和青年现象,探寻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表6数据显示,调查研究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所占比例是37.7%,其次是文献研究,所占比例为35.0%。线上内容分析和大数据分析是青年研究在网络场域的新方法,前者所占比例是25.9%,相比之下,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较少,仅占1.5%。相对而言,文献研究和线上内容分析均属于第二手资料,但两者所占比例之和达到60%有余。未来,网络场域青年研究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全面、精准、客观分析青年网络行为。

表6:不同期刊网络研究方法分布状况(%)

刊物名称研究方法青年探索文献研究 1.2 13.9 8.9 4.7 6.3 35.0调查研究 2.1 15.7 3.2 9.4 7.4 37.7线上内容分析 3.4 11.5 2.3 5.3 3.3 25.9大数据分析 0.2 0.5 0.4 0.4 0.0 1.5统计检验 Pearson 卡方= 72.474 df=12 Sig.=0.000合计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当代青年研究

(2)不同时期网络场域青年研究方法的比较

在网络场域中,青年研究主题日趋丰富,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方法理应遵循类似发展过程。倘若简单地将调查方法与大数据分析视为相对科学规范的方法,而将文献研究和线上内容分析作为相对不科学规范的方法,数据表明,相对不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的增幅高于相对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这说明网络场域青年研究方法仍需加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两个10年间,网络场域青年研究方法具有显著性差异。大数据分析是“从无到有”,青年研究在网络场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和线上内容分析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大,而后者的增速更快,青年研究既传承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又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式方法。

4.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类型和研究学科

(1)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类型的分布特征

笔者将研究类型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结果发现:一是研究类型倾向于理论研究。表7数据显示,网络空间青年研究类型以理论研究为主,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其次是应用研究,所占比例是31.6%;综合研究相对缺乏,只有16.3%。二是不同刊物研究类型具有差异性。数据显示,不同刊物在研究类型上存在统计差异性。《中国青年研究》在三种研究类型中均排第一,走在网络空间青年研究的前沿,这与刊物每一期进行专题“特别企划”密不可分,“特别企划”紧扣青年研究热点议题,紧扣青年研究前沿主题。除了《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其他四家刊物均以理论研究类型为主,《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更注重应用研究。相对而言,《青年研究》更注重理论研究。三是不同时期网络空间研究类型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虽然后10年比前10年的研究类型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率相差不大,三种研究类型处于均衡增长状态。

青辰处于天葬场的外围,骷髅鬼阵的余威便已令他胆战心惊。他蜷缩在大树的背后,在呼嚎的黑风与漫天的沙尘中,努力睁眼朝着阵的中心望。那里,天葬刀朝外散发着血色的光芒,将师父干枯的身子笼罩在其中。那团红芒是一个巨大的骷髅头,与天葬刀刀柄处的骷髅彼此呼应。他对天葬刀非常熟悉,他有一种感觉,那个红色的虚影,就是天葬刀的刀魂。就像人有血肉和灵魂,一把刀,也有躯体和刀魂。它用千年来的无数生命和鲜血滋养,让自己的刀魂生出了灵性。

表7:不同期刊网络场域研究类型分布状况(%)

刊物名称研究类型合计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当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理论研究 3.9 21.6 6.2 10.3 10.1 52.1应用研究 2.1 8.9 7.3 8.1 5.2 31.6综合研究 1.0 11.1 1.2 1.3 1.7 16.3统计检验 Pearson 卡方= 72.236 df=8 Sig.=0.000

(2)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学科的分布特征

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的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和趋势,而社会科学领域的诸多学者正在呼吁开放社会科学[11]。在网络场域,青年研究亦出现了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的态势,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

青年学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不同学科遵循各自研究范式,从不同学术视角探讨青年现象、青年行为、青年问题等议题。随着网络时代来临,多维学科对网络场域中青年议题进行介入与反思。具体而言,网络空间青年研究学科分布的特征如下:一是社会学乃网络空间青年研究最主要学科视角。青年研究是最早被社会学界所重视、最早发展的研究领域,是社会学研究中的先锋。表8数据显示,社会学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远远高于其他学科视角。因为“网络空间不仅提供了个体行为的私人场域,而且体现了社会结构的意义,网络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建构”[12]。二是政治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比较关注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结果显示,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文化学所占比例相差不大,相差比例在1%~3%之间。三是不同刊物学科视角存在统计上差异性。《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和《青年探索》主要是社会学研究视角,《当代青年研究》主要是教育学和社会学视角,《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则以政治学和社会学为主。此学科分布格局反映了刊物的学科特色和研究视角取向。四是不同时期网络空间研究学科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前10年相比,后10年各个学科视角研究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在增幅上,社会学的增幅最大,增幅达到16.3%,其次是政治学的8.2%。在增速上,政治学的增速最快,增速高达356.5%,其次是传播学的313.6%。在两个时间段,社会学所占比重均最大,是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的主要学科视角。随着互联网对青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益渗透到青年的政治生活领域,而且,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平台。因此,在网络场域,政治学和传播学的增速较快。

表8:不同期刊网络场域研究学科分布状况(%)

刊物名称研究学科合计青年中国青年研究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当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社会学 3.9 19.4 3.5 4.0 6.4 37.3政治学 0.1 4.5 3.6 2.8 1.7 12.8传播学 0.9 4.4 1.7 2.8 1.6 11.3心理学 1.1 4.6 0.7 2.1 2.1 10.6教育学 0.5 3.4 2.4 4.4 2.7 13.4文化学 0.2 4.0 1.3 3.0 1.8 10.4其他学科 0.2 1.2 1.3 0.7 0.7 4.3统计检验 Pearson 卡方=95.164 df=24 Sig.=0.000

五、主要结论与讨论

1.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内容分析法,通过对1998—2018年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五种青年研究刊物中823篇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青年研究已转向网络场域

在研究对象上,青年研究开始探究网络空间青年,并聚焦于“青年网民”整体性概念,也越来越关注网络新兴青年群体。在研究主题上,青年研究开始探讨网络行为、网络问题、网络教育和网络文化等议题。在研究方法上,网络空间青年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在研究类型上,网络空间青年研究类型以理论研究为主,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在研究学科视角上,社会学是网络空间青年研究最主要学科视角,但网络空间青年研究是跨学科研究领域,不同学科介入网络场域,探讨和研究网络空间青年现象和问题。

(2)网络场域青年研究日趋丰富和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青年研究越来越关注网络场域的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在两个10年阶段,除了研究类型没有发生统计意义上的变化,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学科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研究对象上,网络新兴群体的比例明显上升,呈直线上升态势。在研究主题上,青年研究议题日趋丰富,且深入探讨网络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进一步证实了青年研究日益转向网络场域。在研究方法上,大数据分析、线上内容分析等方法逐渐运用到网络空间青年研究之中,青年研究开始探索在网络场域的研究方法。在学科视角上,不同学科的研究均呈增长态势,而政治学和传播学的增速较快。

2.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应强化主体性意识

笔者通过梳理1998—2018年的网络青年研究,结果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研究学者关注网络空间的青年行为、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等,进行理论反思和方法创新。然而,已有研究主要将网络场域视为青年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影响力量。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网络场域是一种结构性力量。青年研究要以青年为本,将网络空间视为青年社会化的主要场域,将网络力量视为青年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因素。因此,笔者认为,青年研究需要强化主体性意识,把网络场域作为青年生存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不能简单地视互联网为背景性因素。只有如此,网络青年行为、网络青年现象、网络青年问题才能真正被理解和诠释。

3)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处理采集到的鸡蛋图像,提取鸡蛋图像特征,建立检测模型,并将最终检测结果显示在信号灯上(系统用亮红灯表示为双黄鸡蛋)。

(2)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应强化理论反思及理论建构

虽然现有研究从多维学科对网络青年行为、现象、问题等议题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反思和探索,但还处于碎片化、疏松化状态,核心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学术研究责任尚不够。因此,未来网络场域青年研究应强化理论建构,基于网络场域和青年特性,开创性地提出元理论,明确核心概念和基本议题,界定学术领域的边界,拥有独立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系统化、新的青年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风笑天.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对象、主题与方法—对四种青年期刊2408篇论文的内容分析[J].青年研究,2012(5):54.

[2]邓志强.构建与融合:“当代青年”的意义诠释[J].青年探索,2015(4):66.

[3]袁贵礼.中国青年的世代与第六代青年的诞生[J].中国青年研究,2015(1):5-10.

[4]周晓虹.中国青年的历史蜕变: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15(6):71-78.

[5]李庆真.不同代青年群体网络行为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1):84-90.

[6]邓志强.时空转换下当代青年社会认同的新特征及影响[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4):56.

[7]左雪松.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科学定位及有效实现[J].湖湘论坛,2018(1):117.

[8]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研究方式[J].学术与探索,2013(7):34.

[9]沈杰.“青年研究”何去何从[J].中国青年研究,2002(1):43.

[10]李洁.青年研究“场域”的选择维度[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5.

[11]陆玉林.青年研究:学科逻辑与问题意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研究的反思[J].当代青年研究,2007(5):2.

[12]邓志强.网络社会学何以可能?—社会学视角下网络社会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1):7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社科联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网络诚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SP18YBC033)、2019年度湖南省社科联智库课题“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风险及其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K2019A015)、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重点课题“网络舆论危机下共青团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018A01)、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创新工程重点招标项目“青年干部成长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9CXZBB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邓志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共青团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珑玲

标签:;  ;  ;  ;  ;  ;  ;  ;  ;  ;  ;  

邓志强:网络场域:青年研究的时空转向——基于五种青年研究期刊的内容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