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嵌合体论文_于宁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嫁接嵌合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嵌合体,甘蓝,榨菜,柑橘,周缘,形态,脐橙。

嫁接嵌合体论文文献综述

于宁宁[1](2018)在《榨菜和紫甘蓝嫁接嵌合体后代表观遗传变异的发生及其维持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榨菜(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var.tumitda Tsen et Lee)与紫甘蓝(B.oleracea L.var.capitata L.)的茎尖嫁接嵌合体为材料,通过对组织培养条件下嵌合体茎段基部不定芽的诱导获得嵌合体的无性繁殖后代,利用该无性后代开展了嫁接诱导性状变异及其维持机制的分子机理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标记鉴定,明确无性后代的细胞谱系;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分析,明确亲本和后代的DNA甲基化模式差异,分析DNA甲基化变异位点与变异性状的关系;通过small RNA高通量测序,解析嫁接引起的小RNA种类和表达量的变化,并通过对小干扰RNA(siRNA)和DNA甲基化的关联分析,明确全基因组甲基化差异位点与siRNA的关系,阐明siRNA调控甲基化变异的机理。通过对siRNA表达模式及甲基化酶转录水平的分析,探究嫁接诱导表观遗传变异的维持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以榨菜和紫甘蓝种间周缘嵌合体TCC[茎尖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叁个细胞层,由外而内为LⅠ-LⅡ-LⅢ,'T'代表LI起源于榨菜tubermustard,'C'代表LⅡ和LⅢ起源于紫甘蓝red cabbage]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不定芽的诱导,并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标记鉴定不定芽的细胞谱系。在添加不同浓度6-BA的MS诱导培养基中,从茎段基部直接再生的不定芽诱导频率随6-BA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异引物PCR以及简单重复序列标记显示不定芽起源于紫甘蓝谱系,即嵌合体SAM的LⅡ和/或LⅢ细胞层,命名为r-CCC(r=regenerated)。对r-CCC通过腋芽诱导进行无性繁殖,构建无性后代r-CCCn(n = generation)。再生的不定芽及其无性后代叶片光滑无表皮毛,叶脉处和茎为紫红色,在形态学上与紫甘蓝亲本相似,然而与对照材料相比表现出叶片蜡质含量明显减少的表型变异。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r-CCC中未出现榨菜亲本的特异条带,但与r-s-CCC(s=self-grafted)相比存在0.76%的差异条带,且差异位点主要分布于非编码的基因间区。(2)对r-CCC4和r-s-CCC4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分析发现,r-CCC4中CHH类型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和比例均高于r-s-CCC4,并且在转座元件等重复序列上的CHH类型甲基化水平升高最为明显。对甲基化差异位点相关基因(DMG)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3个DMGs参与蜡质合成Cutin,suberine and wax biosynthesis通路。通过重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对基因LOC106335792,LOC106298662,LOC106311786和LOC106333935上差异位点的甲基化模式的验证结果与全基因组重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测序数据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在r-CCC4和r-s-CCC4中的转录水平不同,其中基因LOC106335792和LOC106311786在r-CCC4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可能为蜡质含量变异的候选基因。(3)对r-CCCn和r-s-CCCn中蜡质合成相关DMGs的甲基化模式分析发现,嫁接引起的甲基化模式变异能够在无性繁殖过程中稳定维持。对相关甲基化转移酶的转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MET1在r-CCC2和r-CCC4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推测其负责维持CG类型的DNA甲基化变异;而CMT3在r-CCCn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r-s-CCCn,可能参与维持CHG类型的甲基化变异。此外,对嵌合体花粉中的甲基化模式分析发现,DNA甲基化变异可以通过减数分裂进行传递。(4)以r-s-TTT,r-s-CCC和r-CCCn为材料,通过small 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异源嫁接对小RNA种类及表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嵌合体无性后代中绝大多数si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基因组重复序列相关小RNA的比例在无性后代中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多代无性材料中鉴定到1135种嫁接诱导的特异siRNA,包括159种榨菜亲本中的特异转录产物。此外,对mi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发现,22种novel miRNA的表达水平在r-s-CCC和r-CCCn中表现出显着差异,差异表达的novelmiRNA靶基因主要编码功能蛋白,包括锌指蛋白、ABC运载体以及与抗病性有关的TAO1蛋白等。此外,一种与光周期开花途径相关的已知miRNAbol-miR157a在r-CCCn中被显着抑制表达。(5)通过DNA甲基化和small RNA关联分析,发现65%的特异siRNA与重复元件相关,而且重复元件相关siRNA靶定区域的CHH类型胞嘧啶在嵌合体无性后代中表现为高甲基化修饰。异源嫁接诱导的转座元件相关siRNA能够在细胞再生和无性繁殖多代中稳定存在,推测这些siRNA可能参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嫁接变异在后代的维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2-01)

唐建飞[2](2017)在《嫁接嵌合体‘红肉胡柚’(Citrus unshiu+Citrus changshan-huyou)果实的特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肉胡柚’(Citrus unshiu+Citrus changshan-huyou)是在柑橘芽变调查中发现的一个突变体,其果实大小,形状,种子数量和果皮类似胡柚,果肉颜色和风味类似于温州蜜柑。以‘红肉胡柚’,‘国庆一号’温州蜜柑和胡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形态学和生理指标的测定。采用HPLC,对叁者的果肉,囊衣和外果皮的类胡萝卜素进行分析;采用GC‐MS,对叁者果皮和果肉的初生物质和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肉胡柚’果肉中的类胡萝卜素以β‐隐黄质为主,与‘国庆一号’温州蜜柑相似,胡柚果肉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是叶黄素和紫黄质。‘红肉胡柚’囊衣中的类胡萝卜素以八氢番茄红素和六氢番茄红素为主,与胡柚一致,而‘国庆一号’温州蜜柑的囊衣中以八氢番茄红素和紫黄质为主。‘红肉胡柚’外果皮中主要含有紫黄质,八氢番茄红素和六氢番茄红素,与‘国庆一号’温州蜜柑和胡柚果皮中的主要呈色色素一致,但从含量上来看,‘红肉胡柚’果皮中的类胡萝卜素与胡柚更相似。‘红肉胡柚’果皮中初生物质基本和胡柚一致,果肉中初生物质基本和‘国庆一号’温州蜜柑一致;但是在果皮中‘红肉胡柚’有1,4‐丁二醇、维生素E、甲基精氨酸、2‐甘露二糖等特有物质。在果皮和果肉的挥发性物质中,‘红肉胡柚’和两个亲本都不尽相同。果皮中‘红肉胡柚’的特有二十一烷、顺式9‐十八碳烯酸、壬酸甲酯、4,6‐二甲基—十二烷烃、2,4‐二甲基十二烷、欧芹酚甲醚等挥发性物质;果肉中‘红肉胡柚’的特有十六醇、β‐榄香烯、γ‐榄香烯、大牛儿烯等挥发性物质。结合‘红肉胡柚’的形态学指标和果皮、果肉及囊衣的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判断‘红肉胡柚’为温州蜜柑和胡柚构成的嫁接嵌合体,其L1层细胞来源于温州蜜柑,L2/L3层细胞来源于胡柚。根据果皮和果肉中所含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红肉胡柚’的两个嫁接亲本在嵌合体中存在互作。(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7-11-06)

吴巨勋,肖慧玲,王小花,伊华林[3](2014)在《嫁接嵌合体‘早红’脐橙果实细胞来源鉴定及其糖酸和香气物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早红’脐橙[Citrus sinensis(L.)Osbeck+C.unshiu Marc.]是来自‘罗伯逊’脐橙[C.sinensis(L.)Osbeck]和‘国庆1号’温州蜜柑(C.unshiu Marc.)的嫁接嵌合体。采用SSR和Cp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早红’脐橙的叶片、汁胞、囊瓣壁和白皮层的细胞来源,采用气相色谱(G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的方法测定了‘早红’脐橙及其两个嫁接亲本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以及果皮和果肉的香气物质。结果表明,‘早红’脐橙汁胞和囊瓣壁中均含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果肉中的有机酸含量显着低于两个亲本,果皮中的香气物质与‘罗伯逊’脐橙果皮基本一致,但是果肉中的香气物质与两个亲本都不尽相同。(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李俊星[4](2013)在《榨菜与紫甘蓝嫁接嵌合体后代叶形变异产生的分子机理及新种质的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在榨菜(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 tumida Tsen et Lee)与紫甘蓝(B.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嫁接嵌合体后代产生叶形遗传变异的基础上,开展的变异产生的分子机理及种质创新的研究。利用RNA-Seq技术,筛选叶形变异相关候选基因,明确嫁接对基因表达改变的影响;通过MSAP多态性分析及sRNA测序,分析变异后代中DNA甲基化、sRNA的变化,探讨表观修饰在嫁接诱导的遗传变异产生中的作用。同时,利用榨菜与紫甘蓝种间杂交,创制种间异源六倍体。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原位杂交技术,对茎尖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细胞层组成进行鉴定,确定嵌合体的类型。以通过叶片解剖结构鉴定的嵌合体TCC (SAM叁层细胞层:L1-L2-L3,T代表L1来源于榨菜,C代表L2、L3来源于紫甘蓝)为材料,利用不同类型的特异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当黑芥基因组DNA作为探针与其顶端分生组织杂交时,只有L1层出现杂交信号,而特异atpA基因探针与其顶端分生组织杂交时,在L2、L3层观察到杂交信号。结果表明通过叶片结构鉴定与分子鉴定嵌合体的类型结果相一致,证明通过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嵌合体类型是可行的。(2)利用嵌合体TTC自交获得GS1,以此多代自交已得到第五代种子(GS5);通过嵌合体TCC诱导茎段不定芽获得回复榨菜亲本rTTT,其通过有性自交获得第二代材料(RS2)。两类嵌合体通过有性或无性方式获得的后代性状相似,并且叶形变异能够稳定遗传。结果表明通过嫁接嵌合体产生的性状遗传变异材料为种质资源的改良开辟了新的途径。(3)以嵌合体TTC自交第叁代GS3为研究材料,榨菜作为对照,进行了转录组及表达谱研究。通过测序组装得到榨菜63,973条Unigene,通过功能注释分析其参与的途径;此外,与榨菜相比较,GS3有1187条基因显着性差异表达,其中676个基因上调表达,511个基因下调表达,这些差异基因参与众多的生物学过程。其中筛选到了2个与叶形相关的候选基因(ARP、CKO)。结果表明,叶形变异性状的产生与基因表达改变具有相关性。(4)以嵌合体TTC与TCC变异后代植株(GS1、GS2、GS3、RS1)及榨菜为材料,通过MSAP技术研究变异植株与榨菜对照的DNA甲基化水平及模式。结果表明与榨菜相比,变异后代DNA甲基化水平下降且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筛选了能够在变异后代中稳定存在且与榨菜不同的DNA甲基化模式条带,得到了一个发生DNA超甲基化的基因(Gibberellin-regulated family protein)可能与叶形发育的相关。结果表明DNA甲基化的改变可能是诱导嫁接遗传变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5)以rTTT与榨菜为实验材料,通过sRNA测序,研究嫁接对sRNA的影响。研究发现,嫁接改变了植物miRNA的表达水平,与榨菜相比较,有26个miRNAs在rTTT中显着性差异表达,其中包括与叶形相关的miRNA156,miRNA319、miRNA172;对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其变化趋势符合miRNA表达量的变化。此外还观察到一些参与其它代谢途径及胁迫响应的差异miRNA.结果表明,嫁接会对miRNA的表达产生影响,从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6)通过榨菜和紫甘蓝的种间杂交,获得叁倍体杂种及种间异源六倍体新材料。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授粉后天数的幼胚进行培养,获得了杂种后代,对授粉后14天的胚珠培养效果最好,获得的种子拯救率达到6.67%;通过流式倍性分析、RAPD分子标记及形态观察,得到了一株叁倍体真杂种;通过液体培养基添加秋水仙素对茎段外植体进行加倍处理,获得异源六倍体植株,与亲本相比较,异源六倍体表现出特有的性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9-01)

王燕[5](2011)在《榨菜与紫甘蓝嫁接嵌合体诱导的可遗传变异及其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具有表型和分子标记的榨菜(Brassica juncea Coss. var. tumida Tsen et Lee)与紫甘蓝(B.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的种间周缘嫁接嵌合体植株为研究材料,通过植物形态学、细胞学、组织解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嫁接对植物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通过对嵌合体有性后代中出现的变异表型特性的研究,探索了植物嫁接变异的产生特点及遗传规律;通过对嫁接后代及其亲本在基因组DNA序列水平和转录水平上的差异分析,初步研究了物种间嫁接诱导遗传变异的原因;通过嫁接体中不同物种细胞谱系之间遗传信息交流的研究,阐释了嫁接变异产生的可能机制。本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榨菜与紫甘蓝的嫁接嵌合体TCC和TTC (L1-L2-L3; L1-茎尖分生组织层最外层,L2-中间层,L3最内层;T=榨菜,C=紫甘蓝)系统地研究了嫁接对植物体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包括茎端分生组织(SAM)及SAM衍生器官。研究发现,嫁接改变了植物的SAM、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发育模式。此外,对于植物组织、器官的细胞层起源追踪的结果表明:大多数组织和器官是由SAM的L1、L2和L3谱系细胞层共同发育而成,但是它们在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贡献量不同;Ll和L2参与了叶缘的发育;不定根是由L3层单独发育而成的;花粉主要起源于L2层。(2)在嵌合体TCC中;异源Ll层显着地影响了胚胎的发生并导致其发生败育。解剖学观察发现,嵌合体TCC胚囊内不同谱系起源的组织细胞间发育的不协调性是胚胎发生败育的原因;随后我们利用胚抢救技术成功获得了TCC的自交后代植株;然而在嵌合体TTC中,异源的L3层对其育性的影响不显着。对嵌合体后代植株的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嵌合体TCC和TTC的自交后代分别为紫甘蓝和榨菜谱系起源。(3)嫁接嵌合体TTC后代植株出现了显着的嫁接表型变异。通过植物形态学及遗传学研究发现,TTC的自交后代植株与榨菜亲本相比表现出茎尖封顶和叶型变异等表型;而且叶型变异的产生具有方向性和可重复性,并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属于细胞核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4) ISSR多态性分析未发现嫁接改变植物基因组的证据,但是抑制性消减杂交结果表明嫁接诱导了TIC后代植株内很多基因的差异表达。(5)通过small RNA测序我们在嵌合体的榨菜回复系植株中检测到了紫甘蓝谱系特异的小RNA。研究表明:小RNA类遗传信号物质能在植物细胞之间移动;不同谱系细胞间小RNA的交流可能是诱导嫁接变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利用嫁接嵌合体植株成功地初步揭示了嫁接变异的分子机制,为植物细胞间的互作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体系,也为嫁接技术的合理利用及嫁接育种手段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4-01)

谢辉[6](2011)在《榨菜与紫甘蓝嫁接嵌合体对叁种植食性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影响十字花科蔬菜榨菜和紫甘蓝品质和产量的叁种重要害虫。本文以榨菜、紫甘蓝及其合成的嵌合体为植物材料,烟粉虱、桃蚜、小菜蛾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榨菜与紫甘蓝嫁接嵌合体对叁种植食性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从嵌合体的形态特性和次生代谢物含量改变入手,探讨嫁接引起的植株形态的改变对植食性昆虫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嫁接亲本榨菜(TTT表示LⅠ-LⅡ-LⅢ)、紫甘蓝(CCC表示LⅠ-LⅡ-LⅢ)、与两种嵌合体(TTC、TCC,其中T表示来源于榨菜,C表示来源于紫甘蓝)的植物学特性的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CC的气孔比TTT的小,但二者密度相近,分别是10/视野和9/视野(每个视野大小等于135μm×110μm)。两个嵌和体的气孔密度显着高于其两个亲本的气孔密度,且嵌和体之间不存在极显着差异,它们的密度分别是19/视野和14/视野。而在茸毛密度上则呈现嵌合体TTC的密度显着高于其余叁种植株为38/cm2,TTT和嵌合体TCC之间无显着差异,分别22/cm2和24/cm2,CCC上无茸毛。此外,在叶片颜色和形态结构上也存在明显差异。(2)嫁接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主要涉及引诱力和发育历期两个方面。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嵌合体与两亲本对烟粉虱引诱力的差别,结果显示,遗传背景不同的细胞层达两层或两层以上,则对烟粉虱雌成虫的吸引作用达到显着差异。此外,还利用养虫笼测定了嵌合体与TTT和CCC对烟粉虱的寄主选择行为。结果发现,榨菜的整体引诱力最强,其它叁种植株不存在差别。遗传背景的改变同样对烟粉虱产卵和发育历期有着很大的影响。烟粉虱产在榨菜、甘蓝和嵌合体上的卵都能正常孵化,无显着差异,但CCC上产卵量最高,TTT和两种嵌合体没有显着差异。孵化后的幼虫在不同的植株上的存活率存在显着差异,TTC明显高于其他叁种,TTT最低,CCC和TCC居中。但在TTT上发育最快,为19.35天,而CCC上所需时间比在TTT上长3天,在两种嵌合体上的发育时间居于二者之间,且彼此间存在显着差异。(3)嫁接嵌合体对桃蚜的生长发育和产仔量的影响。榨菜和LI层来源于榨菜的两种嵌合体无极显着差异,紫甘蓝和其它叁种植株间存在极显着差异,桃蚜在榨菜上发育最快。桃蚜为孤雌生殖,在五天的时间里,不同植物叶子圆片上产仔量存在显着差别,其中两亲本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蚜虫在榨菜上所产若蚜数比在紫甘蓝上多了20多头;紫甘蓝,两种嵌合体和榨菜两两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一定程度上而言,蚜虫对榨菜的危害较大。(4)嫁接嵌合体对鳞翅目害虫小菜蛾发育历期的影响。菜蛾幼虫在不同植株上的发育时间一致。存活率差别较大,小菜蛾幼虫在榨菜上几乎都能发育到四龄,在紫甘蓝和嵌合体上只有约80%的存活率;在化蛹过程,嵌合体和其亲本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在嵌合体TCC上只有约50%的化蛹率,而在紫甘蓝和榨菜上化蛹率高达66%,嵌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亲现象;单头蛹重比较,叁者之间无显着差异。(5)嫁接嵌合体对芥子油苷含量的影响。嫁接后的嵌合体,其物质含量变化大致呈现两种。一种是两亲本之间有显着差异,且嵌合体居于二者之间。以2-丙烯基芥子油苷、3-丁烯基芥子油苷和吲哚甲基芥子油苷为代表。第二种是以3-甲基亚磺酰丙基芥子油苷和4-甲基亚磺酰丁基芥子油苷为代表,嵌合体要优于亲本,具有一定的超亲现象。(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1-01)

朱雪云[7](2009)在《榨菜和紫甘蓝嫁接嵌合体生长发育特性与不定器官起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榨菜(Brassica juncea Coss.var.tumida Tsen et Lee)和紫甘蓝(B.oleracea var.capitata L.)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以榨菜和紫甘蓝为材料通过试管离体嫁接可以获得种间嵌合体。本论文以榨菜和紫甘蓝种间嵌合体为研究材料,通过植物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了嵌合体营养时期和生殖时期生长发育特性;通过嵌合体光合特性研究,探讨嫁接“优势”’与两种遗传型的细胞系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嵌合体不同部位的不定器官再生研究,揭示了植物不定器官的起源和发生规律,以及不同细胞层间的相互影响。本研究为植物育种学和植物发育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细胞互作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体系,也为利用嵌合体改良植物性状以及生产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形态学、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榨菜和紫甘蓝的种间嵌合体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嵌合体的形态特征在具有了两个亲本特点的基础上,其形态发生了一定变化。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叶片表皮和叶肉细胞亚显微结构,发现嵌合体的气孔密度超过两个亲本,叶绿体、淀粉粒等的形态指标基本处于两个亲本之间。通过可溶性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图谱观察到嵌合体产生了特异性条带。分子水平上的RAPD和特异引物PCR扩增结果显示,嵌合体没有产生其特异性条带。这些研究结果证明嵌合体中两种基因型不同的细胞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使嵌合体在形态学、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发生了改变。另外,嵌合体采用离体保存的方法,用1/2MS培养基可以长期保存。利用腋芽繁殖途径对嵌合体进行无性繁殖,这种方法可以使后代植株保持与母株一样的嵌合状态。用1/2MS+1mg/L BA培养基扩繁时,周缘嵌合体转化为扇形嵌合体和混合型嵌合体的比例分别是8.2%和2.4%。而用1/2MS+0.1mg/L BA时周缘嵌合体基本不会产生其它类型的嵌合体,但腋芽生长速度较慢。田间植株腋芽离体繁殖所用的诱导培养基为1/2 MS+1mg/LBA,但腋芽的诱导率比试管苗低。2从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Rubisco的活性以及Rubisco大亚基和小亚基基因的转录水平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周缘嵌合体TCC(LⅠ-LⅡ-LⅢ=TCC,LⅠ-茎尖分生组织层最外层;LⅡ-中间层;LⅢ-最内层.T表示榨菜,C表示紫甘蓝)的净光合速率为18.09μmol CO2·m~(-2)·s~(-1),与亲本榨菜相当,但比亲本紫甘蓝高出24%。而嵌合体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显着高于两个亲本。叶绿素荧光参数中光系统Ⅱ实际的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在榨菜中最高,而嵌合体和紫甘蓝的这两个参数基本一致。叶绿素含量测定后发现,嵌合体的叶绿素a和b的总含量与榨菜的比较接近,比紫甘蓝高97%。TCC嵌合体Rubisco酶的初始活性和总活性处于榨菜(最高)和紫甘蓝(最低)之间,为1.76和3.75μmolCO_2·g~(-1)·min~(-1)。而TCC嵌合体的Rubisco酶大亚基和小亚基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榨菜和紫甘蓝相比明显增高。以上结果说明,与TCC嵌合体光合机构的层源亲本——紫甘蓝相比,其叶绿素含量升高、Rubisco酶的活性以及其大小亚基基因表达的增强导致其净光合速率的提高。可见,TCC嵌合体的异源表皮(来自榨菜)对其内部光合组织光合能力的改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对榨菜和紫甘蓝种间周缘嵌合体TCC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TCC嵌合体的有性生长发育与紫甘蓝相近,具有严格的绿体春花特性。其抽薹开花习性和花序、花冠形态也与紫甘蓝类似,但在异源表皮——榨菜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很多形态指标,如花蕾长、短轴长度,花瓣的长、宽,雄蕊、雌蕊的长度以及花粉粒的大小等都基本介于榨菜和紫甘蓝相应指标的中间。此外,对嵌合体进行蕾期自交、杂交后,嵌合体可以产生果实但不能产生种子。从以上的研究可以说明,在TCC嵌合体的有性生殖生长发育过程中LⅠ(榨菜)与LⅡ和LⅢ(紫甘蓝)之间的相互作用使TCC嵌合体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特性相对于亲本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嵌合体花冠的大小和形状改变以及产生无籽果实的角度来看,嵌合体在花卉和瓜类等作物育种上有很大的应用潜力。4以榨菜和紫甘蓝种间周缘嵌合体TCC的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诱导了不定芽的再生。利用形态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分析不定芽的起源。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茎段上叶腋处不定芽的诱导频率随着MS培养基中BA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茎段基部不定芽的诱导频率在含有不同浓度BA的培养基中没有差异。叶腋处产生的不定芽绝大多数是榨菜(TTT),只有4个嵌合体的产生,由此可知:与LⅡ和LⅢ相比,这些不定芽更多的起源于LⅠ层。从茎段基部产生的不定芽全部为紫甘蓝(CCC),说明这些不定芽起源于LⅡ或LⅢ,或者是两层共同参与的结果。叶片外植体上不定芽的再生频率在叁种不同的NAA和BA组合的培养基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叶片切块边缘再生的不定芽绝大多数是紫甘蓝(CCC),70个不定芽中只有2个是嵌合体。从这一结果可以推出:叶片上再生的不定芽绝大多数是由LⅡ或(和)LⅢ参与形成的,LⅠ参与的几率较低。另外由试验发现,再生的嵌合体类型与其亲本TCC的类型相比完全不同。从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推出,不定芽的起源会因为外植体从供体植株上的来源不同而发生改变,而且嵌合体是多细胞甚至是多组织参与起源的。5同样以周缘嵌合体TCC的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诱导不定根。TCC嵌合体叶片和茎段上的诱导频率分别为94%和86%,显着高于它的亲本。其中榨菜叶片和茎段不定根的诱导频率分别为25%和38%,而紫甘蓝分别为73%和47%。另外,每株TCC嵌合体不定根的数目平均是13.11,平均重量为0.274g,这些指标也显着高于榨菜和紫甘蓝。这些结果说明嵌合体异源LⅠ(表皮)与内部LⅡ和LⅢ之间可能存在着正向互作从而改善了嵌合体不定根的再生能力。利用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组织解剖学观察来鉴定不定根的起源部位。鉴定结果显示,不定根最终起源于LⅢ。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种间嵌合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和各个器官的特性都受到两种基因型不同的细胞层相互作用的影响,特别是数量性状基本介于两个亲本的中间。嵌合体的不定根的再生能力、营养生长时期的光合能力相比其层源亲本有很大改善,同时嵌合体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特性也有较大的变化。嵌合体中不同遗传型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性状改变在植物育种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另外,利用嵌合体茎尖细胞层组成的特殊性揭示了不定器官的起源规律,为植物的无性繁殖和组织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4-01)

谢宗周[8](2008)在《‘鹿寨蜜橙’及一组柑橘嫁接嵌合体的遗传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存在很多自然变异,其中部分芽变材料和嵌合体资源可直接应用于新品种选育。本研究对田间自然产生的两个柑橘新材料进行了品质检测,并采用形态学和SSR、AFLP及SSAP等标记技术对两者的来源及与相近品种的差异进行了遗传鉴定,结果显示两者均为柑橘新种质,都可能直接作为新的优良品种资源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中,广西的‘鹿寨蜜橙'为甜橙芽变,遗传性状稳定;而江西赣南的脐橙/温州蜜柑嫁接疑似嵌合体发生在以温州蜜柑为中间砧以枳为基砧的高改脐橙园中,果实外观似脐橙,果肉色泽则与温州蜜柑类似。1.‘鹿寨蜜橙'成熟果实风味浓,可固含量高达15%,可滴定酸含量低于0.5%,其中,果糖(63.03mg/g)、蔗糖(43.49mg/g)、葡萄糖(72.19mg/g)含量均高于其相近品种冰糖橙,柠檬酸、奎宁酸、苹果酸含量也高于后者。形态学观察表明,其叶形指数、气孔密度、气孔纵径与冰糖橙的差异显着,叶形比冰糖橙更接近椭圆,气孔密度更高,花药和胚囊发育正常。SSAP标记显示,‘鹿寨蜜橙'与冰糖橙相比存在1个多态性位点。表明‘鹿寨蜜橙'是不同于冰糖橙的芽变新种质,可以直接作为品种资源加以利用。2.本研究收集到的柑橘嫁接嵌合体为华盛顿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cv.Washington)与温州蜜柑(C.unshiu)的嵌合体。形态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分析表明,嵌合体中由L1层细胞决定的性状,如汁囊、气孔长度等都与温州蜜柑相似,而由L2层细胞决定的性状如花粉形态、育性和种子数量则与华盛顿脐橙相似。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果肉所含的类胡萝卜素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嵌合体和温州蜜柑的果肉具有相同的类胡萝卜素种类,主要类胡萝卜素均为β—隐黄质(β-cryptoxanthin)。SSR和cpSSR分析表明:该嵌合体的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分别同时具有华盛顿脐橙和温州蜜柑所有的带形。综合以上结果,推断它是由华盛顿脐橙和温州蜜柑构成的周缘嵌合体,其L1层来源于温州蜜柑,L2/L3层来源于华盛顿脐橙;该嫁接嵌合体分别具备了各自亲本的优良性状,有可能成为新的鲜食品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吴姗,黎昊雁,梁月荣,平田丰[9](2007)在《一组柑橘嫁接嵌合体及其嫁接亲本的形态学、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组柑橘周缘嵌合体(Ekuliku)及其嫁接亲本(Nankan和Hamlin)的叶片和果实进行了形态学、生理学及遗传学分析。一般柑橘嵌合体的不同部位由不同亲本特定的组织层发育而来。实验结果表明,嵌合体果实的特性并不与其同层亲本的特性完全一致,嵌合体叶片横截面的结构也与亲本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在细胞层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用127种随机引物和1对STS特异性引物对嵌合体和嫁接亲本作遗传学分析,其中8种引物能得到特异性条带,即只在嵌合体和其中的1个亲本中检测到;并且这8个引物都有很高的重现性。随即,对这些特异性条带作了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张敏[10](2006)在《柑橘果实扇形嵌合体的分离及两组嫁接嵌合体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芽变选种是柑橘育种的一种重要方法。柑橘果实扇形嵌合体和嫁接嵌合体隶属于广义的芽变范畴,可以用其作为柑橘品种改良的资源。本实验旨在研究自然界中柑橘果实扇形嵌合体发生的频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分离纯化其中的变异,为选育新品种积累候选材料;并对2组嫁接嵌合体进行评价,探明了它们的嵌合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2—2006连续5年,对湖北秭归的柑橘果实嵌合体发生频率进行了调查,调查品种有‘纽荷尔’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长红’脐橙(C.sinensis Osbeck),‘红肉’脐橙(C.sinensis Osbeck),脐血橙(C.sinensis Osbeck),桠柑(C.reticulata Blanco),‘卡特’夏橙(C.sinensis Osbeck)。2003—2006连续4年,对江西寻乌的柑橘果实嵌合体发生频率进行了调查,调查品种有‘纽荷尔’脐橙,‘萘维林娜’脐橙(C.sinensis Osbeck),‘朋娜’脐橙(C.sinensis Osbeck)。2004—2006连续3年,对湖北兴山的柑橘果实嵌合体发生频率进行了调查,调查品种有‘纽荷尔’脐橙,‘锦橙’(C.sinensis Osbeck)。调查结果表明,9个品种中果实扇形嵌合体的发生频率为0.02%到3.97%。其中‘红肉’脐橙的嵌合体发生频率为最高(3.97%),‘桠柑’最低(0.02%)。果实扇形嵌合体的发生频率受品种基因型,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嵌合体以果皮颜色的变异最普遍,类型有绿扇,深红扇,深橙扇,黄扇,棕扇,粉红扇;还有一种常见的变异是果皮凸出或凹陷。2.收集了上述9个品种的180个嵌合体果实,取其败育胚珠或种子进行组织培养。共接种5000颗败育胚珠和30粒饱满种子,再生了2078棵苗。其中有1508棵来源于嵌合部分对应的种子或败育胚珠,另外的570棵来源于正常部分对应的种子或败育胚珠。从50个果皮凸出类型的果实扇形嵌合体再生的600棵苗中,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到有‘纽荷尔’脐橙四倍体3棵,‘萘维林娜’脐橙四倍体4棵和‘纽荷尔’脐橙混倍体植株2棵。目前,已从嵌合体分离再生的小苗中选择了1000棵移入温室和大田。这些植株为我国柑橘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材料。3.收集到两个柑橘嫁接嵌合体,暂定名为‘早红’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Citrus unshiu Marc.)和‘红肉桃叶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Citrus unshiu Marc.)。‘早红’脐橙产生于‘罗伯逊’脐橙(C.sinensis Osbeck)高接于温州蜜柑(C.unshiu Marc.)的树上,‘红肉桃叶橙’产生于‘桃叶橙’(C.sinensis Osbeck)高接于温州蜜柑的树上。采用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生理生化和分子标记等手段对两组嫁接嵌合体及其亲本进行了评价。发现‘早红’脐橙和‘红肉桃叶橙’中由L1层细胞决定的性状,如汁囊,气孔长度等都与温州蜜柑相似,而叶形指数,果实形状,脐,花粉的形态和育性,种子的数量,果皮的颜色和气味等由L2层细胞决定的性状分别与‘罗伯逊’脐橙和‘桃叶橙’相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果肉所含类胡萝卜素表明,‘早红’脐橙,‘红肉桃叶橙’和温州密柑的果肉具有相同的类胡萝卜素指纹图谱,主要类胡萝卜素为β—隐黄质(β-cryptoxanthin)。利用引物TAA15,TAA27和引物SPCC1分别进行SSR和cpSSR分析表明,‘早红’脐橙和‘红肉桃叶橙’的核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分别同时具有‘罗伯逊’脐橙和温州蜜柑,‘桃叶橙’和温州蜜柑所有的带形。根据这些结果,可以认为‘早红’脐橙是由‘罗伯逊’脐橙和温州蜜柑构成的周缘嵌合体,其L1层来源于温州蜜柑,L2/L3层来源于‘罗伯逊’脐橙;而‘红肉桃叶橙’是由‘桃叶橙’和温州蜜柑构成的周缘嵌合体,其L1层来源于温州蜜柑,L2/L3层来源于‘桃叶橙’。两个嫁接嵌合体分别具备了各自亲本的有利性状,而且性状稳定,有可能成为新的鲜食品种。4.采用引物TAA27对‘早红’脐橙败育胚珠再生苗和‘红肉桃叶橙’的实生苗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早红’脐橙败育胚珠再生苗的核基因组和其L2亲本‘罗伯逊’脐橙具有相同的带形,而‘红肉桃叶橙’实生苗的核基因组和其L2亲本‘桃叶橙’具有相同的带形。验证了珠心胚由L2层细胞发育而来。(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6-11-01)

嫁接嵌合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肉胡柚’(Citrus unshiu+Citrus changshan-huyou)是在柑橘芽变调查中发现的一个突变体,其果实大小,形状,种子数量和果皮类似胡柚,果肉颜色和风味类似于温州蜜柑。以‘红肉胡柚’,‘国庆一号’温州蜜柑和胡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形态学和生理指标的测定。采用HPLC,对叁者的果肉,囊衣和外果皮的类胡萝卜素进行分析;采用GC‐MS,对叁者果皮和果肉的初生物质和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肉胡柚’果肉中的类胡萝卜素以β‐隐黄质为主,与‘国庆一号’温州蜜柑相似,胡柚果肉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是叶黄素和紫黄质。‘红肉胡柚’囊衣中的类胡萝卜素以八氢番茄红素和六氢番茄红素为主,与胡柚一致,而‘国庆一号’温州蜜柑的囊衣中以八氢番茄红素和紫黄质为主。‘红肉胡柚’外果皮中主要含有紫黄质,八氢番茄红素和六氢番茄红素,与‘国庆一号’温州蜜柑和胡柚果皮中的主要呈色色素一致,但从含量上来看,‘红肉胡柚’果皮中的类胡萝卜素与胡柚更相似。‘红肉胡柚’果皮中初生物质基本和胡柚一致,果肉中初生物质基本和‘国庆一号’温州蜜柑一致;但是在果皮中‘红肉胡柚’有1,4‐丁二醇、维生素E、甲基精氨酸、2‐甘露二糖等特有物质。在果皮和果肉的挥发性物质中,‘红肉胡柚’和两个亲本都不尽相同。果皮中‘红肉胡柚’的特有二十一烷、顺式9‐十八碳烯酸、壬酸甲酯、4,6‐二甲基—十二烷烃、2,4‐二甲基十二烷、欧芹酚甲醚等挥发性物质;果肉中‘红肉胡柚’的特有十六醇、β‐榄香烯、γ‐榄香烯、大牛儿烯等挥发性物质。结合‘红肉胡柚’的形态学指标和果皮、果肉及囊衣的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判断‘红肉胡柚’为温州蜜柑和胡柚构成的嫁接嵌合体,其L1层细胞来源于温州蜜柑,L2/L3层细胞来源于胡柚。根据果皮和果肉中所含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红肉胡柚’的两个嫁接亲本在嵌合体中存在互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嫁接嵌合体论文参考文献

[1].于宁宁.榨菜和紫甘蓝嫁接嵌合体后代表观遗传变异的发生及其维持机理[D].浙江大学.2018

[2].唐建飞.嫁接嵌合体‘红肉胡柚’(Citrusunshiu+Citruschangshan-huyou)果实的特性评价[D].浙江农林大学.2017

[3].吴巨勋,肖慧玲,王小花,伊华林.嫁接嵌合体‘早红’脐橙果实细胞来源鉴定及其糖酸和香气物质分析[J].园艺学报.2014

[4].李俊星.榨菜与紫甘蓝嫁接嵌合体后代叶形变异产生的分子机理及新种质的创制[D].浙江大学.2013

[5].王燕.榨菜与紫甘蓝嫁接嵌合体诱导的可遗传变异及其分子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

[6].谢辉.榨菜与紫甘蓝嫁接嵌合体对叁种植食性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

[7].朱雪云.榨菜和紫甘蓝嫁接嵌合体生长发育特性与不定器官起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

[8].谢宗周.‘鹿寨蜜橙’及一组柑橘嫁接嵌合体的遗传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8

[9].吴姗,黎昊雁,梁月荣,平田丰.一组柑橘嫁接嵌合体及其嫁接亲本的形态学、遗传学研究[J].果树学报.2007

[10].张敏.柑橘果实扇形嵌合体的分离及两组嫁接嵌合体的遗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论文知识图

2.1榨菜和紫甘蓝嫁接嵌合体谱系...一7嵌合体在DNA水平上的RAPD分析2.2对照亲本、周缘嵌合体TCC以及嵌...嵌合体及其亲本的花器官形态特征观察...基于细胞突变形成各类嵌合体的发育过...2.8TTT与GS5的瘤状茎比较(a...

标签:;  ;  ;  ;  ;  ;  ;  

嫁接嵌合体论文_于宁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