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意识论文_孔得兵,李根

导读:本文包含了时间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时间,意识,短篇小说,空间,现代性,年表,晚清。

时间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孔得兵,李根[1](2019)在《叙事性绘画创作中的时间与空间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有绘画以来,人们对绘画空间的探索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谓绘画空间,是画家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想象在画面中表现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感知和认识的空间,同样也将被观画者所感知。绘画作品的空间和时间应该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对于此二者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文艺复兴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通过对一系列绘画作品的研究,可以探索到绘画里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的演进及不同,并探讨绘画空间表现绘画叙事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22期)

王鹏,王晓田,高娟,黎夏岚,徐静[2](2019)在《适应性时间管理:死亡意识对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死亡必然性的认识;基于进化适应性的考量,作者认为具有前瞻性的死亡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个体生命史的终极坐标,不仅可能引起恐惧感和防御反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人们做出适应性的时间管理。据此推论,死亡意识的启动会加强人们对时间有限性的关注,体验出更强的时间流逝感,影响人们对时间的评估,以及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而做出的跨期决策。本研究采用死亡凸显范式启动死亡意识,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死亡意识、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叁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死亡意识启动使被试低估时间距离,并表现出较低的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从而在较小的即时获益与更大的延迟的获益之间更为偏好未来导向的选项。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时间知觉在死亡意识和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以上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死亡意识在时间管理上的适应性价值。(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希帅[3](2019)在《时间、空间与寻根意识——关于徐则臣《北上》的随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二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徐则臣为新世纪文坛贡献了《跑步穿过中关村》和《耶路撒冷》这样的佳作。尤其是《耶路撒冷》,这部费时六年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热议,并成功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时隔数年,他凭借长篇新作《北上》(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9年11期)

陈子诺[4](2019)在《再谈《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时间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喧哗与骚动》以时间为叙事线索,以过去—现在—未来为脉络揭示了时间的深意,昆丁的叙述中对时间意识的展示便是一个具体典型的例子。昆丁扭曲的时间观念昭示出美国南部没落的旧贵族对过去传统的依恋和对时间的敌视与畏惧。(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1期)

华有杰[5](2019)在《论《黑人谈河》中的时间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黑人谈河》采用河水意象、河流空间、建筑空间等艺术手法用,表达出强烈的时间意识。首先,时间跨度大,歌中时间维度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类文明史。其次,用河水的流动表达时间的流淌,空间距离的移动表达时间运动。再次,用四大河流的地理空间在宏观层面架构出人类文明史,在微观层面描绘出地球昼夜的完整时段。每条河流区域内的建设空间勾画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时间轨迹,空间的内容成为表达时间意识的有效手段。最后,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融合,动态时间与静态时间的迭加,形成一种立体式时间意识图表。(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盛刚[6](2019)在《基于PTA量表法的学生“时间意识”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何让评价更加科学?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笔者以学生"时间意识"素养评价为例,依据PTA量表法相关理论,结合课程标准具体要求,解构该素养的构成要素并制定具体评价要点,合理构建可操作性的PTA量表,展开教学评价,以期实现"教-学-评"间的良性互动,让"素养"培育真正落地生根。(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天阳[7](2019)在《时间现象学问题意识的源起——论胡塞尔对布伦塔诺时间观的继承与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明确地将回应布伦塔诺对时间意识的分析作为他相应工作的起点,由此展示了其对布伦塔诺时间观的认同与批判。在胡塞尔看来,布伦塔诺将感知之中时间因素的产生归之于想象,而这将造成一系列的理论困境。胡塞尔认为,感知自身便是延续的,并以此为起点开展了后续的时间意识分析。主观时间优先性的确立和时间感知的分析构成了时间现象学源起之处的问题意识,而两者均可在胡塞尔对布伦塔诺的继承与批判中觅得来源。(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5期)

王鸿[8](2019)在《时间与历史:晚清士人的“二十世纪”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清思想界中,"二十世纪"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概念,构成了理解那个时代的全新视角之一。本文在考察"世纪"这个新时间单位输入晚清思想界的知识历程的基础上,探讨晚清士人理解二十世纪的知识资源,进一步考察晚清士人的"二十世纪"意识与"十九世纪史"之间的思想关联。在本文看来,"二十世纪"一词不仅为晚清士人提供了一种度量时间的新单位,而且由此促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世纪"交替的时间感,凸显了晚清士人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实与十九世纪的欧洲历史之间的思想徘徊。(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国华[9](2019)在《时间意识与小说文体——胡适《论短篇小说》与鲁迅《狂人日记》对读》一文中研究指出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同时刊出胡适《论短篇小说》和鲁迅《狂人日记》,应当说是《新青年》同人在小说主张和实践上的第一次正面亮相,既强有力地抨击了他们所不以为然的小说观念及相关的具体写作,也立下了他们心以为然的法则和榜样,同时或许还弥合了他们内部的一些分歧。对于这一事件及其周边,学界已多有分梳,本文不惮以狗尾续貂,尝试一次以文本本身为主的对读,核心话题是"时间意识与小说文体"。(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7期)

海鹰[10](2019)在《蒙古国城乡居民的时间意识、劳动态度与幸福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20世纪,蒙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经历了剧烈的变革,几代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行为准则如时间观、劳动态度等也在发生着改变。个人的社会经历在“不确定”的社会动态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改革之后,社会转型成功与否的探讨,所关注的往往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当下生活的态度及对未来的期许。这一点在新自由主义提倡个体自由与平等权利理念下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民主体制下的蒙古国公民每个个体的转型程度决定着蒙古国社会转型的成败。本研究将通过基于田野调查的民族学质性研究方法,挖掘和重现蒙古国普通民众在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化和市场经济时期等社会转型过程中被“现代化”的过程,以叙述民间的故事呈现一个个“人”的变化。对蒙古国社会转型问题进行探讨时,笔者将重点集中在市场为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人的转型之上,以幸福感的实现形式为线索,去考察人们在社会转型中对时间和劳动的态度,以小见大,以“人”为核心,进而探讨个体在转型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社会个体的抉择对转型之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和选择的影响。蒙古国的城镇化、集体化以及私有化过程,对蒙古国人们的时间观以及劳动态度带来的影响,即对制定公众时间以及劳动的标准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不可忽视。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相适应的文化催生了蒙古民族特殊的时间和劳动经验。城镇化、集体化和私有化,使这一传统生活方式转变为游牧、定居生活生产方式并存的混合模式。在如今的蒙古国戈壁苏木贝尔省,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着畜牧业以外的谋生工作,日常生活中与时间制度、工作效率、金钱等种种概念打着交道。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时间和劳动意识的人们接受着机关单位、学校、工厂等现代纪律组织的“规训”。而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待时间和劳动的态度方面呈现出“过渡时期”个体的差异性特征和非整体性人格特征。人们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观念,而同一个人身上也发生观念冲突。个体差异性和非整体性人格形成了蒙古国转型社会中的认知矛盾。传统游牧生活的时间观以及生活方式依然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主流”,而每当西方社会另一个“主流”时间和劳动观与蒙古国个体的行为之间产生张力时,外界只去指责那些个体以及他们背后的罪魁祸首“传统游牧生活方式”。从表达时间的语言和时间意识的多样性中不难发现传统知识仍有实用的倾向。人们仍然对自己的时间和劳动拥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并且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和言语创造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并以这些理解和安排建构自己的幸福感。尽管经历政治经济转型中的种种困难和不幸,人们以各自的面貌以及多样化的措施进行着应对并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对幸福的独特的理解。在蒙古国,人们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社会变迁时,社会主义时期一度被认为“封建、落后”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成为了人们寻求“幸福感”的主要资源。人们通过恢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来面对种种不适应和不幸场面,构建社会转型中一度失去的幸福观。这些本土“策略”可被视为蒙古国人们在急剧变化中的日常抗争以及适应的方式,成为他们乐观应对生活中的诸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事物的武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10)

时间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死亡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死亡必然性的认识;基于进化适应性的考量,作者认为具有前瞻性的死亡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个体生命史的终极坐标,不仅可能引起恐惧感和防御反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人们做出适应性的时间管理。据此推论,死亡意识的启动会加强人们对时间有限性的关注,体验出更强的时间流逝感,影响人们对时间的评估,以及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而做出的跨期决策。本研究采用死亡凸显范式启动死亡意识,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死亡意识、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叁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死亡意识启动使被试低估时间距离,并表现出较低的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从而在较小的即时获益与更大的延迟的获益之间更为偏好未来导向的选项。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时间知觉在死亡意识和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以上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死亡意识在时间管理上的适应性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间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孔得兵,李根.叙事性绘画创作中的时间与空间意识研究[J].汉字文化.2019

[2].王鹏,王晓田,高娟,黎夏岚,徐静.适应性时间管理:死亡意识对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9

[3].杨希帅.时间、空间与寻根意识——关于徐则臣《北上》的随想[J].芒种.2019

[4].陈子诺.再谈《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时间意识[J].戏剧之家.2019

[5].华有杰.论《黑人谈河》中的时间意识[J].贺州学院学报.2019

[6].盛刚.基于PTA量表法的学生“时间意识”评价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2019

[7].张天阳.时间现象学问题意识的源起——论胡塞尔对布伦塔诺时间观的继承与批判[J].大众文艺.2019

[8].王鸿.时间与历史:晚清士人的“二十世纪”意识[J].人文杂志.2019

[9].李国华.时间意识与小说文体——胡适《论短篇小说》与鲁迅《狂人日记》对读[J].文艺争鸣.2019

[10].海鹰.蒙古国城乡居民的时间意识、劳动态度与幸福观[D].内蒙古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基于兴趣度Web用户聚类方法的流程图3 篮球时空意识结构系统框图血钠水平与意识转清时间的相关分析UPTV用户访问矩阵一17管理与改善关系对比图基里科《爱情之歌》1914年

标签:;  ;  ;  ;  ;  ;  ;  

时间意识论文_孔得兵,李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