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分局2000年大旱及对策

绥化分局2000年大旱及对策

一、绥化分局2000年特大旱灾及抗旱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奥[1](2016)在《2015年黑龙江省洪涝灾情评估》文中提出灾情大小是制定防洪、抢险及救灾方案、组织灾后重建、推行洪水保险、计算防洪工程效益等的重要依据。只有全面、准确、及时、科学的评估洪涝灾害才能令减灾系统工程的其他部分有的放矢的运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减灾系统工程的效益,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因此,灾情评估工作,作为防洪减灾决策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是非工程防洪研究的一个重点工作。近年来,随着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深入,为灾情评估工作的研究提供了支持。如何利用所掌握的基础资料,量化洪涝灾情的严重程度,提高灾情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当前我国灾情评估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依据目前国内水利行业对洪涝灾情评估较为系统和规范的《洪涝灾情评估标准》,首先对2013年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和嫩江流域洪涝灾情进行评估,并对比其灾害等级,以探究洪涝灾情评估的方法和作用。随后又以2015年黑龙江省主要洪涝灾害统计指标为统计数据,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评估公式得出计算值,认定2015年黑龙江省主要洪涝灾害等级为一般洪涝灾害。

王虹波[2](2013)在《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为研究对象,大量搜集和挖掘东北地方文献资料,借鉴区域史研究理论和方法,从社会科学角度对灾荒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运用历史地理学、灾害学、环境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对灾荒自然属性进行探究,统计灾荒发生的时空分布情况,分析归纳灾荒发生的特点;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对灾荒社会属性进行分析,重点考察民初社会应对灾荒的情况及能力,主要从政府赈济、民间救助、仓储备荒和巫术救荒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并探究东北灾荒带来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东北灾荒的成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探析灾因重点从气候、水系、山脉、地质等方面考察其成灾的自然环境;从对生态的破坏和政治背景考察其成灾的社会环境,如民初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租赋繁重等社会因素使之民不聊生,大大降低了社会整体御灾能力。第二章东北灾荒的历史考察。重点对东北多发的水灾、旱灾、冰雹和瘟疫四种灾害来进行考察,介绍东北灾情;分析归纳东北灾荒发生的特点:从时间分布上看,发生频繁,无年不灾;从空间地域看,灾区广大,无地不灾;从灾害发生种类看,多灾并发,接连不断,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第三章东北灾荒的官赈措施。东北地方政府设立赈务机构对灾情进行管理,通过报灾、勘灾和查灾鉴定灾情,实施赈济。首先,急赈以缓灾情。主要措施有拨发赈粮、赈款、设施粥厂和实行以工代赈等;其次,帮扶生产。实行借贷、蠲缓等;最后,调控市场,平抑物价。主要措施是“禁粮出运”和平粜政府赈济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情,赈济中体现了近代化的色彩。但政治的腐败,赈济中的中饱私囊等消极因素,弱化了政府赈灾能力,使政府救济如杯水车薪。第四章东北灾荒的社会救济。民赈群体主要来源于社会慈善团体、绅商政府官员等社会上层人士,还有平民阶层的个人义举。社会救济对当时比较弱化的政府御灾能力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并逐渐承担了社会救济的主要角色,对赈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五章东北地区的仓储备荒。仓储备荒是当时东北政府应对灾害的主要防灾举措,由于政府对官仓建设的能力有限,积极鼓励加强东北各地义仓的建设。各地民间对义仓积谷的征收和使用、义仓的建设和管理、仓董的任命等情况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运行和管理中还是弊端丛生,义仓积谷被挪用、变谷生金、中饱私囊、仓董失职、天灾人祸等情况时有发生,使义仓积谷遭受巨大损失,弱化了义仓积谷灾时急赈的重要作用。第六章东北旱灾与禳弥信仰。这是古代消极的救灾思想,被历代所沿用和效仿。由于民国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加之民众受教育水平低,使巫术救荒在民国时期东北地区一度盛行,统治者积极组织参与祈神禳灾,使巫术救荒更加得到了人们的敬畏,达到所谓的阶级调和。其实质是政府御灾能力降低的表现,巫术救荒不仅贻误了最佳的救灾时机,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加深了灾民的痛苦。第七章东北灾荒的影响。灾荒造成东北人口的死亡与流移;破坏了东北人们的生产生活;加剧东北社会环境的恶化,导致东北社会秩序的失控和阶级矛盾的激化。民国时期灾荒距今较近,对今天东北地区的防灾、减灾和救灾等工作也可以提供历史教训与借鉴,并对东北地域经济投资的预测性和针对性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建文[3](2006)在《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变迁和生态灾害的历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北方地区在过去的历史时期曾经有广泛分布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良好。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为了获取猎物、建造居住场所、种植农作物,原始人群已经开始使用火、石刀、石斧、石犁进行劳动,一些原始部落居住地周围的森林、草原开始受到最初的破坏。进入奴隶社会,各个原始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发生,烧毁消耗一些林木,冶炼、制陶、建筑等手工业不断发展,开始砍伐大片森林,农业的兴起又使大片次生林、灌丛、草地受到开垦,成为农田。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山西省中部所属地区的森林、草原受到了较大规模的破坏。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农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陶瓷、冶炼、制盐、建筑等手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各个诸侯国兴修水利工程,修筑高大坚固的防御设施,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庙宇以及不断发生的征战,都使平原地区大面积森林受到破坏。战国后期华北平原的森林已经基本消失。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出现了创新局面。今河北省、北京市、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所属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森林全部消失,绝大部分已经开垦成为农田。由于修建万里长城,鄂尔多斯高原和阴山山脉的森林受到大量砍伐。由于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水灾日益严重。同时,开始了在西北森林草原、草原以及荒漠草原地区大规模的屯垦。上述地区大面积森林、草原受到破坏,农业人口不断增加,农耕区域不断扩大。唐、宋时期,黄土高原上已经开辟出广阔的农业区,西北地区积极推行屯垦,河西走廊、河套地区、陕西北部地区的森林、草原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陕西秦岭、子午岭、宁夏罗山、贺兰山、六盘山、甘肃洮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受破坏,太行山、吕梁山的森林开始受到大规模砍伐。元代至民国,华北地区的山区森林遭受了严重破坏,大青山、贺兰山、鄂尔多斯高原、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等等山区的森林都已经受到彻底破坏。黄土高原的祁连山、六盘山、陇东森林草原地区已经变成了荒山秃岭。秦岭森林破坏严重,黄土高原的关山、黄龙山、桥山原始森林已经消失。清朝政府实行“移民实边”、“借地养民”的政策,大量放垦内蒙古草原,造成长城沿线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大面积草原被开垦。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沙皇俄国和日本侵略者掠夺了中国东北以及西北地区

刘学,杜绍清[4](2000)在《绥化分局2000年特大旱灾及抗旱对策》文中认为

二、绥化分局2000年特大旱灾及抗旱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绥化分局2000年特大旱灾及抗旱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2015年黑龙江省洪涝灾情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图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黑龙江省典型洪涝灾情评估案例分析
    2.1 黑龙江省地理信息概况
    2.2 黑龙江省2013年雨水情
        2.2.1 雨情
        2.2.2 水情
    2.3 黑龙江省2013年灾情
        2.3.1 灾情统计范围
        2.3.2 灾情损失数据统计方法说明
        2.3.3 流域灾情分析
    2.4 灾情评估原则及方法
        2.4.1 灾情评估目的
        2.4.2 灾情评估原则
        2.4.3 灾情评估方法
        2.4.4 洪涝灾害等级划分
    2.5 松花江流域综合概况
        2.5.1 松花江流域地理信息概况
        2.5.2 松花江流域2013年雨水情概况
        2.5.3 松花江流域2013年分类受灾情况
        2.5.4 松花江流域2013年灾情数据指标整理
        2.5.5 松花江流域2013年灾情评估计算
        2.5.6 松花江流域2013年灾情等级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2015 年黑龙江省灾情评估
    3.1 2015 年度黑龙江省雨水情
        3.1.1 雨情概况
        3.1.2 江河水情概况
        3.1.3 水库水情概况
        3.1.4 主要降雨过程
    3.2 2015 年度黑龙江省洪涝灾情
        3.2.1 灾情统计范围
        3.2.2 灾情损失数据来源
        3.2.3 灾情数据
    3.3 黑龙江省2015年度洪涝灾情评估计算
        3.3.1 指标数据整理
        3.3.2 评估计算
        3.3.3 灾情等级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灾荒史研究综述
        (二)国外有关中国灾荒史的研究
    三、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和论文结构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论文基本结构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东北灾荒的成因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气候状况与灾害
        二、地质地貌特征与灾害
    第二节 社会因素
        一、滥砍盗伐 破坏生态
        二、政争不断 战乱频仍
        三、租赋繁重 民不聊生
第二章 东北灾荒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东北灾情举要
        一、东北水灾
        二、东北旱灾
        三、东北雹灾
        四、东北瘟疫
    第二节 东北灾荒的特点
        一、发生频繁 无年不灾
        二、地区广大 无地不灾
        三、多灾并发 接连不断
第三章 东北灾荒的官赈措施
    第一节 灾情管理
        一、设立赈务机构
        二、建全报灾体系
    第二节 东北地方政府的赈灾措施
        一、急赈
        二、帮扶生产
        三、调控物价
    第三节 东北地方政府赈灾评述
        一、赈济的正面效应
        二、赈济的负面效应
第四章 东北灾荒的社会救济
    第一节 东北慈善团体的救济
        一、东北地区的慈善团体
        二、慈善团体的救灾活动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个人义举
        一、绅商官员的救灾行为
        二、平民阶层的救灾行为
    第三节 社会救济评述
        一、社会救济的积极作用
        二、社会救济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东北地区仓储备荒
    第一节 仓储备荒之沿革
    第二节 东北地区仓储备荒概况
        一、各地建仓情况
        二、仓储制度的建立
        三、积谷的征收和使用
    第三节 东北地区仓储备荒之评价
        一、仓储备荒的作用
        二、仓储备荒的弊漏
第六章 东北旱灾与禳弥信仰
    第一节 禳弥信仰的源起及发展
    第二节 东北旱灾与禳弥信仰
        一、禳弥信仰的阶层
        二、祈神禳灾的仪式
        三、祈神禳灾的特点
    第三节 禳弥信仰存在的社会根源及评价
        一、禳弥信仰存在的社会根源
        二、禳弥信仰的社会效应及评价
第七章 东北灾荒的影响
    第一节 灾荒造成人口的变动
        一、灾荒对人口的戕害
        二、灾荒导致人口流移
    第二节 灾荒滞碍农业生产
        一、灾荒使劳动力锐减
        二、灾荒恶化耕作环境
        三、灾荒破坏生产工具
    第三节 灾荒破坏社会生活
        一、灾荒破坏居住环境
        二、灾荒导致民食维艰
        三、灾荒导致粮价奇涨
    第四节 灾荒恶化社会环境
        一、灾荒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二、灾荒激化社会矛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变迁和生态灾害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北方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1.1 当代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的分布
    1.2 中国北方各行政区气候、地形地貌概况
第二章 自然因素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变迁
    2.1 10 000 年来中国北方气候的变迁
    2.2 中国北方最近100 年的气候变化
    2.3 对于21 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气候预测
    2.4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于对森林、草原的分布影响
    2.5 最近100 年的气候变迁对于森林草原变迁的影响
第三章 周代以前森林、草原的变迁
    3.1 仰韶温暖期
        3.1.1 华北地区
        3.1.2 东北地区
        3.1.3 西北地区
    3.2 夏商周时期
        3.2.1 华北地区
        3.2.2 东北地区
        3.2.3 西北地区
        3.2.4 人工植树
第四章 秦汉-宋元时期森林、草原的变迁
    4.1 秦汉时期
        4.1.1 华北地区
        4.1.2 东北地区
        4.1.3 西北地区
        4.1.4 人工植树
    4.2 魏晋南北朝时期
        4.2.1 华北地区
        4.2.2 东北地区
        4.2.3 西北地区
        4.2.4 人工植树
    4.3 隋唐五代时期
        4.3.1 华北地区
        4.3.2 东北地区
        4.3.3 西北地区
        4.3.4 人工植树
    4.4 宋元时期
        4.4.1 华北地区
        4.4.2 东北地区
        4.4.3 西北地区
        4.4.4 人工植树
第五章 明清民国时期森林、草原的变迁
    5.1 华北地区
    5.2 东北地区
    5.3 西北地区
    5.4 人工植树
第六章 1949 年-2000 年森林、草原的变迁
    6.1 华北地区
    6.2 东北地区
    6.3 西北地区
第七章 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灾害(1)
    7.1 水灾
        7.1.1 华北地区
        7.1.2 东北地区
        7.1.3 西北地区
    7.2 旱灾
        7.2.1 华北地区
        7.2.2 东北地区
        7.2.3 西北地区
    7.3 河流的变化
        7.3.1 华北地区
        7.3.2 东北地区
        7.3.3 西北地区
    7.4 湖泊、瀑布、泉水的变化
        7.4.1 湖泊
        7.4.2 瀑布、泉水
    7.5 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7.5.1 华北地区
        7.5.2 东北地区
        7.5.3 西北地区
    7.6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减少
        7.6.1 华北地区
        7.6.2 东北地区
        7.6.3 西北地区
第八章 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灾害(2)
    8.1 荒漠化
        8.1.1 荒漠化现状
        8.1.2 荒漠化历史
        8.1.3 荒漠化成因
        8.1.4 华北地区
        8.1.5 东北地区
        8.1.6 西北地区
    8.2 沙尘暴
        8.2.1 沙尘暴现状
        8.2.2 沙尘暴历史
        8.2.3 森林、草原变迁与沙尘暴
        8.2.4 森林草原变迁与北京地区沙尘暴
第九章 对中国北方地区生态建设的一些建议
    9.1 坚定中国北方地区重建良好生态环境的信心
    9.2 正确认识中国北方地区恢复森林、草原的适宜区域
    9.3 恢复和重建黄土高原植被中的植物选择
    9.4 关键在于加快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5 正确处理中国北方地区农、林、牧的关系
    9.6 正确处理生态林和经济林的关系
    9.7 恢复良好生态环境需要资金支持和长期不懈的努力
结语
    1.1 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森林、草原
    1.2 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的变迁历程
    1.3 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减少的主要原因
        1.3.1 自然因素
        1.3.2 人类的经济活动
        1.3.3 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
    1.4 森林、草原受到破坏导致生态灾害频繁
    1.5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的森林、草原变迁的原动力
        1.5.1 人口增加与森林、草原变迁的思考
        1.5.2 社会发展与森林、草原变迁的思考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四、绥化分局2000年特大旱灾及抗旱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2015年黑龙江省洪涝灾情评估[D]. 张奥. 黑龙江大学, 2016(06)
  • [2]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的社会应对研究[D]. 王虹波. 吉林大学, 2013(08)
  • [3]中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原变迁和生态灾害的历史研究[D]. 王建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4]绥化分局2000年特大旱灾及抗旱对策[J]. 刘学,杜绍清. 现代化农业, 2000(12)

标签:;  ;  ;  ;  

绥化分局2000年大旱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