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途径论文-田云,刘臻,宁倩,莫中成,张蒙夏

糖代谢途径论文-田云,刘臻,宁倩,莫中成,张蒙夏

导读:本文包含了糖代谢途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CSF,MCF-7细胞,MCF-7-M细胞,糖酵解

糖代谢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田云,刘臻,宁倩,莫中成,张蒙夏[1](2019)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经PI3K/AKT信号途径影响人乳腺癌MCF-7细胞糖代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构建胞质稳定转染M-CSF的MCF-7细胞(MCF-7-M);ATP检测试剂盒检测MCF-7和MCF-7-M细胞的ATP生成;葡萄糖测定试剂盒、乳酸测试盒检测MCF-7和MCF-7-M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乳酸分泌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在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葡萄糖(2-DG)和氧化磷酸化抑制剂OLIG处理后,M-CSF对MCF-7细胞的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2 (HK2)、丙酮酸激酶M2 (PKM2)及葡萄糖转运体1 (GLUT-1)表达的影响;MTT法检测在ATP消耗剂3-溴丙酮酸(3-BrPA)处理后,MCF-7和MCF-7-M细胞对5-FU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发现:MCF-7-M细胞的ATP水平显着高于MCF-7细胞(P<0.05);2-DG降低了MCF-7和MCF-7-M细胞的ATP水平,并且降低MCF-7-M细胞ATP的效果更明显(P<0.01);MCF-7-M细胞的糖摄取能力和乳酸分泌量显着高于MCF-7细胞(P<0.01),经API-2处理后,MCF-7和MCF-7-M细胞葡萄糖消耗和乳酸分泌量均显着减少(P<0.01);MCF-7-M细胞GLUT-1、HK2和PKM2的表达显着高于MCF-7细胞(P<0.01);LY294002和API-2均可抑制MCF-7-M细胞GLUT-1的表达(P<0.05);用3-BrPA处理后,MCF-7-M和MCF-7细胞对5-FU的药物敏感性显着增强(P<0.01).综上,得出结论:胞质M-CSF通过诱导GLUT-1、HK2和PKM2的表达,活化MCF-7细胞糖酵解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胞质M-CSF活化MCF-7细胞的糖酵解途径.(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王君珂,王莎莎,张博,崔明昆,龚明[2](2018)在《基于RNA-Seq解析小桐子棉子糖代谢途径在干旱适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兴的能源植物,小桐子所具备的耐贫瘠、种子含油量高、油质优良等特性使其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小桐子幼苗进行10%PEG模拟干旱锻炼与空气干旱胁迫处理,以叶片样品进行RNA-Seq文库构建并基于Illumina Hiseq20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定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糖代谢通路得到了显着富集。其中,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inositol galactoside synthase,G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finose synthase,RS)作为棉子糖系列寡糖合成途径的2类关键酶,其家族成员的不同编码序列在干旱胁迫下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实时荧光定量(RT-q PCR)验证了两个酶基因家族关键成员对干旱处理的诱导响应,暗示了棉子糖合成途径参与了干旱锻炼和胁迫耐受性的形成,为进一步揭示小桐子抗旱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工程改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09期)

程瑶,赵千婧,王佳,孙新晓,申晓林[3](2018)在《化合物代谢新途径构建及微生物糖代谢网络改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的恶化和化石能源的萎缩,以石油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化合物的生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代谢工程的出现为这些石油衍生物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极具前景的选择。现阶段代谢工程主要通过代谢工程及合成生物学方法对工业微生物的天然代谢途径进行理性改造,然而在利用代谢工程生产这些化合物时仍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天然或非天然的化合物的生产受到限制。本文主要介绍本课题组针对目前微生物代谢工程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案,以及关于生物合成芳香族化合物、改造微生物自身糖代谢网络和提高原子经济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薛梅真,李瑞芳,辛霞,张金梅,何娟娟[4](2018)在《玉米种子萌发初期可溶性糖代谢途径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玉米种子萌发初期可溶性糖的变化和能量供应,以玉米品种"大白头"为试验材料,分析吸胀0~24 h种子水分、可溶性糖、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和ATP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可溶性糖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贮藏于胚中;种子吸胀过程中蔗糖含量降低,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升高,且种子吸胀8 h时蔗糖的转化已被启动。酶活性和基因定量结果表明,种子吸胀8 h时,糖酵解途径和叁羧酸循环已被活化,戊糖磷酸途径被活化。种子吸胀前8 h为快速吸水期,传统认为快速吸水阶段属于物理吸水,玉米种子在快速吸水阶段即已启动了蔗糖的转化,糖酵解和叁羧酸循环途径被活化。(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周倩[5](2018)在《基于RNA-Seq解析非结构性糖代谢途径在小桐子幼苗对干旱胁迫响应与适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开发能源植物小桐子是云南省和国家的能源战略需求,干旱是影响小桐子产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我们实验室研究表明干旱锻炼可显着提高小桐子幼苗的抗旱性。基于前期工作基础和已有的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系统,以经过两天10%PEG 6000干旱锻炼及随后空气干旱胁迫叁天处理的生长周期为叁周的小桐子幼苗为材料,在不同的时间点提取叶片RNA建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显着富集分析并构建代谢通路,测定小桐子幼苗叶片和茎中非结构性糖含量及对关键酶基因进行时空表达分析,从而解析小桐子幼苗中非结构性糖代谢通路对干旱的响应和适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整个干旱锻炼及空气干旱胁迫下,小桐子叶片中合成淀粉的淀粉合成酶(SSS)、分支酶(SBE)基因都持续上调表达,其中基因表达倍数最高达到33倍,SBE基因表达倍数最高达到55倍;并且在干旱锻炼早期小桐子叶片中淀粉含量迅速上升,这说明淀粉积累对干旱胁迫显着响应;随着干旱时间延长,叶中淀粉含量开始有所下降,但实验组始终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糖来缓解干旱胁迫的压力的结果。这暗示经过干旱锻炼的小桐子幼苗在经受更强的干旱胁迫时可以快速分解淀粉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2.小桐子幼苗在干旱胁迫过程中,叶中合成蔗糖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基因在DS72时达到最大上调表达倍数10倍,蔗糖合成酶(SS)基因在DS48时上调表达倍数达到35倍,转化酶(InV)基因在DS24时达到12倍;SPS、SS和InV叁者共同调控小桐子体内蔗糖含量;在干旱锻炼阶段蔗糖有一定的积累,干旱锻炼阶段蔗糖有所积累,检测表明葡萄糖跟果糖含量降低,但在空气干旱阶段,蔗糖含量减少,分解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剧增。同样在茎中SPS基因在DH12时表达倍数最大,SS基因在DS48时达到30倍,而InV基因在DH48时上调表达达到9.5倍,在空气干旱阶段表达变化不显着;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与叶中含量表达相反,锻炼阶段叁者含量变化不明显,在空气干旱阶段,蔗糖含量明显有积累,而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有明显下降,这可能与干旱胁迫时体内蔗糖转运特性有关。3.在棉子糖代谢过程中,干旱胁迫促进叶片中合成棉子糖系列寡糖的酶肌醇半乳糖苷合酶(GS)、棉子糖合酶(RS)基因上调表达显着,GS上调表达倍数最高达80倍,RS上调表达倍数更高达到2000倍,促进棉子糖系列寡糖的积累,说明干旱锻炼有利于小桐子叶片生成棉子糖系列寡糖作为渗透调节物质来缓解干旱胁迫损伤;茎中合成棉子糖系列寡糖的酶GS、RS基因也上调表达,均不如叶中显着,这说明小桐子幼苗叶片中GS和RS基因比茎中基因更加敏感。4.在海藻糖代谢过程中,小桐子幼苗叶中合成海藻糖的海藻糖磷酸合成酶(TPS)、海藻糖磷酸磷酸酶(TPP)基因呈上调表达,分解海藻糖的海藻糖酶(THase)基因呈下调表达;叶片中海藻糖含量在干旱锻炼及空气干旱前期持续升高,在DS24时海藻糖含量达到了峰值98.2 mg/g DW。小桐子幼苗茎中TPS、TPP、THase基因在干旱锻炼前期呈上调表达,说明在海藻糖代谢过程中茎对干旱胁迫更加敏感;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叶片和茎中海藻糖含量都逐渐下降,但是实验组的含量始终高于对照组;这都说明干旱锻炼增加小桐子幼苗叶片中海藻糖的积累,更利于小桐子适应干旱胁迫。总体而言,通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小桐子幼苗叶片跟茎中含量的测定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分析表明,淀粉、蔗糖、棉子糖、海藻糖代谢途径中干旱锻炼阶段确实提高了相应可溶性糖的含量来稳定细胞渗透压,进而缓解干旱胁迫损伤,维持小桐子的基本生长过程。这些研究结果为解释小桐子抗旱性的分子机制以及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6)

李首纲,庞茂达,董雨豪,刘锦,杨媛媛[6](2018)在《肌醇、唾液酸及岩藻糖代谢途径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肌醇、唾液酸以及岩藻糖代谢途径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宿主过程中对细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分别缺失嗜水气单胞菌NJ-35株的肌醇代谢相关基因iolC、唾液酸代谢相关基因nanA和岩藻糖代谢相关基因fucK,测定各缺失株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LD_(50));将野生株与缺失株共感染鲫鱼,统计野生株和缺失株在不同组织中的细菌载量。【结果】各代谢相关基因的缺失均成功阻断了菌株对相应底物的降解能力。iolC的缺失导致菌株对斑马鱼的LD50升高近12倍,而nanA和fucK的缺失对LD50没有明显影响。野生株与iolC缺失株共感染鲫鱼,肝脏、脾脏和肾脏中野生株的载量显着高于缺失株,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nanA和fucK缺失株与野生株共感染鲫鱼,野生株和缺失株载量在各组织中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肌醇代谢途径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唾液酸和岩藻糖代谢途径对细菌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王欢[7](2017)在《Pectobacterium中不同蛋白致病相关功能分析与糖代谢途径的进化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细菌是十大植物病原细菌之一,主要引起植物的黑胫病和软腐病。果胶杆菌向胞外分泌一系列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类(PCWDEs),如果胶酶、纤维素酶等,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果胶杆菌寄主范围广泛,亚种多样性丰富,然而目前生产上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选育抗病品种和提高栽培技术可适当减少黑胫病和软腐病造成的损失。随着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马铃薯在中国的生产面积在不断扩大,马铃薯软腐病和黑胫病将会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重要病害。因此,研究果胶杆菌的致病机制,从而为有效防控马铃薯该类病害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深远的意义。本实验室前期研究P.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菌株PccS 1与寄主黄花马蹄莲互作时,鉴定了 53个受寄主诱导的差异表达蛋白。本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中11个蛋白的编码基因进行了转录水平的分析,其中共10个基因在活体互作时的差异表达情况与蛋白水平的一致,验证了蛋白差异表达结果。为了进一步筛选与致病性有关的蛋白,对活体互作时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显着上调表达的两个蛋白:调控Pectobacterium和Dickeya中胞外果胶酶的合成的KdgR和腐胺ABC转运蛋白复合体PotFGHI的重要组成蛋白PotF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分别构建了kdgR和potFGHI的敲除突变体,并分析了突变体的生物学表型。kdgR和potFGHI缺失后,△kdgR果胶酶活性比野生型略强,△kdgR和△potFGHI突变体均对PccS1在马蹄莲和白菜上的毒力没有显着的影响。结果表明,KdgR和PotFGHI并不是PccS1致病过程中必需的蛋白。前期研究发现在PccS1与寄主活体互作过程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Zwf在离体互作和活体互作时均上调表达,而其敲除突变体对致病性没有影响,插入突变体致病性却显着减弱。基因转录分析表明,位于zwf基因下游的eda与之共转录,是zwf插入突变体致病性显着减弱的主要原因。eda编码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醛缩酶(Eda)是Entner-Doudoroff(ED)途径的关键酶。ED途径是细菌中重要的糖类代谢途径之一,主要代谢底物是葡萄糖酸,对Escherichia coli、Vibrio cholerae、Shigella fexneri等动物病原细菌的定殖、毒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阐明ED途径与果胶杆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Pectobacterium中ED途径从生物学功能和进化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PccS1并不具有完整的ED途径(缺少6-磷酸葡萄糖酸脱水酶(Edd)),而其同属近缘种P.atrosepticum含有完整的ED途径。为了研究ED途径在Pectobacterium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本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P.atrosepticum(Pba)菌株SCRI 103 9的ED途径突变体Pba-Aeda和Pba-△edd。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ba-△eda在寄主马铃薯块茎上致病性减弱50%,而△edd对致病性无影响;在常规培养基(LB和MM + 0.2%葡萄糖)中,缺失ecda仅影响Pba最初的生长;胞外酶测定结果显示,Pba-Aeda的胞外果胶酶活性仅为野生型的50%,且不能利用果胶分解产物半乳糖醛酸和多聚半乳糖醛酸作为碳源进行正常生长,外源质粒表达eda可以恢复减弱的表型,而Pba-△edd对Pba的生长和胞外酶活性均无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eda如何影响致病性,对Pba-△eda中编码与果胶代谢相关调控蛋白的5个基因(kdgR、hexA、hexR、rsmA 和 rsmB)以及编码胞外酶的 6 个基因(pelA、pelB、pelC、pelW、、pehA和pmeB)在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qRT-PCR结果显示,Pba-△eda中调控蛋白的基因与野生型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然而,Pba-△eda中编码pelC、pelW、pmeB则分别显着下调表达了 8倍、28倍和181倍。此外,Pba-Aeda在马铃薯植株上的定殖能力与野生型相比显着减弱,突变体处理后的每克植物组织中的菌落数在第叁天达到最高值105CFU/g,仅为野生型的1/1000。综上所述,ED途径对Pba的致病性并不是必需的,ED途径中Eda对Pba的致病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胞外果胶酶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Pba在侵染过程中对果胶的利用和在寄主体内的定殖。除了ED 途径外,在Pectofbacterium 中,Embden-Meyerhof-Parnas(EMP)、戊糖磷酸(Pentose Phosphate,PP)、以及果胶降解(PD)途径也是主要的将糖或糖酸转化成丙酮酸的途径。为了探究这四个代谢途径中关键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基因缺失和基因水平转移的现象,及这些现象对Pectofbacterium糖代谢途径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多重序列分析的方法对Pectobacterium及其近缘属菌株(包括11个Pectobacterium菌株,4个Dickeya菌株,6个Pantoea菌株和9个Erwinia菌株)中28个基因位点(10个看家基因和糖代谢4个途径中18个关键基因)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基于10个看家基因的串联序列分析的核心基因组进化树(HK10)结果显示,除了已知的四个类群(Dectobacterium、Cickeya、Patoea和Erwinia)被较好地聚类,来自本研究室保存的6个Pectobacterium菌株的分类地位也得到了确立。Shimodaira-Hasegawa(SH)检验被用来比较每个关键基因的进化树和核心基因进化树(HK10)之间拓扑学结构是否有显着性的差异。在11个Pectobacterium菌株中,发现在3个代谢关键基因中(glk,pehA 和pemA)可能发生了 4次基因水平转移。在Dickeya、Patoea和Erwinia中,PD途径中所有关键基因几乎都发生了基因缺失;而在Pectobacterium中,则主要是ED途径中edd基因的缺失。更重要的是,Pectobacterium菌株PC1和PccS110中pemA基因发生的基因水平转移说明了种间同源重组的存在。因此,基于10个看家基因的序列分析已能够满足构建核心基因组系统发育树的需要,基因缺失的发生与基因功能相关,且基因水平转移可以发生在基础代谢途径中。(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君珂[8](2017)在《基于RNA-Seq分析甜菜碱和棉子糖代谢途径在小桐子干旱响应与适应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兴的能源植物之一,小桐子所具备的耐贫瘠、种子含油量高、油质优良等特性使其受到广泛关注。干旱作为影响世界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极大地限制了小桐子的分布、种植和产量。因此,深入研究小桐子干旱应答的基因网络,并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改良其抗旱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借助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小桐子在10%PEG模拟干旱锻炼与空气干旱胁迫过程中的转录组进行了RNA-Seq测序分析,探讨了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黄酮次生代谢等多个代谢通路在干旱处理过程中的响应模式,最终克隆并获得了两个棉子糖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基因,为揭示小桐子抗旱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工程改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本研究以小桐子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10%PEG模拟干旱锻炼(6 h,12 h,24 h,48 h)与空气干旱胁迫(24 h,48 h,72 h),采集叶片以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RNA-Seq测序。去除低质量的reads后,各样本平均获得11,933,126条clean reads,通过与参考基因组(Gene bank:AFEW00000000)比对和基因的功能注释,共获得26,979条基因的注释结果。2、使用NOISeq方法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与0 h对照相比,10%PEG模拟干旱锻炼过程中共鉴定出585个差异表达基因,尤其是在锻炼48 h时,其中166个为上调表达,186个为下调表达。经GO功能聚类和KEGG数据库比对分析发现,模拟干旱锻炼诱导了大量转录延伸因子、EREBP、MYC等转录因子的表达,抑制蛋白质降解途径,广泛影响了糖代谢的多条途径,如促进棉子糖和葡聚糖的生物合成、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降解。3、在空气干旱胁迫24 h、48 h、72 h的过程中,共鉴定出1,61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表达基因个数为671、742、696,同时有411、409、379个基因表达上调。这些下调基因大多涉及生物大分子的降解,如果胶甲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脂肪酸水解酶等。同时,大量物质转运蛋白的下调表达暗示了干旱胁迫下物质运输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参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和脱落酸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则受到干旱胁迫的持续诱导,同时重要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因子,如脱落酸通路组分PP2C、赤霉素受体GID1、茉莉酸通路组分JAZ等均在干旱胁迫下显着上调,暗示了多种植物激素在小桐子干旱响应中的重要作用。4、甜菜碱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和胆碱单加氧酶(CMO)是甜菜碱合成途径的两个关键酶。本研究通过RNA-Seq数据分析,分别获得了2条BADH转录本和4条CMO转录本。由基因表达变化模式的聚类分析可知,2条BADH的编码序列以及3条CMO编码序列在锻炼和胁迫过程中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调表达,与此相一致地,甜菜碱的含量也在锻炼48 h和胁迫72 h时分别上升至对照的1.36和1.44倍,充分证实了甜菜碱的积累在小桐子干旱响应与适应过程中的作用。5、棉子糖系列寡糖(RFOs)的积累是高等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措施,而棉子糖合酶(RS)是该途径中的关键酶。通过RNA-Seq数据分析发现,编码棉子糖合酶的两个转录本(XM_012230751.1,XM_012230752.1)在干旱锻炼和胁迫过程中持续上调表达,而另一转录本(XM_012225806.1)则仅在空气干旱阶段发生上调。这表明RS的不同转录本具有不同的干旱响应模式,暗示其可能并非简单的功能冗余。因此,我们获得了两个RS编码序列(XM_012230752.1和XM_012225806.1)的完整编码区(CDS)并克隆入pGEM-T载体,二者的全长分别为2280bp、2331bp,保守结构域搜索显示均含有棉子糖合酶结构域,但在进化关系上属于不同的分支。这些信息为今后基因功能的验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4)

张雯[9](2017)在《钾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及其与6-磷酸海藻糖代谢途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形成主要依赖碳代谢途径,其最终产物为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苹果酸和柠檬酸等碳水化合物。钾是影响果实生长与发育的重要矿质元素,但其对可溶性糖、有机酸和淀粉等代谢产物的调节途径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不同生长期的苹果果实为试验材料,通过向植株施用不同浓度的钾肥及其与氮磷的配施,向果实内添加可溶性糖以增加碳源的方法,摘叶以减少光合产物合成的处理方式等,分析了果肉的基因转录表达量、蛋白活性和初生代谢物含量,从而揭示果实中钾元素促进可溶性糖含量及抑制有机酸含量的调节途径。本研究为阐明钾调节苹果果实中碳代谢机理奠定理论基础,也为钾调节果实生长与发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苹果的产量与品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五年生的盆栽‘嘎啦’/M26苹果为试材,施入4种不同水平的氯化钾(K0、K1、K2和K3)且折合K2O量分别为0、100、200和300 g株-1。通过测定不同时期的果实生长指标、品质指标、可溶性糖含量、有机酸含量以及碳代谢相关酶活性等,结果表明钾处理利于果实产量与品质的提高。K2浓度对果实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和单株产量的促进效果最明显,而K3浓度对果实中有机酸代谢的影响最显着。这主要是一方面钾元素能间接地影响酸性转化酶、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酶等蛋白酶活性,从而促进生长期果实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积累;另一方面钾元素可通过调节果实pH值进而影响苹果酸含量及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此外,在钾素配施氮素和磷素处理后,果实中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对照组有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2.当不同水平的钾处理果树,并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中钾和钙离子浓度后,研究发现果实内钾元素和钙元素浓度间存在密切关联。当果实中钾离子浓度不超过11.85±0.29 mg g-1 DM(Dry Mass)时,钾素能促进钙离子的积累;当果实中钾离子浓度高于11.85±0.29 mg g-1 DM时,果实内钙离子浓度随着钾离子浓度的迅速增加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推测苹果果实内钾离子促进钙积累的极限阈值在11至12 mg g-1DM之间。3.以施钾和未施钾‘嘎啦’/M26苹果果肉为材料建立测序文库,经Illumina HiSeqTM4000系统进行m RNA测序,分析发现钾元素可使盛花后70天(d)和90 d时苹果果实内基因表达量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代谢途径中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通过结合与代谢途径相关的代谢组与转录组数据发现,盛花后70 d时,钾元素从基因表达水平和物质含量上对葡萄糖代谢途径、淀粉合成途径和6-磷酸海藻糖(Tre6P)代谢途径均有显着的影响;盛花后90 d时,钾元素从基因表达水平和物质含量上对苹果酸代谢途径存在明显的影响。4.通过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苹果果实中淀粉、可溶性糖及磷酸化产物含量发现,除了拟南芥、土豆和葡萄等植物外,苹果果实内也存在Tre6P信号物质。随着果树的生长发育,果实中Tre6P含量呈现出先迅速下降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不论是对照,还是摘叶或添加外源可溶性糖的处理,果实中Tre6P含量始终与山梨醇含量变化保持一致,而与蔗糖含量变化不一致。此外,Tre6P可协同山梨醇调节淀粉代谢。5.针对苹果果实内Tre6P与可溶性糖含量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试验分析钾素对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其相关的磷酸化产物含量、蛋白酶活性以及SnRK1激酶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果实发育和钾浓度的不断积累,6-磷酸海藻糖磷酸合成酶(TPS)活性逐渐降低,山梨醇氧化酶(SOX)活性逐渐增高,从而导致果实内6-磷酸海藻糖和山梨醇含量间的平衡关系(Tre6P/sorbitol)发生改变。果实中钾含量的不断增加,还可提高了Tre6P/sorbitol与果糖、蔗糖或葡萄糖含量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果实的生长与发育过程。6.钾处理不仅能提高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促进果实生长,还能明显增加果实硬度。通过测定抗氧化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钾处理组中活性氧和超氧阴离子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钾处理组中还原性抗坏血酸含量及其相关代谢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当外源海藻糖添加入果实内时,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明显升高。比较海藻糖处理组与钾处理组发现,海藻糖处理组中DHAR和APX的活性变化与钾处理组中DHAR和APX活性变化一致。此外,钾元素对生长期果实中海藻糖酶活性始终存在抑制作用。钾素处理条件下果实中DHAR、APX和海藻糖酶(TREH)对活性氧代谢途径存在协同调节作用。总而言之,钾不仅能通过调节果实pH值而影响果实内有机酸含量,还能通过6-磷酸海藻糖代谢途径影响果实硬度、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积累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陆凯强[10](2017)在《TO901317经LXRα途径减弱糖代谢抑制肝癌进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动物和细胞水平分别观察肝X受体(LXRs)激动剂TO901317对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为肝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方法1.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注射裸鼠皮下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待成瘤后应用TO901317(25 mg/kg,腹腔注射,隔天给药),观察TO901317对肝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约4周后将裸鼠处死,将肿瘤剥离,称量瘤重;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中肝X受体α(LXR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变化;葡萄糖检测试剂盒检测瘤组织葡萄糖变化情况。2.分别采用不同浓度(0μM,8μM,16μM,24μM,32μM)的TO901317处理两种不同侵袭能力的肝癌细胞24h,MTT法检测TO901317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葡萄糖检测试剂盒检测肝癌细胞内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叁磷酸腺苷(ATP)检测试剂盒检测肝癌细胞内ATP水平的变化;Transwell/划痕愈合实验检测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内LXRα、Glut1和MMP9表达的变化。3.siRNA沉降LXRα表达后,再加用TO901317处理细胞,分别检测LXRαsiRNA对肝癌细胞内LXRα、Glut1和MMP9表达,葡萄糖含量以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1.成瘤后的裸鼠用TO901317治疗后,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速率明显放缓。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肿瘤瘤重明显小于对照组(未用药组)。与此同时,TO901317能上调移植瘤细胞内LXRα,并下调Glut1和MMP9的蛋白表达,并且能明显降低移植瘤葡萄糖含量。2.MTT实验结果表明,TO901317能浓度依赖性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能力。葡萄糖检测试剂盒结果发现,随着TO901317用药浓度的升高,肝癌细胞内葡萄糖含量逐渐减少;ATP检测试剂盒分析发现,TO901317能明显下调肝癌细胞内ATP水平;Western blot分析表明,TO901317浓度升高,肝癌细胞内LXRα表达逐渐上调,而Glut1和MMP9表达则逐渐下调;Transwell/划痕愈合实验表明,TO901317能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3.LXRαsiRNA转染肝癌细胞后,TO901317上调LXRα,抑制Glut1和MMP9表达的能力被减弱。LXRαsiRNA转染组葡萄糖含量明显升高,侵袭迁移能力显着增强。结论TO901317能上调LXRα、下调Glut1表达,降低肝癌细胞葡萄糖含量,下调MMP9表达,进而抑制肝癌进程。(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7-05-01)

糖代谢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新兴的能源植物,小桐子所具备的耐贫瘠、种子含油量高、油质优良等特性使其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小桐子幼苗进行10%PEG模拟干旱锻炼与空气干旱胁迫处理,以叶片样品进行RNA-Seq文库构建并基于Illumina Hiseq20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定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糖代谢通路得到了显着富集。其中,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inositol galactoside synthase,G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finose synthase,RS)作为棉子糖系列寡糖合成途径的2类关键酶,其家族成员的不同编码序列在干旱胁迫下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实时荧光定量(RT-q PCR)验证了两个酶基因家族关键成员对干旱处理的诱导响应,暗示了棉子糖合成途径参与了干旱锻炼和胁迫耐受性的形成,为进一步揭示小桐子抗旱性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工程改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糖代谢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1].田云,刘臻,宁倩,莫中成,张蒙夏.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经PI3K/AKT信号途径影响人乳腺癌MCF-7细胞糖代谢[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9

[2].王君珂,王莎莎,张博,崔明昆,龚明.基于RNA-Seq解析小桐子棉子糖代谢途径在干旱适应中的作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3].程瑶,赵千婧,王佳,孙新晓,申晓林.化合物代谢新途径构建及微生物糖代谢网络改造的研究进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薛梅真,李瑞芳,辛霞,张金梅,何娟娟.玉米种子萌发初期可溶性糖代谢途径的调控研究[J].玉米科学.2018

[5].周倩.基于RNA-Seq解析非结构性糖代谢途径在小桐子幼苗对干旱胁迫响应与适应中的作用[D].云南师范大学.2018

[6].李首纲,庞茂达,董雨豪,刘锦,杨媛媛.肌醇、唾液酸及岩藻糖代谢途径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18

[7].王欢.Pectobacterium中不同蛋白致病相关功能分析与糖代谢途径的进化比较[D].南京农业大学.2017

[8].王君珂.基于RNA-Seq分析甜菜碱和棉子糖代谢途径在小桐子干旱响应与适应过程中的作用[D].云南师范大学.2017

[9].张雯.钾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及其与6-磷酸海藻糖代谢途径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10].陆凯强.TO901317经LXRα途径减弱糖代谢抑制肝癌进程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7

标签:;  ;  ;  ;  

糖代谢途径论文-田云,刘臻,宁倩,莫中成,张蒙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