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技师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干燥根,又名田七、滇三七、参三七、血参、田三七等。主产于云南、广西、四川等地。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心、小肠经,具有止血化瘀、消肿止痛、补虚、强壮等作用,是临床常用的名贵中药材。
三七药用最早记载于元朝赵宜真编撰的《仙传外科方集》(1378年,元朝杨清叟编著),其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详细记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明清时期,三七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除用于跌打损伤、疮痈肿毒外,还广泛用于内出血及妇科疾病。近现代医学证明,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肿、止痛、强壮、生肌、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等多种功效。在数百年临床应用中,三七在治疗血症方面得到了极高评价,被认定为“外伤科的圣药”“止血之神药、理血之妙品”“可治一切血症”。近年来还用于冠心病、糖尿病、心绞痛、血栓等疾病的治疗。由于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还是复方丹参滴丸、云南白药、片仔癀、复方三七口服液等常见中药制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三七的炮制始载于明《万氏女科》,对其炮制方法为“末”,后《本草求真》载“研用良”。清《外科大成》载有“焙”。现行炮制方法颇多,除常用生品切片、碾细粉外,还有蒸、炸、酒制等多种方法。试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三七的质量和药效与三七的炮制方法及炮制工艺有明显关系,加工方法不同导致三七有不同的功效,如三七的生消熟补”等,其原因与三七炮制前后药。目前,三七的炮制方法有油炸法、蒸制法、熏制、炒等,大量文献显示,高温对三七中的有效成分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考虑到炮制方法对有效成分破坏程度,优选蒸制法。现代研究显示,三七中的三七总皂苷、三七素分别有抗凝血和止血作用,药材也有抗凝血和止血作用的实验报道。三七炮制后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改变,如三七总皂苷、单体皂苷、三七素、多糖等主要有效成分均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皂苷类成分。已有研究证明熟三七的补益作用与皂苷类成分相关。
万晓青在实验中用生三七、油炸三七(取生三七饮片,用山茶油在中火条件下炸至表面呈金黄色)、蒸三七(取生三七饮片,置蒸笼中100℃,蒸1.5h,取出晾干。)三种不同炮制品得出,不同炮制方法对三七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有影响,采用蒸制法炮制三七的过程中,主要皂苷随温度、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和转化,生成许多稀有皂苷。而油炸可能对该类成分有破坏作用。对于三七中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温度和时间是影响皂苷变化的关键因素。不同前处理方法会影响皂苷成分转化的快慢,蒸制鲜三七主根样品明显比干三七主根样品快,而切片接触的相对表面积大,比整体更容易使皂苷成分转化,同时也说明,水分和温度是蒸制法炮制三七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因素。
山丽梅在实验中得出,不同规格的三七其止血效果也各不相同。实验中使用为三年生春三七,按商品规格分类,价格由高到底依次为13头、20头、30头、40头、60头、80头、120头、无数头。三进一步对不同商品规格三七中三七素的量与止血活性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七素的量与止血活性相关指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与三七止血活性主要的有效成分除三七素外还包括钙离子和槲皮苷有关。但从三七素量最高的无数头三七止血活性表现最好可以看出,三七素是三七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止血活性物质。无数头三七止血效果最好,而价格昂贵的13头及20头三七止血活性并非最佳。三七素加热处理后易被破坏,如需三七止血功效应生用。三七的止血机制可以认为是其以作用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数量和改善血小板功能为主,通过多环节共同作用实现的。
三七目前常加工成粉末服用,但传统的加工方法使得三七粉颗粒较大,服用后不易被人体所吸收,生物利用度较低。为探讨其合理的用药形式,陶勇比较了三七粗、细粉止血凝血作用。结果表明,同剂量三七粗粉、三七细粉之间的凝血时间有显著性差异,三七细粉促凝血作用明显比三七粗粉作用强,说明三七的正确入药形式为:若以全粉入药,细粉较粗粉能显著提高药效。
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活血,两个相互矛盾的作用在三七上却是统一的。目前,三七的临床价值越来越为广大医务人员所熟知,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止血方面国内对其止血作用的微观分子水平研究不足。三七中含有止血成分三七素与活血成分PNS,因其所含活性成分比例的不同而对其止血活血作用有所影响,可能还与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有关,这些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加强三七止血活血的基础药理研究,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等多方面揭示其作用机制,将为新药开发和临床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武双,郭从亮,崔秀明,王承潇,曲媛,杨野,杨晓艳.炮制前处理对三七中三七皂苷含量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24):2208-2212.
[2]万晓青,夏伯侯,楼招欢,彭芸崧,龚央聪,吴云燕.三七不同炮制品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04):841-843.
[3]覃洁萍,张广征,张赟赟,卫锡锦,张炜,刘雯.三七不同炮制品中皂苷类成分的测定[J].中草药,2006,(08):1175-1177.
[4]王莹,禇扬,李伟,马晓慧,魏振平.三七中皂苷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09):1381-1392.
[5]夏鹏国,张顺仓,梁宗锁,齐志鸿.三七化学成分的研究历程和概况[J].中草药,2014,(17):2564-2570.
[6]陈斌,许慧琳,贾晓斌.三七炮制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思路[J].中草药,2013,(04):482-487.
[7]山丽梅,赵艳玲,洪玮,张萍,孔维军,刘志国,肖小河.三七止血活性与商品规格划分的相关分析[J].中草药,2011,(09):1779-1782.
[8]陶勇,梁颖.不同粒度三七止血凝血作用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0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