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给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给药,靶向,羟基,系统,粒子,结晶。
纳米给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周宽,李国毅,赵继会,董志颖[1](2019)在《抗乳腺癌中药纳米给药系统构建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易转移。与化学药物相比,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小,并可通过多靶点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构建纳米给药系统可以提高中药活性成分向乳腺癌和转移灶的递送效率,提高疗效,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以紫杉醇(PTX)为例,探讨抗乳腺癌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策略及相关研究进展,构建策略包括主动靶向策略、肿瘤微环境响应策略、制备药物纳米晶提高载药量策略、仿生化策略等。(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高彤,刘永军,张娜[2](2019)在《纳米给药系统在肿瘤免疫检查点联合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CTLA-4、PD-1及PD-L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陆续获FDA批准上市。然而其单独治疗的响应率仅为20%~40%,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用以克服这一局限受到广泛关注,而利用纳米给药系统实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治疗方式药物的联合递送,从而提高协同治疗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文章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进行介绍,并总结近年来纳米给药系统在联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肿瘤免疫检查点的应用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张文君,王晴,吴梦婷,吕江维,吕春艳[3](2019)在《聚合物PEG-PLGA在纳米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PEG-PLGA)系指聚乙二醇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是纳米给药系统中新型聚合物载体材料的一种,由于其安全、无毒等优势近年来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载体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近年来在研发某些药物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针对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进行了介绍,并综述了聚合物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在癌症、心脑血管、免疫类疾病中的应用以及作为载体在制剂应用中的优缺点,为相关科研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张侠,焦放,曾谊,林霏申,陈伟[4](2019)在《纳米给药系统在肺结核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传递系统被定义为通过一定介质将药物运送到特定器官、组织、细胞,以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纳米技术更是为药物的传输提供了新的方法 和途径。通过调控纳米级抗结核药物的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能,可将药物直接递送至肺部,甚至是肺泡巨噬细胞,提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溶解度、细胞摄取率,在提高药物治疗指数的同时减少其毒副作用。由于不同给药途径(口服、静脉、吸入等)所需通过的生物屏障不尽相同,构建的纳米粒也有所差异。由此,我们综述了各类抗结核药物的纳米制剂特点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2)
张旭[5](2019)在《c(RGDfC)-PEG-PCL-DOX&ce6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肿瘤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当务之急是研究能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肿瘤治疗的传统方法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手术切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但它们都有不同的不足之处,如手术切除虽然能缓解患者的痛苦,但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会切除部分正常组织,难以根治肿瘤;化学疗法能有效的治疗肿瘤,但化疗药物一般都不溶于水,生物相容性差,在体内循环时间短,且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组织都会造成杀伤,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肿瘤出现的耐药性也会影响治疗效果;放射治疗治疗范围广,但放射性元素对生物体造成的辐射大,严重的损害了生物体的健康。功能化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纳米载体、药物缓释以及药物共递送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EG-PCL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为纳米载体,通过聚乙二醇一端的马来酰亚胺基和靶向环肽c(RGDfC)侧链巯基发生加成反应,合成具有靶向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整合素αvβ3功能的载药前体c(RGDfC)-PEG-PCL;通过物理包埋法将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光敏剂二氢卟吩(ce6)包载进c(RGDfC)-PEG-PCL的疏水腔内,形成c(RGDfC)-PEG-PCL-DOX&ce6靶向纳米给药系统。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核磁、透射电镜以及粒径对材料进行表征;通过体外模拟人体和肿瘤部位温度、pH环境,研究材料的药物释放情况;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以及肿瘤细胞摄取材料的能力。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优化了直链肽RGDfC的固相合成条件,最佳条件为活化氨基酸20min、DIC/HOBT为缩合试剂、投料摩尔比为1:3以及取代度设定为0.5;优化了环肽c(RGDfC)的液相合成条件,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0℃并用PyBOP/HOBt/DIEA作为缩合试剂。最终合成的靶向环肽c(RGDfC)的纯度为95.187%,得率为2.84%。(2)优化了c(RGDfC)和PEG-PCL的合成条件,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为24h、pH值在7.5-8.0、温度为25℃、加入碱性催化剂DIEA、用DMF作为反应溶剂。最终c(RGDfC)-PEG-PCL的合成率为72.6%。(3)表征结果表明c(RGDfC)-PEG-PCL-DOX&ce6的水合粒径为228nm;c(RGDfC)-PEG-PCL-DOX&ce6中DOX的载药量为26.0%,ce6的载药量为9.9%;体外释放实验证明材料在肿瘤酸性环境下药物释放速率更快,且能通过激光照射控制药物的释放;材料对4T1细胞的毒性实验中,c(RGDfC)-PEG-PCL-DOX&ce6激光照射组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的活性影响最大,当浓度为10μg/ml时,4T1的活性只有1 8.42%;材料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毒性实验中,c(RGDfC)-PEG-PCL-DOX&ce6靶向纳米给药系统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小于游离的药物DOX&ce6,这说明了包载后的药物DOX&ce6降低了对人正常细胞的杀伤力。在细胞摄取实验中,c(RGDfC)-PEG-PCL-DOX&ce6靶向纳米给药系统能够快速的被肿瘤组织摄取。综上所述,本课题合成了一种能共递药物的靶向纳米给药系统c(RGDfC)-PEG-PCL-DOX&ce6,这种具有肿瘤细胞精准靶向功能的纳米给药系统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9-06-10)
赵丹[6](2019)在《心肌靶向槲皮素纳米给药系统制备及抗氧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新型纳米给药系统(心肌靶向肽@槲皮素@介孔羟基磷灰石,PCM@QUE@MHAs),并研究其对心肌细胞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合成法制备介孔羟基磷灰石(MHAs),MHAs通过介孔中的氢键吸附槲皮素(QUE),再通过表面的羟基与靶向肽(PCM)结合,制备得PCM@QUE@MHAs。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纳米给药系统进行表征。建立QUE体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方法,并通过HPLC在体外考察纳米粒的释药行为。以H9c2心肌细胞作为模型细胞,建立H_2O_2心肌损伤模型,采用MTT实验测定纳米给药系统的细胞毒性,采用细胞内活性氧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ROS的含量。结果:PCM@QUE@MHAs的TEM平均粒径为185.2±5.9 nm,Zeta电位为-16.5±2.9 mV,负载量为25.2%。稳定性实验表明纳米粒的粒径基本没有变化。通过HPLC法测定QUE浓度,色谱峰的峰形较好,线性关系和精密度良好,符合要求。2 h内,QUE@MHAs和PCM@QUE@MHAs中的QUE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59.7%和50.3%。细胞实验表明,MHAs在浓度为5μg/mL时,与H9c2细胞共培养24 h和48 h,其细胞存活率达到95.1%,MHAs在浓度为100μg/mL时,H9c2细胞的存活率达到79.0%。此外,制备的QUE@MHAs和PCM@QUE@MHAs与H9c2细胞共培养24 h和48 h,其细胞存活率均高于90.0%。采用H_2O_2(500μmol/L)处理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PCM@QUE@MHAs可使细胞存活率从42.3%增加为85.8%。采用细胞内活性氧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ROS的含量。PCM@QUE@MHAs可使细胞体内的DCF平均荧光强度从3557降低为390。结论:本文制备的纳米粒(PCM@QUE@MHAs)粒径均一,负载量较高,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QUE的HPLC色谱峰峰形较好,灵敏度符合要求,线性关系和精密度良好,符合要求。PCM@QUE@MHAs能减缓药物的释放。MHA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于药物输送,安全性较高。同时,PCM@QUE@MHAs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PCM@QUE@MHAs可显着提高细胞存活率,对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改善作用。PCM@QUE@MHAs可显着性降低受损心肌细胞(H_2O_2处理)内ROS的含量,从而保护受损的心肌细胞。该研究将为纳米给药系统抑制心肌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期刊2019-06-04)
赵娟[7](2019)在《核壳结构南强菌素纳米结晶给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强菌素(DM)是从海洋真菌Phomopsis sp.A123中分离得到的,属于骨架独特的环氧二烯类化合物。针对中晚期的乳腺癌,临床上治疗方案十分匮乏,高达90%以上的死亡率。DM作用机制新,抗肿瘤活性高,不良反应少,能够高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等,有望成为1.1类抗乳腺癌候选药物。但是,南强菌素几乎不溶于水的特性使得其生物利用度较低,现无上市产品。本课题选用南强菌素为模型药物,分别设计靶向性小尺寸纳米结晶内核和高稳定性纳米凝胶外壳,构建具有体内外稳定性高和传递过程可控,能够靶向乳腺癌递送的核壳结构纳米结晶给药系统。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靶向高稳定性纳米凝胶外壳的设计;全新骨架抗肿瘤药物南强菌素的处方前研究;制备南强菌素纳米结晶以及搭载核壳结构工艺的筛选和优化;南强菌素不同制剂的理化性质考察;干燥工艺的研究;南强菌素不同制剂的体外效应评价以及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以PEG活化的低分子透明质酸(PEG-HA),设计能够保持纳米结晶体外储存和体内递送过程稳定、可控的纳米凝胶外壳。采用单因素法确定PEG-HA的最优合成工艺,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图均表明PEG-HA的成功合成。因聚合物两端亲水性的差异,PEG-HA在水性环境下自发形成纳米尺寸的凝胶。处方前研究结果显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下南强菌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52 nm。分析方法学研究表明其浓度和吸光度于测定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以及回收率等实验结果的各项数据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南强菌素在不同溶质中的溶解度和油脂分配系数测定表明其水溶性差但具有较好的脂溶性。因此,通过纳米结晶技术改善南强菌素的溶解性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以叶酸(FA)修饰的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DSPE-PEG_(2000)-NH_2)与聚乙二醇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为稳定剂,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小尺寸纳米结晶内核。由单因素法与星点设计响应面法考察制备过程中的有机溶剂、药物浓度、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例、沉淀温度、超声时间等对粒径的影响,筛选优化制备工艺。同时,通过调节PEG-HA中PEG的分子量,探索凝胶与纳米结晶的浓度配比,实现搭载小尺寸纳米结晶内核的纳米凝胶的制备。在最优处方下,对南强菌素不同制剂进行制剂学分析,以激光粒度仪测定制剂粒径和粒度分布,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制剂形貌,完善核壳组装纳米结晶形态学分析,分别在冷藏条件和环境温度下,进行6周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南强菌素最优工艺下制备的纳米结晶平均粒径在165 nm左右,相应地最优核壳结构纳米制剂粒径为210 nm左右,为类球形,分散性较好,核壳结构纳米制剂在冷藏条件下稳定储存6周。采用喷雾干燥法和冷冻干燥法对南强菌素不同制剂进行干燥。以干燥品的含水量与产率、形貌、再分散性和稳定性为指标,最终选定甘露醇为干燥保护剂,最佳浓度为6%,中等喷雾干燥进料流速。扫描电镜测试观察喷雾干燥品是球形,且具有光滑的表面;XRD和DSC结果图均证明南强菌素在制剂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此外,溶解度实验表明,两种干燥的核壳结构制剂的溶出速度优于原料药(分别为3.5倍和4.5倍)。因此,在该条件下制备南强菌素纳米晶体,喷雾干燥优于冷冻干燥技术。本论文采用HPLC法研究家兔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核壳结构制剂与DM溶液和DM纳米结晶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有明显的不同。静脉注射后,核壳结构制剂的血药浓度,AUC值都比DM溶液和DM纳米结晶有了明显的提高,半衰期延长,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效。综上所述,本课题成功设计PEG-HA纳米凝胶,且制备的载内核纳米凝胶分散性良好,有效提高纳米结晶体外储存期间的稳定性。构建的核壳结构南强菌素纳米结晶有效提高了药物疗效,克服了南强菌素自身存在的不足(溶解度低,半衰期短等)。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改善以及解决纳米结晶体内外物理稳定性问题,为实现纳米结晶递送过程的可控性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2)
刘扬扬[8](2019)在《可控式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给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飞蓟宾是从水飞蓟的种皮中提取得到的中药有效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纤维化、抗肿瘤和保护肝脏等作用,特别适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低毒高效的保肝药,且对前列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癌细胞增殖具有较强抑制作用。但水飞蓟宾水溶性差,现上市剂型为片剂和胶囊剂,生物利用度较低,严重影响了临床药效的发挥,使其应用和推广严重受限。本课题以水飞蓟宾为模型药物,核壳结构纳米结晶为关键技术,构建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给药系统。纳米结晶技术是通过减小药物粒径,增加药物粒子的表面积,进而改善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其在人体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疗效;并能改善患者耐受性,减少增溶剂和潜溶剂等辅料的用量,避免辅料带来的不良反应。本课题以水飞蓟宾为模型药物,以PEG化改性的壳聚糖为多效应稳定剂,联合可生物降解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为纳米笼载体,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纳米笼式纳米结晶,构建溶出速率可控和体内过程可预期的纳米结晶递药系统。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处方前研究;纳米结晶处方工艺的研究与制备,包括载体材料的制备,运用单因素法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工艺与参数;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制剂学性质研究,包括体外溶解度与溶出速率试验、形貌与粒径分析、晶型及结构确认与稳定性研究;新西兰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水飞蓟宾的体外分析方法,水飞蓟宾在浓度为1-5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间、日内精密度试验结果和回收率试验结果均符合药物分析方法学要求。水飞蓟宾理化性质研究表明,水溶性较差且溶解度随pH值的增大而增加,在正辛醇-水中的分配系数Log P约为1.8,脂溶性与透过性较好,属于BCSⅡ类化合物,因此,用纳米结晶技术提高其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可改善水飞蓟宾的生物利用度。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笼载体的制备并对其进行结构确认;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对处方工艺及参数进行了相应优化;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了有机溶剂和稳定剂的种类,有机相和反溶剂相的比例及注入的速度,超声时间,结晶温度对粒径和PDI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纳米笼式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制备的工艺参数。运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粒径,PDI和Zeta电位值为考察指标,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确定了最终的药物浓度和稳定剂浓度。最优处方条件下制备的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粒径为137.60 nm,多分散系数为0.101,Zeta电位为-28.72mV,且该处方工艺具有良好重复性。根据透射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表明,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呈规整球形,分散性较好且分布较均匀。初步稳定性试验研究表明,纳米笼式水飞蓟宾纳米结晶在4℃下存储较稳定,且放置4周粒度分布无明显变化。为进一步提高纳米结晶的物理稳定性,进行了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研究,以冻干品的外观、色泽和再分散性为指标,确定5%(w/v)甘露醇为最佳冻干保护剂。对冻干品的形貌,晶型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纳米笼式纳米结晶呈现壳核结构,表面光滑,粒子大小较均一;DSC和XPRD法研究水飞蓟宾的晶型结构,结果表明反溶剂沉淀法和冷冻干燥过程并未改变水飞蓟宾晶型结构;FTIR研究表明,冻干品中水飞蓟宾的分子结构未发生改变仍保持原料药的分子结构,保证了药物的生物活性;冻干品在2-8℃条件下放置6个月后,粒径略增大,外观和再分散性无明显变化,稳定性显着提高;冻干品的溶解度较于水飞蓟宾原料药由31.29μg·mL~(-1)增大到110.84μg·mL~(-1),增溶效果明显;对冻干品进行体外释药性的研究表明,冻干品溶出速率较原料药有明显提高。采用HPLC法建立了新西兰家兔血浆中水飞蓟宾含量测定分析方法。新西兰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水飞蓟宾原料药或纳米结晶冻干品10 mg·kg~(-1),经DAS 3.0药动学程序计算,得到原料药、冻干品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纳米结晶组C_(max)和AUC均高于溶液组,表明纳米结晶技术和PEG-PCL纳米笼载体可提高水飞蓟宾的生物利用度和改善体内药动学特征,有利于实现药物在体内长循环和可控式给药。本课题制备了纳米笼式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粒径较小且稳定性高,经静脉注射给药后明显提高水飞蓟宾在血液中浓度和滞留时间,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为实现水飞蓟宾纳米结晶静脉给药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2)
SAFIA,NAZ[9](2019)在《功能化纳米给药系统在抗癌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之一,目前主要的临床治疗手段是化疗。但传统小分子药物往往肿瘤特异性不高,加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缺陷如水难溶,药效受到限制。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在递送疏水性药物中发挥独特的优势,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无机纳米药物传递平台(具有金属核心的NDDPs)已成为靶向抗癌治疗中有前途的载药载体。在各种无机纳米粒子中,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和金纳米粒子(Au NPs)具有巨大的抗癌治疗潜力。首先,本课题开发了一种既具有CD44靶向性又具有线粒体靶向性的新型酶响应型多级靶向抗癌药物传递系统。将线粒体靶向化合物叁苯基膦(TPP)接枝到MSN表面,而后进行阿霉素(DOX)的装载,最后用肿瘤靶向分子透明质酸(HA)封端,形成最终的纳米体系(MSN-DPH)。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肿瘤细胞通过CD44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优先吸收MSN-DPH。此外,由于TPP的线粒体靶向能力,MSN-DPH主要聚集在线粒体中。透明质酸酶对透明质酸的降解促进了癌细胞中DOX的释放。因此,MSN-DPH能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同时对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性要低得多。接下来,本论文开发了一系列糖胺聚糖修饰的核壳式Au@MSNs纳米粒子,以筛选具有良好血液循环的系统,另外考察系统的化药和光热联合治疗肿瘤的效果。首先对粒子进行硫醇(-SH)化修饰,而后与一系列糖胺聚糖如透明质酸(HA),肝素(HP),硫酸乙酰肝素(HS)共价连接。DOX被加载到Au@MSNs@GAGs上,并在体外测试Au@MSNs@GAGs D的药物释放。此外,Au@MSNs@GAGsD显示光热与化疗药物协同效应。在近红外激光(2W/cm2)照射下,HepG2细胞的存活率比单独化药治疗或光热治疗的细胞存活率小很多,这表明化药与光热联合作用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u@MSNs@GAG的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Au@MSNs@GAG能有效的将药物输送到HepG2细胞内,并在细胞内将药物释放.(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英豪[10](2019)在《基于金纳米棒的联合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癌症的治疗形式也多样化,放疗与化疗以及靶向精准治疗等方案,让癌症的治愈可能性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增大,导致恶性肿瘤的病发率不减反增,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手段,目前正严重的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近几年,利用金纳米棒作为生物分子探针,在进行肿瘤早期的标记,癌细胞的定位与检测,生物医学检测与成像,依据重金属的光热转换效应原理进行开发的成像与光热治疗的一体化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使肿瘤的治疗手段从单一到综合,从非特异性到精确定位智能化杀灭癌细胞,有着很大的改变。目前,开发金纳米棒更进一步的功能化应用已日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将有可能成为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在许多纳米载药材料当中,一般的金属材料只有一个特征吸收峰,而金纳米棒比较特殊,具有两个吸收峰,一个横向振动吸收峰(transvers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TSPR),波长520 nm位于可见光区域,另一个纵向吸收峰(longitud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则是在600到1000 nm之间的近红外区域。而恰好生物组织的治疗窗口是在波长700到1000 nm之间,即这个波长范围内的近红外光不会被吸收,能够穿透组织表面进入到组织内部,受到光照的金纳米棒将光能转化成热能,为靶向肿瘤进行特异性个性化的光热治疗提供了理论可能性。因此,本课题设计了如下试验:首先是制备尺寸大小合适,符合生物组织治疗窗口的金纳米棒。采用种子生长法合成得到平均粒径是54.9 nm,Zeta电位为+20.5 mV,纵向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721 nm的金纳米棒;为了将其去除增加生物相容性和便于下一步的实验,进而利用一端巯基一端羧基的聚乙二醇(HS-mPEG-COOH)通过基团置换的方式将金纳米棒表面羧基化进行修饰,去除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的毒性,增加生物相容性和便于下一步的实验;然后用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和4-二甲氨基吡啶(DMAP)活化羧基通过酯化缩合反应将姜黄素与金纳米棒进行耦合,成功的将第一种药物与载体连接起来制得GNRs-mPEG-Cur;最后再用温敏脂质体将连接姜黄素的金纳米棒与紫杉醇一同包裹在一起,载药量达到21.34%,包封率为73.62%,由此获得生物相容性好,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长,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温度响应释放被动靶向的GNRs-mPEG-Cur@PTX@Lip(GPC@PTX@Lip)纳米给药系统。采用MTT法观察探索了GPC@PTX@Lip纳米制剂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效果,结果表明制剂在金纳米棒的光热效应和脂质体长循环的作用下,通过良好的被动靶向性对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效果,IC_(50)值低至0.12±0.01 mg/mL,从而实现联合给药后药物对肿瘤组织发挥协同作用以极大增强治疗效果,降低改善毒副作用的目的。体外安全性评价实验证实,所制备的GPC@PTX@Lip制剂无溶血现象发生,表明血液相容性良好。以上所述结果表明,本课题所制备的GPC@PTX@Lip粒径大小合适,在水中分散均匀,抗癌效果明显,在血液中相对稳定,是在未来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前景的纳米联合给药系统。(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纳米给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CTLA-4、PD-1及PD-L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陆续获FDA批准上市。然而其单独治疗的响应率仅为20%~40%,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用以克服这一局限受到广泛关注,而利用纳米给药系统实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治疗方式药物的联合递送,从而提高协同治疗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文章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进行介绍,并总结近年来纳米给药系统在联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肿瘤免疫检查点的应用提供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给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宽,李国毅,赵继会,董志颖.抗乳腺癌中药纳米给药系统构建策略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高彤,刘永军,张娜.纳米给药系统在肿瘤免疫检查点联合治疗中的应用[J].药物生物技术.2019
[3].张文君,王晴,吴梦婷,吕江维,吕春艳.聚合物PEG-PLGA在纳米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9
[4].张侠,焦放,曾谊,林霏申,陈伟.纳米给药系统在肺结核治疗中的研究进展[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5].张旭.c(RGDfC)-PEG-PCL-DOX&ce6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安徽工程大学.2019
[6].赵丹.心肌靶向槲皮素纳米给药系统制备及抗氧化作用[D].湖北科技学院.2019
[7].赵娟.核壳结构南强菌素纳米结晶给药系统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9
[8].刘扬扬.可控式水飞蓟宾纳米结晶给药系统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9
[9].SAFIA,NAZ.功能化纳米给药系统在抗癌治疗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9
[10].张英豪.基于金纳米棒的联合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