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刑事被害人求偿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刑事诉讼,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必要性分析
刑事被害人求偿权论文文献综述
袁曙光,杨帆[1](2015)在《法治中国视野下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的立法和学理研究现状是构建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制度的基础。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从发挥国家职能、维护个体利益、增加犯罪成本、弥合法律冲突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性分析,认为构建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制度,应完善立法、整合结构、规范制度、完善体制。(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袁曙光,张静[2](2015)在《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纠纷、冲突、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主要手段和最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扰,其中尤以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补偿问题至为突出。本文通过论述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的价值,来找寻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通过对国际上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和梳理,分析当前理论界的观点,探讨如何更好的解决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问题,进而解决我国在此问题上的困境。(本文来源于《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徐智[3](2014)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求偿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司法应立足正义与人权。实现正义,不仅是要让犯罪人接受应有惩罚。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保障被害人权益正是实现正义的重要方面。而提到刑事案件与人权的关系,多数人只是想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刑事被告人的人权状况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多数被害人权益却被忽视,其基本的获取赔偿权利甚至生存权很难保障,被害人往往沦为权益救济的边缘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职权主义之下的刑事诉讼重惩治犯罪而轻社会关系修复,另一方面我国刑事附带诉讼法律法规及相关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刑事案件也呈现高发态势,数量庞大被害人群体,其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问题愈发突出,已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被害人权利得不到保障,公平正义就无从谈起,而作为弱势群体的被害人为实现权益所引起的涉诉信访及其他极端行为又严重损害法院司法独立与司法权威,造成审判机关与被害人“双输”的局面,所以,如何实现被害人权益保障是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中所述的被害人,指的是刑事犯罪直接作用的对象及其近亲属。案例中的赵某已死亡,被害人即其近亲属。笔者以单某故意杀人案这一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作为“药引”通过对案情、审理及后续情况的介绍,反应出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在赔偿方面所所遇到的困境,即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反之所带给刑事审判的压力和困扰。通过对以上问题作出分析,指出司法中易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司法实践应如何处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4-03-01)
李高东,季勇超,陆志龙[4](2013)在《浅谈侵财型刑事案件被害人的财产求偿权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更是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刑事案件中大部分案件涉及财产侵害。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大多数侵财型刑事案件被害人的财产求偿权得不到保障。文章就如何保障被害人的财产权益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经济(中旬刊)》期刊2013年08期)
王新东[5](2013)在《论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制度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犯罪行为认识的深入,刑事诉讼在保护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兼顾公民个人利益,被害人利益逐渐得到重视,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修改立法,以加强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我国1996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2012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均将被害人提升到诉讼当事人的地位,并赋予了很多权利。但与国际上关于被害人保护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关被害人求偿权的规定,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都有欠缺。本文通过对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基本理论知识的梳理与整理,揭示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所处的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具体构想。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涵义、理论依据等方面对刑事被害人求偿权所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第二部分,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实现途径的缺陷,并对缺陷成因进行分析。第叁部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域外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第四部分,从总体思路、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设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4-01)
王锦慧[6](2012)在《对实现我国刑事被害人经济求偿权途径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被害人经济求偿权是被害人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权利,既是保护被害人权利的重要内容,也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本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分析了被害人经济求偿权的实现方式,认为存在赔偿方式单一、赔偿范围狭窄、赔偿结果难以保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要构建赔偿主体多元化、赔偿途径制度化的救济模式,建立一个以犯罪人、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以赔偿制度、补偿制度和援助制度为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刑事被害人经济权利保护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李惠[7](2012)在《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法制文明历史悠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本位”这一理论的影响,因此,在诉讼过程中,刑事被害人的社会地位始终很低,他们的求偿权虽然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但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实现,可以说从应然到实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求偿权是不是可以得到保证,不仅与被害人的身心所受到的伤害能否得到弥补密切相关,而且还直接决定着社会能否安定团结的发展下去。除此之外,它与中国新世纪以来所提倡的司法权的贯彻落实密切相关。所以,怎样创建合理的求偿权体系、如何保证被害人的法律权益都是中国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其中对于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研究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和现实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实际状况,其次联系中国司法体系的现状,在实然层面认真研究和分析我国现在所面临的求偿权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叁个部分:引言、正文、结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相关观念和基本理论。文章首先介绍了世界知名学者对求偿权的多种定义及其分类方法,然后概述了中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研究现状以及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概括分析各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随着刑事被害人学在全球兴起,我国对于刑事被害人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刑事被害人求偿权,中国的专家学者未能制定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针对这一现状,怎样改进对刑事被害人求偿权落空引发的弊端,笔者将其作为理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第叁部分,结合中国司法的具体现状,明确了实现求偿权的基本要求。并从四个方面讨论制定了实现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措施。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各种问题产生原因的前提下,结合我国人权保障以及法律体系的具体背景,提出确立被害人求偿权实现体系:即有关部门在起草制定法律时,要重视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司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尽可能融入先进的司法理念,从而用法律的手段使国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在健全民事诉讼体系的基础上,倡导犯罪人及时承担赔偿责任。文草的最后,作者认为,被害人求偿权的完善与进步,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诉讼步骤,健全中国刑事赔偿的执行体系,打造一个司法制度健全、司法人员业务水平过高的系统,并以此为前提讨论中国刑事司法体系的办法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2-10-01)
陈晶[8](2012)在《刑事被害人求偿权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问题已经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保护人权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也成为了各国司法改革的重要核心内容,在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我国的司法改革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刑事诉讼中刑事被害人的各项权利还没有得到切实保护,特别是有关刑事被害人最实际的权利——求偿权的实现问题亟待解决。就目前来看,强化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保护不仅是一个司法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的求偿权要得到有效实现,除了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国家补偿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等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之外,更取决于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固有观念的转变。因此,树立全局利益平衡理念,才能从思想上解决刑事被害人得不到重视的问题,真正实现刑事被害人的求偿权。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在利益平衡理念下介绍了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一些基础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实现的现状。第叁部分,分析了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保护缺失的原因。第四部分,对域外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保护作了比较研究。第五部分,从我国现状出发,在利益平衡的理念下,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对策。(本文来源于《甘肃政法学院》期刊2012-04-01)
赵群[9](2012)在《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研究的刑事被害人求偿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因犯罪行为的侵害而遭受物质和精神损失时向加害人主张获得相应补偿的权利。就其法律性质而言,被害人求偿权是被害人享有的、具有私法意义的民事实体请求权。第一章是从我国被害人求偿权的司法实践现状入手,笔者收集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被害人求偿权的司法现状的调研报告,总体感觉,被害人求偿权存在诉权得不到保证、审理程序被“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存在差别待遇等诸多问题,使大多数被害人的权益没有得到实质性保护,而法官因制度自身的局限也使审判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彰显。第二章笔者展开了对被害人权益保护理论研究现状的反思,从人权到正义,从报应到救济,从刑事和解到恢复性司法,理论的进步难以转变被害人权益保护举步维艰的境地,本应被尊重的权利仅停留在适度保障的层面上,被害人求偿权在强大的公权力面前被有意或无意的湮灭了,制度的设想与法律效果的落差令人叹息。正是从对这一现状及理论的反思中笔者发现权利的倒置可能是引发问题的关键。第叁章笔者在新的视角下探讨了被害人求偿权的理论,视角决定体系,新的被害人求偿权的理论是在对“以被告人为中心”的司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基于此,本文从权利的尊重、刑法的民法化、被害人在诉讼中的价值来搭构了这一理论体系。认为被害人求偿权是基于基本权利遭到侵害而产生并具有民事法律性质而且应当受到尊重的诉权,这种民事法律性质的特征使其与侵权求偿并无二致,无论是司法程序还是证明规则都有其可借鉴的制度。第四章探讨了被害人求偿权的保障制度设计,被害人求偿权若要真正得以实现,还需要两个保障性条件:一个是被告人的认同和配合;一个是被害人在定罪量刑中的法律处分地位。因此,为了保障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我们还需构建两个保障性制度,即赔偿与刑罚的互易制度和被害人谅解制度。(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3)
曹恒[10](2011)在《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由于长期受“国家本位”及“重刑轻民”思想的影响,刑事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一直难以提高,刑事被害人求偿权虽被《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所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求偿权由应然到实然仍有着一条漫长的道路,因难层出不穷。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关系到刑事被害人的创伤能否抚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司法权威的社会实现。因此,加强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法律保障,是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分叁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概念,分析了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基本特征和实现的现实意义,介绍了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第二部分指出了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实现途径的缺陷,分析了缺陷形成的原因;第叁部分讨论了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实现的前提条件,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被害人求偿权的基本举措。文章的结论是:完善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途径要从程序和实体同步推进,形成一种促进被害人及时获得赔偿或补偿的机制。一方面,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为实现求偿权节约诉讼成本,发挥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引导效应以鼓励加害方积极履行赔偿义务;另一方面,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为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提供支持和补充。加害方积极赔偿与国家救助有机结合,使曾经失衡的天平适当倾向于被害人一方,从而全而有效地实现被害人的求偿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刑事被害人求偿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法律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纠纷、冲突、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主要手段和最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扰,其中尤以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补偿问题至为突出。本文通过论述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的价值,来找寻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通过对国际上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和梳理,分析当前理论界的观点,探讨如何更好的解决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问题,进而解决我国在此问题上的困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刑事被害人求偿权论文参考文献
[1].袁曙光,杨帆.法治中国视野下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
[2].袁曙光,张静.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的价值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
[3].徐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求偿问题[D].延边大学.2014
[4].李高东,季勇超,陆志龙.浅谈侵财型刑事案件被害人的财产求偿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
[5].王新东.论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制度的完善[D].兰州大学.2013
[6].王锦慧.对实现我国刑事被害人经济求偿权途径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李惠.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2
[8].陈晶.刑事被害人求偿权问题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2
[9].赵群.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10].曹恒.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途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