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机制,东亚,朝鲜半岛,东盟,六方会谈,东北亚,地区。
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潘俭[1](2013)在《21世纪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以来,虽然东亚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军事冲突,但是整个地区的安全局势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冷战思维依旧存在。想要解除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维护和平与稳定,就必须建立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冷战后,东亚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构建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对于区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东亚发展了一系列多边安全合作对话机制,主要包括东盟地区论坛、朝核六方会谈、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其中东盟地区论坛是最主要、最有影响力的官方安全对话机制。该论坛一直倡导“东盟方式”,即合作安全模式,该模式使地区各国都能接受。但是,论坛的机制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构建机制化程度更高的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来保障地区的和平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尤其是地区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加深,相互依存程度也不断提高,维护地区安全成为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目标。因此,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同时,在构建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障碍。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困难重重,东亚各国以及相关国家仍为东亚的安全机制建设做着不懈的努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逐步进行。首先,在开放性原则、包容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的指导下,把东盟地区论坛作为未来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基础。其次,加强大国之间的互信合作,并逐步主导论坛进程。再次,加快东盟地区论坛的机制化建设,使之发展成为东亚多边安全合作组织,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系列安全机制,规范成员国行为。(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3-04-01)
徐进[2](2011)在《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努力要么濒于失效,要么无果而终,要么沦为"清谈馆"。东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区域内军事大国未能合作承担起领导责任,致使每个机制都缺乏权威性。当一个地区安全机制缺乏权威时,它就没有行动能力。一个成功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需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以军事实力作为领导力的基础;二是初始成员不多但具有广泛代表性;叁是有充分的利益代表性且有明确的规模界限;四是议题有严格限定、不轻易扩大合作领域。"中美俄+东盟"安全合作机制可能是最符合这四个条件的构想,其中,美中俄叁个军事大国的合作可提供足够的军事保障能力,该机制中的四方基本可代表东亚多种安全利益,较少的创始者可提高机制的合作效率。(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1年04期)
温刚[3](2009)在《中国参与东亚多边安全合作及其理论分析——以东亚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东亚地区兴起了以各种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为代表的多边安全合作模式。中国在10多年的参与过程中坚持东盟主导,遵循"不干涉他国内政、协商一致和灵活非正式"的东盟原则,重点加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务实合作和防务对话,主张以建立信任措施为主要目的并探讨符合东亚特征的预防性外交。文章认为,中国应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东亚安全合作,并以"10+1"和"10+3"机制为基础,广泛推进地区安全合作议程的创设,为东亚多边安全机制提供足够的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本文来源于《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陈学文[4](2008)在《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全困境一直是困扰国际安全秩序的一个重大问题,有效的安全机制对安全困境能够起到缓解、乃至消除的作用。冷战后东亚的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安全困境成了东亚安全的显着特征。建立东亚多边安全机制是超越安全困境的有效途径,冷战后的东亚无论是在安全理念还是现实情况上,都已经具备了发展多边安全机制的条件,东亚国家在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绩,比如说东盟地区论坛。而东亚到底该建立何种模式的多边安全机制,东亚国家在实践中选择并发展了合作安全模式,合作安全在东亚取得了一系列的现实成果,也充分证明了它是适于东亚并能产生积极效果的多边安全合作模式,它的发展和完善将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在东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它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面临许多因素的制约和挑战,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最后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接着就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完善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和思路,以期抛砖引玉。(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8-03-01)
杨志刚[5](2007)在《冷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新发展”与东亚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日美军事同盟获得了新的发展,表现出层层突破、不断趋强的走势。透视这一现象,可以看到现实主义的思维逻辑在美日两国领导人的决策过程中占据牢不可破的主导地位,他们正是循着这条逻辑主线,在同盟关系的未来走向上一拍即合。同时,自由制度主义强调的“制度”与“合作”所体现的“惯性”作用以及建构主义推崇的“观念”与“认同”所展示的主观视角,丰富了人们对日美军事同盟在冷战后“新发展”的认识,也使得“新发展”对美日两国而言更加顺理成章。不可否认,日美军事同盟在一定意义上尚有其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结盟与强化原有同盟是威斯特伐利亚主权秩序下,国家在攻守转换、利益平衡、对抗威胁中可以做出的再自然不过的选择之一了。但是,已拉开宏大帷幕并不断延伸、深化的全球化过程赋予了这个时代更多新的特征。人们在谈论安全问题时,不再仅局限于传统的军事、政治安全,而是把议题引向了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博大的包容性的“综合安全”问题。因此,受制于主权国家体系下的纷争旧俗,自我捆绑于传统的安全解决手段(同盟就是这样一种重要手段),似乎不是一种应对“综合安全”问题的明智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说,日美军事同盟的“新发展”奏出了与时代不和谐的节拍。东亚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又充满众多变数的问题。冷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新动向无形中加剧了东亚安全形势的复杂性。解决东亚面临的形形色色的“综合安全”问题,依靠同盟方式不免在方法上捉襟见肘,在效果上也难以立竿见影,那么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呼之欲出。本文通过对比传统安全观与“综合安全”观,以及这两种安全观引导下的日美军事同盟与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指出酝酿中的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对症下药”,是寻求解决东亚安全困境的有效途径。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以及“综合安全”观的深入人心,东亚各国会更加重视和珍惜彼此的友好合作。利益的交织,风险的共担必然增进相互的信任,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最终会在彼此的信任和强烈的合作意愿的推动下迎来辉煌的建立。(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7-06-30)
禹守根[6](2007)在《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关系开始脱离冷战时期以政治、军事为中心的“上位政治”逐渐演变成以非政治、非军事的“下位政治”。所以现阶段的国家安保概念是无法适应新类型的安保问题的。在这种背景下现存的“势力均衡理论”被“多边主义理论”所替代,而且多边安保协作会越来越加强。东南亚在1967年建立了东南亚国家联合会(ASEAN)和欧洲在1975年建立了‘欧洲安保合作机构(OSCE)’,成为这些地区多边安保合作问题的讨论场所。但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此后简称MSC)在东北亚地区尚未被制度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该地区国家间历史上的敌对情绪和彼此之间缺乏信赖感。但是为了实现共存共荣,该地区国家间应当摈弃前嫌,建立互相讨论的机制且养成对话的习惯。本文主要考察作为在该地区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起重要作用中六国之一,韩国的立场。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参考了相关领域中韩国专家学者的着述,本篇论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和学术用语主要借鉴了韩国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在东北亚多边安保合作体系方面也主要引用了韩国学术界及专家研讨会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并对韩国政府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的观点为中心,想方设法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韩国的立场与观点。关于韩国在多边安保协作问题上的立场观点的综合性、系统化分析研究,在中国应属首创。因此本篇研究的意义就显得更加特殊了。其次在本篇研究中采取的方法是我在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近十年来的课题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在实现东北亚多边安保合作体系方面的首要问题“北朝鲜问题”或“韩美同盟”问题和韩国应采取何种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了作者的观点。韩国在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确立过程中,比较分析了OSCE,ARF和NEACD等机构的经验教训和未来所要确立的国家战略。在不断的与地区间国家进行对话中具体的实现其体系。要达到此目的首先韩国要与周边四个强国建立起关系和为了适应国际秩序的变化,应适当的修正韩国的基本国家政策和国家价值观。韩国有必要以“繁荣富强政策”为基本政策实现“和平繁荣友好国家”的美誉。何为繁荣富强政策是指包括期间韩国政府一向坚持的为了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的对朝政策及大东亚政策的统一、外交、安保领域的总括性安保和追求包括南北朝鲜及东北亚地区多样化的共同安保及协作安保的概念。和平繁荣友好国家指的是经济或者文化上的强国,而不是军事上的强国。韩国为了能发挥和平繁荣友好国家的作用,应合理的修正国家政策及国家价值观。要用开阔的眼界和合理的思维方式看待与他国协作中实现地区间的安保协作体系。认为韩国应有别于冷战时期所坚持的国家战略,要确立均衡的国家政策和外交上的“双翼外交(Birds Foreign Policy)”。这一战略是21世纪针对国家发展规划和方针路线提出的新要求。就像鸟只有在一双翅膀保持平衡的情况下才能展翅翱翔一样,韩国不应再拘泥于传统观念,应在大陆和海洋势力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国家战略。为了实现韩国的国家战略,需要进一步分析目前的外交政策。即今后韩国政府所要实现的另外一项国家战略是关于对外关系方面。也就是要与时俱进的检讨和可持续的修正与周边地区强国之间的关系。所以要慎重考虑对美偏重的外交政策。即使是把问题的焦点只局限于东北亚地区也是有必要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说要修正对美政策但也不应全盘否定对美政策。因为虽然美国不在亚洲版图但是一旦把美国排挤出去,美国必然要阻碍地区间安保体系得建立,这样一来体系的建设的可能性就会微乎其微。所以要从正反政策中找到均衡点。不仅如此而且要努力实现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考虑到韩美关系以及要加强中国和俄罗斯的对话和合作的平台,所以要摆脱冷战时期偏重于某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是要与周边多个国家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所以有必要思考现存韩美同盟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韩国应该摆脱冷战思维,在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主要大国中起到桥梁作用。本文认为,现存的韩美同盟也需要修正以便适应当前国际秩序的变化。在修正同盟关系时,韩国应该保持冷静的思维,将国家外交政策与在东北亚地区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联系起来。所以韩国政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这种思考也是韩美同盟关系能在创建东北亚地区安保体系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之一。即能使韩美同盟的基本纲领和前文在围绕朝鲜半岛问题中能够充分反映国际安保环境,使其能成为再修订的基石。只要韩美同盟关系中规定朝鲜为主要敌人的观点没有变化,想要实现韩朝之间真正的和解是非常有难度的。韩美同盟关系不仅在对朝威胁论的对比上,而且逐渐向抑制企图挑战美国霸权的中国和俄罗斯中变化。所以有必要为了防止这种矛盾冲突进一步恶化要及时的修正韩美同盟间的关系。要是一直维持现状的话就要面对中国和北朝鲜的双重对立了。本文认为,应该首先建立由韩、美、中叁国组成的叁边安全机制,韩国在此机制当中应起到纽带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韩、中、日叁边安全机制。韩国除了要考虑东北亚地区安保体系的确立和韩美同盟的修正问题外,还要努力做到朝鲜半岛从停战协定到和平协定的转化。朝鲜半岛问题不仅仅是南北朝鲜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东北亚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何为朝鲜半岛和平体系就是南北朝鲜要停止军事上的对立,基于南北朝鲜和平共存,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南北统一,通过这些来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的制度、过程、规范以及机构等的概念。韩国要停止停战体系建立以南北朝鲜相互不侵犯为保障的和平协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论文的中心部分阐述了多种国际法则和制度的研究,使论文的观点能在研究东北亚地区间关系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在此过程中,韩之间应坚持奉行“双翼外交”,才能不断地促进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3-01)
赵跃钦,谢剑南[7](2006)在《浅议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核试验的进行,朝核问题再次凸显,地缘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东北亚亟待建构一个以六方会谈为基础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六方会谈作为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实践的一种过程,既为将来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形成作了铺垫,又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契机,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妥善解决朝核问题和建构新东北亚安全秩序,以六方或多方会谈为基础的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将会是最好选择。(本文来源于《国际关系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吴金平[8](2004)在《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与美国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可以说是世界上安全困境最严重的地区。为解决这些困境,东亚各国通过摸索,建立起一种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然而,该机制从建立之际,就受到美国因素的强烈影响,其未来也必然与美国因素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研究》期刊2004年04期)
王士恒[9](2004)在《朝鲜半岛局势和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半岛与中国地理上相连,对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安全意义,在中国周边环境中居于特殊的地位。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半岛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半岛南北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依赖于相关大国的积极推动与促进,并且依赖于大国之间关系在该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良性互动。以此为依据,本文首先说明了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指出朝鲜半岛问题是美苏之间军事和意识形态上两极体制对立的产物。在分析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及变量基础上,重点围绕目前引起半岛局势紧张的“朝核问题”,阐明了各方立场,提出“朝核问题”和平解决的思路。 由于朝鲜半岛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半岛问题的解决必定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长期过程。通过对半岛统一与安全的互动关系的辨证分析,指出了适应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建立朝鲜半岛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巴殿君[10](2004)在《论朝鲜半岛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时期 ,朝鲜半岛形成了美苏之间军事和意识形态上两极体制上的对立。但随着冷战的结束 ,韩俄、韩中、美俄、美中等国家间实现了政治上的和解。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现了多样的国际行为体 ,形成了多元化的结构 ,致使这一地区内国家间各种合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加强。在变化了的安全状况下 ,会产生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要求。面向 2 1世纪 ,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以及东北亚和平与繁荣有着重大的影响 ,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东北亚论坛》期刊2004年01期)
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努力要么濒于失效,要么无果而终,要么沦为"清谈馆"。东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区域内军事大国未能合作承担起领导责任,致使每个机制都缺乏权威性。当一个地区安全机制缺乏权威时,它就没有行动能力。一个成功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需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以军事实力作为领导力的基础;二是初始成员不多但具有广泛代表性;叁是有充分的利益代表性且有明确的规模界限;四是议题有严格限定、不轻易扩大合作领域。"中美俄+东盟"安全合作机制可能是最符合这四个条件的构想,其中,美中俄叁个军事大国的合作可提供足够的军事保障能力,该机制中的四方基本可代表东亚多种安全利益,较少的创始者可提高机制的合作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潘俭.21世纪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3
[2].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
[3].温刚.中国参与东亚多边安全合作及其理论分析——以东亚多边安全对话机制为例[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
[4].陈学文.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研究[D].暨南大学.2008
[5].杨志刚.冷战后日美军事同盟的“新发展”与东亚安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6].禹守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赵跃钦,谢剑南.浅议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
[8].吴金平.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与美国因素[J].东南亚研究.2004
[9].王士恒.朝鲜半岛局势和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4
[10].巴殿君.论朝鲜半岛多边安全合作机制[J].东北亚论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