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理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构式,整合,层级,认知
认知理据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浩[1](2019)在《汉语“有+名”构式的整合层级与认知理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整合度的高低,汉语的"有+名"构式可以分化为四个层级:A类的语义基本是其组成部分的意义之和;B类发生了语义色彩的偏移;C类浮现出程度义;D类基本或完全词汇化,大多为词典所收录。语用测试和分布验证支持该构式的整合层级,突显对象和参照背景的动态变化为其提供了认知理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方子纯,陈柯[2](2019)在《搭配的理据性: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搭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之争由来已久。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基于语料库数据对搭配进行认知分析发现大部分搭配是有理据的。本研究基于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数据对搭配文献中列举的证明搭配任意性的一些典型例子进行认知分析,结果显示有语义理据的搭配普遍存在。分析发现,通过研究搭配的语言特征和搭配形成的过程可以使搭配行为得到合理的解释。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分析可以为搭配教学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晔,王晶芝[3](2019)在《中动类“起来”构式核心意义的语法表征及其认知理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式具有多义性,其众多意义是由一个核心意义扩展而来的。核心构式意义的语法重要性体现在其与动词的互动以及对构式隐喻扩展的制约两个方面。基于语感实验以及自建语料库,中动类"NP(非施事)+VP+起来+AP"构式的核心意义为:追究NP的某种自身特征对于其原型功能实现的责任。其核心构式意义具有的语法表征有两个:第一,在原型功能连续统上,原型功能动词进入构式,其解读不依赖语境,而离原型功能越远的动词,在认知框架里和事物的"联想关系"越弱,进入构式后对语境的依赖越强,因此处于文章标题中的中动"起来"构式排斥非原型功能动词;第二,构式的隐喻扩展都是以其核心意义为基础的,如NP经过隐喻的投射,只有表述喻体原型功能的动词才能进入构式,而且NP的本体和喻体需要在构式中共现。(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开杰[4](2019)在《“玉米”在黔东苗语中的认知理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传播到贵州黔东地区,苗语对其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旨在探讨玉米在黔东苗语中的不同称谓及对它的认知理据,认为其认知理据分为转喻和隐喻。转喻反映与外来物种有关、与皇家推行有关,隐喻与玉米的象似有关。此外,从地理语言学角度,玉米的命名理据也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周卫东[5](2019)在《“A起来”组合的选择限制及其认知理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与趋向动词"起来"组合自然而频繁。"A起来"组合中"起来"的状态意义与动趋式"V起来"中"起来"的趋向意义具有一致性。"A起来"组合中"起来"可以表示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上的叁种状态意义,相应激活具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形容词,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互相选择的制约机制。(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9年04期)
唐婧[6](2019)在《力动态视角下汉语致役类动结式的语义建构及认知理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致役类动结式具有语力动态性,其结构简练而寓意丰富。从Talmy的力动态模型和认知转喻视角考察汉语致役类动结式的语义建构及认知理据,研究发现:(1)致役类动结式致事力量可源于恒力、力量转换和外力;(2)致役类动结式可分为恒力致役类动结式、力量转换致役类动结式以及外力致役类动结式;(3)致役类动结式"力量来源"的语义建构与动结式底层论元之间的指称关系紧密;(4)致役类动结式多样"力量来源"的理据是认知转喻,即在事件理想认知模型中,致役类动结式"使因事件"中的"致事"或"役事"代替整个事件,实现部分代整体的认知转喻路径。(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魏笑阳[7](2019)在《德语复合词词序的认知理据:基于象似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词由几个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构成,词义由语素的意义复合构成。德语复合词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对德语复合词尤其是并列复合词的内部成分排序进行分析。本文最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德语复合词构词成分的组合是词义的组合;德语复合词词序主要受顺序语义象似、顺序语用象似、标记象似原则的制约。(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世清,胡仁青[8](2019)在《英汉语言中“红”颜色隐喻的认知理据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语言中含有"红/red"颜色词隐喻进行了对比阐释,剖析了各自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和文化成因,为准确理解颜色词的语义提供了新的认知路径。(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陈惠玲[9](2019)在《语言认知理据驱动的小学英语多义词教学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义词”词义不同却相关。现在,在学校里,多义词有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一是散乱机械的背诵方式,导致记忆负担大,学习效果不理想。第二种方式,一词多义只有一个高度概括的意义,其他的意义则在语境中扩展,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每个单词都需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近年来,基于认知语言驱动的多义词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这种研究仅限于中学和大学生。尽管早期学习者在学习多义词时也面临困难,但很少有研究者将认知语言驱动用于小学多义词教学。本研究旨在探讨以认知语言驱动为基础的多义词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效果。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所采用的方法是直观、具体的认知语言驱动方法。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基于认知语言驱动的词汇教学是否更有效地帮助小学生提高多义词的词义记忆,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是否更显着?(2)通过认知语言驱动,能更有效果地提高小学生在新语境下推测多义词词义的能力吗?本文选取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南安小学八十四名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开始时,对两个班学生对多义词的掌握程度和推测能力进行了前测。实验班采用认知动机教授多义词(N=42),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式教授多义词(N=42)。实验持续16周。实验结束后进行后测。所有结果均由SPSS 17.0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认知语言驱动的多义词教学在小学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运用认知语言驱动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多义词词义记忆;认知语言驱动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在新的语境下对多义词进行语义推测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周世清[10](2019)在《政治语篇中隐喻概念的语义解读认知理据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为语料,解读概念隐喻选择的认知理据。彰显了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语政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认知理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搭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之争由来已久。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基于语料库数据对搭配进行认知分析发现大部分搭配是有理据的。本研究基于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数据对搭配文献中列举的证明搭配任意性的一些典型例子进行认知分析,结果显示有语义理据的搭配普遍存在。分析发现,通过研究搭配的语言特征和搭配形成的过程可以使搭配行为得到合理的解释。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分析可以为搭配教学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理据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浩.汉语“有+名”构式的整合层级与认知理据[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方子纯,陈柯.搭配的理据性: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分析[J].外语研究.2019
[3].李晔,王晶芝.中动类“起来”构式核心意义的语法表征及其认知理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张开杰.“玉米”在黔东苗语中的认知理据[J].怀化学院学报.2019
[5].周卫东.“A起来”组合的选择限制及其认知理据[J].汉语学习.2019
[6].唐婧.力动态视角下汉语致役类动结式的语义建构及认知理据[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
[7].魏笑阳.德语复合词词序的认知理据:基于象似性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8].周世清,胡仁青.英汉语言中“红”颜色隐喻的认知理据阐释[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9].陈惠玲.语言认知理据驱动的小学英语多义词教学效果研究[D].广州大学.2019
[10].周世清.政治语篇中隐喻概念的语义解读认知理据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