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一生就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浅析毛泽东的忧患意识的产生动因、方法论和当代价值,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防范风险、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忧患意识;产生动因;方法论;当代价值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强调“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要时刻坚持底线思维。这种底线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毛泽东让它融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血液里,成为了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品质。
应用FoxPro、Excel、BioDiversity等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分析结果数据库。采用ArcView GIS地理信息系统将各分析结果数据库(包括云南稻种资源耐旱性多样性分析结果数据库、各分布单位所属的气候类型和稻作分区)有机合成,进行叠加分析和制图,形成云南省稻耐旱性多样性比较完整系统的生态地理分布。
一、毛泽东忧患意识的产生动因
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是在对中国传统忧患意识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革命实践中与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有其内在动因的。
(一)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影响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深受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训的影响。早在韶山读书时期,毛泽东就阅读了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的《校分庐抗议》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进步书籍,书中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血腥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其中有一句“呜呼,中国将其亡矣!”这令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忧心如焚。走出韶山冲,来到省城长沙的毛泽东更是认识到中国正处于生死存亡之秋。此时,正值青年的毛泽东,面对中国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危机四伏的状况,萌生了忧国忧民的意识并逐渐确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他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清楚地指出:“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用史记中的古训告诫全党切记要谦虚谨慎。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我们要懂得“大贾深藏若虚”,这句话出自《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毛泽东说:“我们也是这样,我们要保持谦虚。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教训,就是大不得,小了就舒舒服服,没有事情,一大就胀起来了,脑壳胀得很大,骄傲起来了,心里也躁了,躁得很”。一旦急躁和骄傲起来革命就要出问题。毛泽东还深受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影响,一方面赞赏李自成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分析李自成失败的原因——骄傲是万万不行的。因此,毛泽东称中共中央入驻北京是“进京赶考”,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忧患意识。要像李自成那样,坚忍不拔,走向北京,但千万不要像李自成那样匆匆忙忙最终败退北京城。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执政兴国的实际需要
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多次告诫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军队干部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这即是革命斗争的需要,更是革命走向胜利的客观条件。在抗日战争中,党长期处在分散的农村游击环境,党员中大多数来自农民小生产者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因而带来了许多散漫的自由主义倾向,为此毛泽东在1937年9月发表了《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文章指出许多干部“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起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因而要树立谦虚谨慎的忧患意识,反对这种骄傲自大的自由主义恶劣倾向,才不会“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抗战胜利后,许多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面具所迷惑,对此毛泽东在1945年8月动身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前,告诫全党要时刻警惕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全国性的内战不论哪一天爆发,我们都要准备好”,“有了准备,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许多党员和领导干部慢慢变得懈怠,开始骄傲自满起来,尤其是一些人以功臣自居、贪图享乐。因而,毛泽东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警惕资本主义糖衣炮弹的攻击,“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在周恩来领导下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各项计划顺利实施并且有所超越,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这让许多干部感到得意洋洋,变得更加急躁冒进。为此,毛泽东在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语重心长地说:“即使的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由此可见,毛泽东之所以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忧患意识,是因为革命和执政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需要,促使着毛泽东始终以“赶考”的心态砥砺前行,逐渐将他个人的忧患品质融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血液里去。
(三)对国内外形势的清晰认识
忧患意识不仅仅是要求人们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更要求人们在犯了错误后能够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时常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对错,也是保持忧患意识的有效方式。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及其夫人时,突然主动向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一时茫然不知所对。毛泽东接着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早在1928年11月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就讲到了湘赣边界割据的成功经验,又讲到了4月和8月两次失败的教训;在1936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是既总结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又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教训。毛泽东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可见在困难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固然重要,在困难发生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也同样不可缺少。忧患意识既要防患于未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而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二、毛泽东忧患意识的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国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党内也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现象。十八大以来党取得了许多成绩,许多领导干部开始骄傲自满起来,也出现了许多错误倾向。如有的干部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不讲大局,甚至理想信念丧失,跨越政治界限;有的干部作风漂浮,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等等。如果对这些问题存在模糊的认识或者干脆不理不睬,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忧患意识,不断增强党防腐剧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一)正确对待忧患
1958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一点不怕,无忧无虑,真正单纯的乐神,从来没有。每一个人都是忧患与生俱来。学生们怕考试,儿童怕父母有偏爱,三灾八难,五痨七伤,发烧四十一度,以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之类,不可胜数。”回望近百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可以大摆“庆功宴”。未来对于中国来说仍然是未知数,中国共产党还有许多的沟坎要迈、暗礁要躲,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对于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忧患是一种常态。毛泽东认为,忧患是客观存在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忧患无处不在,人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它而不是逃避它。因为在他眼里,忧患并不是一件坏事,常怀忧患之心可以增强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促使人们更加谨慎的思考,可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如何保持忧患意识,首先就是要正视忧患,承认忧患,而不是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只有认识并做到这一点,中国才能规避风险、稳中求进,早饮“庆功酒”。
(二)把困难想的更多些
习近平曾多次号召学习和发扬毛泽东的忧患意识,可见这种宝贵品质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有很好的鞭策和警示作用。
(三)学会多总结经验教训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是有一个清晰地把握的,他曾忧虑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认识到,一定要实现工业化,否则中华民族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1956年,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针对一穷二白的状况,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要彻底改变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可见,如果不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心安理得地躺在摇篮椅里,总有一天那些嗜血的掠夺者还会卷土重来,毛泽东自始至终是明白这一点的。
三、毛泽东忧患意识的当代价值
顺利时不能麻痹懈怠,要多思考不利因素,安逸时不能贪图享乐,要回忆困难的经历,同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来应对防范各种不测事件,把困难想的更多些,这是保持忧患意识的有效方法之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的“囚笼”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状况不容乐观,毛泽东指出,“目前尤其是以后的根据地的战争情况,不容许我们停留在过去的观点”。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困难,比如考虑到根据地将会不断缩小,物资供应将会更加紧张等多方面的困难,从而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新政策,对于坚持抗战和巩固根据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毛泽东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同时,毛泽东时常提醒人们不能忘乎所以,盲目乐观,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物质准备,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1945年10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重庆谈判》一文,指出:“我们宁肯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有些同志不愿意多想困难。但是困难是事实,有多少就得承认多少,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没有忧患意识,就是因为思考事情时将情况简单化了,没有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往往就会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产生轻敌思想。在革命年代,危机总是潜伏左右,困难总是如影随行,只有时刻居安思危,用忧患意识思考各种困难,才能想出各种克服困难的办法,使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
(一)有利于认清新时代党在执政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如何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毛泽东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二)有利于继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高压反腐打造政治新生态
忧人民之所忧,解人民之所患,科学的忧患意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导向标。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把民心作为党最重要的考虑,把忧民的意识转化为执政为民的内在动力。紧紧围绕人民的诉求,持续深入开展有利于人民权利主张和利益表达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忧民情怀,老百姓忧什么,党就要忧什么,要努力解决困扰老百姓的实际苦难,真正做到我忧百姓、百姓无忧。
(三)有利于将科学的忧患意识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和动力支撑
十八大以来,在高压反腐新常态下,“不敢腐”的政治氛围基本形成。但是,目前在反腐方面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正确的认识到反腐绝不是一天两天、糊弄了事就可以实现的,从“不敢腐”到“不能腐”再到“不想腐”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高压反腐不停歇,打造气正风清的政治生态。在反腐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绝不懈怠放松,始终高悬规则利剑,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本研究利用Minitab软件结合发酵条件响应曲面优化设计,对大豆油脂的提取方法与应用性、预测性进行了全面实验,获得了准确的变量与误差信息,得出了影响微生物法在大豆油脂提油量方面的显著因素,其显著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培养温度>初始pH值>发酵时间。最后结合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微生物发酵法背景下的大豆油脂提取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度优化,获得了最优的大豆油脂发酵工艺参数,为其他相关实验提供了相关参数指标。
近年来,关于秦始皇“会稽刻石”的立碑地点成为史学界和书法界争论的一个焦点。综合各家观点,有秦望山说、鹅鼻山(刻石山)说、何山说三种,其中鹅鼻山(刻石山)说流行最广,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在去年,诸暨民间人士忽然在枫桥镇“发现了”秦始皇“会稽刻石”的立碑之处,并抢先在此重立刻石,一时间,争论的风烟又起。绍兴县平水镇组织了十余位学者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坚持原碑立于鹅鼻山(刻石山)说。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考证,认为双方所据资料都缺乏原始真实性,所下结论值得商榷。
总之,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掌握和熟练运用毛泽东忧患意识方法论,才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肩负起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次年,国子监彭元瑞涉嫌亲戚顶买吏员一案被初彭龄参劾。案件盘根错节,彭托户籍官员朱瀚作假户籍,付好处费160两,随后,找门生冒名顶替受害人严维敬。彭被革去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降授侍郎南书房行走[7]。这是初彭龄参劾成功的第一例腐败案件。
[参考文献]
[1]肖显社,王丽文.统帅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3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9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60.
[4]俞正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22日).中国政协,2014(24):4.
[作者简介]李永康(1995-),男,汉族,山东潍坊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31(2019)02-0007-03
标签:忧患意识论文; 忧患论文; 困难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中国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党史博采(理论版)》2019年第2期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