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帕萨卡里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卡里,帕萨,变奏,肖斯塔科维奇,手法,安东,巴赫。
帕萨卡里亚论文文献综述
李鸿熙[1](2018)在《古韵新生——姚恒璐《关山月——帕萨卡里亚风》创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关山月——帕萨卡利亚风》是姚恒璐先生创作的钢琴组曲《琴韵拾遗》的第四首,采用不严格的帕萨卡里亚形式写作:遵循了固定低音的连续变奏方式;调式方面兼具民族调式与西方大小调;打破了帕萨卡里亚传统的叁拍子进行,混合使用多种节拍;在变奏中使用不协和对位、多调性对位,且有半音化倾向。此曲是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调,与西方音乐体裁、创作技法高度融合的作品,展现了作曲家立足民族传统的创新精神。(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8年05期)
程钰[2](2018)在《巴赫《c小调帕萨卡里亚》变奏手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帕萨卡里亚,是一种起源于西班牙的音乐体裁,并于16、17世纪时传至欧洲各国,成为一种键盘舞曲,特征通常为小调式,叁拍子,由四小节或八小节构成。巴赫的赋格作品《c小调帕萨卡里亚》对19、20世纪帕萨卡里亚的创作有着非常重大及深远的影响,本文以这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曲式结构入手,着重对每次主题变奏进行的具体分析,并将20次主题变奏手法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19期)
刘喆[3](2018)在《帕萨卡里亚与木卡姆的对话——民族管弦乐作品《琴弦上的叶尔羌》中帕萨卡里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作曲家刘青创作的《琴弦上的叶尔羌》是一部以木卡姆音乐风格为素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其帕萨卡里亚变奏曲的运用是该曲的一大亮点。在作曲家的精心设计下,帕萨卡里亚与新疆的音乐风格良好地融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木卡姆套曲的艺术表现力,并在全曲中承担了重要的结构功能。本文对此曲中帕萨卡里亚变奏曲的运用进行研究,以求探索其中木卡姆风格与帕萨卡里亚形式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以此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8年02期)
刘林[4](2017)在《帕萨卡里亚:古老体裁的当代风采——李忠勇交响诗《江吟》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交响诗《江吟》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体裁,并将现代作曲技法融于传统的复调变奏形式中。以音乐本体的形式特征为坐标,从技法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技术构思,探寻这首充满现代气息的帕萨卡里亚中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又以音乐内涵的人文精神为线索,从音乐寓意中挖掘作曲家的艺术表达,寻找音乐形象与音乐语言、音乐寓意与音乐形式的结合,进而解构整部交响诗的创作构想。(本文来源于《音乐探索》期刊2017年04期)
陈瑶[5](2017)在《韦伯恩与他的《帕萨卡里亚》》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安东·韦伯恩(AntonWe-bern)是二十世纪浪漫传统写作技巧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术创新的象征性人物。他擅长将半音主义融入作品,由他影响形成的点描音乐主义促进了二战后新音乐的发展。《帕萨卡里亚》(op.1)是他唯一保存下来的一首有调性音乐,这里借由这首作品探究韦伯尔尼及该部作品对二十世纪后期现代音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6期)
赵盈娜[6](2016)在《论利盖蒂钢琴作品《匈牙利帕萨卡里亚》的创作分析与演绎》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盖蒂(Gyorgy Ligeti,1923—2006)是自巴托克以来匈牙利最负盛名的作曲家,被誉为"20世纪匈牙利音乐叁杰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欧洲先锋派音乐家中最具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在勋伯格、梅西安、斯托克豪森、约翰·凯奇等20世纪音乐创作大师之列中独树一帜,成为唯音音乐及简约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以独特的音乐结构思维、鲜明的音乐语言、富有幻想性的音乐织体,呈现着其独一无(本文来源于《钢琴艺术》期刊2016年07期)
高谕鑫[7](2016)在《雷格尔叁首帕萨卡里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帕萨卡里亚起源于西班牙,最初是西班牙的歌曲,后成为舞曲。帕萨卡里亚一般为3拍子、慢速度、小调式,是巴洛克时期盛行的一种体裁,被巴赫、亨德尔等人发展到高峰。从1750年巴赫逝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帕萨卡里亚这一音乐体裁呈衰弱的态势,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一些作品中,只是表现出帕萨卡里亚的技术特点及风格特征。直到浪漫主义晚期,几乎是中断一百多年之后,帕萨卡里亚再次受到作曲家的青睐,得以复兴。帕萨卡里亚不仅作为独立的变奏曲式形式出现,也经常作为一个乐章被镶嵌于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大型器乐套曲之中。德国作曲家马克斯·雷格尔的音乐创作在西方音乐史及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年来随着对浪漫主义晚期音乐的进一步研究,雷格尔音乐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雷格尔的音乐创作涉及的体裁十分广泛,但对帕萨卡里亚可谓是喜爱有加,相继创作了至少六首帕萨卡里亚作品,其中《d小调引子与帕萨卡里亚》(管风琴)、《b小调引子、帕萨卡里亚与赋格》(Op.96,双钢琴)、《e小调引子、帕萨卡里亚与赋格》(Op.127,管风琴)是以独立的变奏形式创作的作品。本文将对这叁首作品主要从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变现手段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具体研究。通过对作品的研究,理解雷格尔的创作技法、创作意图,同时对帕萨卡里亚这一体裁有更精确的把握,进而达到这正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本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雷尔格及其叁首帕萨卡里亚;第二章,叁首帕萨卡里亚基本表现手段,基本表现手段限定在变奏手法、调性布局、织体等叁方面;第叁章,整体表现手段,整体表现手段包括主题和曲式结构;第四章,叁首帕萨卡里亚的特征及对晚期浪漫派音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李洋[8](2015)在《斯特拉文斯基《七重奏》帕萨卡里亚创作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七重奏》第二乐章帕萨卡里亚为分析对象,通过对主题旋律形态、主题展开手法、整体结构途径等方面的阐释,探讨了作曲家基于传统复调体裁基础上的个性化创作技术的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5年08期)
李璐,韩春莲[9](2012)在《恰空与帕萨卡里亚的音乐结构比较研究——以亨德尔的两首钢琴音乐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帕萨卡里亚和恰空据说都源出于西班牙,以8小节的乐段为基础,进行变奏发展,两者都为固定基础变奏曲,但两者在结构上又有所区别。本文通过对亨德尔的两首钢琴音乐作品的结构分析,来探讨帕萨卡里亚和恰空这两个概念上的关系,找寻其中的区别以及统一。(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2年21期)
刘洋洋[10](2012)在《情感的沉淀 孤寂中的爆发 评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叁乐章帕萨卡里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肖斯塔科维奇对帕萨卡里亚的写作技巧、创新与发展特点及为独奏乐器写作宏大结构的掌控能力。对其中每段的变奏手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从中进一步了解肖斯塔科维奇运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表述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并着重强调了其艺术深度。(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2年05期)
帕萨卡里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帕萨卡里亚,是一种起源于西班牙的音乐体裁,并于16、17世纪时传至欧洲各国,成为一种键盘舞曲,特征通常为小调式,叁拍子,由四小节或八小节构成。巴赫的赋格作品《c小调帕萨卡里亚》对19、20世纪帕萨卡里亚的创作有着非常重大及深远的影响,本文以这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曲式结构入手,着重对每次主题变奏进行的具体分析,并将20次主题变奏手法进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帕萨卡里亚论文参考文献
[1].李鸿熙.古韵新生——姚恒璐《关山月——帕萨卡里亚风》创作分析[J].齐鲁艺苑.2018
[2].程钰.巴赫《c小调帕萨卡里亚》变奏手法浅析[J].艺术评鉴.2018
[3].刘喆.帕萨卡里亚与木卡姆的对话——民族管弦乐作品《琴弦上的叶尔羌》中帕萨卡里亚的研究[J].中国音乐.2018
[4].刘林.帕萨卡里亚:古老体裁的当代风采——李忠勇交响诗《江吟》解析[J].音乐探索.2017
[5].陈瑶.韦伯恩与他的《帕萨卡里亚》[J].中国文艺家.2017
[6].赵盈娜.论利盖蒂钢琴作品《匈牙利帕萨卡里亚》的创作分析与演绎[J].钢琴艺术.2016
[7].高谕鑫.雷格尔叁首帕萨卡里亚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8].李洋.斯特拉文斯基《七重奏》帕萨卡里亚创作技术研究[J].艺术教育.2015
[9].李璐,韩春莲.恰空与帕萨卡里亚的音乐结构比较研究——以亨德尔的两首钢琴音乐作品为例[J].青春岁月.2012
[10].刘洋洋.情感的沉淀孤寂中的爆发评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叁乐章帕萨卡里亚[J].音乐创作.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