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肠杆菌内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内毒素,大肠杆菌,黄连,层析,葛根,中药,气溶胶。
大肠杆菌内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张巍巍,杨婧,丛霞,秦志华[1](2019)在《葛根芩连汤对感染大肠杆菌小鼠血常规、血液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葛根芩连汤预防及治疗感染大肠杆菌K_(88)小鼠的血常规、血液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统计小鼠的死亡率,血常规检测小鼠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以及采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和ELISA方法检测感染小鼠血液里内毒素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预防试验中葛根芩连汤组小鼠死亡率为20%,治疗试验中葛根芩连汤组死亡率为30%,均极显着地低于模型组(P<0.01),且与氟苯尼考组相比没有差异;葛根芩连汤组小鼠血液中白细胞指标均极显着地低于模型组(P<0.01),红细胞及血小板指标均极显着地高于模型组(P<0.01);葛根芩连汤组小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目极显着的高于氟苯尼考组(P<0.01),葛根芩连汤组小鼠内毒素及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极显着地低于模型组(P<0.01)。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对感染大肠杆菌K_(88)小鼠具有预防与治疗作用,而且在抑制早期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水平方面优于氟苯尼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航[2](2017)在《紫外及微波辐射控制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与气载内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物质。人类每天吸入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毒素,包括生物气溶胶和生物性危害物质如内毒素。紫外辐射和微波辐射是对生物气溶胶有较好处理效果的控制技术。本文通过紫外辐射装置,研究紫外辐射对生物气溶胶及气载内毒素的去除效果,并研究了微波辐射对生物气溶胶的灭活特性以及辐射过程中气载内毒素和生物毒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微波加热对生物气溶胶的灭活机理。通过研究紫外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及气载内毒素的处理,发现UV-185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灭活效果优于UV-254和UV-365。随着UV-185辐射剂量的增大,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灭活率逐渐升高,UV-185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无明显影响。在不同波长紫外辐射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过程中,气载内毒素浓度变化不大,细胞内有毒物质的流出导致其生物毒性均有大幅度增强,UV-185下生物毒性增长最多,最高至17.69 mg-Zn~(2+)/L,增长率达到680%。紫外辐射灭活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通过研究微波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及气载内毒素的处理,发现微波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灭活是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低温条件下(<80℃),非热效应占据主导地位,高温条件下(80-200℃),热效应起主要作用。微波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灭活效果随着辐射功率和辐射时间的增大而提高。微波辐射及微波热效应对内毒素均有一定的去除作用。700 W辐射下停留20 s,可去除约10.6%的内毒素;200℃下停留20 s,对内毒素的去除率达到35.6%。微波辐射及微波加热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生物毒性影响不大,温度升高,生物毒性略有下降。微波辐射灭活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通过研究微波加热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灭活机理,发现其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灭活途径有代谢受损和结构受损两种,其中结构受损起主导作用;随着温度升高,代谢受损导致生物气溶胶失活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对微波加热处理前后的生物气溶胶进行AO-EB荧光染色法分析发现,处理后活细菌数量大幅度减少,细胞内如Ca~(2+)、K~+、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大量流出胞外。对微波加热处理前后的生物气溶胶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处理后细胞形态变化,出现萎缩。(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黄进明,洪绯,张泽修,郑海音,洪振丰[3](2016)在《片仔癀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新西兰兔发热模型的解热抗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片仔癀(PZH)对大肠杆菌内毒素(LPS)致新西兰兔发热模型的解热抗炎作用。方法:新西兰兔4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对照组、小柴胡颗粒剂组、PZH0.24g/kg、0.12g/kg、0.06g/kg剂量组,观察灌胃给药不同剂量(0.24g/kg、0.12g/kg、0.06g/kg)的PZH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变化,同时观察PZH对兔血清TNF-α、IL-1β、IL-8、白细胞含量的影响。结果:LPS致新西兰兔发热模型中,小柴胡颗粒剂和片仔癀0.24g/kg、0.12g/kg、0.06g/kg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片仔癀各给药组的体温的降低与药物呈剂量依赖效应。小柴胡颗粒剂和片仔癀0.24g/kg、0.12g/kg、0.06g/kg剂量组兔血清TNF-α、IL-1β、IL-8、白细胞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片仔癀各给药组兔血清TNF-α、IL-1β、IL-8、白细胞含量的降低与药物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片仔癀具有一定的解热抗炎作用,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优于小柴胡颗粒剂。(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艳云[4](2015)在《紫锥菊多糖对大肠杆菌内毒素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锥菊属(Echinacea Moeck)为多年生菊科草本野生花卉,双子叶植物纲,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及抗癌等作用,为世界闻名的"免疫"草药,该植物最早被北美印地安人用于各种感染、肺结核、昆虫、蛇咬伤等。现在被广泛用于免疫调节剂和免疫促进剂,内毒素是大肠杆菌阴性菌细胞壁成分,也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它是细菌裂解死亡时释放出来的,当机体病灶内大量细菌死亡时,释放大量的内毒素入血,从而导致内毒素血症,诱导全身过度的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损伤,甚至造成机体死亡。给人类造成危害。本文实验中,体外先研究紫锥菊多糖对LPS损伤后小肠上皮细胞株IEC-6的影响,采用MTT方法检测IEC-6细胞的细胞增殖率;RT-PCR方法检测IEC-6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IL-lα、IL-6、IL-8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EC-6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明确紫锥菊多糖对LPS作用后IEC-6细胞的作用机制。体内再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内毒素损伤炎症模型,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石蜡切片检测肺组织及干湿重检测肺水肿的严重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COX-2、iNOS、HO-1、NF-κB mRNA表达水平,从而在实验动物模型上研究紫锥菊多糖对内毒素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而明确紫锥菊多糖是否能为内毒素损伤小鼠提供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紫锥菊多糖预处理能增强LPS损伤后IEC-6细胞的增殖活性,对LPS损伤后IEC-6细胞分泌的因子TNF-α、IL-1α、IL-6、IL-8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且能抑制NF-κBp65、pIKBα蛋白表达水平,从而降低了LPS对IEC-6细胞的损伤,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紫锥菊多糖组也有效抑制了内毒素损伤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及肺组织中炎症因子COX-2、iNOS、HO-1、NF-κBmRNA相对表达水平,从而显现出对内毒素损伤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期刊2015-12-01)
肖兰艳,何颖,刘雪婷,邹泽红,陈惠芳[5](2015)在《重组大肠杆菌表达的Ber e 1纯化工艺中去除内毒素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去除重组巴西坚果过敏原蛋白Ber e 1(r Ber e 1)溶液中的内毒素,为后续实验和重组过敏原蛋白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方法采用亲和层析法、超滤法和离子交换法联合应用以及Triton X-114萃取法与亲和层析法联合应用,比较这两个方案去除重组蛋白溶液中的内毒素效果。结果亲和层析法、超滤法和离子交换法联合应用的内毒素去除率为99.99%,内毒素浓度为6.25 EU/ml,蛋白回收率为42.8%;Triton X-114萃取法与亲和层析法联合应用的内毒素去除率为99.99%,内毒素浓度为2.09 EU/ml,蛋白回收率为26.1%。结论 Triton X-114萃取法与亲和层析法联合应用蛋白溶液内毒素的去除效果较佳,且内毒素含量以及Triton X-114残留量均在《中国药典》的规定范围内。(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冯颖,徐维海,周文静,沈蓉蓉,王慧红[6](2015)在《内毒素和大肠杆菌繁殖对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了解内毒素和大肠杆菌繁殖对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探讨污染胚胎对内毒素的耐受性及胚胎污染的解决办法。方法:将150枚小鼠2-细胞胚胎随机分成5组,A组作为对照,B、C组分别加入细菌内毒素0.25 EU/ml、0.5 EU/ml,D、E组均加入大肠杆菌,中途对E组换液,终止细菌污染。在第2天和第4天观察各组胚胎发育情况,对胚胎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对照组存活率和囊胚形成率均100%,内毒素B、C 2组存活率和囊胚形成率均为100%,囊胚形态学观察与对照组无差别。(2)D、E组第2天存活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天E组囊胚形成率明显高于D组(P<0.01),但囊胚质量较差。结论:菌体繁殖代谢对胚胎的影响大于单纯的内毒素,及时终止污染可部分缓解细菌污染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朱兆荣,刘娟,杨敏,康乐,唐廷浪[7](2013)在《黄连解毒汤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仔鸭发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测注射不同剂量黄连解毒汤及其组成成分抗内毒素致仔鸭发热的作用。方法:将仔鸭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内毒素组)、中药组。测量仔鸭的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鸭体温升高,各中药组鸭的温度都有明显下降,黄芩、黄柏的降温作用产生最快,黄连、栀子降温作用持续时间最长,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鸭的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最快。结论:高剂量黄连解毒汤抗内毒素引起的仔鸭体温升高有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活兽慈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7-26)
张启云,李冰涛,屈飞,李洋,赵益[8](2013)在《麻杏石甘汤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大鼠作用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对内毒素(LPS)致热模型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方法:25只大鼠随即分为空白组、致热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5只。模型组及高、中、低剂量组动物分别以20μg.kg-1体重的剂量尾静脉注射10μg.mL-1内毒素溶液,空白组同法给予生理盐水(NS)。造模后6h内测量大鼠体温,6 h后,心脏取血。血浆预处理后,HPLC/MS/MS检测血浆中物质,PCA,OSC-PLS分析数据,分析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果:各剂量组的最大体温上升高度ΔTmax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在前两个主成分得分散点图中,中剂量、高剂量麻杏石甘汤对LPS致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较低剂量的影响要大,苹果酸,L-phenylalanine等物质在各组实验动物体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实验剂量麻杏石甘汤明显影响LPS致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状态,苹果酸,L-phen-ylalanine可能是麻杏石甘汤对LPS致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的生物标记物。(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史书军,赵兴华,杜健[9](2012)在《复方中药抗大肠杆菌内毒素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中药复方治疗大肠杆菌病的机理,采用AA肉仔鸡作为试验动物,胸肌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制作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病理模型,选择两个中药验方做体内和体外抗内毒素试验。结果表明,内毒素对肉仔鸡有显着致热效应(P<0.05),产生典型的双峰状发热曲线;所选中药复方制剂在体内和体外均有抗内毒素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2年19期)
涂可斌,余声文[10](2012)在《单味中药抗大肠杆菌内毒素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毒素是细胞壁外膜结构中的脂多糖,能引起发热、休克、器官损伤等多种病理变化和各种并发症。中医中内毒素是"毒"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起卫气营血及其传变的一个重要病因。因而,如果利用中医辨证施治,复方用药特长,对内毒素引起的多方面病理损害进行多靶点的防治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们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本文来源于《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大肠杆菌内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物质。人类每天吸入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毒素,包括生物气溶胶和生物性危害物质如内毒素。紫外辐射和微波辐射是对生物气溶胶有较好处理效果的控制技术。本文通过紫外辐射装置,研究紫外辐射对生物气溶胶及气载内毒素的去除效果,并研究了微波辐射对生物气溶胶的灭活特性以及辐射过程中气载内毒素和生物毒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微波加热对生物气溶胶的灭活机理。通过研究紫外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及气载内毒素的处理,发现UV-185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灭活效果优于UV-254和UV-365。随着UV-185辐射剂量的增大,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灭活率逐渐升高,UV-185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无明显影响。在不同波长紫外辐射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过程中,气载内毒素浓度变化不大,细胞内有毒物质的流出导致其生物毒性均有大幅度增强,UV-185下生物毒性增长最多,最高至17.69 mg-Zn~(2+)/L,增长率达到680%。紫外辐射灭活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通过研究微波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及气载内毒素的处理,发现微波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灭活是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低温条件下(<80℃),非热效应占据主导地位,高温条件下(80-200℃),热效应起主要作用。微波辐射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灭活效果随着辐射功率和辐射时间的增大而提高。微波辐射及微波热效应对内毒素均有一定的去除作用。700 W辐射下停留20 s,可去除约10.6%的内毒素;200℃下停留20 s,对内毒素的去除率达到35.6%。微波辐射及微波加热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生物毒性影响不大,温度升高,生物毒性略有下降。微波辐射灭活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通过研究微波加热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灭活机理,发现其对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的灭活途径有代谢受损和结构受损两种,其中结构受损起主导作用;随着温度升高,代谢受损导致生物气溶胶失活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对微波加热处理前后的生物气溶胶进行AO-EB荧光染色法分析发现,处理后活细菌数量大幅度减少,细胞内如Ca~(2+)、K~+、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大量流出胞外。对微波加热处理前后的生物气溶胶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处理后细胞形态变化,出现萎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肠杆菌内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张巍巍,杨婧,丛霞,秦志华.葛根芩连汤对感染大肠杆菌小鼠血常规、血液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J].中国兽药杂志.2019
[2].刘航.紫外及微波辐射控制大肠杆菌生物气溶胶与气载内毒素[D].天津大学.2017
[3].黄进明,洪绯,张泽修,郑海音,洪振丰.片仔癀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新西兰兔发热模型的解热抗炎作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4].李艳云.紫锥菊多糖对大肠杆菌内毒素的作用机理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5].肖兰艳,何颖,刘雪婷,邹泽红,陈惠芳.重组大肠杆菌表达的Bere1纯化工艺中去除内毒素效果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5
[6].冯颖,徐维海,周文静,沈蓉蓉,王慧红.内毒素和大肠杆菌繁殖对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
[7].朱兆荣,刘娟,杨敏,康乐,唐廷浪.黄连解毒汤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仔鸭发热的影响[C].中国《活兽慈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8].张启云,李冰涛,屈飞,李洋,赵益.麻杏石甘汤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热大鼠作用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
[9].史书军,赵兴华,杜健.复方中药抗大肠杆菌内毒素作用研究[J].中国家禽.2012
[10].涂可斌,余声文.单味中药抗大肠杆菌内毒素的实验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