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住宅电气线路配置的安全可靠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宁[1](2021)在《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电气火灾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各类智能终端设备数据采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利用智能终端采集设备解决日益突出的电气火灾探测监控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设计,不能仅仅只关注明显的火灾特征,更要能够多维度、多层次的去检测判断电气火灾是否会发生,要尽量做到早预警早切断,最大限度的降低电气火灾带来的危害和损失。首先,本文对电气火灾检测模型进行了构建。在分析了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引发电气火灾的电气故障原理进行分析后,又进一步分析了目前电气火灾探测设备所使用主要得探测技术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分析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优势,确立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电气火灾探测模型和研究方法。研究基于对多传感器采集的历史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计算后,利用机器学习中无监督学习聚类算法K-Means对设备历史数据按照行业进行聚类,得到行业用户用电行为特征;进一步利用得到的聚类特征作为BP神经网络的标准输入集,经过相应的训练后得到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这一模型充分的利用了前端传感器设备长期采集的历史数据信号,任何信号原则上都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这些周期性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设备的工作特性,并且很容易的找出不符合规律的异常工作状态。利用某一时刻预测特征与监测特征的差异比较,可以判断出电气设备工作是否异常。最后,利用以上得到的系统监测值与模型估计值比对结果,初步判断电气的工作状态。如果比对结果差异值较大,这个时候就要结合设备在该时刻的参数变化率(如温度变化率、电流变化率)及部署在现场的烟雾传感器信号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数据融合,最终得出是否会发生电气火灾并输出报警信号。这样我们就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构建起了本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电气火灾预测模型,并经过对某一段时间的预测结果比较,得出该模型能够欧有效提高系统的决策精度和准确度的结论。最后,对系统的硬件设计给出了部分电路图的详细设计,另一方面也对系统的软件设计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王奥奇[2](2021)在《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大批量住宅,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居住率居高不下,然而这些住宅虽然尚未到使用年限,但其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室内改造愈发普遍,数量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住户自发改造外,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批量改造逐渐成为改造的热点,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就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更新,试点改造工程、研究项目也不断推行,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利益吸引下的商业改造也不断增加。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的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室内改造是多专业协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大量墙体结构、管线设备等安全性相关的改造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以及评估标准,而现有住宅规范标准也无法适用于既有改造住宅,因此导致改造标准不一,改造后效果良莠不齐。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此提出适应于我国的、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以此引导住宅室内批量改造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建筑评估标准对比,通过分析其体系构成、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归纳总结出六条评价建立要点,包括评价建立的必要性、评价建立依据、指标项来源、指标分级、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相关的内容,提出改造后评价需从改造模式入手,结合改造对象特征来建立。故此,后文通过图纸规范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分别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的设计特征、居住需求以及改造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需求以及设计影响下的改造内容、改造部位,总结出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下主要的改造模式为(1)居住空间改扩建、(2)建筑设备更新改造、(3)物理环境提升、(4)无障碍改造四类,以此作为本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在明确了评价建立原则和方法后,从评价内容出发,对国内外评估体系中室内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频度统计,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雏形。随后,将评价体系与改造模式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相关的评估项,并根据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以A功能空间、B墙体结构、C管线设备、D物理环境、E无障碍为一级指标,共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现有住宅规范、评估标准,结合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特征,确定指标评分细则。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值,并确定评分方法,随后基于Excel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建立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辅助工具,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评价,论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是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的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展开的科学研究。立足于批量改造下室内改造的后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一方面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评估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规范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行为以及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徐扬[3](2021)在《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十年代开始,电气火灾发生概率不断提高,据统计已占火灾总数量的30%以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安全用电变得越来越重要,安全用电被放在了重要的研究位置。如何在改善电气火灾防控效果的基础上,在该领域上实现明显的突破,需要切实加强源头治理、关注用电监控技术领域的突破。传统的用电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着许多不足,市场对新型用电安全监控产品的需求显而易见。用电监控领域的技术突破对电气火灾的防控意义非凡,这将切实提升居民住宅的电气火灾防控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电气火灾对我国居民生命安全的威胁。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我国居民用电安全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开展居民安全用电诊断技术的研究及装置研发,采用系统负荷辨识技术获取的用户细粒度用电数据,通过电路原理分析,建立线路阻抗计算模型,提出低压供电线路健康度诊断方法,对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低压供电线路在不同环境下的运行特点,建立了线路阻抗计算模型,主要包括回路阻抗的计算方法和户内阻抗的计算方法两类。其次,详细介绍了线路健康程度的检验方法,并综合以上技术方案建立了用于低压供电线路的健康度诊断模型建模。(2)建立漏电及短路事件时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的漏电及短路事件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故障监测的相关技术及故障定位方法,在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故障监测模型,建立了不同环境下的用户故障监测模型,研究在不同环境下对用户用电事件进行监测和故障定位的方法。算例分析表明,所建模型可有效监测到不同用户的异常用电情况,提升用电的安全性,并减少电能的浪费。(3)为进一步提升用户安全用电监测系统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电器危险运行的模式识别技术,对不同家用电器的负荷类型及可以提取的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模型。为了增强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模型的实用性,本文进行了便携式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装置的研发及应用测试。算例分析表明,装置可有效诊断用户用电情况并进行危险预警。
乔佳胤[4](2020)在《多层建筑电气火灾致因及房屋功能恢复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资料显示,电气原因是造成建筑物重、特大火灾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解其特性,分析其特点,降低其发生概率,近年来,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员对建筑物电气火灾的致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内容、多维度的研究,针对建筑物火灾事故的发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而目前的措施大部分是针对火灾发生致因进行的研究,对于火灾发生后的建筑结构、电气线路、消防设施等房屋功能的破坏评定及下一步的恢复工作并未有深入探索。本文对多层建筑电气火灾的致因和致因认定、结构检测与加固、电气线路评定与恢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例研究,意在将繁琐的后期恢复工程与常见电气火灾的致因认定结合到一起,总结出根据不同致因所引起的电气火灾,在房屋功能恢复时检测评定与恢复施工的程序和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研究了常见的短路、接触不良、过载、漏电四种形式的建筑物电气火灾致因,分析其发生特性、发展规律和最终结果,总结出不同的认定方法。通过火灾致因认定,判断火灾的起火点、起火时间、火灾范围等因素,可以得出火灾对多层建筑结构承载力与电气线路、设备影响范围与破坏程度,针对不同电气火灾的发生特点与过火范围,进行下一步的建筑物结构检测与电气线路评定。研究了火灾后建筑物结构检测与加固的程序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电气火灾不同的致因认定的内容,判断火灾现场温度、起火点周围线路、装置、设备损伤等情况,对受火严重的结构构件,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采用拉伸和冷弯试验进行钢筋的力学性能检测,按照检测结果确定受火的结构构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最后,根据实测值与办公楼原结构布置使用PKPM软件对整体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对构件的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确定相应的加固方法进行加固,并在加固后重新进行了验算。研究了火灾后建筑物电气线路评定与修复。根据常见电气线路火灾致因认定中对现场勘查、调查访问、技术鉴定的内容,确定火灾后建筑电气线路受损的重点位置,通过查阅关于电气线路中易受高温影响的电气装置与设备、电气工程施工验收等内容,制定了《电气线路破坏评定表》,对电气工程中的12个大项,61个小项进行评定检查,依据评定内容,确定工程重点与施工内容,按照施工内容,对需要更换、修复和继续使用的进行分类统计,最终确定电气线路恢复的施工内容。最后,通过笔者在2014年参与的一项由于电气线路短路所引发的建筑物火灾的恢复工程作为实例,将所研究的内容运用其中。
周晓辉[5](2020)在《新农村供配电若干问题简析》文中指出针对农村用电特点,阐述10 kV线路常用网络结构。在技术要点、应用场合及优缺点等方面详细比较三相变压器与单相变压器。结合现行农电技术规范标准,对不同建筑形式与分布,总结低压配电接地型式、剩余电流保护安装位置及参数设置,解决农村用电安全。
曹遥威[6](2020)在《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认为在21世纪住宅存量背景下,大量既有住宅在许多方面都已经不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现行规范,且无法满足居民需求。随着国家政策推动以及相关研究的展开,既有住宅的宜居改造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焦点。作为改造工程的收尾工作,在改造后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价对检验工程完成度非常重要。如今关于既有住宅宜居改造效果的研究仍相对不足,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针对此类现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改造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本文依托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展开了相关科学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5点科研工作:1.在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后,整理并研究了国内外的住宅评价相关理论和标准,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和评价内容,为建立评价体系作理论基础。2.通过实地调查、住户问卷和访谈对话的形式,对北方地区既有住区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既有住区的改造现状和居民需求,并总结出对于评价体系建构的启示。3.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既有住宅改造工作,从性能、功能、环境三个不同方面,建立了一个以北方既有住宅改造实施效果为对象的体系结构。体系架构共分为3个层级,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赋权法结合的形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参照有关国家规范标准来确定评价结果分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4.选取了经过综合性改造的典型小区案例,进行试评价,并提出相关问题和进一步的改善建议。5.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同时也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黄泽泓[7](2019)在《计及分布式电源的小区电气设计与智能监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区智能化的概念深入人心,这类小区的特点是功能复杂、技术先进,因此对小区建筑的电气设计和智能监测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分别分析了国内外对于小区电气设计、电能监测与管理设备和线路故障定位的研究现状。本文对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与章程进行了查阅,整理出小区电气设计的设计规范和原则;接着对电能监测和管理指标进行研究,阐述了电能监测指标的国家标准及其计算方法。其次,本文根据国家标准规范和该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研究设计出了一套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电气系统。对小区内的用电设备进行负荷分级与计算,接着通过对住宅用户、商业店面和公共部分进行合理的计算确定变压器的容量和型号,完成10kV系统的设计。从型号、截面积以及耐火阻燃特性对该工程所敷设的低压导体进行选择,完成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确定地下车库中充电桩的类型和布置原则,并设计充电桩的供电系统。最后考虑到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问题,将光伏电源作为本次工程设计的备用电源。然后,在电能监测与管理的标准规范下,设计了基于LabVIEW的小区电能监测与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硬件电路和软件编写两大部分。硬件电路主要由传感器、DSP和开关电源组成。利用LabVIEW软件编写实时采集界面、基本参数和综合记录等功能。最后搭建硬件实验平台,通过现场试验对该小区电能监测与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和优势进行了测试。最后,随着小区规模的扩大,敷设的电缆线路和配电线路越来越复杂,对线路的智能监测和实时故障定位的需求越来越难得到满足,这给电力检修人员巡线排查带来麻烦。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调频连续波(FMCW)技术的智能故障定位方法,对该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说明和分析。
张征峰[8](2019)在《面向物联网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多年来,我国电气火灾发生数量居高不下,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政府为此高度重视电气火灾治理工作,鼓励使用技术手段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电气火灾隐患,在电气防火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行主流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在部署和使用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日益成熟的物联网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对国内外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现状的调研,本文在总结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广泛了解了相关改进方案和发展趋势后,根据需求,讨论了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及选型,最终给出了实际可行的面向物联网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旨在提高系统的网络化水平、减低部署难度和使用成本等问题。基于设计方案,本文实现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由多传感器组合独立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和监控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探测器使用了A9G GPRS模组,采用SDK开发方式,直接对模组进行编程,在实现探测器的必须具备基本功能和增加探测器远程无线通信能力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节省了硬件成本;本探测器支持MQTT、Co AP、HTTP三种物联网通讯协议,提供给用户灵活的选择;正常状态下,探测器将检测到的漏电流、温度等信息按照用户设定时间定时上报给监控平台,当探测器检测到有发生火灾风险而报警时,会立即完成一次数据上报。监控平台基于Spring Boot框架开发,使用Spring Cloud工具集构建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分布式系统,完成与探测器通信、数据持久化、管理等功能,并通过浏览器和Android App两种客户端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监控平台还提供了报警通知服务,当监控平台收到探测器报警信息后,除了在两种客户端上进行相应提示外,还会通过短信和邮件的方式及时通知用户。最后对系统的各部分进行了相关的功能和性能测试。对探测器完成了自检测试、检测精度及报警功能测试、通信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探测器基本功能满足消防规范要求,与监控平台通信稳定。探测器对漏电流的采样达到了较高精度,相对误差百分比不大于1.6%;当检测到漏电流或者温度信息超出设定阀值时,探测器能够在2s内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立即上报监控平台。监控平台的功能测试未发现异常;在550并发时,由三个单核节点的firemonitor-device服务实例提供的获取探测器最新上报数据接口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以及较快的响应时间,其吞吐量为600TPS,90%的事务处理时间低于500ms。在大规模实际应用可以以此为参照,增减集群节点。
高一帆[9](2019)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运行,我国企业愈加重视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市场的开发,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技术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开始进入俄语国家市场进行施工建设。为保证我国公司在相关国家的正常工作与运营,就需要熟悉和了解俄语版的标准类文件,以方便这些企业在当地能够正常施工并顺利完成建设项目。《民用和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是笔者主译的俄罗斯标准类文件。在翻译过程中,笔者牢牢把握俄汉两种语言科技文本的语言特点,遵循科技翻译理论与技巧,通过对该项目的翻译校对、资料整理与译后思考形成了一定的翻译认识。报告的核心部分以《民用和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的汉译本为例,从词汇层面分析了专业术语、专有名词、普通词汇专业化和词义具体化的汉译原则,从句子层面探讨了增译、减译、分译和合译的方法。最后,笔者总结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期对译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郑中越[10](2019)在《基于AHP的城市老旧社区火灾防控及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消防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城市内含大量老旧社区,由于设计建造水平低,建筑结构分布不合理、消防安全设施缺乏、电气线路老化、市政配套陈旧、日常监管缺位、居住人群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已经形成重大消防安全隐患。因此,开展老旧社区的火灾防控研究,对提升城市消防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老旧社区火灾防控问题为重点研究内容,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立了火灾风险指标,构建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对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进行评估,提出老旧社区火灾防控策略,并开发火灾监控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城市老旧社区的基本特征及其火灾成因。老旧社区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地理分布、建筑设计、危险源类型、消防设施、灭火力量、管理和群集等特征;火灾成因主要包括电气故障、生活用火不慎、其他原因等。(2)构建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老旧社区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火灾风险评价体系,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老旧社区火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定量评价。(3)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实例分析。调查某市某老旧社区地理、建筑、危险源等基本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确定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一、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对该社区火灾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社区火灾风险评价最终得分为59.052分,处于中度风险范围;其中,危险源处在高风险级别,建筑情况、消防基础设施、消防管理、居住人员也是老旧社区火灾防控的薄弱环节。(4)结合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实例,提出火灾防控策略。在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价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城市规划改造、建筑自身改造、消防设施改造、危险源管控、消防力量建设、落实消防管理、提升消防意识等方面提出老旧社区的火灾防控策略。(5)开发火灾监控系统。分析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需求,编写源代码详细阐述火灾监控系统的开发设计,通过火灾监控系统对电流、电压、温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当被保护线路中的被探测参数超过报警设定值时发出报警信号、控制信号,及时将异常情况通知维护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火灾防控。
二、谈住宅电气线路配置的安全可靠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住宅电气线路配置的安全可靠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电气火灾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气火灾故障原因及探测技术分析 |
2.1 电气火灾产生原理分析 |
2.1.1 短路引发电气火灾原因分析 |
2.1.2 接触不良引发电气火灾原因分析 |
2.1.3 电器过载火灾原因分析 |
2.1.4 漏电火灾原因分析 |
2.2 现有电气火灾探测技术分析 |
2.2.1 传统电气火灾探测方法 |
2.2.2 电气火灾探测新技术 |
2.2.3 现有电气火灾探测技术的不足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源数据融合与电气火灾探测模型 |
3.1 多传感器数据融技术合概述 |
3.1.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概念 |
3.1.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 |
3.2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电气火灾探测模型 |
3.2.1 火灾特征参数与电气故障参数的选取 |
3.2.2 电气火灾探测信息处理 |
3.2.3 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电气火灾探测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融合的电气火灾数据融合处理 |
4.1 聚类算法与电气火灾预测模型 |
4.1.1 K-Means聚类算法 |
4.1.2 Mini Batch K-Means算法 |
4.2 电气火灾预测模型用户特征刻画 |
4.2.1 数据清洗和预处理 |
4.2.2 基于Mini Batch K-Means算法的用户用电特征刻画 |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气火灾预测模型用户特征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气火灾探测软硬件系统设计 |
5.1 系统总体介绍 |
5.2 系统硬件设计设计 |
5.2.1 智慧式安全用电监控终端总体结构 |
5.2.2 智慧式安全用电监控终端硬件设计 |
5.3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
5.4 电气探测模型在系统中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建筑的现状 |
1.1.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品质提升需求及改造现状 |
1.1.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发展趋势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住宅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
2.1 国外典型评估体系概述 |
2.1.1 国外典型住宅综合性能评估体系 |
2.1.2 国外典型绿色评估体系 |
2.1.3 国外典型使用后评估体系 |
2.2 国内典型评估体系及理论研究 |
2.2.1 相关评估标准 |
2.2.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
2.3 比较分析与总结 |
2.3.1 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
2.3.2 评价内容比较分析 |
2.3.3 评价过程比较分析 |
2.3.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2.4 启示与局限 |
2.5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调研及改造模式总结 |
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 |
3.1.1 居住模式的转变 |
3.1.2 设计建造影响 |
3.1.3 使用过程影响 |
3.2 既有住区建筑图纸规范调研 |
3.2.1 住宅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
3.2.2 既有住区建筑设计图纸调研分析 |
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 |
3.3.1 既有住区建筑居住现状调研 |
3.3.2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
3.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总结 |
3.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调研 |
3.4.1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2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
3.4.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总结 |
3.5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5.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活动统计分析 |
3.5.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建立原则与方法 |
4.1.1 评价构建技术路线 |
4.1.2 评价建立原则 |
4.1.3 评价构建方法 |
4.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筛选 |
4.2.1 国内外评价内容对照分析 |
4.2.2 指标项的分类和提取 |
4.2.3 指标项的筛选 |
4.3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适应性调整 |
4.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征 |
4.3.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整合 |
4.4 评估体系细则及阐述 |
4.4.1 功能空间 |
4.4.2 墙体结构 |
4.4.3 管线设备 |
4.4.4 物理环境 |
4.4.5 无障碍 |
4.5 本章小结 |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
5.1 指标权重确定 |
5.1.1 权重确定方法 |
5.1.2 确定指标权重 |
5.2 综合评分计算 |
5.3 辅助评价工具 |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
5.4 评价使用流程 |
5.5 评价体系及辅助工具应用 |
5.5.1 案例介绍 |
5.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自发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B 批量改造内容详述 |
附录C 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压供电线路健康度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漏电及短路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低压供电线路健康度诊断模型建立与应用 |
2.1 引言 |
2.2 线路阻抗计算模型 |
2.2.1 建模分析 |
2.2.2 回路阻抗求解方法 |
2.2.3 户内阻抗计算方法 |
2.2.4 线路健康程度检验 |
2.3 装置开发及应用 |
2.3.1 便携式阻抗分析仪 |
2.3.2 装置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环境下的用户故障事件监测模型 |
3.1 引言 |
3.2 漏电保护机理分析 |
3.2.1 短路性漏电 |
3.2.2 高阻性漏电 |
3.2.3 电容性漏电 |
3.3 漏电等效负载建模 |
3.3.1 线性负载等效电路模型 |
3.3.2 非线性负载等效电路模型 |
3.3.3 间歇性漏电故障模型 |
3.4 漏电监测技术 |
3.4.1 正弦剩余电流检测法 |
3.4.2 脉动直流剩余电流检测技术 |
3.4.3 差分漏电流测量方案 |
3.4.4 突变漏电流检测方案 |
3.5 漏电原因诊断及定位 |
3.5.1 漏电场景分析 |
3.5.2 漏电原因诊断 |
3.5.3 漏电原因定位 |
3.6 短路事件在线监测 |
3.6.1 短路特征捕获及原因诊断 |
3.6.2 过载故障研判识别 |
3.7 装置应用案例分析 |
3.7.1 用户漏电诊断应用 |
3.7.2 用户短路诊断应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细粒度用能数据的用户安全用电综合诊断模型设计与应用 |
4.1 引言 |
4.2 家用电器的负荷类型 |
4.3 家用电器的特征参数 |
4.3.1 稳态特征参数 |
4.3.2 暂态特性参数 |
4.4 电器危险运行模式识别 |
4.4.1 专家系统 |
4.4.2 电器故障诊断解决思路 |
4.5 基于大数据算法的用户用电安全综合诊断模型 |
4.6 应用设计及装置研发 |
4.6.1 功能设计 |
4.6.2 流程设计 |
4.6.3 软件设计 |
4.6.4 硬件设计 |
4.7 装置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和科研成果) |
(4)多层建筑电气火灾致因及房屋功能恢复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多层建筑电气火灾的危害、致因及认定 |
2.1 多层建筑电气火灾的危害性 |
2.1.1 多层建筑火灾对人的危害 |
2.1.2 多层建筑火灾对建筑物的危害 |
2.2 多层建筑物电气火灾的致因及致因分析 |
2.2.1 短路火灾致因及分析 |
2.2.2 接触不良火灾致因及分析 |
2.2.3 过载火灾致因及分析 |
2.2.4 漏电火灾致因及分析 |
2.3 多层建筑物电气火灾的致因认定 |
2.3.1 电气火灾致因认定的程序和内容 |
2.3.2 多层建筑物常见电气火灾的致因认定 |
2.4 工程实例的致因分析与认定 |
2.4.1 工程实例基本情况 |
2.4.2 火灾的致因认定 |
2.5 小结 |
3 多层建筑物电气火灾房屋功能恢复工程的关键问题 |
3.1 恢复工程关键问题一:建筑物结构检测及加固 |
3.1.1 火灾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 |
3.1.2 建筑物结构的灾后评定与检测 |
3.1.3 建筑物结构的灾后加固 |
3.2 恢复工程关键问题二:建筑物电气线路的恢复 |
3.2.1 建筑电气线路破坏的评定 |
3.2.2 建筑电气线路恢复方法 |
3.3 小结 |
4 建筑电气火灾恢复工程实例 |
4.1 背景 |
4.1.1 火灾建筑物工程概况 |
4.1.2 火灾基本情况 |
4.2 办公楼火灾恢复工程 |
4.2.1 办公楼结构检测 |
4.2.2 结构承载力验算 |
4.2.3 结构加固及恢复 |
4.2.4 建筑物电气线路恢复 |
4.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农村供配电若干问题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用电特点 |
2 10/0.4 k V系统 |
2.1 10 k V线路网络结构 |
2.2 配电变压器 |
2.2.1 安装方式 |
2.2.2 一、二次绕组接线 |
2.3 低压系统接地型式 |
2.3.1 TN系统及其三种接地型式 |
2.3.2 TT系统 |
2.3.3 接地型式的选择 |
3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配置 |
4 结语 |
(6)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既有住宅现状与改造需求 |
1.1.2 国家相关政策推动 |
1.1.3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评价研究理论基础 |
1.3.1 建筑策划理论 |
1.3.2 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估 |
1.3.3 建筑性能评估理论 |
1.3.4 建筑性能评估与使用后评估 |
1.3.5 启示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评价研究现状 |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坎特的居住满意度模型 |
2.1.2 沃夫尔冈·普莱塞《使用后评价》 |
2.2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 |
2.2.1 综合性能评价体系 |
2.2.2 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 |
2.2.3 评价体系的差异及启示 |
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2.4 国内相关评价标准 |
2.4.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
2.4.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
2.4.3 相关国家标准规范 |
2.5 小结 |
2.5.1 对比分析 |
2.5.2 启示 |
3 典型住区案例调研及对比分析 |
3.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
3.1.1 地域选择——北方地区 |
3.1.2 住区选择——三大因素 |
3.1.3 改造性质——综合性改造 |
3.2 调研内容构建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访谈内容设计 |
3.3 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
3.3.1 哈尔滨共乐小区 |
3.3.2 北京市某小区调研分析 |
3.3.3 大连市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
3.3.4 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4 宜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
4.1 评价体系构建综述 |
4.1.1 宜居导向原则 |
4.1.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3 评价基本步骤 |
4.2 评价方法 |
4.2.1 层级分析方法 |
4.2.2 模糊综合评价 |
4.2.3 专家诊断 |
4.2.4 居民调查 |
4.2.5 AHP层次分析法 |
4.3 计算方法与最终总分 |
4.3.1 计算方法 |
4.3.2 最终总分 |
5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5.1 一级指标构建 |
5.2 权重计算及等级划分 |
5.3 性能改造指标 |
5.3.1 安全性 |
5.3.2 耐久性 |
5.3.3 节能性 |
5.4 功能改造指标 |
5.4.1 户型空间改造 |
5.4.2 适老化 |
5.4.3 加装电梯 |
5.4.4 增设停车位 |
5.4.5 公共设施 |
5.5 环境改造指标 |
5.5.1 室内环境改造 |
5.5.2 室外环境改造 |
5.6 改造指标体系 |
6 既有住宅改造效果案例试评价 |
6.1 案例试评价综述 |
6.2 案例试评价过程 |
6.3 案例试评价结果 |
6.4 案例问题及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内外评价体系表格 |
附录 B 老旧住区改造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计及分布式电源的小区电气设计与智能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小区电气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2 电能监测与管理设备的研究现状 |
1.2.3 线路故障定位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能监测与管理的指标和分析 |
2.1 电能质量的概念与国家标准 |
2.2 电能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区电气设计 |
3.1 用电负荷分级与负荷计算 |
3.1.1 用电负荷分级 |
3.1.2 用电负荷计算 |
3.2 变压器的选择 |
3.2.1 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
3.2.2 变压器类型的选择 |
3.3 10 kV系统的设计 |
3.4 低压导体的选择 |
3.4.1 低压导体的型号 |
3.4.2 低压导体的截面 |
3.5 低压配电系统 |
3.6 地下车库电动汽车充电桩系统 |
3.6.1 充电桩的选择 |
3.6.2 充电桩的供电系统 |
3.7 分布式电源的并网运行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LabVIEW的小区电能监测与管理系统 |
4.1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1 电压传感器 |
4.1.2 电流传感器 |
4.1.3 数据采集与通讯 |
4.2 LabVIEW软件平台的介绍 |
4.2.1 LabVIEW软件的应用 |
4.2.2 LabVIEW编程设计的步骤 |
4.2.3 软件总体设计思路 |
4.3 电能监测与管理平台 |
4.3.1 实时采集界面 |
4.3.2 基本参数 |
4.3.3 综合记录 |
4.4 实验平台的搭建与实验数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小区线路故障定位 |
5.1 传输线故障定位的理论分析 |
5.1.1 线路的等效分布参数模型 |
5.1.2 线路故障反射原理 |
5.2 传统定位方法 |
5.3 基于FMCW的线路故障定位 |
5.3.1 FMCW雷达的特点与应用 |
5.3.2 FMCW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楼住宅配电设计图 |
附录B 2#楼住宅配电设计图 |
附录C 3#楼住宅配电设计图 |
附录D 充电桩配电设计图 |
附录E 高压配电柜电气主接线图 |
附录F 配电室高低压电源切换示意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面向物联网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相关技术介绍及选型 |
2.2.1 物联网概述 |
2.2.2 无线通信技术选择 |
2.2.3 物联网协议概述 |
2.2.4 微服务架构 |
2.3 系统总体方案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设计与实现 |
3.1 探测器硬件结构和相关原理 |
3.2 探测器硬件部分 |
3.2.1 A9G模组 |
3.2.2 漏电流采集 |
3.2.3 温度采集 |
3.2.4 报警输出及声光报警电路 |
3.2.5 显示及按键电路 |
3.2.6 电源电路 |
3.2.7 PCB设计 |
3.3 探测器软件程序部分 |
3.3.1 探测器程序开发环境 |
3.3.2 初始化自检 |
3.3.3 探测器核心任务 |
3.3.4 通信存储任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控平台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环境 |
4.2 监控平台总体框架 |
4.3 服务端工程搭建 |
4.4 微服务架构组件 |
4.4.1 服务发现 |
4.4.2 负载均衡 |
4.4.3 服务容错保护 |
4.4.4 API网关 |
4.5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5.1 MySQL |
4.5.2 Redis |
4.6 微服务应用模块 |
4.6.1 MQTT服务 |
4.6.2 CoAP服务 |
4.6.3 信息通知服务 |
4.6.4 用户服务 |
4.6.5 设备服务 |
4.7 客户端 |
4.7.1 浏览器客户端 |
4.7.2 Android移动端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与分析 |
5.1 探测器测试 |
5.1.1 自检测试 |
5.1.2 检测精度及报警功能测试 |
5.1.3 通信功能测试 |
5.2 监控平台测试 |
5.2.1 部署 |
5.2.2 平台功能测试 |
5.2.3 服务端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民用和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民用和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翻译项目简介 |
1.1 翻译项目的来源和性质 |
1.2 报告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民用和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译前准备和分析 |
2.1 译前准备 |
2.1.1 平行文本的参考与阅读 |
2.1.2 相关翻译理论分析 |
2.2 译前分析 |
2.2.1 源语文本的词汇特点 |
2.2.2 源语文本的句法特点 |
第3章 《民用和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汉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的翻译思考 |
3.1.1 术语 |
3.1.2 专有名词 |
3.1.3 普通词汇术语化 |
3.1.4 词义的具体化 |
3.2 句子层面的译法分析 |
3.2.1 增译和减译 |
3.2.2 分译和合译 |
第4章 《民用和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汉译实践总结 |
4.1 问题与不足 |
4.2 收获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附录3 原文首译许可证明 |
附录4 译文质量认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出版的论文、译文、译着 |
致谢 |
(10)基于AHP的城市老旧社区火灾防控及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老旧社区特征及火灾原因 |
2.1 老旧社区的基本特征 |
2.1.1 分布特征 |
2.1.2 建筑特征 |
2.1.3 危险源特征 |
2.1.4 设施特征 |
2.1.5 灭火力量特征 |
2.1.6 管理特征 |
2.1.7 群集特征 |
2.2 老旧社区火灾成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3.1 层次分析法构建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1.2 老旧社区层次结构的构建 |
3.1.3 评价指标的分析 |
3.1.4 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分析 |
3.2 老旧社区火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2.1 确定评价目标 |
3.2.2 生成模糊综合评价调查问卷及调查统计 |
3.2.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旧社区实例火灾风险评估 |
4.1 老旧社区实地调查 |
4.1.1 地理位置 |
4.1.2 建筑情况 |
4.1.3 危险源情况 |
4.1.4 消防基础设施 |
4.1.5 消防力量 |
4.1.6 消防管理 |
4.1.7 居住人员 |
4.2 问卷调查 |
4.2.1 老旧社区火灾风险评估权重调查卷 |
4.2.2 某社区火灾风险等级现场评测问卷 |
4.3 评价计算 |
4.3.1 一、二级评价权重计算 |
4.3.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4.1 一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
4.4.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旧社区火灾防控策略 |
5.1 城市规划改造 |
5.2 建筑自身改造 |
5.2.1 防火间距改造 |
5.2.2 建筑材料改造 |
5.2.3 疏散条件改造 |
5.2.4 建筑用途改造 |
5.3 消防设施改造 |
5.3.1 增设简易喷淋系统 |
5.3.2 增设火灾报警设施 |
5.3.3 增设消防软管卷盘 |
5.3.4 配置灭火器材 |
5.4 危险源管控 |
5.4.1 电气火灾预防 |
5.4.2 燃气泄漏监控 |
5.5 消防力量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老旧社区火灾监控系统的开发 |
6.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6.2 系统的运行要求 |
6.2.1 运行环境要求 |
6.2.2 硬件环境要求 |
6.2.3 系统性能要求 |
6.3 系统的整体概要设计 |
6.4 系统概述 |
6.4.1 硬件端 |
6.4.2 服务端 |
6.4.3 客户端 |
6.5 系统详细设计思路 |
6.6 硬件端实现 |
6.7 服务端实现 |
6.7.1 数据接收程序 |
6.7.2 数据分析程序 |
6.7.3 实时通信程序 |
6.8 客户端实现 |
6.8.1 电脑端设计与实现 |
6.8.2 手机端设计与实现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件 |
四、谈住宅电气线路配置的安全可靠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电气火灾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李亚宁.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2]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王奥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居民用电安全监测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D]. 徐扬.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多层建筑电气火灾致因及房屋功能恢复的关键问题研究[D]. 乔佳胤.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5]新农村供配电若干问题简析[J]. 周晓辉. 建筑电气, 2020(09)
- [6]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D]. 曹遥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计及分布式电源的小区电气设计与智能监测[D]. 黄泽泓. 华侨大学, 2019(01)
- [8]面向物联网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D]. 张征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民用和公共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安装》汉译实践报告[D]. 高一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基于AHP的城市老旧社区火灾防控及系统开发[D]. 郑中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