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赫尔曼·洛采被视为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的创始人,他曾受到费希纳、韦伯、黑格尔、赫尔巴特和很多自然科学家的影响。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洛采的灵魂观或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1)形而上学的心理学;(2)情感与想象;(3)情感与自由意志。洛采承担起了在观念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式和自然科学研究之间架起桥梁的使命,虽然他是实体性的灵魂观或形而上学的心理学的代表,但他十分重视医学、生物学对理解灵魂或灵魂生活(Seelenleben)的意义和贡献。在洛采看来,灵魂首先是一个实体,是想象、情感和意愿行为的基础和承载者,我们的意识的统一性必然要求接受灵魂的存在,而且在灵魂与身体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在灵魂的其他能力中(比如情感、想象与意志)也能看到这种交互影响。从他对情感、想象和意志的分析可以看出,洛采的灵魂观虽然是形而上学的或实体性的,但并不会落入功能主义或决定论的窠臼。
【关键词】心理学;感觉与想象;情感与意愿;灵魂
一、一般描述
1917年5月21日,距鲁道夫·赫尔曼·洛采降生在鲍岑(Bautzen)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百年。1834年起他——作为军医的儿子——在莱比锡攻读医学。费希纳是与他精神契合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后来也成为了洛采的朋友,同时他也是经验主义哲学的创建者之一。在费希纳那里,洛采学习了物理学,在E.H.韦伯那里学习心理学。同样地,韦伯也属于经验主义心理学奠基者之一。这个医学专业的学生也去听维斯的哲学课,在洛采自己的记录中可以看到这位教授一直影响着他。哲学和医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萨克森州的齐陶短暂的医学实践之后,洛采在莱比锡大学相继于1839年撰写医学专业、1840年撰写哲学专业的为取得在大学教书资格的研究论文。1844年,他以一名哲学专业教授的身份去了哥廷根。1841年赫尔巴特就是在哥廷根去世的。1881年他接受了来自柏林的一所大学的聘任书,但是,同年7月1日又离开了柏林[注]参见R.法尔肯贝格(R.Falckenberg), 赫尔曼·洛采 (Hermann Lotze), 第一部分: 《书信所体现的生活和文字的出现》,斯图加特,1901; M.温特谢尔(M.Wentscher), 赫尔曼·洛采 ( Hermann Lotze),《洛采的生活和文集》第1册,海德堡,1913。。
拓展项目评审内涵。发挥专业技术审核作用,从政策制度依据是否充分、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建设内容是否合规等方面入手,对于重复申报、不符合政策的项目,终止评审并向资金管理处(科)室提出取消项目或者不予安排财政资金的意见建议。
他的生命历程表明了他所受到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之下,洛采那精致、丰富、敏感的但却具有批判性的独立精神塑造了他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体系。我们再补充些说明,在洛采开始读大学之前的两年半时间,即1831年11月14日莱布尼茨逝世之日,也正是黑格尔广泛的影响力日渐消退的开始。在黑格尔逝世后不久,思辨形而上哲学在德国崩溃,其光辉的时代是由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所带来的。“绝对的观念论”孕育着死亡的危机,特别是以其极端先验式的方法;但是这种灾难是在诸多因素下导致的,由于思辨形而上哲学陷入了同经验主义哲学相对立的矛盾而得以激化。洛采也亲身见证了这个危机。自然科学的反应以及维斯对黑格尔的批判在这里可能共同发挥了作用,令这个机敏而又谨慎的年轻思想者看到了思辨形而上学的缺点:好高骛远,其方法论根本站不住脚。然而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却没有将他带入相反的非哲学的、臆想的经验唯物主义的极端。很多与他同时代的人们在对抗先验的观念论臆想的反应中都陷入了这个极端。洛采因其对艺术和诗歌的天生灵敏性[注]他自己将《诗集》(莱比锡,1840年)出版发行并试着成为一名中篇小说家。也将他带入了哲学领域。毫无疑问,他感觉自己被拉入到了一种更大的持有那些观点的圈子中,即由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所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的典型教育方式。这种典型的教育方式因从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诗歌所散发出来的美感而闪耀。洛采精准的感受力依赖于这样的美感,其情绪高昂的精神依然可以接受思辨观念论之伟大,而他批判性的理解力却还是会看透思辨观念论科学性上的、方法上的缺陷。洛采越发确定地意识到了极端物质主义反应的缺陷,尽管粗俗的自然凭借着大喊大叫斗争的厮喊,将他们带到了快速取得的表面上的成就之中。这样,他在协会中同与他精神上契合的老师和朋友费希纳彻底地拯救了哲学教育的遗产,在那个非哲学的时代,通过一种安静的、从根本上解决的工作,为一个新的复兴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并开创了一个时代。
除了费希纳之外,洛采不仅通过教育之路和外部影响,而且也以其精神之禀赋,承担起了在观念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式和自然科学研究之间架起桥梁的使命。多样的天赋才能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全知型学者——这让我们想起了莱布尼茨[注]参见如下一篇在本杂志上发行的[德] B.埃德曼(B.Erdmann)的文章,《论莱布尼茨关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立场》(1916年,发行第5年,第673页及以后) ——也成就了他精神世界的财富,他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深入认知以外,还填补了人文科学教育界的空白。他的工作决心也让我们想起了莱布尼茨,在各种思想流派和哲学方向中寻找有意义的部分,接受它们并且将它们和谐地联系起来。人们将洛采称为折中主义者;在他看来,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哲学思想发展之后,带来全新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他将对个体的原创性的追求毫无保留地置于随时做好准备去接受的真理之下,无论他在哪里发现了真理。他的折中主义却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肤浅的拼凑或据为己有,而是基于彻底的批判性的审视和处理,他以相似的建构性的精神能力为前提条件,以便能够将选择出来的思想元件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如勇敢的思辨形而上学家的思想建筑之杰作那样。在莱布尼茨的基础之上,洛采终于将伦理与宗教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是两个思想家共同努力所得。所以说,毫无疑问地,洛采的哲学最接近的就是莱布尼茨的哲学。比如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学说,特别是普遍的基本观念。他承认自然事件的机械主义,但是却将精神的原因、意义和世界的目的置于自然之上。洛采在生物学的机械主义与生机或活力主义的争斗中是一位成功的领导者。[注]参见R.瓦格纳(R.Wagner)的文章《 生活,生活力》,选自 R.瓦格纳(R.Wagner)的小词典《生理学》第1册,不伦瑞克,1842年(1843年),他提供的是一部可适用的、影响深远的,今天依然具有阅读价值的生机主义批判理论。选自洛采:《小文集》第1册,莱比锡,1885年。但是,机械主义在他看来只是上帝为了实现其世界目的的手段,机械论-物质的自然也只不过是自我精神实现的现象而已。
赫尔巴特的哲学也包含了与莱布尼茨哲学相近的思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洛采是否受到了赫尔巴特持续性的影响。洛采本人反驳了哥廷根的前任教授对他有持续性影响的说法。他将自己视为一个坚决的赫尔巴特的反对者,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他的心理学文集中,或公开或不指明地与赫尔巴特的学说进行了论战。[注]参见纳特(M.Nath):《赫尔曼·洛采的心理学同赫尔巴特的关系》,哈雷,1892年;贝瓦尔德:《洛采心理学的发展》,布雷斯劳, 1905年, 第53、57页。
赫尔巴特在经验、形而上学和数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心理学,就如同他的主要著作的书名一样[注]赫尔巴特:《心理学作为科学,基于经验、形而上学和数学之新创》, 哥尼斯堡,第1824-1825年。。洛采同样将经验、形而上学视为心理学的基础,但并不将数学视作有效的,就像赫尔巴特所想的那样。他意识到,赫尔巴特所追求的想象以及整个精神生活的数学性的机械精准是不可能的。对于精神事实的这样一种处理方式的基础,以及精准测量的基础是缺乏的,如此,赫尔巴特那机敏而又艺术的表达式只能是徒劳无功的,数学物理学的理想会将心理学引入荒谬之中。
我们今天可能会问,是否费希纳偶尔也会被这种理想带到了错误的轨道上。尽管自然科学的榜样力量曾经将这位当时的医学家和职业心理学家引到了心理学实验成果丰硕的轨道上来。但是赫尔巴特在心理物理学测量稳固的基础之上重建他的心理规律-数学疗法公司的尝试却没有坚持下去,尽管这是费希纳对他的期望。
洛采,这位优秀的生物学家,《普遍病理学与疗法》和《普遍生理学》这两本著作的博学多才的作者,并没有沉迷于错误的数学物理学理想,因为这种理想与心理经验的特征不匹配。而身体力行的生活科学却作为心理部分的典型案例浮现在他的眼前,就像他的心理学代表作《医学心理学或者精神的生理学》的副标题所指明的一样。事实上,这个理想还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心理学的过程如同生理的过程一样是生命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其复杂的生理过程的共同作用之下,比起简单的、完全被隔绝的无机物,是更具有可比性的,就像物理学家在其试验和理论中对无机物的研究一样。生物学比起物理学更适合作为心理学的典范,这种认识在今天依然颇受重视。不合适的理想为心理学带来了足足的失望感和损失。
生理心理学致力于对身体的和灵魂的发展过程之间关系的研究,如上述所言,这项研究以心灵生活(Seelenleben)的基础知识为前提条件。该研究必须首先通过对灵魂的观察、分析和描述,通过其组成部分和连接形式的确定才可以获得。[注]《哲学基本特征》,第2版,莱比锡,1882年,第1页。洛采将第一种由他成功完成的任务分配给描述心理学或者实证心理学,而他习惯于将这种描述心理学或者实证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在对其进行的描述或呈现中内在地里联系在一起。为了对在实证的意义上被确证的人的心灵生活(Seelenleben)的事实做出解释,这需要考虑到其身体-神经的基础,也就是生理心理学。可是这还不够,解释心理学还需要形而上学研究的帮助。以至于洛采最终认为,解释心理学和形而上学心理学是等同的。灵魂的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心灵生活主体的本性以及有效的力量和条件,这些力量和条件创造了生活、管理着生活,在实证意义上被确立的灵魂事件的过程也借此得到了解释。
试验方法在心理学上的应用多次引起或者强调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尽管所引用的标题《医学心理学或灵魂的生理学》可能会让有些人认为,洛采是这个观念的先驱者,可是他却果断地拒绝了“将心理学吸纳进自然科学。”为了对抗唯物主义,他竭尽全力地“为自己的心灵原则之存在”而奋斗,认为非物质性的灵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世界研究对象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将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不假思索地纳入心理学中来是不适宜的。
如果洛采从灵魂以及灵魂生命的本有特性而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心理学不会从自然科学中脱颖而出,就如唯物主义想做的那样。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十分珍惜这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于他的灵魂学说(心理学)的价值与意义。在他看来,自然科学知识对于心理学是完全不可缺少的,并且他也使自然科学知识在心理学领域内以其大师般的技巧取得了丰硕果实。“从专业的自然科学的教育中,医学家洛采、物理学家费希纳获得了那赖以创造新事物和有生命力者的力量”,“创造了新事物和能生存的事物的力量,在我看来,是从专业人士的自然科学教育中成长起来”,斯顿夫在其题为“哲学的重生”校长演说中很公允地说道。[注]C.斯顿夫:《哲学讲义和演讲》,莱比锡, 1910年,第165页。
《灵魂的心理学》是其心理学代表作的副标题,以及其前两段的标题:“生理学的心理学的一般基本概念”和“论心灵(或译灵魂)生活的要素和生理机制”(第三部分和最后部分的标题:“心灵生活的健康发展和病理性发展”)引出这样的思想:洛采的心理学具有生理心理学的特征。事实上,洛采的心理学,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关注的是心灵生活身体上的、神经上的基础,并且同时带着这样一种洞见和谨慎来关注,这使得他的心理学与当时广为流传的不加批判的有关大脑生理学的理论区别开来,而德国唯物主义的时代对此已经是司空见惯。即使到现在大脑生理-心理学的假设理论还没有完全销声匿迹,这种假设是建立在不充分的原始的心理学观念之上,在很多方面更是基于前科学的庸俗心理学。洛采的生理心理学建立在广泛的生理学知识和精细的心理学分析之上。其优越性可见一斑,比如在对颅相学严谨的批判中就展露无遗了。[注]参见《医学心理学》,第106至115页。
记忆痕迹(拉丁词汇的用法)通常无法在我们的意识中找到。可是它们还是在我们的意识中憩息,所以它们具有无意识的精神本性。洛采为了他的心理记忆假说,就必须承认无意识的存在(无意识的想象)。无论如何——与他对当下流行的灵魂观有关——他后来对于无意识的精神内容的接受多少还是有些克制。这在他的空间感知(位置标志)假说的发展和在他对那些先行于有意识的感官感受的过程学说中就能表现出来。
洛采本可以很容易地从生理学作为一种方法上的典范中抽取出进行心理学试验的灵感。但是,他的老师E.H.韦伯,从感官心理学角度出发,进行了非常具有价值而又成果丰硕的心理学试验。这些试验被物理学家费希纳接受并继续发扬。亥姆霍兹和冯特,第一家心理学研究所的建立者,也从生理学出发进行了心理学的试验。洛采并没有走上这条路,他不属于试验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他以一种谨慎的批判精神在心理学的表达中采纳了这些新兴的方法的最初成果。
洛采对于交互影响学说的论证在今天成为持有这个观点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共同财产,他们坚信身体和精神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似乎前一段时间,来源于斯宾诺莎并被费希纳引入到最新的有关身体-灵魂之关系的平行主义的心理学,在一元论的阐释下将交互影响的学说彻底排挤到了一边。这时,洛采的朋友和跟随者们(斯顿夫、巴斯、文切尔等)成为了交互影响学说的富有活力的捍卫者。在关于平行主义学说和交互影响学说之间的讨论中,是否与能量守恒定理相一致这个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斯顿夫和奥斯特瓦尔德认为,身体的能量在身体对精神产生影响时所失去的会转化成心理能量,心理能量又会在精神对身体产生影响时重新转化为身体能量。这种转变符合能量守恒原则,没有能量的损失或者盈余。关于这种思想的论点可以在《医学心理学》中找到。
数学抽象能让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知识内容.养成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不但掌握其形式,更要掌握其思想方式,并且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间存在的联系,从而构建起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能关联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深化记忆,切实发挥已知条件的作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更容易进行解决.
这种后续的影响力还表现在,洛采将心理学的另外一个任务纳入眼底:一个理想化的或者思辨性的心理学可能给出的是更为理性的意义,而灵魂和灵魂事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心灵生活究其原因就是要在世界的整体中去完成这项天职。”[注]《心理学基本特征》,第1页; 参见《哲学逻辑和百科全书的基本特征》,第114页以及《精神和精神生活》最后一段 (1846年);《小文集》第2册,莱比锡,1886年, 第203、204页。这个任务在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思想中被提出来,洛采也是用尽全部心血来关注这个问题。他宣称这个问题在严格的科学形式中得到解决是不可能的,这对于在那些老一代的形而上学家和我们今日的思想家之间的距离来说十分典型,思辨的唯心主义的崩溃提示今日思想家要批判性地对待。洛采将不死的问题和自由意志的问题等放到“唯心的”“思辨的”心理学的视角,放到想要理解世界的意义的伦理-宗教的视角之下来进行考察。但是他也致力于将这样的考察与科学心理学区分开来。
我们将按照对洛采心理学的一般类型的界定而转向到具体的细节方面,并且简单地对几个有意义的重点做以阐释。之前曾指出,洛采的心理学表现的是一种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他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与此主题相关的、内容广泛的大作决非一时半载而成;而是数十年积累的成果。1844年在心理学的瓦格纳小词典(第II册)中发表论文《本能》;1846年在同一本著作中(第III册,第I部分)发表了第一篇汇编《灵魂与灵魂的生活》(Seele und Seelenleben);而最后一篇汇编存在于洛采去世后印刷的上课笔记中,标题为《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1880/1881冬季学期的大事件,来自于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年。在这期间出版的有《医学心理学》(1852)、《心理学研究I,论想象的力量》(1853)、《在三个“微观世界”版本中的心理学阐述》(1856—1880)[注]《微观世界·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观点·人类学的尝试》第1册,莱比锡,1856年;第2册,同上1853年, 第3册同上,1864年; 第2版1869年, 1869年, 1872年;第3版 1876年, 1878年, 1880年; 第5版1896年, 1905年, 1909年。、《争论文稿,第一笔记》(1857),其中讨论的是身体和灵魂相互作用的关系、灵魂的处所(或译为位置:Sitz der Seele),以洛采最喜欢的话题所写的文章《论空间概念的形成》(1877)以及《形而上学三册书》(1879),其作品的最后部分都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贯穿于这些作品中的发展线索关涉的只是一些细节,而不是本质的基本观点,就如洛采哲学的基本框架很早就屹立不摇了那样。
二、形而上学心理学
首先,一个甚为根本的信念保持不变,即我们的意识的统一性必然要求接受灵魂的存在。比如说,各种不同的感觉之间的比较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它们与意识的统一性根本无关,或并不属于心灵的一个主体的话。尽管精神性的存在和身体性的存在的不可比较性对于唯物主义来说是个障碍,但相对于唯物主义对灵魂的存在之否定来说,尤为重要的或决定性的则是意识的统一性之事实。洛采一直致力于准确地对灵魂的本质进行界定。在他看来,灵魂首先是一个实体,是想象、情感和意愿行为的基础和承载者。洛采实体性的灵魂观多次被其它文章引用,而当下人们习惯于将他的实体性的灵魂观与现在流行的且为很多哲学家所推崇的灵魂观对立起来看待,在他们看来,灵魂并不是想象、情感等什么特别的承载者或者基础,而与意识内容、想象、情感等统一性的关联是一回事。洛采在其后期发表的作品中,特别是在1879年的《形而上学》中表达了这些听起来非常流行的观点转向。洛采后来对波尔森(Paulsen)、库尔颇(Külpe)等人所推崇的现实性理论(Aktualitätstheorie)之所以产生好感,是与他对一元论的观念论(monistischem Idealismus)的转向紧密相关的。对于他们来说,每个单一的灵魂,就像身体性的“实体”那样,成为神性的世界根基的单纯“行动”而已。
灵魂的位置的问题具体化为,在大脑中的每个具体或单一的灵魂功能的“位置”问题。洛采也在以其谨慎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从他对颅相学、这个原始的位置学说的批判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语言中心的定位被接受。在洛采看来,大脑的大部分区域是用于空间直观的。没有理由认为或接受这样的看法,即所有更为高级的精神能力都有相应的一定的大脑中心区域这样的身体的器官。如果说为了我们的判断力,比如,无干扰的大脑运行是必要的话,那么也就可以解释,判断是以想象和感知为前提的,而想象和感知从它们的角度来说需要某些大脑功能。
单一的灵魂是作为精神性的世界根基的一种行动而产生的。当世界的根源通过一个躯体性的萌芽的形成而被激发起来,进而产生了灵魂。灵魂在躯体死后是否继续存在,如上文所说,形而上学心理学无法给出科学的判断。但是,我们却可以持守这种观念论的信念,只要灵魂的内在价值以符合世界意义的方式来要求这一点的话,灵魂就会继续存在。
身体和精神之间相互影响。身体对精神的影响体现在感知的获得上,精神对身体的感知体现在意志行动上。反对这种相互影响作用的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精神和身体完全不可相比的情况下,这个设想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相反,洛采指出,我们无论在何处,哪怕是在物质世界对这种交互影响的作用也都很难理解;当身体对另外的身体产生影响时,我们对于这种纯粹的物质因果关联也只能作为事实来接受,而这种因果关联由于其频繁性对于我们来说也便是司空见惯的了,但是,我们并不能理解,一个身体是如何开始在另外一个身体那里产生影响的。通过对因果关系的仔细分析,洛采向我们显明了那在古代时期就出现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即只有相同的东西才能影响或作用到相同的东西上去。不管身体和精神有多么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绝不就此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这种明显的鸿沟,即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彻底的差异使得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不可能的观点,不存在于洛采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因为对洛采来说,这些身体世界从其而出的单一的原始原子是没有广延的、非物质的精神本性的力量中心。最终原子与原子、原子与灵魂只能因此而处于相互影响之中,因为原子和灵魂并不是全然彼此独立的实体,而是同一个精神性的世界本原或世界根基的行动与变体(Modifikationen)。
洛采的心理学并不是仅限于建立在描述基础之上的生理心理学领域,其学说以灵魂的形而上学为基础,也以其为它发展的顶峰。灵魂的形而上学与生理心理学紧密相连。对于生理过程和心理过程之间关系的关注也就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身体-灵魂的问题,并且会导致对于灵魂的本质的提问。洛采多次将其关于形而上学-心理学问题的深邃思考置于他对科学阐释之最前端,并借此得以阐明如下事实,即他在形而上学中看到了心理学的基础;他有时将心理学称为形而上学原则的应用。[注]《哲学逻辑和百科全书的基本特征》,第2版,莱比锡,1885年,第 112页(§17百科全书.); 也参见第 113页(§18)。我们今日在灵魂的形而上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哲学的终结而非心理学的基础。通过洛采在心理学中赋予形而上学的地位我们就可以看出,上个世纪初期有关先天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所引发的后续影响得以显明出来。
洛采关注的是灵魂的位置(处所)问题。作为非物质的存在,灵魂尽管没有空间上的延展,但是在空间中却还是有位置的。如下地方值得作为灵魂处所来加以审视,即身体为了能够对灵魂有所影响,身体的过程必须发育到它能够对灵魂有所影响的程度,而在身体发育到这种地步时,身体才可以接受灵魂的直接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洛采原本接受了点状的灵魂位置。面对费希纳的批判和经验事实,即在大脑中没有那个所有向心的神经纤维都汇聚到一处的那个中心焦点,并且从这个中心焦点所有离心的轨道都由此出发,如此,洛采后来便放弃了点状的灵魂的位置学说。他更倾向于认为,灵魂在与身体的直接的交互影响之中位于大脑里的多个位置。洛采的这个观念,依然被我们今天的交互影响学说所接受,并且继续得到发扬。
中国原油战略接替的现实指向为:各大盆地的深层、海上的前新生界海相地层、西藏高原、中国北部“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
记忆保持经历过往的能力,首先不是被视为大脑的一种能力,而是作为灵魂的一种能力。如果说洛采关于记忆“心理学的”理解最初也是通过伦理-目的论的动机而被确定下来的,那么他也有能力通过心理生理学的理由来支撑这个看法。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大脑要比精神更有能力抓住并且维持一些印象?如果人们试着想出大脑在持存这些记忆画面时做出了什么贡献,那么人们就陷入了巨大的困难之中。后来,生理学家冯克里斯对这些困难进行了澄清,并继续对其进行关注,也正是经由此事,他变得独立于洛采,建立了心灵的记忆假说(psychistische Gedächtnishypothese)。为了坚持自己的假说,他必须面对诸种困难或挑战,而洛采早就已经面对过这些困难了。如果记忆是精神的一个能力,而不是大脑的一个能力,那么记忆又怎么能够通过身体的疾病而受损呢?洛采已经指出,神经过程在记忆功能中起到的是一个次要的、相反的加强作用。
为了定量描述频率变化情况,调音器是采用乐音的振动频率识别程序来显示乐器音高的电子产品。在调音器的屏幕上,上面有模拟仪表盘表示调音指示位置,可用小数表示。调音器上每两个标准音之间,仪表盘都分有10个等间距刻度,当调音器接收到由一个音响发出的标准音,调音器指示盘会准确地指向一个标准刻度,而当音响发出声音频率发生改变,则调音器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置,如果每个标准音的“音距”记为1,则每一小格刻度为0.1。所以把cdefgab分别记为1 2 3 4 5 6 7,能够比较准确的记录实验数据,并达到对比数据等实验目的。
对得到的株系群体使用Ghd7紧密连锁的标记RM5466进行基因型鉴定,将鄂早18的基因型规定为2,扬稻6号的基因型规定为1,杂合基因型规定为H。同时结合田间农艺性状,选择农艺性状同扬稻6号相近的株系,最终共得到2型株系21个。
在外部刺激和有意识的感觉之间,洛采在《医学心理学》一书中设想了四个中介过程,他引入了一个无意识的、但已经是精神的激发作为最后的过程,而这种精神的激发是因大脑过程而引起的,而且先行于有意识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无意识的灵魂的先行者在后来不再被接受。神经的刺激是由于对外界的刺激而来,而有意识的感觉则是由神经刺激而来。
感觉与外部的刺激和神经激发(Nevenerregungen)完全不同。身体的、神经的激发仅仅只是作为刺激对灵魂产生影响,灵魂然后用自己“感觉活动”来进行回应。这种对灵魂的活动的强调是洛采心理学的特征;该学说不仅知道感觉、设想、关系知识是意识的经历,而且还要求感知、做出设想和进行比较等相应的行为。灵魂必须拥有实现这些活动的各种不同的能力。但是赫尔巴特对灵魂的能力学说的严厉批判或攻击并不十分凑效,在自然科学当中与此相符合的关于力的假说却显得十分有用。这是因为,我们知道物理力要符合的法则,而能力心理学(Vermögenspsychologie)并不认识被我们所设想的这些能力起作用的法则。我们对于各种不同的灵魂能力之间的关联了解得太少了。毕竟,洛采并没有完全丢弃灵魂的能力的概念;他意识到,赫尔巴特的批判未免太过犹不及。虽然原始的能力心理学并没有那么富有成果,但是,没有特殊性状或状态(Dispositionen)这个概念,我们无法走出困境,至少在被洛采所要求的“个体性的心理学”[注]在《精神和精神生活》(1846年)中洛采已经要求“个性化的心理学,这是到目前为止的作家作品中搁置的”(《小文集》第2册,第204页),但是渐渐地已经从科学开始了。中是这样的,因为在不同的个体那里,各自的精神能力(如记忆、理解等)的塑造是不同的。
三、感觉和想象
现在,我们回到感觉这个概念,为的是离开理论-形而上学,而来关注一下个体意识组成部分的实证性探讨。洛采的阐述毋庸置疑包含着很多曾经是、现在也是的心理学的共同财产,这里不再详细展开论述。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突出几个特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洛采就韦伯-费希纳式的关于感觉力依赖于刺激力(Reizstärke)的研究所表达出来的考虑。他指出这种令人棘手的错综复杂的困难:在某些感觉中,刺激力的改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感觉强度的改变,而且还有其质量的改变。这样,通过光线刺激的强度降低,白色感觉就过渡到了从质上区别于它的各种不同的灰色感觉和黑色感觉。此外,感觉并不是同刺激一起持续性地增长的,而是跳跃式的,不是依据受到刺激的比例,而是较慢地增长[注]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是事实的,而不是似乎如此,还是有疑问的、有争议的。,对于这点,洛采最终视其为谜,悬而未答。
韦伯和费希纳的法则是关于强度比例的,米勒的法则涉及的则是感觉的质量(Empfindungsqualität)。根据他原初的理解,这个法则强调,每个感官神经都拥有一个“特殊的能量”,借助于此,感官神经才产生出某种固定的感觉质量,不管这个感官神经是通过哪种刺激被激发起来。这样,视觉神经始终传输的是对光的感觉,不管它是充足地通过物理光或者不充足地通过对眼睛的刺激或者通过电而被激发起来。洛采始终以其强烈的和日益增长的批判与“特殊的神经能量”针锋相对。他接受以冯特等为代表的思路:每个单独的感官神经都可以将其特殊的功能方式归功于对适合他的刺激的适应;这样视觉神经因此就可以获得一种对于光而言特殊的适应,因为它几乎只有通过光线的刺激才会被激发起来。但洛采非常怀疑的是,究竟是否有不同于充足的刺激的其它刺激能够起到感觉激发的效果。不充足的刺激表面上的效果可能是基于充足的随附刺激(Begleitreizungen)。不充足的刺激可能在眼睛中带来以太运动(therbewegungen),这个运动然后作为充足的视觉神经刺激发挥作用;这样电流可能会将口腔液流分解为质料,这些质料会作为充足的刺激而产生味觉,而这些味觉感受显然地归因于那些不充足的电流刺激。洛采的顾虑对于今日的每个心理学家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这些顾虑自然没有排除掉米勒法则的谨慎表述。
面对角色,巩俐不但愿意倾其所有,还特别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40岁那年,已经包揽无数大奖的巩俐,决定冲出舒适区,向更大的舞台发起挑战。那一年,她开始征战好莱坞。但和那些急于在好莱坞混个脸熟的人相比,巩俐依然坚持自己的底线,当剧本不合心意的时候,再有影响力的片子,她都会果断拒绝,其中就包括《007》的邀约。
想象(首先是“记忆图像”)与感觉的区别在于:想象缺少鲜活地被攫住的感受本身,这独独为感觉所有。即使最明亮的令人耀眼的想象也是不会发光的。如果说,我们可以谈及情感的力量差别,这样的区别似乎却并不存在于想象的行为之中。因为对明亮的日光的想象绝不意味着比对微弱的星光的想象更强。不是想象,而只是想象的内容才会更强或者更弱。这样的观察是针对赫尔巴特的观点,他的想象生活的机械论经受了洛采的详细而有力的批判。因赫尔巴特心理学的机械论,洛采的批判也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洛采看来,不是想象的力量本身,而是附着于其上的情感力量决定着其它想象被排斥。在这里,他对情感生活的认真思考显露无遗,恰由于此,洛采哲学要优于赫尔巴特的哲学。
Tennant河地区主要产出铁氧化物型(IOCG)金-铜矿型金矿。此类矿床目前是世界上寻找铜金矿重要目标之一,为含有大量磁铁矿和(或)赤铁矿的矿床,并伴有黄铜矿±斑铜矿,矿产组合变化范围大,与一定的构造-岩浆环境有关,与深成侵入岩及同时期活动的断裂有密切关系(Sillitoe,2003)。其矿床出现于三种环境[7]:①与非造山岩浆有关的大陆地块内部;②与中性岩浆有关的较年轻大陆边缘弧;③褶皱和推覆带。与矿床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大多显示出高钾到橄榄安粗岩的性质,总体看,矿床是一种后生矿床,其矿体形态可分为脉状、筒状、板状、层状和不规则状,矿床最大特点是广泛发育角砾岩筒矿体。
洛采只知道将联想、记忆痕迹的联系,同与此混在一起的再生产、从无意识再次唤醒到有意识的状态区别开来。没有相似的、相同的以及对比联想,只有同时的或者直接、连续出现的想象互相联系在一起。洛采的特殊功绩在于,他将情感置于联想和再生产学说之中加以考虑。情感和情志,特别是普遍的生活情感或者共同感通过同时的想象而相互联系起来,也被它们再次唤醒;反之,共同情感的回返也会再产生出想象,这些想象之前就与共通感同时被经验到了。
(1)在最短的时间内创建先进的立法框架,为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清除所有障碍。人工智能法律以各领域技术为基础,并不断进行更新。
洛采不遗余力地研究这个问题,即对空间的感知和想象是如何出现的。位置标志理论构成了这个问题解决的核心,通过这个理论,他也对空间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理论在洛采点状的灵魂位置的学说影响之下而产生;当他要放弃这个学说,并且(在给斯顿夫的回信中[注]参见斯顿夫《论空间表象的心理起源》附录(第2版),莱比锡,1873年,第315页。也参见洛采的《小文集》第3册, 莱比锡,1891年,第511页。)解释道:“这个学说同关于精神本性的某些形而上学的前提没有必然的联系”,可是他后来却保留了这个学说。对他来说,有一种权威的看法,即灵魂和想象的活动没有空间性。因此,神经刺激的空间秩序在进入灵魂的过渡中丢失而不见其踪影;印象在灵魂那里不是在空间上并列排放的,而只是(按照洛采的话)如同同时发出的和弦的声音一样。那么想象又是如何以空间排列的方式理解这些没有空间感的印象呢?空间理解或者印象传播的能力一定是灵魂独有的、与生俱来的。但是灵魂又是如何在空间传播时给每一个印象分配一定的位置,也就是说,印象的秩序在感知的图像里同视网膜图像中的刺激秩序是一致的?洛采的回答是:印象必须根据其在视网膜中的位置就带有一定的“位置标志”,灵魂在感知进行空间传播时以此为定向来安排。如果一个红灯在上面刺激了视网膜,那么对于红色的刺激就一定要添加一个对于这个刺激的位置而言有特征的辅助印象作为位置标志,这个辅助印象决定着灵魂在正确的位置看到红色;如果红色在中间或者下面刺激到了视网膜,那么其他的辅助印象作为位置标志就会得到同样的红色感觉。一定存在着辅助印象或者位置标志的整体系统,与视网膜点相一致。洛采在眼部运动的感觉中找到了这个系统。如果红色在上面刺激视网膜,那么眼睛就会做出反射性运动,刺激会来到特别具有视觉能力的视网膜总部,来到黄斑的地方;如果同样的红色在下面进行刺激,那么就会进行反向运动,以便于将刺激带到视网膜的中央区域。运动的感觉作为辅助印象同红色感觉相联系,而运动的感觉却依照在视网膜上刺激的位置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消失,因为可以作为位置标志,作为红色感觉位置的线索服务于灵魂。眼部运动提供的是辅助印象的体系,这个体系在其秩序和层次方面完全符合视网膜点的秩序。由此,基于那些由灵魂所执行的面部感觉传播的辅助印象同视网膜中光线刺激的秩序相一致。
这样,反射性的眼部多次运动不能够执行,因为多个刺激同时影响并且会引起相互妨碍的运动趋势。但是,毕竟视网膜位置的刺激会带来再生产和记忆中所涉及到的辅助印象再激活,并且再生产的运动印象(或者相应的运动趋势)接受了位置标志的作用。
洛采将作为位置标志的运动印象和运动趋势首先视为无意识的,这种理解在后期(比如斯顿夫所注意到的)却发生了改变。面部感觉对深度维度的理解不是直接的,正如极端的先天主义(Nativismus)所希望的。在洛采晚期的观点看来,我们的眼睛需要得到触觉的支持,以便在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深度视觉。后期,他还解释了三维空间的表象是如何通过眼部和我们的身体运动时画面的切换而产生的。
洛采的位置标志理论,由此通过触觉延展到空间感知,却给了人们一个提出更多和更严肃的异议的机会。如若不考虑这一点,其影响则是巨大的。冯特的空间感知遗传学理论与此理论在很多方面很接近。无论如何,洛采的空间心理学的某些思想以及位置标志概念到今天也还在被沿用。比如我们可以将远处的山染成蓝色称为位置标志,涂蓝可以作为我们对远处的理解的参照点而服务于灵魂。
为了防止洋桔梗倒伏,必须进行拉网支撑,打桩要直,高度约80 cm,间距2~3 m,在整好的畦面上拉上12 cm×12 cm网格网,可用搭棚剩余铝材或竹竿固定。在植株高长到30 cm左右时升1次网,之后根据长势逐渐拉升,一般拉4~6次网。把花枝顺到花网格里,升网不及时将导致枝条弯曲、倒伏,影响品质[1]。 待植株现花苞,高度到40~50 cm时,要把花网绷紧,保证植株直立,不会摇摆。
在洛采看来,灵魂通过对感官印象空间的理解,以自己的行为为感官印象增加了新的内容,即使是在比较时也存在着相似的客观情境。比如,当人们将两个感知对比起来时,就会有一个从这个到那个感知过渡的行为被灵魂发起,并由此出现了对于相同、相似或者差异性,强或者弱等新的想象。这些“更高秩序的想象”并不是与机械的力和量被平行看待,所比较的精神内容绝不是像物理学中的力那样成为组合的合力,而是对统一的主体产生刺激,并激励主体进行新的相关行为,这个行为然后会令“相关的知识”产生。
争议较大的问题,即是否只有一个快乐和痛苦的质,或者快乐及痛苦是否在质上呈现不同的类型。洛采给出了回答:有很多种快乐和痛苦,类似于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红色质量和绿色质量。
在洛采看来,相关的行为最终对注意力来说也是最基本的。对内容聚精会神的“目不转睛”一点好处也没有;我们通过“注意力”赢得了一些东西,如果注意力包括了这种比较的行为,通过注意力我们理解了内容的内在和外在的关系,以及因此进入了澄明之境。
本文利用预应力钢丝绳对某座既有后张混凝土空心板梁桥进行了加固,详细介绍了该加固方法的实施步骤,并对加固前后的空心板进行了荷载试验。通过对正常使用状态下的荷载-挠度、裂缝宽度和钢筋应力进行比较,明确了预应力钢丝绳对既有PC桥梁的加固效果。
四、情感和意愿
情感也是基于灵魂的一种新的、特殊的行为之上,灵魂绝不是如赫尔巴特所认为的可以追溯到感觉或者想象。这样,两种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刺激而影响灵魂,并且激发起情感行为。情感始终是快乐或者痛苦的状态;与冷漠的感觉相对立的、具有特色的特征就是其非无所谓性(Nichtgleichgültigkeit)。由此,洛采事实上突出了一个对于意识内容的分类来说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区分特征,而这一点是很少被重视的。
基于“更高秩序的想象”和“相关知识”建立起来的是普遍概念和判断以及更高的知性生活。比如,一般概念“颜色”,包含了隐藏在各种颜色中的协调一致的思想,包含了相关知识。洛采对关系意识的强调,对“更高秩序的想象”及其对于一般性概念的基本意义等的强调,可以为思想的分析(目前还有很多争议的“不直观性”)提供有价值的理论。
丑丫头,我刚开始是嫌弃你容颜丑陋,可生生世世的历劫之后,我却越来越钦佩你的率真、良善,这样的姑娘怎么会丑?
洛采再一次就情感的心理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他看来,对神经功能的干扰是没有快乐的原因的,而这种干扰却并不是(我们经常认为)始终需要归因于一个过度的刺激;它可能基于过强的或者更为持久的,也可能基于神经过程不合适的形式或者混合(不和谐性!)。在《医学心理学》一书中,这个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快乐和痛苦是从刺激和神经行为之间的协调一致以及斗争中产生的;因此重要的是,神经行为的使用是否以及如何被代替。产生情感的神经过程,促进或者干扰的进程,伴随着感觉的产生一起进行;那个过程可以与这个过程分开,就如同我们在无痛感时所体会到的。某种特殊的中央器官对于情感的必要性却不能由此得出。
1.3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由专人记录剖宫产指征,当同时出现医学指征和社会因素时,统计时以医学指征为准。社会因素包括因迷信需要“择日择时”手术、珍贵儿、高龄初产、试管婴儿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血液病、糖尿病、癫痫、肾病综合征、高度近视、消化系统疾病等。产后出血的标准:即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 ml。采用容积法加称重法来计算剖宫产产后出血量,采用弯盘收集阴道流出的血液量加敷料浸血量来计算阴道助产出血量。
与快乐和痛苦的非无所谓性(Nichtgleichgültigkeit)符合的情况是,心理上的促进关系和干扰关系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之上;但那些意识内容绝不是以这种促进和干扰的认知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快乐和痛苦的目的论的意义与同情感的非无所谓性及其心理基础紧密相关。在洛采看来,首先这种关联在各种不同的感觉领域内的各种不同感官情感的多样表达中就能被看到。皮肤和内部器官的感觉可以通过强烈的痛苦连接在一起,而这种痛苦又会表明创伤或者疾病的直接危机;胃口和气味经常是对有相当力量的情感负责,这些情感警示我们的器官防止受到伤害(比如惰性材料);在恰当地给出最丰富、最细致的客观感知的感觉中,即面部感觉中,这样的感受却是最弱的。但是,洛采又限制了快乐和痛苦的目的论意义,即当快乐和痛苦通过激发情感的刺激给我们展示的只是对我们的器官当下的要求或者是伤害时:这样带有甜味的毒药首先带来的是胃口的快乐,因为这对胃口神经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这个感觉并未预告危害性的毒药效应,即未来的伤害。
这里似乎可以指明,某些情感(比如性快乐)就未来的效果来看表现出目的论的重要性。
在“微观世界”,洛采就情感对于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在情感之上建立的是每一个高层次的思想活动甚至理智,只要理智理解了事物的意义和尊严。所有的评价和价值,包括道德上的,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建立在情感之上。洛采和费希纳在价值理论这一基础学说上是一致的。他们丰富的、深刻的情感生活防止了他们陷入广泛传播的对情感的低估甚至是蔑视,这是我们在进行哲学思考的理智人士那里经常碰到的,他们有时在将最高价值追溯到情感时感到被亵渎。情感生活的财富和力量为费希纳和洛采在情感心理学这个艰难的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成就。
此外,在洛采看来,情感对于我们的自我意识来说是最基础的。这包括了两点:一是自我认知(Selbsterkenntnis),即关于我们自己的自我画像,这是我们用我们理性功能所赢得的;在它之前的是自我感觉(Selbstgefühl),其基础是,每一个自我的感觉和行为对他来说都是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而在他的行为和受苦中的这些情感对于其他生命来说却不是栩栩如生的。二是从情感发展出本能。同痛苦的情感相联系的是各种各样不安的运动,这些运动大多是没有结果的,直到这些运动中有一种可以消除痛苦。在记忆中,每种情感都同消除痛苦行为的想象相连,而当那种痛苦再次返回时,又激发出另外一种行动。洛采这里所勾勒的,是通过在人类和动物行为中得到广泛传播,以及通过他的普遍生理学意义而变得有名的“实验过程”,即“尝试和犯错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最初本能的不安的痛苦或无趣,赢得了发展的、向着目标努力的本能特征。此时,我们感知到了同无趣或痛苦相关的运动;鉴于这一方面的考虑,本能似乎是对被驱动的内觉察(Innewerden)。
这种本能运动,就像各种各样不由自主的运动一样,必须要同原本的有意愿的行动做出原则上的区分。对于运动的想象,如果没有障碍相对抗,就会过渡到真实的运动,而意愿的推动并不参与其中。绝大部分日常事物,特别是熟练技能的运行就是如此。只有在一个意愿的推动、一个决心或决定出现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基于支持和反对的考虑,或者我们的主体“我”同意和接受了某个设想的行动时候,我们才能谈及意愿。这种“我愿意”的意识同对我的行为的单纯预见,同对“我将会”的了解绝不是一回事,因为二者也可能存在于本能的意识中。独特的意愿意识不能从对设想的单纯机制中得以解释,如赫尔巴特所想的那样;这里涉及的并不是,如每个人所认为的那样,在同有阻碍性的想象的力量斗争中,让另一个想象显现出来。
洛采关于意愿的理解在今天的心理学中仍然继续存续着。我们大约想到了N.阿克斯的研究结果,特别是W.詹姆士的意愿学说。洛采作为在非决定论意义上的意愿自由理论的拥护者也会让人想到他的这些学说。当然,如果只取决于解释心理学的话,人们就会认为在他所有的表述中的意愿都是法则上确定了的。但是道德要求意愿的自由,并且伦理可能会认可这种自由,因为心理经验、自我观察绝不是始终展现出我们行动的必要理由。
植株样品:将田间植株样本剪切成1 cm以下的小段或切碎,在不锈钢盆中充分混匀,用四分法缩分样品,分取2份200 g的样品,分别装入封口样品容器中,粘好标签,贮存于-20 ℃冰柜中保存。
为了确定我们的意愿,对我们来说,良知的道德真理是既定的。我们可以将意愿最简单的基本原则归属于我们精神最原始本性的反应,这个本性尽管可以通过外部诱因唤醒,但是却不能由此给予解释。这里指的是理智,将人区别于动物的能力的永恒真理,就好像借用一般性概念而进行的思考一样。
没有理由认为动物具有这样概念性思考的特质,因为为了解释它们的行为、利用它们的经验,由联想所控制的想象进程足够、也大多可以引导人们的行动。这时,本能不仅存在于引人注目的艺术本能中,而且还决定了动物种类典型的生活方式。在较低的动物等级中,记忆、学习能力可能会倒退。或许在动物的灵魂中存在着最初的意识内容,通过这些意识内容动物被引导着,就如同我们有时通过梦境般的想象而被引导一样。
在对本能学说进行了回顾之后,洛采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者所做的关于本能学说的阐释在这里就告一段落。我们最后的论述就是想说明,洛采可以被视为他所处的唯物主义前锋云涌时代的革命者。事实上,在他的思想中还有很多保守的内容。但是我们的笔墨有限,几乎不能让您对洛采心理学作品的丰富内容留下印象,但是我们却希望指明,“反之而动者”同时也可能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将要成形的心理学的领航者。
HermannLotzandHisPsychology
Erich Becher
(University of Munich)
Abstract: Hermann Lotz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initiator of Modern western value philosophy who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Kant, Hegel, Herbart and many natural scientists. The autho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Hermann Lotz’s soul view or psychology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the psychology of metaphysics; (2)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3) emotion and free will. Hermann Lotz takes on the mission of connecting the idealism-metaphysical school with natural science while he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physical Soul View or metaphysical psychology. 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tribution of medicine and biolog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oul or soul life. In his view, the soul exists first as an entity that is the basis and bearer of the act of imagination, emotion and will.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necessarily requires the existence of the soul, and there is an interactive influence between the soul and the body. This kind of interactive influence can also be seen in other abilities of the soul (such as emotion, imagination and will). From his analysis of emotion, imagination and will, it can be argued that Lotz's view of the soul, though metaphysical or physical, does not fall into the trap of authoritarianism or determinism.
Keywords:psychology, feeling and imagination, emotion and will, soul
*本文选自阿诺尔德·柏林纳(Arnold Berliner)博士和奥古斯特·普特(August Pütter)教授、博士所主编的《自然科学》1917年5月18日,发行第5年度,第20期杂志中的第325-334页。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23(2019)01-0113-12
【【作者/译者简介】埃里克·贝歇(Erich Becher)慕尼黑大学哲学教授;王婀娜,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永芝]
标签:心理学论文; 灵魂论文; 赫尔论文; 的是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9年第1期论文; 慕尼黑大学论文;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