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权,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海年[1](2019)在《《新的人权旗帜由此竖起》: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新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耄耋之年的我有幸阅读了由鲜开林教授撰写的《新的人权旗帜由此竖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着作既是作者几十年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又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首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07-25)

张静烊[2](2019)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权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权利。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人权理论,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以及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权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唯物史观为特点的人权思想,经过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完善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将人权思想研究从片面狭隘的传统西方人权转向多样化,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人权理论的科学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的环境变化时期,与此同时,各种思想纷纷涌入我国,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进行评析:第一部分是绪论,对新自由主义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创新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批判和超越;第叁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角度对新自由主义进行评析,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容、从新自由主义人权理论的理论基础、哲学前提、人权思想的内容、人权理论的目的进行批判;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汪习根[3](2019)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及其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当代化、中国化和现实化的最突出理论成就。就理论特质而言,表现为对人权本体、内部构造与实现形式进行的创新,体现出建构性、回应性、主体性和共同性的特点。从演进过程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实现之道上,应当通过起点提升、理念创新、整体推进、治理强化、共同塑造五大途径谋求人权的新发展。(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发展》期刊2019年02期)

李毅琳[4](2018)在《浅议罗尼·佩弗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尼·佩弗基于对马克思的重新解读,结合马克思的正义立场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重构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自1990年其着作《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问世至今,他的"作为公平权利的正义"已经历了四个版本的演变,在吸纳当今世界重大议题的同时也对人权理论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充和具体化。佩弗的人权理论具有创新性和现实意义,但在平等自由的维度之内和之外,仍有不完善之处。(本文来源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江凯[5](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与当代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是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的基石,其主要包含着对资本主义人权观的扬弃,以及对共产主义人权观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的人权观正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提出了"人赋人权"的口号,并强调人权的阶级性与斗争性,邓小平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对社会主义人权与资本主义人权做出界定,并就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提出"国权高于人权"的主张。在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开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体系,这既包含着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的重要定位,也包含着在国内国际层面上,中国对人权议题的关注、参与与创新。(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8年11期)

徐方平,陈星雄[6](2018)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人权观之辨析——兼论两种人权观的哲学基础及其发展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人权是进步的口号,是革命的旗帜。然而,20世纪末以来,国际人权领域斗争日益复杂:人权反而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反对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武器;成为霸权主义对外干涉实行殖民侵略的话语工具。人权问题上的颠倒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当今国际社会政治斗争的表现形式之一。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人权观进行了剖析,批驳了其抽象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论局限。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产阶级人权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人权观,这种对立源于不同的历史观基础,形成相异的人权理论及政治结论;同时,与不同社会制度相结合的人权实践,不可避免地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8年07期)

谷春德[7](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要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伟大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的人权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两位创始人结合其生活时代的阶级和社会发展状况,深刻揭示了人权的本质及其阶级根源,揭示了资产阶级人权的历史进步性、阶级实质及其虚伪性,深刻阐述了人权总是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重要原理,强调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能放弃争取人权的努力,无产阶级应当善于运用人权来改进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推动社会进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中国也进一步发展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并以此指引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人权》期刊2018年03期)

鲜开林[8](2018)在《深入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创立,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若干篇重要文献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人权理论,就应当原汁原味地品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这些重要文本。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为真诚的信仰和情感认同。应当通过关切和解答现实问题,将这一理论指南落实于具体行动,以此来彰显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时代价值。(本文来源于《人权》期刊2018年03期)

张放[9](2018)在《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核心要义及其现实启迪》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大力弘扬科学理性,真正贯彻人本精神,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兴起。在这一全新的理论框架中,他们基于对人和人权概念的独特理解,充分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权体系的"非人化"本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权体系的建构设想。为推动人的自由解放、真正实现"人的权利",他们还阐释了利用、限制和超越资产阶级人权体系的具体人权实践要求,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遗产,更给予今人现实的思想启迪。他们的人权理论激励身处世界性大危机之中的我们继续坚持为所有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自由权服务的社会主义理想,在人权实践中秉持真正尊重并弘扬群众的首创精神和集体智慧的人民立场,在不断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基础上,朝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向迈进。(本文来源于《人权》期刊2018年03期)

常雅慧,李卓群[10](2017)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西方人权观的批判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人权思想在批判地继承西方人权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超越:在逻辑起点上,以"现实的个人"取代了"抽象的人";在理论基础上,以"唯物史观"取代了"唯心史观";在价值目标上,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代了"抽象发展观",深刻揭示出人权思想理论的历史使命,克服了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局限性、狭隘性,实现了人权思想的重要转变。(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权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权利。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人权理论,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以及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权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唯物史观为特点的人权思想,经过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完善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将人权思想研究从片面狭隘的传统西方人权转向多样化,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人权理论的科学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的环境变化时期,与此同时,各种思想纷纷涌入我国,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进行评析:第一部分是绪论,对新自由主义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创新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批判和超越;第叁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角度对新自由主义进行评析,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容、从新自由主义人权理论的理论基础、哲学前提、人权思想的内容、人权理论的目的进行批判;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年.《新的人权旗帜由此竖起》: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新成果[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2].张静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视野下的新自由主义评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汪习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及其发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

[4].李毅琳.浅议罗尼·佩弗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重构[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8

[5].江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与当代建构[J].西部学刊.2018

[6].徐方平,陈星雄.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人权观之辨析——兼论两种人权观的哲学基础及其发展规律[J].社会科学动态.2018

[7].谷春德.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要旨[J].人权.2018

[8].鲜开林.深入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权观[J].人权.2018

[9].张放.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核心要义及其现实启迪[J].人权.2018

[10].常雅慧,李卓群.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西方人权观的批判与超越[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