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除颤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不动产,心搏骤停,急救成功率,心肺复苏,院前急救,医疗急救,政协委员,急救知识
除颤仪论文文献综述
惠州日报,欧阳成[1](2019)在《呼吁在公共场所配置体外除颤仪》一文中研究指出郑海涛,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广东金迈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近年来,他坚守履职为民大情怀,紧盯民生实事“小切口”,积极建言献策,彰显出一名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市民在申请办理不动产变更、转移、抵押等事项时,都要事先进行不动产权籍调查。而在前几年,(本文来源于《惠州日报》期刊2019-12-26)
谈飞洋,李晔至,黄晓晴,周莉[2](2019)在《普及心肺复苏术 助力跑赢死神》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27日凌晨,一名年仅35岁的男艺人在录制运动类综艺节目时猝死。这一令人痛心的突发事件,引起了公众对运动性猝死,及其主要的院前急救方式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配备情况等高度关注。为什么平素看起来健康的人会猝死?什么情况(本文来源于《佛山日报》期刊2019-12-04)
孙隆江[3](2019)在《体外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急诊急救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体外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急诊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收的50例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案号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予以对照组心肺复苏抢救,予以观察组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抢救,比较两组抢救情况以及心搏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64.0%、院内生存率为54.0%,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32.0%、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搏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D联合心肺复苏能显着提高心脏骤停的救治率,对于心脏骤停引起脑组织损伤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且安全性好,能使患者有更大的获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20期)
罗莉琼,喻萍江[4](2019)在《我市今年投放2000台心脏除颤仪》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实践表明,使用AED除颤仪的早期介入,是目前针对心脏骤停最为行之有效的抢救手段。昨日,“2019首届中国AED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从会上获悉,今年深圳在公共场所投放2000台“救命神器”AED,每10(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9-10-19)
本报,滕伟伟,通讯员,范海波,杨晓宁,刘子豪[5](2019)在《医疗保障为马拉松“健康护航”》一文中研究指出阳光灿烂的秋日清晨,日照充满着运动的激情。10月13日,2019日照国际马拉松鸣枪开跑,来自世界各地的1.8万余名专业选手及马拉松爱好者同场竞技,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为做好本次赛事医疗保障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市卫生健康委组建了强大(本文来源于《日照日报》期刊2019-10-15)
何嘉琳,李维杰,黄建楷,陈平安,潘宜智[6](2019)在《联合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仪及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性的荟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已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队列研究进行荟萃分析,验证联合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仪(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及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法是否有效。方法:使用MEDLINE及EMBASE搜索引擎搜索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时间截止至2018年12月21日。对搜索到的文献浏览其引用文献列表以防止遗漏。文献入选标准为报告了ICD风暴、ICD电击次数、ICD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每月ICD治疗次数等终点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荟萃分析的合并效应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共有12项研究被纳入本荟萃分析。纳入的总病例数为667例。与单纯植入ICD组相比,ICD植入联合射频消融组的终点事件风险更低。各终点合并风险比:ICD风暴为0.61(95%CI 0.36~1.03),ICD电击次数为0.37(95%CI 0.22~0.63),ICD事件为0.39(95%CI 0.25~0.61)以及死亡为0.80(95%CI 0.45~1.44)。各研究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为34%(95%CI 0.26~0.41),合并的每月ICD治疗次数为0.05(95%CI-0.03~0.13)。结论:与单纯植入ICD相比,ICD植入联合射频消融可成为室性心律失常且(或)合并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更好治疗选择,体现在可明显减少ICD事件以及ICD电击次数,但并不能减少ICD风暴和死亡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倪绍洲,朱家永,李顺青,金晓晴[7](2019)在《我国居民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和知晓情况的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我国心脏骤停发病率很高,院外抢救成功率极低,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可有效提高心脏骤停的院外抢救成功率。因此,居民对AED的使用是院外抢救成功的关键。目的初步了解我国目前AED的使用、知晓情况和学习意愿,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10-10至2017-11-10选取互联网平台爱课程(http://www.icourses.cn/mooc/)《急救常识》第9次课程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AED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关于AED使用态度。结果共回收2 13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 918份,有效率为90.05%。1 918例受试者中,接触过心肺复苏(CPR)相关学习或训练者697例(36.34%),包括医学类378例(67.74%,378/558)、非医学类319例(23.46%,319/1 360);35.61%(683/1 918)能够准确描述AED的名称,25.60%(491/1 918)能够清楚描述AED的作用,而22.94%(440/1 918)能够准确描述AED使用;对心脏骤停患者愿意施救者1 623例(84.62%),均掌握CPR和AED的方法;会使用AED前提下愿意施救者1 856例(96.77%);愿意学习AED相关知识者1 832例(95.52%)。医学类人群的AED作用、用法知晓率均高于非医学类,愿意学习AED相关知识所占比例低于非医学类(P<0.05)。医学类人群愿意施救所占比例高于非医学类,愿意学习AED相关知识所占比例低于非医学类(P<0.05)。295例不愿施救者中,75例回答了原因,其中,31例(41.33%)为无相关急救常识而不敢施救;34例(45.33%)则表示担心操作不当而加重患者病情;10例(13.34%)是因为个人原因而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结论目前我国居民对AED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但应用和学习意愿强烈,需采取措施以提升其对AED的了解和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26期)
韩锦川,黄小庆,廖婧容[8](2019)在《除颤仪质量检测及不良事件产生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除颤仪不良事件种类,了解其安全风险,结合定期检测医院在用除颤仪的质量控制及故障种类,得出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点思考。方法参照GB9706.8-1995标准对除颤仪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结果 2014年至2018年检测除颤仪183台次,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评价中心发布的不良事件种类,对比分析了质量控制不合格项目的种类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发现质检中出现的故障。结论通过对不良事件和质量检测发现的问题分析,思索进一步完善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管理体系,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设备的使用质量,保障医疗的质量与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8期)
尹海波,马思聪,尹健军[9](2019)在《体外自动除颤仪心搏骤停抢救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临床上对于心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应用体外自动除颤仪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即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体外自动除颤仪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除颤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记录后发现,研究组50例患者中,46例除颤成功,成功率为92%,对照组50例患者中,37例除颤成功,成功率为74%,研究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苏成功率上,研究组的成功率为84%,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对于患者心律失常的认定时间上,研究组平均用时(10.02±1.13)s,少于对照组的(22.31±2.61)s,此外,在除颤实施时间上,研究组平均用时(38.50±5.52)s,少于对照组的(71.12±7.9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于心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应用体外自动除颤仪可以有效缩短患者心律失常的确定时间与除颤的实施时间,从而提升除颤的成功率与患者的复苏率。(本文来源于《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黄键[10](2019)在《除颤仪的常见故障及保养》一文中研究指出除颤仪是临床应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急救设备,能为心脏病突发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据统计,心脏骤停后,只有10 min的抢救时间,而如果5 min内能使用除颤仪,患者生存率可以提高到75%,可见除颤仪对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意义~([1])。我院现有日本光电、美国美敦力、美国卓尔等多种型号的除颤仪,分布在急诊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多个重点科室,作为急救类设备,对除颤仪的及时维修维护及定期保养是医工人员的重要工作。(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除颤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1月27日凌晨,一名年仅35岁的男艺人在录制运动类综艺节目时猝死。这一令人痛心的突发事件,引起了公众对运动性猝死,及其主要的院前急救方式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配备情况等高度关注。为什么平素看起来健康的人会猝死?什么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除颤仪论文参考文献
[1].惠州日报,欧阳成.呼吁在公共场所配置体外除颤仪[N].惠州日报.2019
[2].谈飞洋,李晔至,黄晓晴,周莉.普及心肺复苏术助力跑赢死神[N].佛山日报.2019
[3].孙隆江.体外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急诊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4].罗莉琼,喻萍江.我市今年投放2000台心脏除颤仪[N].深圳特区报.2019
[5].本报,滕伟伟,通讯员,范海波,杨晓宁,刘子豪.医疗保障为马拉松“健康护航”[N].日照日报.2019
[6].何嘉琳,李维杰,黄建楷,陈平安,潘宜智.联合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仪及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性的荟萃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
[7].倪绍洲,朱家永,李顺青,金晓晴.我国居民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和知晓情况的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9
[8].韩锦川,黄小庆,廖婧容.除颤仪质量检测及不良事件产生原因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9
[9].尹海波,马思聪,尹健军.体外自动除颤仪心搏骤停抢救临床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9
[10].黄键.除颤仪的常见故障及保养[J].医疗装备.2019
标签:公共场所; 自动体外除颤仪; 不动产; 心搏骤停; 急救成功率; 心肺复苏; 院前急救; 医疗急救; 政协委员; 急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