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革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史,女性,国家机构,古典主义,爱欲。
当代革命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彬,崔煜杨[1](2012)在《当代女性诗歌中的身体书写与五四革命文学传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女性诗歌中的身体写作,与五四开创的革命文学传统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它不仅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思想理念,而且也创造性的延续了五四新文学所创造的革命文学传统,它是五四革命文学传统在当代的变异。(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12年01期)
王丹[2](2011)在《革命时期的爱情:权力话语遮蔽下的爱情表达——论当代革命文学中的革命和爱情》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和爱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就当代革命文学而言,此一"革命时期的爱情"一方面表现出和革命紧密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其作品中的爱情表达被巧妙地、自觉地隐藏在革命这一宏大叙事中,原因就在于文学的叙事话语受到了社会与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的钳制和影响。事实上,爱情是共同人性和情感的重要内容,反映以人的生命尤其是爱情为动因的人类全部命运和情感、心理和生理是艺术作品的天职。中国当代革命文学当然也不能例外。对革命和爱情的关系的讨论,同时有助于我们对当代革命文学进行重新审视。(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1年21期)
张清华[3](2011)在《当代革命文学中的“潜结构”与文学性——以几部代表性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非常表面化的认识,是以为"红色叙事"是一种全"新"的东西,这显然是一种未曾深究的误解。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渐有学(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1年01期)
陈振华[4](2005)在《当代中国革命文学“经典”的生产及再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革命文学在20世纪50-70年代曾经因其具有的革命价值和意义而成为时代的“经典”,被当代作几代人的“教科书”。但随着这个时代的历史化,中国社会的“政治路线发生转变时”,这些昔日的“经典”是否真的失去了文学的功能呢?没有再生的可能呢?应该说,当代中国革命文学“经典”的生产机制依然在运转,而且整个中国社会从民间到国家政权仍需要“革命”的喂养,因此当代中国革命文学“经典”在今天仍有再生产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康师专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唐长华[5](2003)在《爱欲动机·精神医治·女性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当代革命文学的研究,多停留在革命叙事外部的诸多表征和局限性的认识上,对革命叙事内在包含的复杂的历史和人性内涵,包括集体和个体无意识形态甚至美学方面的复杂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从精神分析学视角对当代革命文学的一些典型文本进行了重新观照,发掘出被意识形态所遮蔽的隐秘话语——爱欲、精神治疗、女性声音等,并且对意识形态与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辨证分析和考察。 论文主要从叁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部分探讨革命与主体爱欲的关系。文章从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关于革命目的观点的阐释出发,把爱欲解放的思想贯穿到当代革命文学革命起源文本的解读中。首先肯定了革命者参加革命的爱欲动机,分析了主体爱欲追求的正当性和爱欲扭曲的局限性;接着论述了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当革命意识形态日趋成熟时,革命对主体超我的塑造,及其对爱欲本能的调节和压制。从而勾画出革命对爱欲解放的追求走向爱欲禁止的大体轮廓。 第二部分探讨革命对个体精神创伤的治疗。革命的“大手术”不但治疗了生病的民族国家统一体,对于个体而言,同样具有精神医治作用,主要表现在以“党父”为代表的革命象征秩序,对个体人格重塑的作用。文章首先从当代革命文学中的“孤儿”现象出发,分析了“革命之父”(党)对革命者的引导,及其对个体孤独生命的抚慰:接着以《红岩》等文本为例,由革命者遭受酷刑时表现出的精神无畏,说明了革命信念对身体创伤(包括精神创伤)具有神奇的治疗效果:当革命取得成功之后,革命政权采取了驱除一切异己因素的“清洁疗法”,以及建设“清洁政治”的欲求,表明革命对个体精神的医治已走向一个极端。 第叁部分探讨革命与女性的关系。革命政治一方面有解放女性的政治要求,但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文化秩序中的男权中心主义,崇尚阳刚之气,对女性构成了生命压抑,然而她们也从生命深处发出了“反误读”的声音。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概述政治革命与女性解放之间的矛盾,以四十年代的丁玲为例揭示了革命者女性意识的觉醒;然后从革命对“空白之页”的书写这样一个隐喻,阐释了革命意识形态与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同一,以及革命男权中心观念对女性生命本能的无视。排斥和压抑;本文还分析了革命叙事中的被侮辱被损害女性形象,揭示了革命意识形态对被侮辱被损害女性身体和精神痛苦的无视,井力求通过分析还原“她们”自己的声音。 总而言之,本文力求深入到文本内部,探察被革命意识形态遮蔽的隐秘话语,大体卜进行的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论文围绕革命与个体的关系,或者说意识形态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巨大作用,从叁个方面进行了辩证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04-24)
王月峰[6](2003)在《当代革命文学的形成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当代思想的多元品格,庸俗社会学批评和阶级斗争式的论断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它们的宗教性和梦幻性。对当代革命文学创作机制的研究已经开拓出新的格局。在我看来,除却文学思潮、创作规律、思维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外,文本的细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一切宏观研究的基础之一。 基于这种认识之上,本文首次提出,“演讲”、“诉苦”、“战场”叁个典型的场景对“当代革命文学”文本的构成具有根本的“支持性”作用。 本文分为叁部分。引言,主要指出叁个“支持性”场景对“当代革命文学”的影响。这里论及的场景并非仅仅是纯粹的“情景”或对“空间”的强调,还要涉及与之相关的话语方式、叙述基调等美学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文本呈现独特的“革命”色彩。本文的第一、二、叁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分别对叁个典型场景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一章论述“演讲”场景,论及其在当代革命文学中存在的叁个基础,即“布道者”的宏伟主体想象、对受众抽象本质的命名、环境氛围(形势)的整体性营造。着重强调了“演讲”话语在场景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它的权力内涵和“能指性”修辞方式。最后,以性别视角切入,分析它所蕴涵的男权色彩。第二章论述“诉苦”场景,它在当代革命文学中存在的叁个基础分别是“断裂”和进化的时间伦理观、阶级论的组织法则和意义衍生的叁方同时存在。分析了“诉苦”组织者的组织方式和“诉苦”的仪式化色彩以及“诉苦”在语境改变、话语发泄、权力补偿、自我幻觉、集体呵护等方面对受众的精神治疗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革命达到了既定目的。第叁章论述“战场”场景,论及其内在蕴涵的形而上性质,即具体的个人为了一种抽象的目标而“牺牲”的特性。并着重论述了它在当代革命文学中的表现,如个体汇入整体与“意义”的获得、作为表象的景物、英雄死亡的升华对悲剧的消弭等。并客观地反思了这种“宏大叙事”与西方叙事的关联。结语,提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可能性。认为“当代革命文学”创作机制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从文本细读到思想梳理、社会分析。史料研究等的有机结合。形成要素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本文力图研究重点在于:“演讲”、“诉苦”、“战场”叁个典型场景之所以对“当代革命文学”的构成具有支持性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内涵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们提供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或者说作品所产生的认知上的力量,可能不仅仅来自于所反映的对象,而是出于其叙述的形式所引发的“功能”。而且这种“赋予形式”的过程,具有达成意识形态,甚至原型政治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3-04-20)
代迅[7](2000)在《重读“经典”——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革命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中国,中外文学艺术传统曾被视为“封资修”而遭到大规模扫荡,一些海外学者如余英时等人甚至认为,“文革”是五四反传统及与传统断裂的激进主义思潮发展到了顶峰。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在思想领域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不以人类既有的传统作为前提和出发点,艺术(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00年02期)
当代革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革命和爱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就当代革命文学而言,此一"革命时期的爱情"一方面表现出和革命紧密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其作品中的爱情表达被巧妙地、自觉地隐藏在革命这一宏大叙事中,原因就在于文学的叙事话语受到了社会与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的钳制和影响。事实上,爱情是共同人性和情感的重要内容,反映以人的生命尤其是爱情为动因的人类全部命运和情感、心理和生理是艺术作品的天职。中国当代革命文学当然也不能例外。对革命和爱情的关系的讨论,同时有助于我们对当代革命文学进行重新审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革命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赵彬,崔煜杨.当代女性诗歌中的身体书写与五四革命文学传统的关系[J].华夏文化论坛.2012
[2].王丹.革命时期的爱情:权力话语遮蔽下的爱情表达——论当代革命文学中的革命和爱情[J].语文学刊.2011
[3].张清华.当代革命文学中的“潜结构”与文学性——以几部代表性作品为例[J].东吴学术.2011
[4].陈振华.当代中国革命文学“经典”的生产及再生性[J].安康师专学报.2005
[5].唐长华.爱欲动机·精神医治·女性误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3
[6].王月峰.当代革命文学的形成要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3
[7].代迅.重读“经典”——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革命文学[J].文艺评论.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