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管拔脱术的手术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杨俊[1](2021)在《改良充气式纵隔镜在早期胸段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改良充气式纵隔镜在早期胸段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早期胸段食管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微创Meckowen食管癌切除术,观察组实施改良充气式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胸段食管癌治疗管理中,改良充气式纵隔镜应用价值高,可缩短手术时间、治疗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邵长海[2](2020)在《纵隔镜联合腹腔镜与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Meta分析客观评价纵隔镜联合/同步腹腔镜(VAMS)与胸腔镜联合腹腔镜(VATS)在治疗食管肿瘤的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等方面有何差异,以判断纵隔镜对比胸腔镜在食管癌治疗方面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差别,同时将充气式纵隔镜联合/同步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应用于临床,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按PICO原则制定检索式,使用计算机检索公开发表在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Cochrane图书馆、Science Direct、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有关纵隔镜联合腹腔镜与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对比研究的所有中文和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1990年-2019年12月,依照确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获取的文献再次进行选择,并对选取的文献行质量评价,最后对选取文献的结局指标行Meta分析(使用RevMan 5.3)。2、通过统计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术中和术后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初步分析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优势及不足之处。结果:1、最后纳入8篇文献,其中包含8项队列研究,共5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纵隔镜组手术所需时间结果为(MD=-075.23,95%CI[-103.57,-46.90],P<0.05)、手术中失血量结果为(MD=-93.04,95%CI[-154.72,-31.36],P<0.05)、术后总住院天数结果为(MD=-2.52,95%CI[-3.16,-1.87],P<0.05)、术后第一日疼痛评分结果为(MD=-1.04,95%CI[-1.49,0.58],P<0.05)、术后并发胃排空延迟结果为(RR=0.14,95%CI[0.03,0.77],P<0.05)均比胸腔镜组手术效果好。但2者相比,淋巴结清扫个数结果为(MD=-4.19,95%CI[-8.52,0.13],P>0.05)、术后三日总引流量结果为(MD=-569.09,95%CI[-1231.45,93.27],P>0.05)、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结果为(RR=0.74,95%CI[0.40,1.36],P>0.05)、术后并发喉返神经损伤结果为(RR=1.20,95%CI[0.57,2.53],P>0.05)、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结果为(RR=1.31,95%CI[0.43,3.95],P>0.05)、术后并发乳糜胸结果为(RR=0.46,95%CI[0.14,1.46],P>0.05)、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结果为(RR=1.22,95%CI[0.61,2.44],P>0.05)、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结果为(RR=1.80,95%CI[1.00,3.26],P=0.05)、术后再次开胸结果为(RR=0.93,95%CI[0.22,3.92],P>0.05),2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4例行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2例患者出现单侧少量胸腔积液,随访1年半均未出现远期并发症。结论:1、纵隔镜联合腹腔镜切除食管肿瘤与胸腹腔镜联合切除食管肿瘤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第一日疼痛程度轻及术后并发胃排空延迟的情况少。2、将4例充气式纵隔镜同步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结果进行分析:此方法有利于保护神经,纵隔充气使手术空间明显增大;术中双肺通气,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左喉返神经暴露良好,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除彻底;不经胸腔,肺功能较差或胸腔有严重结核等病变,胸腔致密粘连患者仍可手术,手术适应症适当扩大;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目前近期的效果较好;较传统胸腹腔镜更加微创。
郑伟慧[3](2019)在《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分析食管伴下咽双发癌,食管伴头颈部三发癌的情况,并探究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包括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筛选100例食管癌,104例食管伴下咽癌患者。了解同时性癌和异时性癌的占比情况。比较同时性癌和异时性癌和单纯食管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2)回顾性分析30例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患者的癌种分布情况,同时性癌与异时性癌的发病情况,并比较两者的临床特征因素和预后情况,同时比较不同是否积极治疗和治疗方式对生存情况的影响。3)检测31例头颈部局部晚期鳞癌患者(包括5例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12例健康志愿者和6例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循环肿瘤细胞CTC被基于微流控的免疫捕获系统CytoSorter(?)富集。在诱导化疗前后以及手术和/或放疗后进行CTC检测。评价不同时间点CTC计数与患者生存结局及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评价CTC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患者随访至2019年3月。结果:1)单纯食管癌100例,同时性癌32例,异时性癌72例。食管下咽同时性癌组和异时性癌组的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8.56%和73.79%,29.99%和60.37%,14.99%和53.66%。异时性癌的预后明显优于同时性癌,两者的比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6)。单纯的食管癌组和食管+下咽同时性癌的比较中,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2)30例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中,下咽+食管+肺和下咽+食管+口咽的发生率最高为20.0%。其次是下咽+食管+喉。同时性和异时性各占15例,临床特征比较中,异时性的手术率和是否积极治疗高于同时性,统计学有差异(P<0.05)。生存比较,同时性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9%,19.9%和0%。异时性癌为78.7%,77.8%和59.1%。两者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3)31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中24例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CTCs,对照组未发现(P<0.0001)。CTCs与患者年龄(P=0.037)和淋巴结转移(P=0.034)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CTCs计数高的患者治疗后发生肿瘤局部复发的几率更高(P=0.0187)。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结束时CTCs显着降低。结论:食管癌伴下咽双原发癌的患者中异时性癌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总体生存率较高,但同时性癌的预后最差,需要探究更多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样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异时性癌通过多学科综合的多次治疗,生存率仍较高。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中,CytoSorter(?)系统可分离循环肿瘤细胞CTCs。CTCs可作为监测患者治疗反应和预测肿瘤治疗后局部复发。基线时CTC检测对预后影响大。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4](2019)在《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文中研究表明一、概述我国食管癌发病虽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食管癌的病死率均较高。据报道,预计2012年全世界食管癌新发患者数455 800例,死亡人数达400 200例。在中国,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一直位居第四位。2017年陈万青等报道,2013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27.7万,死亡人数为20.6万,我国食管癌粗发病率为20.35/10万,城市粗发病率为15.03/10万,农村为30.73/10万;我国食管癌粗死亡率为15.17/
章晓彬[5](2019)在《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197例,手术方式均行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包括经右胸、上腹正中二切口食管癌切除术(Ivor—Lewis手术)和经左颈、右胸、上腹正中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McKeown手术),淋巴结清扫方式为现代二野或二野半淋巴结清扫。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2)随访和生存情况。(3)选择诸多可能对食管鳞癌患者术后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分组、对比和分析,如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浸润深度(T)、术后大体分型、脉管瘤栓、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N)、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神经侵犯、患者术前白蛋白数值(患者营养情况)、前白蛋白数值、患者术前C反应蛋白数值(患者炎症反应)及CRP/Alb。根据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食管癌TNM分期2017年第8版进行TNM分期。(4)亚组分析。术后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8月20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检验和Log rank检验,p<0.05证明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N)、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率、癌栓、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神经侵犯、CRP/Alb对患者的预后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大体分型、淋巴结清扫数、术前白蛋白数值、前白蛋白数值、术前C反应蛋白数值对患者预后无显着影响。结论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N)、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率、癌栓、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神经侵犯、CRP/Alb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预后的单影响因素。
郑伟慧,楼建林,赵坚强,郭良,毛伟敏[6](2019)在《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TPC)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头颈伴食管TPC患者30例的癌种分布情况、同时性(同时和发生在6个月之内)与异时性癌(>6个月)发病情况, 并比较两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 同时比较不同住院次数和治疗方式对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 30例头颈伴食管TPC患者中, 下咽+食管+肺和下咽+食管+口咽的发生率为20.0%(6/30), 其次是下咽+食管+喉。同时性和异时性各占15例, 异时性的手术率(73.3%, 11/15)和住院次数[住院次数≥5次为73.3%(11/15)]高于同时性的手术率(33.3%, 5/15)和住院次数[住院次数≥5次为33.3%(5/15)], 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61、4.661, 均P<0.05)。同时性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9%、19.9%、0.0%, 中位生存时间(10.0±2.9)个月;异时性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7%、77.8%、59.1%, 中位生存时间(37.0±33.9)个月。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存率:χ2=10.934, P=0.001;中位生存时间:t=3.201, P=0.003)。住院次数≥5次与<5次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74, P=0.001)。单独的手术、化疗和靶向治疗两者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伴食管TPC, 通过多学科综合的多次治疗, 仍可具有较高的生存率, 尤其是异时性癌。
杨广义,苏文中,梁为民[7](2018)在《比较食管癌术后两种胃腔减压方式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食管癌术后两种胃腔减压方式的效果。方法安阳市肿瘤医院2011-08—2017-10间行食管癌手术1248例。其中左胸左颈手术636例,McKeown手术396例,全腔镜食管癌手术198例,食管拔脱术18例。术后均给予胃腔减压。常规组(729例)将胃管经鼻置入近胃窦部,对照组(519例)应用改制胃管经鼻行全胸胃减压。比较2组吻合口颈部瘘、纵隔瘘、胸内瘘发生率及瘘愈合时间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吻合口颈部瘘、纵隔瘘、胸内瘘发生率及瘘愈合时间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全胸胃减压较常规胃肠减压,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汪潜云[8](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郎保平[9](2017)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经国内外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在一些区域食管癌的发病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食管癌仍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金标准。随着微创技术在胸外科的推广,胸腹腔镜联合的微创Mckeown术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微创食管癌手术,但是对于微创Mckeown手术常见并发症有哪些?如何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微创Mckeown手术与传统左开胸手术(Sweet术)比较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如何选择食管癌手术方式?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无规律、如何根据食管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清扫淋巴结?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这些方面进行探讨,为有效降低食管癌微创Mckeown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合理选择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及食管癌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2008年8月至2016年6月,我们为620例食管癌(本组数据不包括食管胃交界癌)患者实施了食管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其中340例患者实施了微创Mckeown术,280例患者实施了左开胸术。记录了微创Mckeown术常见并发症、分析了导致并发症的原因,总结了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一些方法;探讨了食管癌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并就两种手术方式进行了对比。结果一、食管癌微创Mckeown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有肝脏损伤,发生率为2.1%;气管、左主支气管损伤,发生率为0.9%;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0%,呼衰,发生率为2.65%;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2%,其中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2.35%;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47%;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41%;重度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1.18%;胸胃气管、支气管瘘,发生率为0.59%;术后并发大出血、胃排空障碍、乳糜胸、顽固性低血压及脑梗死的发生率均为0.59%;死亡,发生率为1.47%。二、微创Mckeown组采取三种不同颈部吻合方式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26.7%、27.2%及7.9%。三、食管癌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度为11.5%,转移率17.1%。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与不同因素的关系分别为:1)病变位于胸部食管上段、中段、下段,其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44.1%、12.05%和8.2%,病变位于上段分别与位于中、下段的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显着(p<0.01);2)食管癌病变浸润程度分别为T4、T3、T2、T1期的患者,其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100%、23.2%、13.2%、0%。T4期分别与T3期(p<0.05)、T2期(p<0.01)及T1期比较(p<0.01),差异显着;T3期、T2期分别与T1期比较(p<0.01),差异显着;3)食管癌病变长度>3cm的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6.49%,而病变长度≤3cm的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转移率仅为8.17%,二者比较差异显着(p<0.01);4)癌细胞分化程度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的患者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5.4%、12.45%及48.9%,高分化、中分化分别与低分化患者的结果相比,差异显着(p<0.01)。四、微创Mckeown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1.72%,左开胸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7.86%,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微创Mckeown组明显高于左开胸组(p<0.05),主要是喉返神经损伤和吻合口瘘发生率高,分别为8.97%/0.36%和8.62%/1.43%,二者比较差异显着(p<0.01);微创Mckeown组术中出血量少(100±31.5ml/300±44.7ml)、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少(260±40.2ml/450±56.6ml),明显优于左开胸组(p<0.01);微创Mckeown组虽然手术时间长(210±26.7min/165±18.2min)、住院时间长(16.9±5.3d/14.6±2.7d)、患者花费多(46000元/37000元),在淋巴结清扫方面,微创Mckeown组优于左开胸组,但二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肺部并发症(肺感染、呼衰及气管切开)、乳糜胸、胃排空障碍、气管支气管损伤、心律失常、胃壁瘘等方面,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一、微创食管癌手术常见并发症有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心率失常、肝脏损伤、胃壁气管瘘及顽固性低血压等,其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与食管癌开放手术相比有一定的不同性。并发现、经近胃网膜右血管弓末端分支平面行食管胃端侧颈部机械吻合,吻合口不做包埋、悬吊等加强处理,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二、在影响食管癌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中,其相关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病变浸润深度、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病变部位及病变长度。术前行超声食道镜检查,预评估病变浸润深度、病变部位及病变长度,对术中右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方式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三、微创Mckeown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开胸组,主要是喉返神经损伤和吻合口瘘发生率高;而微创Mckeown组术则在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方面明显优于左开胸组。二者术后短期疗效相近。
李庆庆[10](2016)在《腹部无小切口腹腔镜联合右胸小切口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30例近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部无小切口腹腔镜联合右胸小切口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通过观察胸部及腹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头3天胃液量及胃管拔除时间,术后头3天胸引量及胸引管拔除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评价腹部无小切口腹腔镜联合右胸小切口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0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共行腹部无小切口腹腔镜联合右胸小切口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30例。所有患者均术前经胃镜证实食管癌,均位于胸中下段,手术方式选择经右胸-腹部两切口手术,腹部完全腹腔镜操作,胸部选择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方式如下:1.腹腔镜下游离胃大小弯侧,上至膈肌食管裂孔,下至幽门,结扎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第二分支远端,保留胃网膜右动脉以及胃右动脉第二分支近端,并行腹腔D2淋巴结廓清。2.镜下切割闭合器沿小弯侧胃右动脉第二分支处制作部分管状胃。3.右腋后线第7肋间置入Trocar为腔镜探查口,右腋下第5肋间10-12cm小切口进胸,结扎并离断奇静脉弓,游离食管上至胸膜顶,下至膈肌食管裂孔,并行胸内淋巴结廓清,膈肌食管裂孔上方接扎胸导管。4.将管状胃上提至胸腔,行食管-管状胃胸膜顶吻合,镜下闭合器完成剩余管状胃的制作。结果:手术经过顺利,其中中转开腹止血1例。手术平均时间160min,其中腹部手术时间110min,胸部手术时间50min。平均出血量25ml,术后前3天平均胃液引流量分别为50ml、200ml、150ml,术后前3天平均胸引量分别为200ml、150ml、40ml。术后第4天均能下地活动,术后3-6天排气后拔除胃管,术后4-6天拔除胸引管,术后第7天试饮水后进流质饮食,术后9-12天出院。除外6例患者术后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经抗感染及气管镜吸痰好转外,所有患者均无腹部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瘘。淋巴结清扫枚数平均24枚,其中腹部14枚,胸部10枚。腹部淋巴结D2清扫,胸部行2、4、7、8、9、10组淋巴结清扫。术后疼痛评分为:0分3例,1分10例,2分12例,3分5例,4分0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腹部无小切口腹腔镜联合右胸小切口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相对于传统的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来讲,具有术中失血量少,术后疼痛轻,胸引量及胃液引流量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淋巴结清扫个数与开放手术无差异,能达到肿瘤学根治程度。因此腹部无小切口腹腔镜联合右胸小切口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近期效果满意。
二、食管拔脱术的手术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拔脱术的手术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充气式纵隔镜在早期胸段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2)纵隔镜联合腹腔镜与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单孔充气式纵隔镜同步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初步分析(附4例报告)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
第一节 大宗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的生存分析及模型预测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第二节 104例食管伴下咽双原发癌与单纯食管癌的临床特点比较及预后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鳞癌的研究进展 |
前言 |
1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流行病学 |
2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发病假说 |
3 食管癌伴头颈多原发癌的致病因素 |
4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诊断 |
5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治疗 |
6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预后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
第一节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可预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疗效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图和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文献检索范围 |
3 文献检索策略 |
4 选用的数据库或检索工具 |
5 目前研究 |
6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等 |
致谢 |
(4)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食管癌诊疗流程 |
三、食管癌诊断规范 |
(一)临床诊断 |
1. 食管癌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 |
2. 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
(二)辅助检查 |
1. 血液生化检查 |
2. 肿瘤标志物检查 |
3. 影像学检查 |
4. 内镜检查 |
5. 其他检查 |
(三)诊断 |
1. 临床诊断 |
2. 病理诊断 |
(四)鉴别诊断 |
1. 食管其他恶性肿瘤 |
2. 食管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
3. 食管良性病变 |
(五)食管癌的病理分类和分期 |
1. 食管癌的分段 |
2. 食管癌的大体分型(附录A) |
3. 食管癌的病理分类及分型 |
(1)病理术语和定义 |
(2)病理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 |
4. 标本类型及固定规范 |
(1)标本类型 |
(2)标本固定 |
5.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
(1)查对 |
(2)活检标本 |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 |
(4)根治切除术标本规范 |
6.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
四、食管癌的治疗规范 |
(一)治疗原则 |
(二)手术治疗 |
1. 手术治疗原则 |
(1)完善术前所有相关检查,并做好术前患者状况和病变期别评估(cTNM)。 |
(2)术前风险评估 |
(3)由胸外科外科医师决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和制订及实施手术方案: |
(4)手术入路选择 |
(5)手术方式选择: |
(6)淋巴结清扫 |
(7)替代器官: |
(8)替代器官途径: |
2. 手术适应证 |
3. 手术禁忌证 |
4. 围手术期的药物管理 |
5. 手术治疗后随访 |
(三)放射治疗 |
1. 食管癌放疗适应证 |
(1)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能耐受手术的T3~4N+ M0 |
(2)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3)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
(4)姑息性放疗 |
2. 放疗前相关检查评估 |
3. 放疗方案制订规范 |
(1)放射治疗技术 |
(2)CT模拟定位 |
(3)靶区定义 |
A.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或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
①GTV和GTVnd |
②CTV |
③PTV |
④PGTV(采用序贯或同步加量时) |
B. 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①GTV和GTVnd |
②CTV |
③PTV |
④PGTV(有肿瘤或淋巴结残存需序贯或同步加量时) |
4. 处方剂量 |
(1)术前新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2)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 |
(3)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 |
5. 正常组织限量 |
(1)双肺: |
(2)心脏: |
(3)脊髓PRV: |
(4)胃: |
(5)小肠: |
(6)双肾: |
(7)肝: |
6. 同步化疗方案 |
(1)紫杉醇+铂类 |
(2)顺铂+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
(3)紫杉醇+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
(4)奥沙利铂+5-FU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 |
7. 放疗相关并发症防治 |
(1)营养不良 |
①营养评估与评定 |
②肠内营养支持 |
(2)食管穿孔 |
①临床表现 |
②处理 |
(3)放射性食管炎 |
(4)气道反应 |
(5)食管梗阻 |
8. 放疗后随访 |
(1)术前放疗后随访 |
(2)术后放疗后随访 |
(3)根治性放疗后随访 |
(四)药物治疗 |
1. 食管癌化疗的适应证 |
(1)新辅助化疗 |
(2)术后辅助化疗 |
(3)姑息性化疗 |
2. 化疗前相关检查评估 |
(1)评估肿瘤情况 |
(2)评估患者身体条件 |
(3)评估合并疾病情况 |
3. 常用化疗方案 |
(1)顺铂+5-FU |
(2)紫杉醇+顺铂 |
(3)紫杉醇+顺铂 |
(4)表柔比星+顺铂+5-FU(ECF) |
(5)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EOX) |
(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FU(FLO) |
(7)多西他赛+顺铂+5-FU(改良的DCF方案) |
(8)伊立替康+5-FU/亚叶酸钙 |
(9)伊立替康+5-FU/亚叶酸钙 |
4. 化疗后疗效评估 |
5.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防治 |
(1)骨髓抑制 |
(2)胃肠道反应 |
(3)肝、肾功能损害 |
(4)神经系统毒性 |
(5)过敏反应 |
6. 化疗后随访 |
7. 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 |
(1)分子靶向治疗 |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
8. 对症支持治疗与姑息治疗 |
(1)营养支持 |
(2)姑息治疗 |
(五)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和内镜治疗原则 |
1. 食管癌高危人群定义 |
2. 筛查方法 |
(1)检查前准备 |
(2)内镜检查技术 |
(3)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分型及病变层次 |
(4)活组织病理检查 |
3.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术前评估 |
(1)病灶范围、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评估 |
(2)病理分型标准及临床处理原则 |
4.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 |
(1)治疗原则 |
A. 食管鳞癌适应证 |
(a)绝对适应证: |
(b)相对适应证: |
B. 食管腺癌适应证 |
C. 禁忌证: |
1. 绝对禁忌证: |
2. 相对禁忌证: |
(2)内镜下切除术 |
A. EMR |
B. 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MBM) |
C. ESD |
(3)适应证和禁忌证 |
(4)操作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
(5)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
5. 高危人群和内镜治疗后随访 |
(六)食管癌分期综合治疗模式 |
1. Ⅰ期(T1N0M0): |
2. ⅠB期、Ⅱ期和部分ⅢA期(T1b~3N0M0、T1~2N1M0)。 |
3. Ⅲ期(T3N1M0、T4N0~1M0): |
4. Ⅳ期(任何T,任何 N,M1,N3 或T4b): |
(七)中医中药治疗 |
五、治疗指引图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1.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981): |
2.RECIST疗效评价标准(2000): |
2.1靶病灶的评价 |
2.2非靶病灶的评价 |
3.最佳总疗效的评价 |
附录G |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和急性食管炎分级标准 |
1.急性放射性肺损伤RTOG分级标准: |
2.急性食管炎诊断RTOG标准 |
附录H |
附录I |
术语和定义(适用本规范) |
(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
1.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2.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
(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 |
(三)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
附录J |
缩略语(适用本规范) |
(5)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资料和方法 |
2、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比较食管癌术后两种胃腔减压方式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减压方式 |
1.4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4-5]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8)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
致谢 |
(9)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微创食管癌手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腹部无小切口腹腔镜联合右胸小切口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30例近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食管拔脱术的手术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充气式纵隔镜在早期胸段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J]. 杨俊. 当代医学, 2021(29)
- [2]纵隔镜联合腹腔镜与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邵长海.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3]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D]. 郑伟慧. 苏州大学, 2019(06)
- [4]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9(04)
- [5]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D]. 章晓彬. 苏州大学, 2019(04)
- [6]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 郑伟慧,楼建林,赵坚强,郭良,毛伟敏. 中国基层医药, 2019(05)
- [7]比较食管癌术后两种胃腔减压方式的效果[J]. 杨广义,苏文中,梁为民.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8(05)
- [8]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D]. 汪潜云. 苏州大学, 2018(06)
- [9]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临床研究[D]. 郎保平. 郑州大学, 2017(05)
- [10]腹部无小切口腹腔镜联合右胸小切口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30例近期分析[D]. 李庆庆.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