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义感的培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准扶贫,正义感,能力,脱贫
正义感的培育论文文献综述
姚健[1](2018)在《培育贫困主体的正义感能力提升精准扶贫成效——以湖北通城县H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准扶贫工作应该侧重对扶贫对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将罗尔斯的正义感理论应用于精准扶贫问题的讨论是可行的。贫困主体的正义感是接受和执行正义的扶贫制度的能力。培育贫困主体的正义感对于提升精准扶贫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提升贫困主体的可行能力,促进扶贫制度实现正义和合理化,推进村民之间的合作和所在社群的和谐稳定。应该从培育贫困主体的同情心,构造公正的扶贫制度和相互性条件,培育贫困主体爱、友谊和相互信任的自然态度等方面发展贫困主体的正义感能力。(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蒋洋洋,洪明[2](2018)在《正义感生成机制及大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基本思路探析——基于理性和情感交互作用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义感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正义感培育应遵循正义感及其生成的基本规律。从发生学的哲学视野看,正义感是理性和情感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涉及情感、理性和道德意志等方面,因而其生成机制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具体而言,情感是正义感的基础,理性是正义感生成的主导因素,道德意志可以左右行为动机,促使正义感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依据正义感生成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正义感现状分析,大学生正义感培育应当以激发情感为起点,以理性约束能力的增强为重点,重视理性和情感、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从而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目标。(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8年02期)
刘明明,陈园园[3](2017)在《当代大学生正义感培育的意义、障碍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正义感的培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增强国家软实力。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正义感,但存在轻行动、重私利、不稳定等问题。制约大学生正义感获得的因素包括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正义感教育的缺位、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捍卫正义的法律和制度尚不完善等。提升大学生的正义感的有效路径包括重视家庭教育对正义感的潜移默化影响、发挥学校在培养正义感上的主阵地作用、建立健全维护正义的法律和制度和营造弘扬正义感的社会氛围等。(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7年04期)
程红艳,孙永敏,卢丽洁[4](2013)在《正义感与公民德性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义感是基本人性的体现,是公民德性的首要的基本的素养之一。正义感的缺乏会带来整个社会合作体系的崩溃。现代公民的正义感,诚如罗尔斯所言,是对人类生活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坚定信仰。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复合性的,它至少包含了感激、愤恨、负罪感与义愤。正义感来自于社会合作体系中产生的互惠、同情及实践公民权利时产生的责任感。正义感的培育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发育,通过教育公正、教师公正及尊重他人权利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正义感。(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期刊2013年06期)
鞠玉翠[5](2013)在《试论公民正义感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义感是理解、应用和践行正义理念,判断事物正义与否,并为这些判断提供理由的能力和愿望以及相伴的情感体验。正义在何为公民合理利益、何样行为是正当行为等基本问题上给出了限制和判断标准,其核心是公民权利义务分配的原则。正义感的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正义感培育的主要目标是明晰权利义务分配原则,理解正义理念,奠定认知基础;转化原始体验,提升正义情感;克服不义偏好,践行正义理念。正义感培育的主要路径有权威榜样示范,群体生活互惠,学校引领熏陶,个人领悟践行等。(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11期)
张洪春[6](2013)在《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环境正义感”培育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问题本质是人与人的不正义的后果,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实质是构建人与人的社会正义来实现人与自然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感是一种价值情感,它的增进直接推动人类自觉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文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传播价值正能量的基本形式,其内在实践逻辑决定了其必须将培育环境正义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将有力推动高校环境正义感培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张洪春[7](201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环境正义感培育探析——基于学科建设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生态文明首先要培育人的生态意识,在生态意识构成中,环境正义感是一种底线伦理感,是人的基本行动法则和通往人与自然和谐通融的根本道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实现价值引领和人格提升的基本途径,因此,必须直面当前生态问题,以学科建设为支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正义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8](2011)在《廖运生、徐婷:学校教育应加强对中学生正义感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廖运生、徐婷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撰文指出,实证调查显示,部分中学生的正义感认知狭隘,正义感难以激发,正义行为中意志力不足,正义评价尚缺乏理性。学校、家庭的引导不力,社会环境正面支持力量不足等,是目前造成中学生正义感缺失的潜在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并将在较长时期潜伏下去,成为中学生正义感培育之困境。如生校原(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1年12期)
廖运生,徐婷[9](2011)在《中学生正义感现状及培育困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义感是衡量社会个体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解中学生的正义感现状,通过对450名城市、乡镇中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学生的正义感认知狭隘,正义感的激发比较模糊,正义行为中意志力不足,正义评价尚缺乏理性。通过调查数据还分析了中学生正义感培育方面的不足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的引导不力,社会环境正面支持力量不足等,据此,提出了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建议及思考。(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1年10期)
廖运生,胡晓加[10](2011)在《论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社会正义感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网络群体事件处于高发阶段。网民攫取社会生活中某一偶然事件,籍维护社会正义之名进行网络动员,从而发展成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社会正义感具有真实性与不真实性、理智性与非理智性并存的特点,因此处理网络群体事件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网民社会正义感密切相关。培育网民正确表达社会正义感,首先要正视网民的正义诉求,其次是积极引导网民正确表达正义意愿,最后是社会管理部门要保障制度正义。(本文来源于《求实》期刊2011年10期)
正义感的培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正义感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正义感培育应遵循正义感及其生成的基本规律。从发生学的哲学视野看,正义感是理性和情感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涉及情感、理性和道德意志等方面,因而其生成机制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具体而言,情感是正义感的基础,理性是正义感生成的主导因素,道德意志可以左右行为动机,促使正义感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依据正义感生成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正义感现状分析,大学生正义感培育应当以激发情感为起点,以理性约束能力的增强为重点,重视理性和情感、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从而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义感的培育论文参考文献
[1].姚健.培育贫困主体的正义感能力提升精准扶贫成效——以湖北通城县H村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8
[2].蒋洋洋,洪明.正义感生成机制及大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基本思路探析——基于理性和情感交互作用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
[3].刘明明,陈园园.当代大学生正义感培育的意义、障碍与路径[J].教育探索.2017
[4].程红艳,孙永敏,卢丽洁.正义感与公民德性的培育[J].当代教育论坛.2013
[5].鞠玉翠.试论公民正义感的培育[J].教育研究.2013
[6].张洪春.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环境正义感”培育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视角[J].凯里学院学报.2013
[7].张洪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环境正义感培育探析——基于学科建设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
[8]..廖运生、徐婷:学校教育应加强对中学生正义感的培育[J].中小学德育.2011
[9].廖运生,徐婷.中学生正义感现状及培育困境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
[10].廖运生,胡晓加.论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社会正义感培育[J].求实.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