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酵论文_吕嘉枥,晁倩文,刘秉坤,罗潇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酸菌,挥发性,群落,泡菜,自然,多样性,细菌。

自然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吕嘉枥,晁倩文,刘秉坤,罗潇[1](2019)在《传统老坛自然发酵泡菜中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自然发酵泡菜的菌群较多,对其风味品质影响较大,目前对泡菜中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较多的是以细菌为主,而对其中的真菌群落结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针对ITS1(ITS1-ITS2)区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分析研究了陕西省西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老坛自然发酵泡菜样品(HBZ1、HBZ2、LHL2、LHL5、LHL6)的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试验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78属的真菌,其中Saccharomyces(酿酒酵母属)在HBZ1、LHL2、LHL5、LHL6中的丰度分别为29.82%、27.04%、27.79%、51.95%;Dipodascus(双足囊菌属)在LHL2、LHL5中的丰度分别为5.79%、28.67%;Issatchenki(伊萨酵母属)在LHL2、LHL5、LHL6中的丰度分别为30.73%、0.91%、4.30%;Pichia(毕赤氏酵母属)在HBZ1、HBZ2中的丰度分别为6.02%、26.37%;Candida(念珠菌属)在LHL5中的丰度为24.79%;Fusarium(镰刀菌属)在HBZ1、HBZ2中的丰度分别为6.88%、7.33%;Tomentella(革菌属)在各样品中的丰度分别为5.65%、1.78%、4.63%、2.00%、15.85%.可见样品不同,其中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谢丹,刘晓燕,毕远林,宋明发,梁芳芳[2](2019)在《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刺梨果渣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刺梨果渣自然发酵过程中各阶段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自然发酵刺梨果渣中细菌的16S rDNA基因V3~V4高变区序列,比较发酵6~60 d(每隔6 d取一次样)时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显示:10个不同发酵时期样本中共检测而出26个门类、40个纲类群、74个目类群、162个科类群、373个属类群。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主要以葡糖杆菌属和醋酸杆菌属为主。发酵结束后,在门相对水平丰度值依次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9.85%)、厚壁菌门(Firmicutes,0.0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0.0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0.02%),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变形菌门占主要地位;在属相对水平丰度值排前面的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65.37%)和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33.66%)为刺梨果渣发酵过程中绝对的优势菌;发酵后期细菌群落趋于稳定,表明刺梨果渣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是相对稳定的。(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朱苗,韦林保,李丽,谭沙,李刚凤[3](2019)在《酸芋荷自然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芋荷梗为原料,以感官评分和pH值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酸芋荷的自然发酵工艺。结果表明,酸芋荷发酵最佳条件为:食盐添加量4%、发酵时间7d、发酵温度25℃,酸芋荷感官评分达86,pH值3.85,酸芋荷酯香浓郁、风味独特、软硬适中、酥脆度好、有光泽、无异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0期)

孟建宇,徐慧欣[4](2019)在《自然发酵酸菜汁中乳酸杆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添加溴甲酚绿的分离培养基对自然发酵酸菜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利用经典分类法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到的乳酸菌进行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从自然发酵的酸菜汁中分离出的3株乳酸菌均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0期)

张大为,张洁,田永航[5](2019)在《白贝自然发酵调味液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贝自然发酵味液为分离源,分离得到26株疑似乳酸菌,经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鉴定,确定3号菌株和6号菌株分别为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分别对两种菌株的生长曲线、产酸能力、耐酸能力、耐盐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考察。结果表明,两种菌株6 h后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3号菌株和6号菌株分别于18 h和20 h后进入稳定期,3号菌株生长速度较6号菌株快,且进入稳定期后,3号菌株菌体浓度OD值达到1.73左右,6号菌株达到菌体浓度OD值达到1.56左右;两种菌株6h后,产酸速度加快,18 h后3号菌株菌液pH值达到3.5,6号菌株菌液pH值达到3.6,3号菌株产酸能力较强;两种菌株在pH值为3.5时,均有良好生长,3号菌株菌液浓度OD值达到1.742,6号菌株菌液浓度OD值达到1.597;两种菌株均能耐受3%~4%的盐,6号菌株的耐盐能力略强于3号菌株。两种菌株具有良好的产酸、耐酸和耐盐特性,为后续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王芮东,赵燕飞,邢颖,宋晓丽[6](2019)在《萝卜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萝卜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第0~9天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萝卜泡菜在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挥发性香气成分36种,其中酯类11种,含硫化合物2种,醇类7种,酮类3种,酸类4种,烃类6种,醛类2种,醚类1种;随着发酵的进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种类数量随之增多,相对含量变化较大,酯类呈整体上升趋势,含硫化合物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醇类、酮类、酸类、烃类、醛类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醚类呈整体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9期)

梁叶星,张玲,李雪,张欢欢,熊家艳[7](2019)在《重庆水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色泽质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本地大豆和东北大豆为原料,采用传统自然发酵工艺生产水豆豉,通过对大豆不同发酵时期的硬度、咀嚼性、弹性、内聚性、色差值、氨基酸态氮以及纤维素酶活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对色差、硬度与氨基酸态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豆豉发酵过程中硬度与咀嚼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蒸煮和浸泡过程对其硬度下降的作用最大;弹性和内聚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其在蒸煮和浸泡过程变化较小,弹性在后发酵阶段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水豆豉在发酵过程中,L值先快速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缓,水豆豉在发酵过程中逐渐变黑变暗,a、b值显着增大,水豆豉颜色在向黄色和红色转变,形成了水豆豉独特的黄色或黄褐色。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水豆豉色差值变化与其氨基酸态氮含量具有相关性,氨基酸态氮含量与L值呈负相关,与a、b值呈正相关,其中L值与氨基酸态氮的相关性最高,两种大豆原料发酵水豆豉色差L值与其氨基酸态氮变量的相关性分别为74.5%和86.3%,说明可以用L值和a值预测水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重庆本地大豆更适于作为水豆豉的生产原料。(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南志强[8](2019)在《西藏自然发酵牛乳的微生物区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西藏自然发酵牛乳的微生物组成,采用传统稀释法培养发酵牛乳中的微生物,结果表明:29份自然发酵牛乳样品中,24份样品的乳酸菌数在(1.10±0.20)×106~(6.78±0.04)×107CFU/g,25份样品的酵母菌数在(1.52±0.04)×105~(4.65±0.05)×106CFU/g,13份样品检测到了芽孢菌,说明西藏自然发酵牛乳中乳酸菌的数量要比酵母菌高1~2个对数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7期)

周杏荣,陈晓艺,蒋立文,刘成国,黄海[9](2019)在《竹笋自然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竹笋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动态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不同发酵阶段竹笋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测定其相应酸度。结果表明,竹笋在自然发酵过程中酸度呈上升趋势,在第60天总酸含量达到最高为0.58 g/100 g。竹笋在不同发酵阶段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63种,其中酚类与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醇类物质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相对含量在发酵40 d时达到最低为1.53%,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则不断减少,在发酵60 d时减少了25.96%。(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8期)

李娜,崔梦君,马佳佳,余海忠,张振东[10](2019)在《自然发酵腐乳中细菌多样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腐乳为研究对象,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解析及评价细菌多样性,同时利用传统纯培养的方法对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结果显示:腐乳中主要微生物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0.45%),其中绿脓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布丘氏菌属和草螺菌属细菌为优势细菌属。同时通过PCR-DGGE和纯培养发现腐乳中鉴定出7株乳酸菌,其中2株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1株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4株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由此可知腐乳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同时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为优势乳酸菌。(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6期)

自然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刺梨果渣自然发酵过程中各阶段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自然发酵刺梨果渣中细菌的16S rDNA基因V3~V4高变区序列,比较发酵6~60 d(每隔6 d取一次样)时细菌群落的差异。结果显示:10个不同发酵时期样本中共检测而出26个门类、40个纲类群、74个目类群、162个科类群、373个属类群。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主要以葡糖杆菌属和醋酸杆菌属为主。发酵结束后,在门相对水平丰度值依次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9.85%)、厚壁菌门(Firmicutes,0.0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0.0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0.02%),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变形菌门占主要地位;在属相对水平丰度值排前面的葡糖杆菌属(Gluconobacter,65.37%)和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33.66%)为刺梨果渣发酵过程中绝对的优势菌;发酵后期细菌群落趋于稳定,表明刺梨果渣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是相对稳定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吕嘉枥,晁倩文,刘秉坤,罗潇.传统老坛自然发酵泡菜中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2].谢丹,刘晓燕,毕远林,宋明发,梁芳芳.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刺梨果渣自然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食品工业科技.2019

[3].朱苗,韦林保,李丽,谭沙,李刚凤.酸芋荷自然发酵工艺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4].孟建宇,徐慧欣.自然发酵酸菜汁中乳酸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调味品.2019

[5].张大为,张洁,田永航.白贝自然发酵调味液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9

[6].王芮东,赵燕飞,邢颖,宋晓丽.萝卜泡菜自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变化分析[J].中国酿造.2019

[7].梁叶星,张玲,李雪,张欢欢,熊家艳.重庆水豆豉自然发酵过程中色泽质构变化规律[J].食品科学.2019

[8].南志强.西藏自然发酵牛乳的微生物区系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

[9].周杏荣,陈晓艺,蒋立文,刘成国,黄海.竹笋自然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规律[J].中国酿造.2019

[10].李娜,崔梦君,马佳佳,余海忠,张振东.自然发酵腐乳中细菌多样性评价[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论文知识图

黄米淀粉颗粒在自然发酵过程中...自然发酵与接菌发酵风干肠成熟过...酸菜自然发酵过程中凝聚性的变化...黄米淀粉在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光...自然发酵和喷洒菌液菌丝生长情...8%盐浓度下自然发酵发酵萝卜中...

标签:;  ;  ;  ;  ;  ;  ;  

自然发酵论文_吕嘉枥,晁倩文,刘秉坤,罗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