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寒露浙江省温州瓯海区仙岩一中
摘要与国内的留守儿不同,远在重洋之外的父母不一定就可以有一年一度和孩子相聚,有的父母在外“混“得不好,五年甚至十年不回家的大有人在。远离父母的管理,洋留守儿的生理和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关键词洋留守儿身心发展特性对策
一、探析洋留守儿身心发展特性及影响因素
笔者任教的有个班级,31个学生,有23个是留守儿,其中洋留守儿11人,是留守儿中将近一半的比例。同样被称为留守儿,洋留守儿面临的问题既有留守儿童问题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
(一)、富足物质与叛逆精神的反差
1、不差钱的留守儿
洋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有所保障,对他们有亏欠之情的父母往往会寄来充裕的钱物,级里这些孩子穿着时髦,生日聚会讲究排场。校园中最早拿上iPhone6S手机的是他们,需要户外郊游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寒暑假还可以去参加学费昂贵的夏令营。洋留守儿的物质生活比普通的学生更为优越,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优越感。
2、溺爱却力不从心的隔代教育,
少年期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的关键时期。处在少年时期的洋留守儿,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变。这些家庭里,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又宠爱孩子,在学习上不能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在物质上有求必应。隔代教育无法代替父母的及时心理疏导和管教。
(二)、坚强懂事外表和孤僻冷漠性格的矛盾
事实上,并非所有洋留守儿都像报道的那样只有不好的一面。天真活泼,爱玩爱闹也是大部分洋留守儿真实生活的写照。父母的长期不在身边让他们更早地懂得生活的不易,更早的独立生活。
但是孩子需要安全感,洋留守儿长期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心理比较孤单,生活和身体上的突发状况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疏通和引导。笔者执教的班级里有一位洋留守女生就是这种思想,在同学面前表现很乐观开朗,但是作文中常常流露出悲观的情绪,经常拒绝接听父母在国外打来的电话。
(三)、无所谓的升学压力与渐渐流失的爱国情感
洋留守儿大多在中国生活不太长久的时间,他们只需在学校捱到初高中毕业时,其父母便会安排他们签证出国的。有的甚至是读到学期半途就直接出国,因此他们缺乏学习目标和压力,上课睡觉、随意请假等时常发生,甚至有的厌学、辍学。
笔者隐忧到了这一批批洋留守儿在国外生活成家立业,他们的孩子对于“中华情”、“落叶归根”的爱国意识渐渐淡化,成为黑眼睛黄皮肤的“外国人”。爱国情怀,是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这个古老而又常青的永恒主题即将被慢慢淡化直至消失。
二、寻找洋留守儿问题的解决对策
孩子的成长是关乎未来,由于负责监护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问题重重,社会机制不够完善,归国留守儿沦为成长中的“迷惘一代”。
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一文中向世界喊道:“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一)、家庭有义务向每个洋留守儿归还一个健康的成长
从一无所知的幼儿期到开始成长的儿童期再到少年时期,孩子的性格也在慢慢地养成。洋留守儿需要父母的关爱,哪怕物质生活再富足,也比不上父母几句关心的问候。因此,对于监护人父母的职责应该加强贯彻措施。
1、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按《民法》第十六条之规定,只有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丧失监护能力时,才可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担任监护人。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也有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有法定应尽之责,在发现问题时,政府有权力按政策责令其无缘由关照孩子,若在限定期限内不能照顾孩子的监护人,根据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进行训诫教育或处罚。同时,委托学校和村委会及上一级政府组织及时关注这些洋留守儿,给予及时救助。
2、健全洋留守儿监护人问责机制
2016-02-20新京报讯报道,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民政部副部长邹铭介绍近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时表示,外出务工父母不能“说走就走”,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要依法采取措施。督促外出务工父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于洋留守儿,国家也应该出台更细些的措施来加强家庭监护责任。
(二)、社会有义务向每个母亲归还一个健康的孩子
如何让侨乡的归国留守儿健康成长,减少海外父母的后顾之忧呢?这需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衔接的关爱网络。
1、加强洋留守儿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校里对洋留守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品德教育首位。比如学校要重视升国旗仪式,笔者学校每周一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可在青年节、建军节、国庆节组织学生看爱国教育电影,了解我国近代史上从屈辱到抗争再到现当代的崛起,用祖国母亲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增加洋留守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2、针对洋留守儿的“因材施教”方法
由于东西方教育观念差异巨大,在国内长大的孩子,很难较快适应国外教育。而不少孩子在国内养成了比较任性的性格,出国后进入陌生人群中,性格就很容易变得阴沉。因此对洋留守儿的教育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1)创“代理家长”的关爱活动
研究表明,43.8%的洋留守儿和监护人之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情感交流,37%的洋留守儿表示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经常感到孤独。这些洋留守儿需要被爱与价值感的存在。
笔者所在区域的街道办事处是专门为这些洋留守儿童建立学习场所,专门拨款设立中心,请专业老师模仿家长角色教这些孩子烹饪、围棋、朗诵等,增加孩子们的文娱活动,还开展多种形式心理辅导等,给这些洋留守儿父母般的关爱,以期这些缺爱的孩子们感受到久违的亲情,温暖他们稚嫩的心灵,来弥补家庭教育和父母亲情的缺失。
(2)开出国衔接的国际班级
洋留守儿一出国就面临着学习和生存的问题。笔者的家乡是个华侨集中的侨乡,可以引进侨资或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私立学校,专门招收洋留守儿有针对性的教育。或者可以和公立学校联合办学,开办国际班,并开设各类语言特色班级,使学生能够在“出去后”尽快克服语言障碍、实现与海外教育的无缝对接。
三、尾声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成长就是与父母在一起。可是这些洋留守儿,父母在国外打工,多数还是非法移民,因此横亘在洋留守儿童面前的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小小年纪,只能与父母骨肉分离,天各一方。洋留守儿不缺钱,但是缺爱。缺爱的孩子身上的陋习和人格上的缺陷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