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冰倩: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论文

梁冰倩: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论文

摘要: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经济政策;邓小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在继承列宁思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过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把经济建设作为建设的重点;他们都以解决农村问题为突破口,逐渐实行改革开放;他们都主张借助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同时,邓小平在继承列宁思路的时候,又超越了列宁的思想,从“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的思想到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从反对空喊到不搞争论,从有限的改革开放到全面的改革开放,再到政策的被破坏和政策的连续性,都体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对列宁思路的超越。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继承和超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40多年前邓小平所做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一决策是在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路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新经济政策:列宁改革开放的尝试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早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但由于受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约束,他们并没有把这一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这项任务是由俄国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首先完成的。此后,列宁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但由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遭到了国内外敌对分子的武装侵犯和叛变,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宣布“社会主义国家在危急中”,并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需要,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带来了严重后果,如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减少、轻工业产品极度匮乏、人民不满增加等,最终导致了严重后果。

为了得到箱梁翼缘板的准确正应力,将预应力加在两腹板上的点10位置处,如图1所示,两根钢束的预应力合力大小均为300 N。在ANSYS中利用LINK8单元模拟预应力作用,通过赋予初始应变得到所需预应力。研究初期,也曾用等效荷载加在同一位置处,提取的结果和用LINK8单元算出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发现误差较小,说明用LINK8单元模拟纵向预应力筋是准确的。跨中施加的集中荷载P亦可模拟车轮荷载作用下在跨中的等效集中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危机结束后继续实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列宁和苏维埃的领导人开始对这一政策进行反思,列宁不得不承认:“现实说明我们已经错了。”[1]570因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取决于资本主义工业在国内占优势还是小农经济占优势,对于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明显占优势的国家来说,不适合采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开始结合俄国的具体国情对苏维埃的经济政策进行了重新思考和调整,最终提出了相当于俄国一次改革开放尝试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后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代表大会上高度评价了“新经济政策”,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办法。总之,“新经济政策”不仅是为解决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政策调整,更重要的是,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相结合的大胆尝试,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开放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二、改革开放:邓小平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在着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邓小平集中思考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要做到真正搞清楚这个问题,全党就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个老祖宗,一旦丢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就会改变;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言论,不能坚持本本主义,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面临如何发展落后社会生产力、走向现代化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建设者和实践者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他曾经指出在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将是一份十分困难和重要的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这项事业中,会碰到很多困难、面临许多牺牲,同时也会犯下很多错误,这是一项在历史上从未见到的事业。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发现社会主义站得稳了,并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在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后,便把眼光投向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发现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他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2]23这里所说的列宁思路,就是指的“新经济政策”。在列宁思路的指引下,邓小平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向,在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巨大挫折和损失后,毅然实行改革开放这一被称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伟大决策,来恢复和发展由于动乱而遭到破坏的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活力增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就是在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列宁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困难的任务和把经济建设作为重心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邓小平。邓小平在继承列宁思想的基础上,又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需要几十代人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他还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他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83

三、改革开放理论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

通过仔细对比研究发现,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正是在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两者存在相似之处。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三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现。

(一)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把经济建设作为建设的重点

我国在粉碎“四人帮”和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邓小平对“两个凡是”思想坚决否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开创改革开放的新格局之后,我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方面面临着深刻变动。在社会深刻变动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检验社会变动和实践好坏的生产力标准,体现了对列宁“现在的一切都在于实践”的思想的深化。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党和社会上都存在对社会主义姓“资”还是姓“社”的疑虑和困惑,这些疑虑和困惑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又一次超越和升华,体现了人民群众要求社会发展的愿望和人民对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的再一次突破和飞跃。

在注重质量管理的同时,也要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确保PPP投资型项目安全管理效果。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每个施工班组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职责[4],让他们认真遵守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让PPP投资型项目建设取得更好效果。

(二)以解决农村问题为突破口,逐渐实现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解决农村问题入手的,这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首先解决农民问题并无差异。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是由当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大部分贫困的人民都位于农村;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生产关系比较简单,农民要求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愿望由来已久,改革的阻力和风险都相对较小。改革开放以前实施的“一大二公”的生产模式极大压制了农民积极性,邓小平在继承列宁思路的基础上,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几年时间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也为后来的城市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列宁认为,处理好农民的关系对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解决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而带来的危机时,列宁就意识到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尽快找到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途径。因此,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首先就是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借助贸易和商品货币来发展生产力,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

(三)借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也曾经出现过争论。邓小平指出,针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的要害说到底还是姓“资”和姓“社”的问题。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坚持了不搞争论的原则。之所以不搞争论,邓小平出自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不搞争论可以抓住机遇,二是对姓“资”还是姓“社”这样抽象的问题进行争论得不出什么正确的结论。面对国际国内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我们应该抓住更多的时间去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否则就会错过发展的良好时机。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不搞争论是一回事,但不能因为不搞争论而忽视另一方面的情况,虽然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类抽象的问题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但在实践中还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方向。从列宁的反对空喊到邓小平的不搞争论,体现了邓小平对列宁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邓小平继承了列宁这方面的思想,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加剧发展的时代,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是相互成就的,中国需要对外开放,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需采取“扬弃”的态度,充分吸收和借鉴其积极成果,抛弃那些被认为糟粕的东西。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是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373在后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确立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基本方略,创办了经济特区和实施14个沿海城市开放。这些地区积极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东西,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并带动了我国其他城市的发展,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超越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不仅继承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而且他还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的思想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2.2 全肝CT灌注辐射剂量 结果(表3)表明:第2代组辐射剂量参数CTDIvol、DLP及ED值均较第1代组明显减小(P<0.01),减小幅度均约46%。

列宁和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但他们都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并且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还应把经济建设作为重点。由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处于列强的包围中,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要完成这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如果说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初,列宁把它作为一个恢复生产力发展的权宜之计,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认为新经济政策应该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实施下去。因此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只要不发生战争,都应该在对帝国主义保持警惕的前提下,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利用新经济政策里面的一些措施来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为社会主义彻底战胜资本主义提供有力支撑。

(二)从反对空喊到不搞争论

列宁和俄共(布)决定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遭到了一些利益集团的反对,他们主观上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违背了国家的无产阶级性质,是向资产主义投降的表现。在这些反对派的干扰下,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也开始对新经济政策持怀疑态度。针对这一情况,列宁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明确指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把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途径和方法。除了受到这些反对派的反对,列宁的思想还受到了一些其他“左”、右两方面的干扰,在“左”的方面,他们其中的一些人用“左”的眼光看待列宁领导的党和新经济政策,宣称新经济政策中实行的一些政策意味着共产主义的破产,而具有右倾思想的人认为搞新经济政策是承认社会主义的“失败”等。面对这些干扰,列宁提出要反对空喊,用实际行动去证明,世界上任何理论的争论都没有实践重要,争论和空喊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实行新经济政策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

列宁把劳动人民引上了一条靠自己的双手独立创造幸福生活的道路。他鼓舞广大工人、农民应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到大胆充分地发挥自己主动性和创造才能,应深刻领会“事在人为”这一道理,列宁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4]398,并且他还说在实践中方法越多越好,这样共同的经验也会相应的增多,我们接近社会主义的胜利也会越来越迅速。因此,列宁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是仅固守于马克思主义已有的理论,而是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发展,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许多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经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虽然和社会主义相对立,但它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的优秀成果,这些都是可以被社会主义借鉴和利用的。社会主义要想体现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势,就必须善于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益东西,来促进本国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一大创新就是利用资本主义中的有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他还提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种形式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利用和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切有益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的作用。

(三)从有限的改革开放到中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列宁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及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他认为革命并不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在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及时把他称之为“新的事物”的改革提了出来,在晚年经历了中风几乎瘫痪的情况下,依旧强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列宁强调的向资本主义学习、对外开放是有限的,比如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包围这一严峻形势,列宁主张苏维埃国家垄断对外贸易,他把这一策略看成是在经济上控制资本主义和小资产阶级势力蔓延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因此,列宁所实行的改革,在内容上只是对原有一些措施的修修补补,并没有对旧的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也没有实行全面的对外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时也遭遇了重大挫折。邓小平在分析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清醒地意识到按照原来的道路走不通,必须沿着列宁的思路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全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明确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任务。邓小平把改革开放看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照抄别国经验的做法是不成功的;另一方面,改革也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既要通过改革发展生产力,更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也就是要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为此就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对外开放。同时邓小平还意识到,对外开放必须是全面的对外开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列宁所实行的外贸垄断制度,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从而在整体上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更好地巩固和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喉源性咳嗽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浓度、中性粒细胞浓度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见表 2。

(四)从政策被破坏到政策连续性

新经济政策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列宁的逝世,这一政策便被斯大林过早地结束了,预期的效果也没有达到。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列宁就流露出“权益之计”的想法,虽然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又把新经济政策作为长久之计,但最终还是由于在许多方面只是从技术层面而不是从体制变革方面去解决问题,导致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便遭到了破坏,没有继续实施下去。

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预制装配式结构就已经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是非常不尽相同的。在住宅建筑上面,大多是以低层次木结构和轻钢结构为主,主要表现为个性化、多样性、现代化等特点。

邓小平提出并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虽历经4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依旧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了邓小平晚年时期的思想比列宁的思想更加成熟和定型。他十分注重政策的连续性,从来没有把改革开放当成一个策略行为,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战略,并在1984年10月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3]79为了保证改革开放这一战略的长期稳定执行,邓小平不仅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而且还指出了保证这一基本路线稳定实施下去的连续性的措施,确保改革开放政策的长久执行。

通过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改革开放思想虽然立足于中国国情,但其许多方面都是在对列宁思路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继承和超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对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成功性的进一步印证。重温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engXiaoping’sTheoryofReformandOpening-upandLenin’sNewEconomicPolicy

LIANG Bingqian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As the founder of the first socialist country in the world,Lenin put forward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ocialism;Deng Xiaoping,as the leader of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inherited Lenin’s ideas and made a great decision on reform and opening-up.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Lenin’s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Deng Xiaoping’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oughts,it is found that in many respects the two have similarities.They all believe that building socialism is a long-term task and should tak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focus of construction;they all use the solution to rural problems as a breakthrough and gradually implement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y all advoc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through capitalism.But at the same time,when Deng Xiaoping inherited Lenin’s ideas,he also surpassed Lenin’s thoughts,from the standard that “everything is now in practice” to the standards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ree beneficial”.From opposition to empty shouting to no debate,from limited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opening- up,to the destruction of policies and the continuity of policies,Deng Xiaoping’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ory has surpassed Lenin’s ideas.

Keywords:new economic policy;reform and opening up;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9)03-0014-05

收稿日期:2018-11-18

作者简介:梁冰倩(1992―),女,河南濮阳人,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2018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6060.2019.03.003

标签:;  ;  ;  ;  ;  ;  ;  ;  ;  ;  ;  ;  

梁冰倩: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与列宁新经济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