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化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化,教学改革,项目,工程,技术,课堂,水化。
生化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耿晓玲,项本平[1](2019)在《《生化分离技术》项目化教学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化教学方法正在高职教育中全面推广,本文以《生化分离技术》项目化教学为例,研究了项目情景设计合理性、项目内容设计科学性和项目考核全面性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影响,从而优化了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也为其它高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19年08期)
刘磊[2](2019)在《浅谈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生物化工专业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探讨了课程设计思路、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形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教师的引领下更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07期)
张惠燕[3](2019)在《《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定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的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的产出质量,如何准确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准确定量评价教学质量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本文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一些适合于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的技术方法,研究了从教学需求、结构、内容、条件及实施这五方面基于定量模型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表明,用量化模型评价高校教学质量效果较好,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更有效,科学地分析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宁,张锐[4](2019)在《混合式教学在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丰富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为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就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在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尝试混合式教学以及实践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为混合式教学的推广做初步的实践探索和教学反馈信息的积累。(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12期)
张虞婷,丁娟芳,吴美瑾[5](2017)在《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化分离工程是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因其应用性强,在很多学校均有开设。我校自开设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来,一直开设生化分离工程这门课程,对于该门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也在不断更新。本文从完善理论课程体系、探索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等方面对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实践,旨在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相关知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40期)
叶茂,邓毛程,李静,刘慧平[6](2017)在《创新创业导向《现代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以高职《现代生化分离技术》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探索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期为高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获得了创新创业所需的部分核心知识和能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7年06期)
李交昆,余润兰[7](2016)在《“生化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化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主干课程。面对目前教学时数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现状,本文针对课程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改革思路,以期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6年01期)
王少云[8](2015)在《高性能色谱介质的制备及其在快速生化分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合物为基质的色谱介质具有优良的化学、物理性能,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生物的分离纯化中。本文主要研究高性能色谱介质的制备及其在快速生化分离中的应用。PS微球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但其表面具有很强的疏水作用,容易与蛋白发生非特异性吸附使其失活变性。针对这个问题,本论文采用ATRP法和“一步法”把两种亲水分子(HEMA和乙二胺)修饰在PS微球上面。改性后的微球的化学组成及表面形貌,分别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表征?经过亲水化修饰后的接触角与改性前相比,分别从128.2°降到2.5°和2.1°;同时测试了该微球对蛋白生物大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其蛋白回收率都在90%以上?以GMA为单体,EDMA为交联剂,二氯甲烷和正辛醇为致孔剂,溴代丙酸乙酯为引发剂,采用原子自由基引发悬浮聚合制备出粒径相对可控的微球。通过实验获得制备大孔介质的优化配比。按照上面优化的配比基础上,把F-127分别加入水相和油相中制备了两种微球。首先把F-127作为致孔剂加入水相中制备成PGMA微球,该类微球的孔隙率为82.4%,微球比表面积(130.9 m2/g)是商品化POROS微球(53.7 m2/g)的近2.5倍。当把F-127作为反胶团加入油相中制备成PGMA微球,该类微球的孔隙率达到了88%,并且其平均孔径(275.7nm)是商品化介质POROS(203.6 nm)的1.35倍,具有更好地通透性,可以更好地应用在生物大分子的快速分离中。PGMA微球通过化学反应被制备成了阴离子交换介质。SEM照片表明,PGMA微球被修饰后,其镀层均匀,并且大孔部分没有发生堵塞现象。介质装柱后压力流速曲线实验表明:当线性流速达到3000 cm/h时,PGMA-PEI-GTA柱压降仅为3.25 MPa。无论是静态吸附量和动态吸附量均达到了商品化介质的水平。考察了在不同流速下对混合蛋白分离情况,在1806 cm/h流速下可以在5min内将叁种混合蛋白分开,结果表明PGMA微球在快速分离生物分子上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期刊2015-06-01)
张惠燕[9](2015)在《高职《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改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生物科技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支撑,现以高职生物类专业重点核心课程《生化分离技术》的教改着手,就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本校进行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叁方面探索高职教学改革实践,获得的有益探索和经验有助于提高高职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占军,王富花,马冷冷,董大鹏[10](2014)在《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化分离工程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主要的职业技能课程之一,文章对该课程在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及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来源于《职业时空》期刊2014年10期)
生化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生物化工专业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探讨了课程设计思路、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形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教师的引领下更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化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耿晓玲,项本平.《生化分离技术》项目化教学的探究[J].化工时刊.2019
[2].刘磊.浅谈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青年.2019
[3].张惠燕.《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定量化研究[J].科技通报.2019
[4].王宁,张锐.混合式教学在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9
[5].张虞婷,丁娟芳,吴美瑾.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
[6].叶茂,邓毛程,李静,刘慧平.创新创业导向《现代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改革[J].广州化工.2017
[7].李交昆,余润兰.“生化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科教导刊(下旬).2016
[8].王少云.高性能色谱介质的制备及其在快速生化分离中的应用[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9].张惠燕.高职《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改初探[J].科技通报.2015
[10].张占军,王富花,马冷冷,董大鹏.生化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