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方财政体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财政,体制,地方财政,体制改革,联立方程,税收,转移支付。
地方财政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储德银,邵娇,迟淑娴[1](2019)在《财政体制失衡抑制了地方政府税收努力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尝试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发达与欠发达两个地区规模报酬递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诠释财政纵向失衡与横向失衡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其次通过建立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与采取叁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考察财政纵向失衡与横向失衡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影响效应,发现财政纵向失衡无论是从全国层面抑或分地区均显着降低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程度,而财政横向失衡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影响则存在显着的地区异质性。在这之后,本文通过对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进行标准化回归估计进一步考察了财政纵向失衡与横向失衡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作用渠道与传导效应,发现财政纵向失衡通过直接作用渠道显着降低或抑制了地方政府税收努力;而财政横向失衡对地方政府税收努力的作用渠道与传导效应大小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即发达地区财政横向失衡直接提高地方政府税收努力,而欠发达地区财政横向失衡不仅可以直接降低地方政府税收努力,亦可通过对财政纵向失衡的正向激励间接影响地方政府税收努力产生负向抑制效应。(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国库处课题组,徐宏练[2](2019)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财政体制问题的财力结构视角研究:演变趋势、负面影响及成因分析——以广东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东省地方财力结构作为研究地方财政问题的切入点,在阐述了地方财力结构变迁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地方财力结构的演变趋势,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级政府收支不匹配、对房地产相关收入依赖性过强、债务风险显现、部分地区对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过大等问题。研究认为,事权划分不清且层层下压至基层政府、土地特有属性及相关制度致形成土地财政、债务举债权利及偿还责任不对等、转移支付制度助长了部分地方政府对上级资金的依赖心理等,是致使地方财力结构变化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以法制形式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加快房地产相关税费改革步伐、强化地方发行债券责任意识、构建科学的转移支付体系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金融》期刊2019年09期)
刘勇政,贾俊雪,丁思莹[3](2019)在《地方财政治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基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权责清晰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完善地方财政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提高地方税收自主权和增加转移支付规模作为两种地方财政治理方式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剖析了这两种地方财政治理方式对地方政府收支行为进而财政自给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提高了地方税收自主权和转移支付规模,即同时践行了这两种治理方式;作为一种"授人以渔"的财政治理方式,地方税收自主权的提高可遏制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和成本转嫁行为,提高地方自有财力水平、遏制地方支出扩张,故显着增强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作为一种"授人以鱼"的财政治理方式,转移支付规模增加则具有相反影响——这一负向激励效应起到主导作用,导致省直管县改革显着削弱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利于地方财政治理改善。这对于当前央地财政关系的优化调整具有良好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王娟,王伟域,宋怡霏[4](2019)在《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下的碳减排该何去何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调整地方财政支出模式从而实现碳减排的目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内容。采用1996—2017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财政支出规模变动与碳减排,财政支出结构变更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实证结论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提高会带来人均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的增加;非经济性公共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导致人均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单项公共支出结构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显着差异性。此外,非经济性公共支出结构的提高只对第二与第叁产业的碳减排有显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提高会带来所有产业人均碳排放量的增加。最后,文章检验发现,财政支出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并没有因为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同而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在直辖市和非直辖市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直辖市内财政支出模式相对有助于碳减排;自治区和非自治区之间也存在显着差异,自治区财政支出模式更不利于碳减排。(本文来源于《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俞爱斌,俞镜淇[5](2019)在《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行使的地方财政体制的运行框架是由1994年确定的中央及地方分税财政体制。由于初期改革没有限制地方财政体制,因此现行的地方财政问题正在严重加重。特别是,自2002年农村税金改革以及所得税分享的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同时,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近几年,由于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导致了地方财政,特别县和乡等基层财务圈和理财财力之间的不均衡发生,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对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地方财政体制的相关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9年18期)
陆成林[6](2019)在《减税降费、地方财政困境与财政体制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实施新一轮大规模减税降费举措,以助推经济稳定增长。今年除了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以及全面落实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外,还将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下调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16%税率至1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10%税率下调至9%,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全年预计会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本轮减税降费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充分体现,旨在实质性地降低社会税费负担,让企业和公众更有获得感。(本文来源于《地方财政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九连[7](2019)在《财政体制改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国从1994实施分税体制改革以来,现行分税制在总体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分税制的缺点也愈发明显。比如地方财政收入缺乏保障,地方财政自给率偏低,地方债务严重以及财政收入区域差距过大,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清,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等等。因此要实现与高速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地方财政体制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关键在于改革地方财政体制。(本文来源于《大众投资指南》期刊2019年06期)
崔军,黄健雄[8](2018)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明确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理清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思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权责清晰的关键。第一,地方各级政府应明确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的职能。政府职能的划分可分为纵向划分与横向划分两个原则;纵向划分主要依据外部性、信息复杂性以及激励相容叁个原则来划分不同层级之间政府的主要职能;横向划分主要依据同级政府的机构设置和工作内容两个标准来划分同一层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主(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8年66期)
崔军,黄健雄[9](2018)在《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成就,人民群众对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逐步被满足,但仍未达到均等化状态。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地方财政体制中财政事权与支出划分不明确、转移支付制度建设落后、财政支出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造成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非均等化的重要原因。本文建议应加快推进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明确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进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健全地方财政绩效评价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8年20期)
王曙光,王丹莉[10](2018)在《财政体制变迁40年与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构建——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前叁十年中央与地方关系走了一个不断调整的道路,集权与分权的矛盾一直贯穿其中,这是计划经济执行机制的重要尝试和探索过程。尽管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导致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始终处于频繁的调整和博弈之中,并没有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但应该看到其在财政分权方面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客观上为改革开放后的地方竞争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从初期财政包干体制的探索,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分税制改革试验,再到近年来在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对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不断明晰,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一直试图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获得一种平衡,并与中国工业化的阶段性目标相适应。未来的财政体制改革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不是一个单纯的财政问题,而是要在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系、卫生医疗体系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要把这些属于国家公共品的领域的支出责任划分清楚,中央要承担中央的责任,地方要承担地方的责任。(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地方财政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广东省地方财力结构作为研究地方财政问题的切入点,在阐述了地方财力结构变迁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地方财力结构的演变趋势,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级政府收支不匹配、对房地产相关收入依赖性过强、债务风险显现、部分地区对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过大等问题。研究认为,事权划分不清且层层下压至基层政府、土地特有属性及相关制度致形成土地财政、债务举债权利及偿还责任不对等、转移支付制度助长了部分地方政府对上级资金的依赖心理等,是致使地方财力结构变化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以法制形式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加快房地产相关税费改革步伐、强化地方发行债券责任意识、构建科学的转移支付体系等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方财政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1].储德银,邵娇,迟淑娴.财政体制失衡抑制了地方政府税收努力吗?[J].经济研究.2019
[2].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国库处课题组,徐宏练.经济新常态下地方财政体制问题的财力结构视角研究:演变趋势、负面影响及成因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西南金融.2019
[3].刘勇政,贾俊雪,丁思莹.地方财政治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基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9
[4].王娟,王伟域,宋怡霏.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下的碳减排该何去何从?[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
[5].俞爱斌,俞镜淇.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与对策[J].知识经济.2019
[6].陆成林.减税降费、地方财政困境与财政体制改革[J].地方财政研究.2019
[7].王九连.财政体制改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19
[8].崔军,黄健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8
[9].崔军,黄健雄.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J].财政监督.2018
[10].王曙光,王丹莉.财政体制变迁40年与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构建——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J].长白学刊.2018
论文知识图
![专题报告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模式与中国经济...](/uploads/article/2020/01/04/c2de788b4433f0d4d6dc85cf.jpg)
![专题报告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模式与中国经济...](/uploads/article/2020/01/04/f4ae834a004cbca39d8c99d3.jpg)
![专题报告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模式与中国经济...](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n20081200330093_00&suffix=.jpg)
![专题报告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模式与中国经济...](/uploads/article/2020/01/04/b243cc1105cc6b6a93126e2d.jpg)
![专题报告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模式与中国经济...](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n20081200330096_00&suffix=.jpg)
![专题报告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模式与中国经济...](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n20081200330105_00&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