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城市,人工林,行距,空间规划,无人机,公平性。
空间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应丽艳[1](2019)在《人性化设计——老年康复医院功能空间配置及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老年康复医院的兴建是康养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老年康复医院的建设经过几年的探索,通过对老年患者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分析,业界已逐渐意识到人性化设计在老年康复医院中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33期)
余建辉,李佳洺,张文忠,王岱[2](2019)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空间配置类单幅总图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省级空间规划中的产业空间配置是在"叁区叁线"划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域功能、引导地域功能格局优化的必要步骤。在综合考虑方法的创新性和成熟度基础上,对在"叁区叁线"格局内进行产业空间配置的逻辑架构、技术方法、数据体系等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探索性分析,形成了主导产业筛选、产业园区适宜规模识别、重点产业空间识别等流程体系,共同合成了一套用以研制空间规划中的产业空间配置类单幅总图的技术方法。其中,在主导产业筛选体系中综合考虑了产业关联、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在产业园区适宜规模识别体系中综合考虑了产业园区级别、园区产业是否切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园区产业发展程度、与各类红线及城镇的空间关系等指标,并从微观企业入手向上总结重点产业空间范围,结合"叁区叁线"的国土空间适宜性、城镇空间划分结果进行空间迭加,做到了对省级重点产业空间的有效识别和落地。同时,以福建省为案例进行了实践分析。(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何倩,任绍斌[3](2019)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特征及公平性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基础教育设施是基础教育发展的载体,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配置公平与否、为全体公民公平服务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程度。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的真正公平应当是要让每一位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住所、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享用由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便利程度大致相同的基础教育设施服务。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学区为基本单元,首先从供需关系、优质程度、便利程度叁个方面构建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分析其空间配置水平差异化特征;接着借以住宅价格表征居民经济属性,基于GeoDa平台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与住宅价格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与居民经济属性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判断不同经济属性的居民所享受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最后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不公平问题并提出其公平性提升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期刊2019-10-19)
詹龙飞,于水强,王维枫,王琪,王静波[4](2019)在《水平空间配置对南林-95杨人工林主要细根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杨树主要细根性状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株行距配置间的关系。【方法】本文选取4种不同水平空间配置(株距×行距分别为3 m×8 m、5 m×5 m、6 m×6 m、4.5 m×8 m)的南林-95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对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空间配置对杨树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有显着影响。在垂直方向上,低密度(6 m×6 m)林分表层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及根长密度比高密度(3 m×8 m、5 m×5 m)林分显着较高;在水平方向上,长方形配置(3 m×8 m和4.5 m×8 m)的林分细根生物量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正方形配置(5 m×5 m和6 m×6 m)林分的细根生物量以及4种林分的细根根长密度、比根长与取样距离关系不明显。6 m×6 m林分在水平各距离处均高于其他林分。长方形配置林分,株距方向上的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总是显着低于行距方向。【结论】株行距过小,细根生物量会显着减小,生长受限,株行距过大,在距树干较远处细根生物量会显着降低,造成空间浪费,低密度正方形配置(6 m×6 m)杨树人工林主要细根生长特征在4种株行距配置林分中最优,更适合杨树人工林初值株行距。(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陈磊,姜海[5](2019)在《主体功能区导向下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对土地生长空间演进规律的理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从土地生长演化过程探究土地资源优势区竞争到主体功能区分工协作理论规律,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理念下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管控重点,为中国国土空间管制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理论演绎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生长是社会属性范畴的一种社会过程,受市场推力和政府拉力共同作用,可分为自发生长、优势区演进和主体功能引导叁大空间演化阶段。从优势区竞争到主体功能区分工协作集中体现在政府有效干预下优势区有序发展促使地域空间主体功能特性显化,属政府主体行为直接参与的结果。同时,主体功能区是优势区地域空间功能分工调控行为方式的衍生,具备效率比较优势。研究结论:主体功能区既是基于土地生长动态演进的优势区竞争结果,也是新时期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功能分区理念下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应重点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府际纵横关系和效率与公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思锶,杨岗,刘磊[6](2019)在《对我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研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统计分析1989-2018年间国内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标准、配置评价及配置优化等相关研究,探讨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领域的研究现状,发现我国现阶段相关领域缺乏对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的规范引领,缺乏空间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空间配置研究方法有待优化,空间设计缺少与宏观规划的结合考虑等问题,为保障我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合理配置,满足儿童对开放空间的需求,提出相关建议,为未来展开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夏浩,徐婕靓[7](2019)在《限制性因素约束下城市综合体空间配置潜力区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杭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从自然地理、区位条件和商业环境叁方面构建城市综合体空间配置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源数据对城市综合体空间配置潜力进行评价,基于限制性因素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并对城市综合体空间配置潜力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结果如下:①从区尺度来看,下城区空间配置潜力整体最高,其次为滨江区和拱墅区,西湖区、萧山区和余杭区整体空间配置潜力虽然较低,但内部仍具有高潜力空间配置区域;②在不考虑限制因素的情况下,高潜力空间配置区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评价结果与当前城市综合体空间分布格局一致;③在考虑限制因素的情况下,高潜力空间配置区面积缩减,滨江区高潜力空间配置区面积最大。(本文来源于《地理信息世界》期刊2019年04期)
罗文强,杨沛斌,谭乐琴[8](2019)在《无人机干扰诱饵空间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战场环境日益复杂,攻击性武器精确打击能力不断提升,对载机的综合防御系统造成很大威胁。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外无人机诱饵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无人机干扰诱饵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以载机无人机干扰诱饵对抗敌防空导弹的态势为基础,以防空导弹进入最小干扰距离后无法再次搜索目标为前提,建立对抗防空导弹的无人机配置模型,给出典型的配置建议,为载机的末端防御对抗提供新手段。(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20th CCSSTA 2019)》期刊2019-08-20)
王敏,朱安娜,汪洁琼,卢天凤[9](2019)在《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配置供需关系——以上海徐汇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社会维度的视角分析评价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效用,必然涉及供需双方。在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配置会潜在地影响社会效益享用的平等与有效性,是具有显着空间属性的社会资源。研究同时关注城市公园绿地与居住人口(使用者)的空间布局特征,提出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研究框架,从"地域平等"、"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3个层次评估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配置对于社会服务有效供给能力的影响,进而关联使用者需求空间特征分析供需匹配关系。研究构建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6个指标反映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供需状况,并选取上海徐汇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徐汇区城市公园绿地存在供需空间不匹配状况,尤其是口袋公园层面存在较大缺口;(2)空间布局均好性较高,地域平等性较好;(3)人均享有绿地资源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公平性不足;(4)进一步地在社会正义层面,评价结果显示过去进行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决策时并没有特别关注老年人、青少年群体,各个空间单元差距较大,且这两类使用人群密度较高的空间单元在这两个指标上往往低于平均水平,社会正义性亟待提高。研究为实现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社会效益均衡、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商晓飞,段太忠,侯加根,李燕[10](2019)在《湖泊滨岸砂坝沉积砂泥空间配置关系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湖泊滨岸砂坝储集层不同级次砂体与隔夹层交互频繁,泥质沉积成因与分布复杂等问题,开展了砂坝储集层砂泥空间配置关系的研究,对砂坝储集层内部结构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山东省峡山湖现代砂坝沉积的解析,结合板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砂坝储集层的对比,分析砂、泥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关系,探讨砂坝沉积体的构型模式。研究表明,根据纵向上砂、泥交互沉积特征,湖泊滨岸砂坝可划分为砂泥薄互层、厚泥厚砂、薄泥厚砂3种砂泥组合样式,其泥质组分表现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细粒岩相沉积,分别是半深湖—深湖泥、砂泥互层式浅滩、坝后水体滞留区域泥质沉积以及洪水注卸带来的落淤层。依据每种细粒泥质岩相在现代砂坝沉积中其特定的发育部位和时序关系,建立了基于沉积过程的泥质沉积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砂坝储集层中的砂坝与泥质沉积的空间配置关系,并提出砂坝垂向迭置和侧向迁移两种情况下的典型地层结构。湖泊滨岸砂坝储集层中,泥质的沉积与保存程度主要受可容空间变化、基准面旋回频繁程度和暴露-冲刷时间3个因素的控制,进而影响着储集层中砂、泥岩的连续性和相对含量。泥质沉积的分布会形成不同级次的隔夹层,并影响砂坝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和流体渗流。明确砂坝沉积的砂泥空间配置关系可为砂坝储集层内部构型精细表征与建模提供地质模式和信息参数,为油藏开发策略调整或优化开发方案给予指导。图10表2参34(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空间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省级空间规划中的产业空间配置是在"叁区叁线"划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域功能、引导地域功能格局优化的必要步骤。在综合考虑方法的创新性和成熟度基础上,对在"叁区叁线"格局内进行产业空间配置的逻辑架构、技术方法、数据体系等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探索性分析,形成了主导产业筛选、产业园区适宜规模识别、重点产业空间识别等流程体系,共同合成了一套用以研制空间规划中的产业空间配置类单幅总图的技术方法。其中,在主导产业筛选体系中综合考虑了产业关联、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在产业园区适宜规模识别体系中综合考虑了产业园区级别、园区产业是否切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园区产业发展程度、与各类红线及城镇的空间关系等指标,并从微观企业入手向上总结重点产业空间范围,结合"叁区叁线"的国土空间适宜性、城镇空间划分结果进行空间迭加,做到了对省级重点产业空间的有效识别和落地。同时,以福建省为案例进行了实践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1].应丽艳.人性化设计——老年康复医院功能空间配置及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
[2].余建辉,李佳洺,张文忠,王岱.国土空间规划:产业空间配置类单幅总图的研制[J].地理研究.2019
[3].何倩,任绍斌.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特征及公平性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2019
[4].詹龙飞,于水强,王维枫,王琪,王静波.水平空间配置对南林-95杨人工林主要细根性状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5].陈磊,姜海.主体功能区导向下的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对土地生长空间演进规律的理性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9
[6].陈思锶,杨岗,刘磊.对我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研究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夏浩,徐婕靓.限制性因素约束下城市综合体空间配置潜力区挖掘[J].地理信息世界.2019
[8].罗文强,杨沛斌,谭乐琴.无人机干扰诱饵空间配置研究[C].第二十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20thCCSSTA2019).2019
[9].王敏,朱安娜,汪洁琼,卢天凤.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配置供需关系——以上海徐汇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9
[10].商晓飞,段太忠,侯加根,李燕.湖泊滨岸砂坝沉积砂泥空间配置关系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