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盐酸噻氯匹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盐酸,噻吩,阿司匹林,乙胺,生物,化学合成,缺血性。
盐酸噻氯匹啶论文文献综述
耿志辉,高霞,王颖[1](2007)在《盐酸噻氯匹啶临床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噻氯匹啶片(ticlopidine,Tic)引入中国后经过几年的临床应用,在防治血管栓塞性疾病上取得了明显效果,该药物是一类新型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具有高效、安全等优点。1 Tic的作用机制1.1对血小板(Plt)的作用Tic可抑制Plt的活性,并抑制Plt的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机制如下:①对二磷酸腺苷(ADP)的效应。离(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07年12期)
王佳春,李海燕[2](2007)在《盐酸噻氯匹啶治疗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噻氯匹啶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性。方法选择32例经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等治疗至少1周以上无效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给予噻氯匹啶250mg,2次/d,连服1周。结果32例病人1周内除1例血流动力学因素TIA发作无改变外,绝大多数发作终止或发作减少。结论对无服用噻氯匹啶禁忌证并能耐受及阿司匹林等治疗无效的TIA患者,噻氯匹啶是经济、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国伤残医学》期刊2007年04期)
熊泽珍,胡政,敬琴珍[3](2006)在《盐酸噻氯匹啶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噻氯匹啶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4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强的松口服,治疗组22例再加用盐酸噻氯匹啶片剂治疗。结果治疗8周后,盐酸噻氯匹啶治疗组显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浆清蛋白回升、血脂下降、浮肿消退时间及尿蛋白转阴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噻氯匹啶治疗可以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缓解率,不良反应小,易于掌握,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06年20期)
郭仕峰,王维亭[4](2005)在《盐酸噻氯匹啶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缺血是临床常见且预后不良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探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使脑血管完全、不完全阻塞或引起供血量不足而又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将引起脑组织缺血(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郭海昌[5](2004)在《盐酸噻氯匹啶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酸噻氯匹啶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本文以噻吩为原料,经氯甲基化、氰化、催化加氢制得关键中间体2-噻吩乙胺,再经亚胺化、环合制得主环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与邻氯氯苄缩合成盐后得到盐酸噻氯匹啶。 本文运用质谱、红外及核磁等分析方法确认了各步反应产物的结构,并结合反应机理对各步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氯甲基化反应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立了反应温度为-5℃,噻吩和甲醛的摩尔比为0.9~1.1的最佳反应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得到氰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5~60℃,2-氯甲基噻吩粗品(90.0g)滴加时间30min,粉末氰化钠44g,非水极性溶剂A150ml;催化加氢反应时的最佳反应条件是:2-噻吩乙腈50g(溶剂B500ml),氨压0.25MPa(50℃),反应温度90℃;亚胺化和环合反应时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了反应温度50~60℃、氯化氢和原料的摩尔比等于2的最佳反应条件;缩合反应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立了邻氯氯苄和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盐酸盐的摩尔比等于1.04的最佳投料比。采用上述最佳工艺条件,盐酸噻氯匹啶的总收率为21%。(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2-01)
邵颖[6](2001)在《盐酸噻氯匹啶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氯甲基噻吩、2-氯苯甲醛为原料,经取代、还原、缩合、环化及Leuckart反应,制得盐酸噻氯匹啶,总收率为35%;并改进了还原反应和Leuckart反应。(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01年12期)
姚爱平,刘滔,胡永洲[7](2000)在《盐酸噻氯匹啶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合成噻氯匹啶 ,并对合成工艺作了适当改进。方法 :以噻吩甲醛为原料 ,用 Darzen反应、水解、脱羧 ,与盐酸羟胺反应制得噻吩乙醛肟 ,继而经 Raney Ni氢化还原制得噻吩乙胺 ,再经亚胺化、环合制得主环 4,5 ,6,7-四氢噻吩并 [3 ,2 -c]吡啶 ,再与邻氯氯苄缩合后成盐制得盐酸噻氯匹啶。结果 :利用上述合成方法 ,成功地制得目标化合物 ,总收率达 43 %。结论 :该方法总收率略低于文献[2 ] ,但简化了一些反应条件 ,使原料易得 ,操作简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白春梅,白彦,魏镜,范连凯,王书杰[8](2000)在《国产及进口盐酸噻氯匹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血小板药物在抗栓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近 10年来已被肯定 ,并有很大进展。本研究采用国产盐酸噻氯匹啶 (天新利搏 ,江苏盐城制药厂研制 ,批号 930 1) ,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缺血性脑血管病 ,并与进口药 [力抗栓 ,法国赛诺菲(Sanofi)药厂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段京莉,严宝霞[9](1999)在《国产及进口盐酸噻氯匹啶片药代动力学及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健康志愿者10名(均为男性)口服国产和进口盐酸噻氯匹啶片剂两种制剂(500mg)进行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盐酸噻氯匹啶含量,并以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口服国产和进口盐酸噻氯匹啶片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两种制剂的Cmax分别为1834±510.7及2019±566.7μg/L;Tp分别为1.75±0.75及2.00±0.70h;AUC分别为6815±1493及7008±1330μg/(L·h)。经配对t检验,两者的药动学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方差分析和双单侧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国产盐酸噻氯匹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03±8.11%。(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1999年03期)
张娜,杨劲[10](1997)在《国产盐酸噻氯匹啶胶囊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8例健康志愿者中进行国产盐酸噻氯匹啶胶囊与进口盐酸噻氯匹啶片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随机交叉PO单剂量500mg两种制剂,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着性差异,以进口片为标准求得国产胶囊的生物利用度为96%。(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1997年S1期)
盐酸噻氯匹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噻氯匹啶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性。方法选择32例经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等治疗至少1周以上无效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给予噻氯匹啶250mg,2次/d,连服1周。结果32例病人1周内除1例血流动力学因素TIA发作无改变外,绝大多数发作终止或发作减少。结论对无服用噻氯匹啶禁忌证并能耐受及阿司匹林等治疗无效的TIA患者,噻氯匹啶是经济、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用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盐酸噻氯匹啶论文参考文献
[1].耿志辉,高霞,王颖.盐酸噻氯匹啶临床研究概况[J].中国药师.2007
[2].王佳春,李海燕.盐酸噻氯匹啶治疗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07
[3].熊泽珍,胡政,敬琴珍.盐酸噻氯匹啶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6
[4].郭仕峰,王维亭.盐酸噻氯匹啶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
[5].郭海昌.盐酸噻氯匹啶的合成[D].浙江大学.2004
[6].邵颖.盐酸噻氯匹啶的合成[J].化工时刊.2001
[7].姚爱平,刘滔,胡永洲.盐酸噻氯匹啶的合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
[8].白春梅,白彦,魏镜,范连凯,王书杰.国产及进口盐酸噻氯匹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对比[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0
[9].段京莉,严宝霞.国产及进口盐酸噻氯匹啶片药代动力学及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J].中国药房.1999
[10].张娜,杨劲.国产盐酸噻氯匹啶胶囊的生物利用度研究[J].海峡药学.1997